0%
第十六章 冏之王唐坰

第十六章 冏之王唐坰

唐坰平步青雲,賜進士出身,到崇文館校書,成了館閣人員。只是再想更進一步時,卻出事了。幾個月的時間里,他的本性就讓王安石非常的不安。這個人太自私,做事目的性太強,而且毫不掩飾,比鄧綰更加不顧一切。
可沉默是不管用的,在一個徹底翻臉,成心找茬的人面前,只會讓耳光來得更猛烈些。就在王安石稍微遲疑中,唐坰己經變命令為呵斥,吼出了這樣一句話。
金殿見面,君臣相談甚歡,神宗一高興,把心裏的話都說了出來。
鄧綰是粗暴愚蠢,還是聰明得驚人呢?從這件事里,可以看出他對官位富貴的渴望程度,還有他做事時的突發性。這些讓他極快地登上官場的頂峰,可也埋下了日後失敗的種子。
王安石只能輕輕地把他放下,不貶官,也不調走,讓他慢慢冷卻。這實在是當時最正確的選擇了,試問一國首相,只是把提拔一個人的速度放緩下來,有什麼錯嗎?要知道只是幾個月的時間而已,之前是讓這個人一步登天的!
這句話的威力無比巨大,天不怕地不怕祖宗也不怕的王安石立即聽話,乖乖站了出來,到御座前躬身聽命。唐坰說得很明白,他再犯倔就是蔑視皇帝了。
之後的事情更衰,唐坰長篇大論滔滔不絕,期間神宗好多次喝停,可人家理都沒理,直到讀完,終於理了。唐坰指著御座說了一句。
結果鄧綰得逞了,不久后聖旨傳出,他被任命為集賢校理、檢正中書孔目房公事。這是怎麼回事呢,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能駁回宰相的任命,讓皇帝重新詔書的,只要王安石一個人能做到。從此之後,天下人都明白鄧綰是誰的人了。
最憤怒的還是皇帝。神宗真是搞不懂了,他和唐坰到底誰是皇帝。理論上應該是他,可是被人強迫升座,又被人借用頭銜去砸王安石。
「能當諫官嗎?」
多麼好的同志啊!
鄧綰如果忍了,就會被當成個皮球被踢回大西北。那樣他就真成了個出頭鳥,什麼好處都沒撈著,還成了個反面典型。以後的小鞋就等著成批定製吧。而他絕不認命,偏偏反其道而行之,我就是要把這件事挑大,到處宣揚,讓王安石都沒法躲起來不管。
不過這要和唐坰比起來,就小巫見大巫了。
可事情完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唐坰的本質就是個瘋子。他就是那條著名的寓言《農夫與蛇》里的那條凍僵的蛇,一但它醒過來了,就要為所欲為,反戈一擊。
史書記載的對話就是上面這些。大家的第一感覺是什麼呢,可笑?也許吧,鄧綰此人也太簡單粗暴了,身在宋朝,哪有這樣明目張胆地要官當的?其實就算在現代,這都是官場大忌。
根本不去管後果怎樣。
只有他個人的心情、前程才最重要。
公開場合講,當然就有人問:「想留京啊,估計能給你個什麼官?」
這就是為什麼我說這是個瘋子的原因,為了不該發火的事,向所有大佬開火,一點退路都不留。這樣的事做出來,除了精神病之外,好像沒有第二個名詞可以解釋。
可以把他當做個案,可職場里不認偶然事件,只看結果。經過此事,王安石的形象再一次被弱化,尤其是他在神宗心裏的高大感也開始悄悄地鬆動,在荊湖方面,就一再堅持己見,不用王安石的嫡系章惇,而去選擇對立面的蔡燁。
這個機會,到底要不要抓住呢?從本質上講,這是塊爛膏藥,總貼在宋朝的身上,早晚會化膿。可現在是揭它的時候嗎?
