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九章 人只為己,天誅地滅

第十九章 人只為己,天誅地滅

那是他改革5年來拼死拼活,沒日沒夜才攢下來的家當!
必須要把握住!
這不用他刻意去拉攏,官場就是這樣的奇妙,只要你在贏,在迅速的攀升,達到了能代表一群人利益的位置,那群人自己就靠過來,變成你的親兵。
呂惠卿的心沉了下去,他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也知道皇帝的話代表了什麼。這一步踏出,再也沒有回頭路了。他成了宋朝100多年歷史里極其罕見的一個特例,他成了個叛徒,從裡到外地背叛了自己的領袖——王安石。
他在馬上舉鞭示意,深施一禮:「君可謂獨立不懼!」
也就是說,王安石只是個傀儡。
炮打司令部,攻擊的就是掌管市易務的呂嘉問。
王安石走後,首相韓絳是一位非常沉穩,很有包容力的人。由他總攬大局,不是要他以出色的領導能力繼續改革大業,而是要他來穩定改革派內部的各種錯綜複雜的關係。在他之下,才是精明強幹,能力超群的呂惠卿。
——王安石都是呂惠卿帶壞的,現在真正的首惡浮上了水面,陛下您要加倍的提防!從前唐朝天寶之亂,楊國忠被殺,楊貴妃還活著,當時都說奸賊的本體還在。現在的情況和當時一樣。
尤其是以處理變法集團內部叛徒的罪名去辦。
鄭俠走到了半路被押回來,三堂會審,揪出了鄭俠的門人吳無至,和集賢校理丁諷。就是這兩個人給鄭俠和馮京來回通信。
一般來說,農村婦女們掐架時這招常用。
這番話的對錯,我不予評論。中國人一向都有把工作的成敗和個人遭遇挂鉤的習慣。比如說商鞅變法,秦國從此變強,直到統一天下,都沒改動他的法令。
鄭俠上路,開封城裡的政界大佬們都鬆了口氣,認為這件事就算過去了。那他們可真是太天真了。現在當政的是呂惠卿,不再是王安石。
人性的弱點。從概率上講,不管是王安石還是別的什麼人,都沒法真正洞察身邊人的心靈。比如赫魯曉夫與斯大林。
天下,眼看就是他的了。
有這樣的哥哥來當老師,曾布的學問不必懷疑。他進入新法集團后,腦筋超級清醒,第一時間提出了變法的核心問題所在。
呂惠卿找到了神宗,說這很奇怪。像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等等,都是舉國皆知的事,鄭俠知道不奇怪。可宮廷內部的事鄭俠是怎麼知道的?我得到了確切消息,是馮京告訴他的,副宰相指使他人誹謗皇帝,不信您把鄭俠召回來問問就知道了。
其實呂惠卿真的沒必要大怒的,王安國不僅對他們這樣,對自己的親哥哥也沒手軟,說出來的話,辦出來的事堪稱人間少見。
第二,呂惠卿身邊迅速地聚籠了一大群親信,形成了自己的勢力。這些人本來都是王安石的手下,變法集團內部的主力。
這時眼見成績良好,王安石倒台,只剩下了一群蝦兵蟹將還自相殘殺,這樣的機會千載難逢!鄭俠決定再接再勵,把美術進行到底。
這一次不同了,事情落到了呂惠卿的手裡。政治是個非常深奧的學問,同樣性質的事,發生在同一時段,由不同的人來執行,就能搞出截然相反的結果來。
在呂惠卿來想,這隻是代替。等他回來后,官職照舊,權力照舊,他還是改革集團里王安石以下第一人。可是在曾布的心裏,這就是個機遇。
好啊,鄭俠說得好啊,有道理!
這麼做,明顯的是追求業績,討領導歡心。
鄭俠的表情很遺憾:「我也不是不得已。想不到宰相被小人所誤,到了如此地步。」
鄭俠冷冷一笑:「你說得古怪。我從沒聽說過皇帝是堯、舜,臣子是夔、契,九州四海會有那麼多的怨恨。」這時滿大街的人都在聽著,不由得一齊點頭。
的確很穩妥,王安石也很放心。在他想來,改革己經走上了正常軌道,不管他本人是回來,還是不回來,新法都己經形成規模,只要宋神宗本人堅定,這個趨勢必將越來越好,越來越大。
好了,說下他的來歷。曾布13歲時變成了孤兒,家裡很窮,可是在讀書受教育上,他有著得天獨厚,和蘇軾兄弟差不多的好運。他的哥哥就是唐宋八大家裡的曾鞏。
《流民圖》事件之後,鄭俠某次上街,正遇上王安國騎馬出門。騎得高,看得遠,王安國先看到了鄭俠,立即眼前一亮。
還要別的證據嗎?
他如芒刺在背,可是無可奈何。
開封城內這時的矛盾焦點就在「免行錢」和「市易法」上,這兩條徹底斷了皇族、貴臣財路的新法被瘋狂圍攻。在王安石離去,變法派空前弱勢,最急需團結的時候,曾九*九*藏*書布選擇了向內部開炮。
所以呢,有人攻擊呂嘉問沒問題,攻擊王安石也沒問題,但別拿新法說事。尤其是改革集團內部的成員。神宗火了之後,命令由呂惠卿去調查此事。這一次,皇帝可真是找對了人,他怎麼就不翻翻老黃曆,找一下各位同志歷年工作的恩怨關係呢?
第二,關於新法,一方面全國推行,一方面由王安石指定接班人接手。比如首相是韓絳,副相是呂惠卿。這兩人是新法的核心人物,一個是「傳法沙門」,一個是「護法善神」,暫時接替王安石的工作,不是很穩妥嗎?
這段時期內宋朝的皇宮裡起了一場大火,火場中心在三司。當時烈焰騰空,1800餘楹的房子付之一炬。楹,古文里「列」的意思,知道火有多大了吧。神宗皇帝都被驚動,他擔心會不會舊事重演,像他太爺爺宋真宗那樣,一場大火把內庫都燒了個精光。
他對神宗說,當此變法大計時,皇帝一定要讓臣民知道「主不可抗、法不可侮。」要確立威信,不然大臣們不服命令,比如富弼在自己的轄區內不推行青苗法;小臣們隨意議論,反正言者無罪。這樣的氛圍下,根本沒法改革。
呂惠卿不是了,這決定了他後半生的官場仕途,從這一刻起,他註定了是王安石的敵人。此後,不管是改革派當權,還是反對派復辟,都跟他再沒有半點的干係。
這個版本比較多,還有一種說法。是王安國在西京洛陽作國子監的小官時,被司馬光等遺老排斥在當地主流社會之外,每天里和嚮往已久的正人君子們不得相見,痛苦之餘,開始放浪自棄。主要就是煙花柳巷,聲色犬馬什麼的。王安石很生氣,以大哥的身份從京城寄去一信,裡邊寫「宜放鄭聲。」
為首的人是章惇,他結束了荊湖兩江地區的平叛,回到開封城了。這時距離他到荊南時已經過去了三年多,他的功績不必由我來說,用公認的歷史大家王船山的話來總結再妙不過。
這樣每家每戶有多少家產就一清二楚了。
這四個人無一例外,都被貶到外地。鄭俠最慘,在英州編管,人身自由都沒了。馮京被踢到四川,瞬間之間從官場頂峰跌落到劍門關外,徹底歇菜了。
可是王安國勃然大怒,說出了另一番理由。他說,宰相是我的哥哥,宰相的父親是我的父親。宰相都是因為你們這班小人的搬弄才做了錯事,將來家破人亡,全族遭禍,甚至會波及先人,連墳墓都保不住,這還不關我的事嗎?!
簡單回顧下不久前發生的事,相信大家都會有個問號。就是如果那場暴雨是不存在的話,為什麼鄭俠還活著呢?他不是應該在10天之後就被砍頭的嗎?如果真的這麼想的話,那麼您可真是太傻太天真了。宋朝的祖宗家法是什麼,「言者無罪」。
超簡單,回想一下,在之前像呂誨、唐坰等威猛人類不止一次地把李林甫、盧杞重合到王安石的身上,那些彈劾奏章都當成了反對派們的黨章經典,所以這次誰也不會誤會。對號入座,心知肚明。
就是個一本萬利,沒有風險的好買賣。
這隻是個開頭,他在向四面八方示威,要天下人知道,首相韓絳是個廢物,眼下的天子第一重臣是我,呂惠卿!