「在陛下面前尚且這樣,到外邊可想而知!」
而在東北。
「鄧卿,你知道王安石嗎?」
蠻族人也是人,一怒之下,替宋朝砍了這兩個混帳東西。砍完之後形勢就急轉直下,沒法收拾了。本來是帶窮苦受難的異族兄弟進城的,結果成了殺官造反。
七月左右,正是王韶轉戰西北,攻克九-九-藏-書武勝的時段,以宋朝從糜爛到爭吵的官場,以各種戰爭臨時動員法一樣的新法爭集到的錢財,同時在西北、西南兩方面開戰,是理智的嗎?種種疑問都盤旋在王安石的腦海里,一國之宰相,每一個舉動都牽扯到帝國的安危興亡。
好在朝廷里在爭論,章惇己經在不斷地進軍,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就敢在有限的時間里打出漂亮的成績,讓上面不得不按著他打出來的節奏走。
戰局鋪開,整個荊湖北路開始動蕩。章惇進兵神速,懿、洽、鼎三州之內的蠻族落荒而逃。形勢喜人,但事實上沒人高興。大家吸取之前平叛的教訓,知道章惇頂多就是一陣狂風暴雨刮過去,官兵所到之外,雞犬人畜瞬間不見。宋朝形勢大好,不過總有收兵那一天……蠻人們又回來了。
摸到實底的鄧綰立即就有了前進的方向,王安石都是古人了,還等什麼?他走出皇宮后第一時間去拜會了王安石。這時他真的感覺到命運女神對他微笑了,步入官場,要有多大的幸運,才能直接找到位皇帝無私依賴的大臣做靠山啊!
形勢逼著宋朝發兵平叛,在這次之前,最近的一次,是由宋初時名將潘美的從孫潘夙率兵進剿,擊破邵州蠻族團峒九十處。看著數量很大,戰果卻半點都不輝煌。九十處團峒,其實也就是九十個小村子,平均來說,每個村不會超過100人。
但是,要看到這件事的結果和內幕,就會知道鄧綰實在是太聰明,太膽大了,此人正中要害,逼著各方各面不得不答應他的要求。
可談何容易呢?不說河湟地區漢人己失去了200餘年,早成了塞外異域,也暫時忽略掉荊湖南蠻的崇山峻岭,這些都是可以克服的困難。當時宋朝真正的危險其實不在西北與西南,甚至也不是西夏。
一封奏章,60個要點,到此終於結束。唐坰先生旁若無人地讀完,之後誰也沒理,瀟洒異常地下殿走人。他走後,史書記載滿殿的侍衛們相顧失色,目瞪口呆。
在宋朝的長江之南,一直都有各個少數民族生存在深山老林里。前面說過的儂智高叛亂只是其中一例,亂的級別很大而已。除他以外,長江邊上的一些少數民族亂得小些,可亂得很有傳統,經久不衰。
所以李定就算是王安石運氣好,撞上了個冒牌的「小人」。其它的就不好說了,比如鄧綰。
老天在上,他這句話半點錯處都沒有。自古以來哪有不見血的改革?以宋朝恩養了一百多年的,優生優育的士大夫們,除了殺幾個為首的,再把腦袋掛到城牆上去,恢復五代十一國時的風氣之外,根本就沒法控制。
邏輯雖然很混帳,但奇妙的是居然有市場。宋神宗仔細思考了一番,決定就這麼辦。史書中記載,關於把前線的指揮權交給誰的問題,神宗和王安石吵了個沒完沒了。
唐坰是個很奇妙的人,進入官場靠的不是文憑,而是接了父親的班,但《宋史》他的列傳里卻沒有點明該老爹名諱。
但是也別存下個念頭,比如章惇就是頭野牛,遇誰撞誰,蠻不講理。不是,他做每一件事都經過深思熟慮,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眼光獨到,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
「不,臣未曾相識。」鄧綰回答很誠實。
李定之所以被定為小人,理由是他不給生母服喪。聽起來可真是罪大惡極,人神共憤。但為什麼不細打聽下內幕呢?李定的生母姓仇,在嫁給李定父親之前己經生過一個兒子,就是大名鼎鼎、神奇高深,處處高出蘇東坡一籌的詩僧佛印。再嫁李家,生了李定;三嫁郜氏,生蔡奴。
這樣的結果,就是讓蠻族人看到了便宜。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為什麼不出去搶呢?何況有儂智高的光輝戰績為榜樣,根本不用怕出身低,強盜這種職業,才是人有多大胆,能搶多少錢!read.99csw.com
看內幕,王安石接見他之後,就去休假了,他的任免決定是由當時的宰相陳升之做出的,明擺著打擊王安石,警告全國官員,不許向新法靠攏,不然就發回原籍,鄧綰就是例子!