總而言之,他是這樣的讓人不放心。可是,第一個跳出來窩裡斗的變法派人物卻不是他,而是曾布。曾布,字子宣,南豐人。他大有來頭,其職場壽命、官職都非同小可,甚至對北宋的滅亡都負有直接責任。就算在這時,也是變法派里的骨幹力量。
王安石一走,就像仁宗皇帝死後一樣,各色人等的本來面目都突然間顯露。難得曾布自己找死,送上了門來。呂惠卿按皇帝的命令去調查,那還等什麼,公報私仇是件很合法的事。
如果真有的話,王安國以宰相的弟弟身份,不管官職夠不夠,都可以在家裡,以私人干擾國事,這還有半點的國家公務嚴肅性嗎?
鄭俠被罷免職務、剝奪政治權利終身、編管汀州。汀州遠在長江以南,接近福建,這人從此消失在人們的視線里,再也沒露過面。
截止到這裏,呂惠卿打擊了異己,有了自己獨創的業績,不知不覺間他完成了角色的轉換。連神宗皇帝都沒有預料到,他這樣快就達到了兩個目的。
院子里王安國回了一句:「願兄遠離佞人!」說完笛聲依舊,該吹還吹。佞人,小人也,當時呂惠卿恨得咬牙,明知是說自己,可沒法發作。只能都記在心裏。
呂惠卿、曾布、鄧綰、李定等人恨透了他。
呂惠卿九_九_藏_書一刻都沒有停息,藉著威懾天下的氣勢,他迅速提出了自己創立的新法——手實法。這個法充分體現了呂惠卿既精明又強悍的本性,讓全天下的百姓都別想逃過他的眼睛。
呂惠卿出手,立即就讓朝廷上下都冒冷汗。與其說王安石是拗相公,從來不聽別人的話,是很可惡的。那麼呂惠卿是更上一層樓了,他是根本不讓別人說話。他比王安石有脾氣多了,改革這麼多年裡,里裡外外是凡與新法結仇的,與他本人結仇的,都別想好。
這次由於有經驗了,他的準備更加充分,內容更加豐富。先是畫圖的出發點,那真是非常的嚴重,不由得他不畫。因為上天又一次憤怒了。
孰對孰錯,眾說紛紜,這裏先不講,別偏了題。接著再講王安國別的行徑,比如他和呂惠卿。
這是怎樣的詛咒啊……
曾布積极參与工作,把呂惠卿做過的工作都升了級。比如呂惠卿殫精竭慮想出了「助役法」,嗯,這不夠,他更進一步提出了「免役法」。不管免役法是不是比助役法更好,變得更徹底,在當時的工作範疇里,曾布就徒然間站到了呂惠卿的肩膀上。處處顯得比原來的男二號,風光無限的呂惠卿高出一頭。這樣的事,別說是強悍精明,眼睛里不揉沙子的呂惠卿,換成隨便哪個辦公室里的小科長,都沒法忍受。
注意呂惠卿。王安石沒走之前,反對派就把他定性為姦邪,甚至於他的位置凌架在王安石之上,按宋史里的說法,是他蠱惑王安石,以超級巧妙的手段支配王安石,進行的熙寧變法。
可以說,他是成功的吧?
鄭俠現在今非昔比了,他不再只是個看城門的,而是一位抗暴的志士。一個忠於理想,體現仁義,堅貞不屈的硬漢子!
「不,」王安石出人意料地反駁了,或許他這時才想起來那是他親哥哥。他說,「我哥哥做官,總是忠貞不二,他認為作臣子的必須要為朝廷當事,有成績歸陛下,有怨恨自己承擔。這樣才是盡忠於國家,所以現在九州四海之怨,都集於我兄長一人之身。」
王安石在屋裡說了一句:「宜放鄭聲。」
因為他太讓人討厭了,他不配稱為王安石的戰友。這並不是說,作為王安石的戰友有多榮耀,而是說,他的人品有問題,貫穿一生都有重大缺陷。他位列于宋史的奸臣傳里,還真是不冤枉他。
為了真正擁有天下,呂惠卿在個人聲望提高,實力加厚之後,做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這成了他命運的轉折點。
先是對內部。曾布、呂嘉問被各打五十大板,一起貶官,到外地反醒去。這讓曾布和呂嘉問結成了終生的死仇,再也沒法化解。期間曾布飛黃騰達時,呂嘉問一直被打壓,等到晚年,曾布失勢時,他在呂嘉問的手裡抄家治罪。
這樣的人物,我卻一直沒提。在最初時介紹熙寧年間與王安石有關的那幾位大人物里,也沒有他的份,這是為什麼呢?