王安石被感動了,告訴鄧綰下去聽信。鄧綰滿懷希望地回到了驛館,就等著任職詔書下達。結果等來的是官升一級,原路返回。
剛開始時,誰也不知道章惇到底是什麼樣的人。老實說,連王安石和宋神宗也沒看準,都被他嚇了一跳。他去了荊南,頭一招非常正規,情報不是說蠻族人想內附投降嗎?很好,派人去招撫,一來了解實情;二來情況對頭,順勢就把人拉回來。
首相哎,真丟人!
神宗面露嚮往之色:「那是當今的古人啊!」注意,古人,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時最被推薦的、最令人神往的完人形象。相當於道教的太上老君,佛教的釋迦摩尼。
跟沒打一樣,所以當時就有人反對了。是當地的轉運副使蔡燁,此人向中央報告,不要看章惇現在的成績,臣預言這場仗會打個沒完沒了。至於怎麼辦,請把章惇撤職調離,由我接手,我會用水磨功夫,慢慢地處理當地民族事宜。
這個官場白丁,一個靠父親當官的廢物衙內,覺察出王安石的冷淡之後,第一時間反目成仇,寫了20多道彈劾奏章,一定要把王安石告倒搞臭。可是都被宋神宗給扣下了,留中不發。
但正確的,不等同於合理的。法子雖好,可惜不能用。但並不妨礙讓王安石非常的受用。真爽啊,終於有人說出了癥結所在!
這人的腦子是哪兒出產的?
唐坰展開奏章開始讀,大家的耐心要好一些,回憶下前面呂誨的彈劾很著名吧,一共才10條,而唐坰先生居然總結出了……60條。我們挑其中的重點介紹。第一點,直指中心,王安石專作威福,和曾布、呂惠卿等人表裡為奸,竊國大權,天下人只知道有王安石,而不知道有皇帝;
這樣在仇氏死時,己經是三嫁之人。當然嫁多少次在北宋時都很正常,再嫁之婦,論尊貴有仁宗的媽劉娥;論賢淑有三百年間第一人范仲淹的媽媽。從來沒人半點歧視。但這都不適用於李定的媽媽。
宋神宗的腦子嗡嗡做響,當皇帝也有幾年了,還從沒被人當面這樣詛咒過。不聽他的,連皇帝都當不成?!正在迷糊中,唐坰己經走出大殿,當下班了!
其實不止是侍衛,當天大殿上所有人都非常鬱悶。王安石就不說了,沒有任何心理準備,突然間破了100多年的官場紀錄,在皇帝面前被人呼來喝去,罵了個狗血淋頭。
在熙寧三年的冬天時,他在寧州(今甘肅寧州)當通判。副市長的級別了,相當高,可是地處大西北,他相當地不安逸,比起老家成都真是差太遠了。於是想辦法。
看看鄧綰是怎麼說的——「……以臣所見寧州觀之,知一路皆然;以一路觀之,知天下皆然。誠不世之良法,願勿移于浮議而堅行之。」
接下來他把笏板插好,展開了奏章,卻沒讀,突然間轉臉瞪向了王安石,說了句北宋百余年間最牛的話——「王安石到御座前聽取札子!」
以上三方的怒火,決定了唐坰這個人的政治生命。他先被貶到潮州當別駕,罪名是瀆亂朝儀。接著一貶再貶,到廣州軍資庫去看倉庫,到吉州酒稅去當科員,最後徹底貶成平民,返樸歸真了……
只要你不管,就會承認你沒法庇護嚮往你的人,就沒法建立起自己的團隊!
那一天正常的程序在進行,突然間唐坰站了出來,他跪在大殿中心,要求皇帝正式升座,他要奏事。神宗一下子就明白了他要做什麼,20多道彈劾,這不是一般的力度。
鄧綰,字文約,成都雙流人。此人相當有才,當年考中進士時,是禮部試第一名。也就是說,遠遠高出九*九*藏*書蘇軾的成績。
官兵來了蠻族鑽進山裡,官兵走了出去繼續搗亂。在一千年前,抗日戰爭時偉大領袖的敵進我退,敵退我追的戰略人家就都懂了。
只要遼軍敢於強攻,宋朝四面受敵轉眼就會崩潰。
消息傳進了京城,宋神宗和王安石也傻了。章惇,雖然讓你帶去了兵,可沒說讓你打,那是防著蠻族酋長惱羞成怒的。現在事大了,你千萬別再亂來。
年青的小皇帝,他沒有察覺到下面誠實的鄧綰的真面目。他給出的答案太早太快了,直接違背了當初富弼告誡他的為帝總原則——不可讓臣子知道皇帝的喜好!
神宗搖頭,說換個日子,他仍然想大事化小。可是唐坰跪著不起來,一定要今天立即處理。沒辦法,神宗只好升座,再糾纏下去,別的大臣們會往別處想的。
比如誤會唐坰是要像從前的諫官那樣,經常性對皇帝的私生活之類的事進行批判。
這些事都發生在熙河開邊,以及荊湖平蠻期間。王安石的新政集團既要在七八十年間一直萎靡不振的外戰紀錄里打出一片新天地,更要在內部頂住各方各面的反對壓力。包括像唐坰這樣獨特的、不常見的非典型瘋子的突襲。
好,所有的大臣,包括王安石、文彥博,誰也別想走。
慢慢的,請大家運用些最初級的邏輯思維來想想。他之所以反對章惇,就是因為斷定章惇沒法迅速結束戰鬥。那麼由他來代替,居然目標就是「慢慢的」搞定。
按照王安石們的滅敵步驟,是河湟——西夏——遼國。從簡單容易的下手,直到最後收復燕雲降服契丹。計劃蠻好,可也要看遼國人願不願意。就在這段時間,遼國人在邊境蠢蠢欲動,巡境兵都過了拒馬河!這是宋、遼的傳統邊界,那麼看一下宋朝的準備如何。
也就是說,他從寧州的通判,晉陞為寧州知州了。
王安石愣了,他搞不懂的不是唐坰怎麼會突然間翻臉,而是宋朝從來沒這個規矩,你要念什麼就念好了,哪有讓當朝首相出列恭聽的?你當你讀的是罷相制啊!
話說儒家所有的規定都以孔夫子當年的行為準則有關。比如孔子前三代個個休妻,而且休出去之外就徹底翻臉不認,生時不問,死後親子也不為服喪。《禮記》中有名文規定——孔子不喪出母。
好有一比,北方疆界,就像一隻龐大的虎皮蝴蝶。它張著翅膀,露出可怕的花紋,以這種姿態暴露在足以致命的敵人面前,那是種怎樣膽戰心驚,又無可奈何的心態!
在這之前,章惇一直在制置三司條例司里工作,是個搞經濟的人才,他走馬上任去平叛,無論從哪一點來看,都是王安石在以權謀私。
索性就把它划為禁區,名叫「禁梅山」。周邊的漢人禁止與其中的蠻族有任何往來。這是片特區,在宋朝版圖以內,卻不受宋朝管轄。
也許是當時朝臣一片聲地要求神宗忍住脾氣,變得溫馨可人,使外邦,使國內都如沐春風吧,惹得神宗大怒,才覺得唐坰這句話特別的順心。
這句話無論怎樣看,都只是一句很普通的讀書心得,有什麼大不了的?但就此得到了宋神宗的歡心。
神宗升座,唐坰的機會來了。他開篇第一句話就暴露了他的瘋子本性:「臣要說的,都是大臣們不法的事,請讓臣在陛下面前一一陳述。」
哪有什麼準備,河北方面的宋朝百年無戰事,早就都退化了。宋朝要在河湟開打,同時牽制西夏,沒有半點餘力去支援北方。
這句話聽著好像是維護皇權,可就這樣就把首相喊立正了?我是皇帝也從來沒這麼牛過!