這樣註定的調動,估計不會有人把祖先隨身帶著的。那樣「回鄉祭祖」一詞就失去了意義。
一朝權在手,快意雪恩仇!
宋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四月底,王安石一家輕車簡行,悄悄離開了京城開封,沒有驚動一個官員和百姓。
弄清楚了這些問號,王安石的辭職原因,宋神宗為什麼會答應,才有頭緒。王安石是很傷心的,也是太累了。
奏章方面就更爐火純青了。鄭俠在前後不超過半個月的時間里,就找出了原《流民圖》所附奏章的不足之處,添上了5000多個字,完成了這次的大作。
在年底的冬至日郊祀大典時,宋朝有慣例要赦免一些有罪犯錯的官員,特殊情況的還有些恩賞,以表示朝廷的仁愛。這一次,呂惠卿顯得非常忠於老領導,他微笑著提醒宋神宗,王安石的官職有點低,在這普天同慶的好日子里,您給他加上節度使的頭銜吧。
別說是奏章里寫了「十日不雨請斬臣頭」,就算是「臣以全家、舉族擔保」、「臣罪該萬死」之類的詞出現了,也沒見真的殺了誰。
當他守孝期滿回到開封之後,敵視的目光就一直盯緊了曾布,只是因為有王安石存在,改革集團一直都籠罩在王安石對事不對人,公平無私的氣氛里,才暫時相安無事。
斯大林生前,赫魯曉夫視其為父,當他死後,赫魯曉夫立即變身。這樣的例子太多了,蘇聯如此,宋朝也一樣。
此外最可疑的一點就是「影堂」。影堂,即家廟,祠堂,供奉祖先遺象、牌位的地方。這時王氏兄弟是在開封京城裡,他們的祖先祠堂九_九_藏_書也搬進京城來了?這事是需要考證的,從常理來說,宋朝官員的升遷謫落是很頻繁的,尤其是宰相。不管是誰,趙匡胤定下的制度,宰相必須快速輪換,防止專權。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大家轉念一想就明白了,事情出自《涑水記聞》。請問一直隱居在洛陽寫書的司馬光是怎麼知道王氏兄弟在家裡,影堂附近的爭吵的呢?除非是當事人向外界宣揚,那樣就會盡人皆知,何以只有司馬光的筆記里才有?
拋開這件事的真假,王安國和鄭俠之間有來往,這盡人皆知,都是因為他們太瀟洒,太倜儻了。話說王安國一直用心良苦地拆自己哥哥的台,拆來拆去沒效果,所以對能拆他哥台的人極其欣賞。
節度使,這是唐朝時實力凌駕于皇帝之上的各地諸侯,可在宋朝就只個榮譽頭銜,沒有半點的實權。唯一的好處就是工資,高於當朝首相。
十幾天前鄭俠上《流民圖》的時候,改革派把他恨到了骨頭裡,可是一來罪名不大;二來王安石兇狠得有限;三來宋神宗喜歡。攪盡腦汁想辦法,也只是以「擅發馬遞」的罪名小小處罰下了事。只不過就是送奏章的渠道不合法而已。
宋神宗認同。現在局面太緊張了,緩和一下是有必要的。同時讓王安石回南方調養一下,幾個月之後再回來,精神煥然一新,正好投入工作。如果說首相任免,不能太頻繁的話,根本不用在意。宋朝官場的特色之一,就是首相來回換。
第二,這事沒有。
呂惠卿就是最大的那個姦邪!
在這裏,有件小事要提一下。強者運強,在一個人走宏運的時候,什麼事都會得利,哪怕是古代最怕的火災。
可是這樣的大火,在當時根本沒法去救。有個前例,仁宗和他媽媽劉娥就差點燒死在火災里。當天神宗站在西角樓往下看,急得恨不得自己跳下去挑水。滿皇宮散亂奔忙的人群里,他突然間發現了一隊人馬有條不紊的奔赴火場,真的有人去救火了!
在他來想,讓王安石暫時離開,有百利而無一害。第一,他順從了奶奶和媽媽的要求。媽媽說得多麼通情達理啊。
在王安石時,鄭俠毫髮無傷,並且搏得天下大名。在呂惠卿的手裡,這副《正直君子邪曲小人事業圖》就真的要了他的命。
話說有兩個人一直是呂惠卿的死敵,一,馮京;二,王安國。馮京是公事上的矛盾,這位三元及第的狀元郎總是溫文爾雅,輕聲細語的和王安石談話。由於學識淵博,態度良好,所以說了什麼也不受處罰。於是就變成了改革派腳下的一條細膩溫存的繩子,無論做什麼事,都絆腿。
於是天天和神宗嘮叨,現在天旱啊,現在百姓苦啊,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馬上招回司馬光、文彥博、韓琦等老臣,讓他們重新治國。最起碼也要把蘇軾、蘇轍兩兄弟叫回來,這個國家還是得由君子做事,才能有好日子過……
他這麼說,惹火了兩個人。第一個自然是宋神宗,不管他允許王安石辭職的真正原因是什麼,他本人都是喜歡新法的。證據極端確鑿,因為終他一生,都在堅持著新法。
呂惠卿冷眼旁觀,手心發癢。好日子,嘿嘿,你先操心自己的好日子吧。還以為是王安石時代,你們說什麼都沒事嗎?李師中被貶出京城,到和州去當團練副使,令當地州府嚴加看管他。
王安國是個好玩的人。他是王安石的親弟弟,可是處處和哥哥作對,無論是政見,還是私下裡的交際往來。比如他總是在公開場合和新法唱對台戲,剛開始人們總因為他是王安石的弟弟,給首相點面子,不去計較。可是時間長了誰也受不了。
此風一漲,不知民間會有多少仇恨滋生。
第一,首相大人害怕了。韓絳萬萬沒料到會有這樣一個副手。呂惠卿充分發揮了參知政事這個官銜的本來面目。它本身就是趙光義用來制約首相權力的。這時和呂惠卿同等職位的馮京倒了,每天辦公時,韓絳無時無刻都在呂惠卿的壓力之下。
只有章惇這樣敢逗老虎玩,敢孤身攀懸崖,敢深入不毛之地平亂的人,才會率領有限人手沖向火場。他讓神宗記住了他,大火之後,他接替原改革派人士元絳,當上了三司使。
失敗的種子,就埋在了這時同意王安石辭職時。
因為他們千算萬算,還是算漏了一個弱點。
好戲還在後邊。
不,在中國人的傳統思維里,他太失敗了。因為他被秦孝公的兒子五馬分屍,和秦始皇的宰相李斯下場差不多。於是國人的心目中,他的形像就差勁透了,絕不是個好榜樣。
飄然而去,不慕九九藏書浮名,走得非常瀟洒。只是他和宋神宗兩人都不知道,宋朝就此失去了最後一次振作的機會。來日大難,不僅是宋人就此沉淪,就連華夏民族,也從此一蹶不振。
他怕了。
呂嘉問,字望之,壽州人。不管他以後怎樣,在當時他是一個變法的堅定擁護者。說來這一次被曾布攻擊,毛病也就出在了過份積極上。他火上澆油,本就鬧得天翻地覆的免行錢,他違反規定,多收了。不過沒貪污,而是全部上繳國庫。
據偉大的歷史學家,嚴謹的私人筆記記錄者司馬光在《涑水記聞》里說,王氏兄弟曾有次爭吵。王安國把宋朝改革的局面歸納為天下洶洶,大禍將成。而這一切,都是他哥哥的錯。於是他苦口婆心地勸,要哥哥一定要聽他的,把變法停止,最不濟也要抽身而退。
有了資產總數后,國家取息是「逢五取一」,也就是20%。在這裏我得承認這實在是太高了,在各種稅息之後,再取20%,這是個官逼民反的數字了!
——「章惇經制湖北蠻夷……灃、沅、辰、靖之間,蠻不內擾,而安化、靖州等地,迄今為文治之邑。其功豈可沒乎?」
在這個前提下,王安國不管以什麼理由,哪怕是他真的有理,也說錯了場合。他完全可以在辦公場合公開反對。尤其是到影堂里向祖先哭訴,我不知在他身後王安石是什麼心情。
終於有一次,曾布說話了。說,你是安石的弟弟,國家變法,與你何干(何預足下事?)。這句話半點錯都沒有,曾布說得非常堂皇。因為國有國法,官有官職,你只是一個私人身份,就算首相是你哥,你也沒有干擾政務的權力。
那麼就走吧。
之所以能爬到現在的位置,都是因為變法。現在王安石倒台了,權力層必將重組,那麼他曾布要給王安石作賠葬品嗎?不,這絕不行。曾布想了又想,決定重新站隊,他要讓皇帝知道,他和從前也不一樣了。
這和之前的曾布是不一樣的。曾布是說了新法的壞話,可是那在理論研究的範圍之內,曾布是對法不對人,針對王安石而言,他始終都是信徒。
乍一看真是件好事,畢竟王安石這時只是江寧知府,最大頭銜是觀文殿大學士。可是神宗猛然間驚醒,呂惠卿已經站在了懸崖邊上,而且把整個朝局都扯了過去,陪著他一起冒險!