第二句,是針對怎樣迅速推行新法的。唐坰說「事情很簡單,只要殺了韓琦、司馬光等反對派大臣,新法立即風行天下!」
要注意的是,在這件重大國事上沒有形成這套定勢。至於為什麼,絕不是這件事的份量不夠,或者當時兩https://read.99csw.com人中有一方狀態不好,掐得不盡興。而是另有隱情。
荊湖北路,西南夷叛亂。
在這種激動下,他像見到了久別的親人那樣親切、熱烈地對待王安石,一點都不認生(退見安石,欣然如素交)。實事求是地說,王安石被他蒙蔽了。我們將心比心,當一個人要做全國性改革,正面對滿朝文武反對的時候,突然間有人充滿了熱情、激|情地從遠方來支持你,你是什麼感覺呢?
他是個瘋子。
但他決定了,一切細節都服從於最初的決策。既然以最快的速度籌集到了軍費,就必須要儘快地打贏戰爭。這樣才會順利地把前面提到的鏈條——「民間收財,變成軍費,打贏戰爭,擴大國土,回籠資金。」實現。為此,他派去了自己的親信章惇。
以此看來,李定有什麼錯?
怪不了別人,王安石自找的,他識人用人真是有問題。前面說過,他是新生勢力,與之前的士大夫階層水火不容,連帶著和學習傳統經書,考上的進士們也註定水土不服。這就要求他定新課本教材,培育出合乎他使用標準的新一代人才。
章惇這樣,王韶也一樣。他們都清醒,公元1072年是改革派氣運的分水嶺,如果他們打不出好成績,之前各種新法就真正了100%的橫徵暴斂,短期見效,長期有害的本質都會暴露。如果打出來了,一切都好辦。就好比先秦時商鞅得到了河西之地,近代滿清時雍正初期年羹堯掃平青海。
因為儒家的有關規定。
第二點,王安石煩人,傳統士大夫階層也很討厭。文彥博、馮京等兩府高官什麼都清楚,可膽小怕事,別說對抗,連說句話都不敢(知而不敢言)。尤其是王珪,他對王安石恭敬得就像家裡養的奴僕一樣!
說著無敵的目光瞪向了王珪,王珪當即承認真的沒有唐兄你的魄力,俺認輸,他低下了羞愧的頭顱;
神宗又問,「卿識得呂惠卿嗎?」
仗打贏了,什麼都好說!
於是年青的小皇帝懇切、親切、動人、動情地挽留。但王安石仍然回家躺床上喘粗氣,直到皇帝動用官方人員送去官方文件形式的慰問信,以及私人認錯道歉保證你們友情永不變的便條,介甫兄才起床上班做事。
只是人才正在培育中,辦事己經沒人手。所以各地只要有向他靠攏的人,他都會先拉過來再說。比如說過的李定。
王安石在這時遇到信任危機了,他簡直是狼狽不堪灰頭土臉,可以說宋朝一百多年那麼多的宰相,連後期公認的奸相王欽若最丟人的時候,都沒受過這種污辱。
「那正是我的願望!」
話說宋朝承襲了晚唐時期的制度,開封城裡每隔5天,官員們會在宰相的率領下進宮面見皇帝請安。這叫「起居日」。事情就在熙寧五年八月的某個起居日時發生。
宋神宗說「我在懷疑,章惇是不是認真執行了命令。」(疑奇擾命)。王安石搖頭,「章惇還是可信的,但是一定要穩住,別輕舉妄動。」(戒惇勿輕動)。
具體地講,就是在長沙以西,邵陽北面,以梅山為首的一大片區域。那裡交通不便,人種不同,尤其是在傳統上,在五代十一國時這片地方就被他們給佔了。到了宋朝,趙光義、趙恆、趙禎都被被遼國、西夏拖得一輩子勞碌,對這小片地方自然扔到一邊。
辭職不幹了。
「那是當今的賢人啊。」神宗又爽快地給出了評價。
這倒不是說官場里有多道德,而是面對這樣一個忘恩負義的人,大家都會心冷,都會躲得遠遠的。
就比如這一次,朝廷里、他身邊,沒有任何人同意他蠻幹,可他就是殺過去了。理由拋開蠻人內部仍然混亂之外,他抱定了一個大宗旨——敵人殺了朝廷命官,不管該命官是不是格外操蛋,這是對政府的挑釁。本來對宋朝就一直不服,這樣局面再不處理,以後的攤子會亂到沒法收拾!
https://read.99csw.com結果回來的不是內附的蠻人,而是他派去的兩個特使的人頭。這兩人一個姓李一個姓張,不知是吃錯了什麼葯,到了蠻族地面,先沒找受苦受難的群眾代表,而是首先安撫了一下當地的婦女代表……這不是找死嘛,人家盼星星盼月亮,結果盼來了兩個官派流氓!
第三,20多道彈劾奏章,都被皇帝壓下來了,再明顯不過這是皇帝不想事情鬧大。就算不把王安石放在眼裡,皇帝的面子總得給幾分吧?不,在唐坰的心裏,根本就沒有第二種利害觀念。
「當個館閣人員總可以吧。」
值班這麼多年,頭一次見過這樣的猛人!
一般來說,換成另外的任何一個人,事情到此就算結束了。第一,再有怨氣,官場的規矩之一就是不許欺師滅祖,王安石是他的直系靠山,如果這都要造反的話,小心成為官場公敵。
他向朝廷上書,極力讚美新法。當時王安石正處於最艱難的起步階段,一見大喜,立即向神宗推薦。神宗也很重視,派專車把他從西北接到開封。
以往各部史書的題材格式上的劣根性出現,就事論事是沒法把事說清楚的。得全面回顧當年同時間發生的各種事,才會了解到當時人物的真實遭遇。
唐坰的重磅打擊留在最後的第三點——元絳、薛向、陳繹,這三個人是王安石的家奴,根本不是朝廷命官,由著他頤指氣使;張琥、李定是王安石的爪牙,四處無事生非,陷害忠良;台諫官張商英是王安石的鷹犬,隨時咬人,入骨三分。他們緊緊地團結在王安石的周圍,己經是朝中之朝,一個分工明確的犯罪集團了,宋朝就要壞在他們的手裡!
——「在陛下面前尚且這樣,到外邊可想而知!」
章惇兵分三路就殺了過去。哪有那麼多的羅嗦,這些蠻人在別人的眼裡是牛皮筋,在章惇的眼裡就是塊牛皮糖,不過就是難啃點,但仍然很甜!
熙寧五年七月份之前,擺在王安石辦公桌的文件很有誘惑力。據當地內線說,梅山一帶,包括辰州附近的南北江(今湖北沅陵)的蠻族有內亂,他們的酋長太殘暴,拿自己的子民不當人。眾多的蠻人都在嚮往宋朝的仁慈生活,要求內附。
——「陛下不聽臣言,不得久居此座!」
稍有些頭腦的人都明白,長此以往,早晚出事。但只要事不關己,為什麼要拿起來燙手?於是多年以來,只要亂子不大,宋朝所有的官兒,對它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可不要以為這是潘美的孫子也退化了,事實上派誰去都這樣。那地方深山老林,溝壑縱橫,官軍到了不是怎麼打架的問題,而是先得能找到人開打的問題。
陞官不是靠政績,而是兩句話。他先對皇帝上書,說「秦二世胡亥被太監趙高控制,導致亡國,錯誤不在於強硬,而是他太軟弱了。」
反對派也不好過,按說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可唐坰這人就是不按常理出牌,罵王安石連帶著文彥博,誰的面子也不給,哪邊的隊伍也不站。
連王安石也身受其害。
看史料吧,兩人你來我往,各說各話,誰也不讓步。差一點就會形成當年的經典解決辦法——吵到高潮時,王安石突然平靜,對皇帝微笑:「陛下,臣覺得非常不舒服,想請假回南方。」
事實證明,他們真是不了解章惇。這個人有多強硬,有多敢幹,放在整個三百年的宋史里,都首屈一指。
「也未曾相識。」
第二,發火有時像自殺。別管氣多大,跳過一次樓不死的,基本不會再跳第二次。動力不足了。可這些都不適用於唐坰。
這個氣啊,鄧綰心靈深處對官職富貴的渴望赤|裸裸地爆發了出來。他到處宣揚:「如此急促地要我來,怎麼就這樣打發我回去?」
歷史將會證明,當章惇發火的時候,不管對方是誰。是蘇軾也好,是司馬光也好,甚至是宋神宗也好,神宗的媽、老婆,都算上,誰也別想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