可是沒人買賬,那位特別喜歡畫圖,喜歡較勁,喜歡拿腦袋說事的鄭俠又跳了出來。呵呵,就算是王安石俺都敢彈劾,你呂惠卿算什麼?
僅僅5年時間,改革法令涉及帝國的財、政、軍各方各面,每走一步都要與所有人為敵,甚至要和小皇帝也唇槍舌劍,這種累法不是每天跑一個馬拉松那樣簡單的。尤其是心靈的壓抑,王安石己不再是6年前那個「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的意氣風發之人。
曾布都讓他憤怒,呂惠卿還想得好嗎?這是王安國心目中最可恨可危險的壞人。某天呂惠卿在王安石家裡商談政務,兩人談得正歡,突然間院子里有人吹笛子,曲調相當討厭,以王安石的涵養都受不了,探頭一看,正是三弟王安國。
像蘇軾、蘇轍等日記一族為什麼都沒錄用?
這樣的意見讓神宗很驚喜,王安石很喜歡。他平步青雲,到王安石第一次罷相時,他是三司使。己經是國家第三把手,堂堂的計相了。這麼高的位置,突然間變法領袖離職了,大家想想看,曾布的心情是怎樣的?
照例還是奏章加美術。畫圖方面,以唐朝的幾位最著名的宰相魏徵、姚崇、宋璟、李林甫、盧杞為藍本,題名為《正直君子邪曲小人事業圖》,用來影射現在宋朝的幾位當朝宰相。有人說這涉及到歷史知識,誰和誰怎麼對號啊?
對外,呂惠卿做事精明強幹的一面全面展示,他先是要求神宗向全國頒布詔書,王安石的離職與新法無關,絕不會開倒車。接著他狠狠地打壓了一個叫李師中的人。這人當時的官職是左司郎中、天章閣待制,一個館閣人員,天天都能和皇帝見面。
——免行錢、市易法這兩項法令,自從秦、漢兩代以來,連最衰弱混亂的時代里,都沒有出現過。他曾布在大街上隨便叫住幾個人,詢問看法,行人居然是流著淚來控訴!
話說遠了,章惇回京之後,當的官是知制誥,職務是軍器監,當皇宮大火熊熊燃燒起來之後,侍衛們去保護宮眷,太監們實力有限,宮女們忙著練習尖叫,其他的官員?對不起,除了在金殿上吵架,回家寫奏章之外,頂級大佬們啥也不幹。
為什九_九_藏_書麼還是同意了呢,他不想再改革了嗎?不是的,宋神宗一生對強國富民念念不忘,為之竭盡全力,為之英年早逝,在理想上一直未曾動搖。他之所以失敗,不在於信念,而是見識、能力上的不足。
不要小看這5000個字,裡邊全都是最新版的宋朝政治黑暗事例,以及民間苦難紀實。想想真是佩服他,是什麼渠道讓他這樣迅速地掌握了那麼多的第一手資料呢?只能說明他很有才,他的才華集中體現在了文章結尾處的收官之筆上。
那一天,神宗盯著他,緩緩地說了一句話:「王安石離職不是有罪,為什麼要用赦免復官?」這才是問題的焦點,真的答應了呂惠卿,王安石就變成了個罪人,從此之後,永遠失去了當首相的資格。
這是章惇的升職,更是呂惠卿的好運。換來換去,仍然是改革派掌握實權,而且章惇的資歷很淺,根本沒法和他分庭抗禮。
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呂惠卿做到了這些,實在讓天下人都悚然發抖。什麼是狠人,這才是。與之相比,王安石實在是傻得很憨厚,善良得太懦弱,根本不像個政治家。
他只剩下了自己另起山頭,自負盈虧的命運!
曾布不管這些,只要你是違法就好了。他展開彈劾,直到這一刻,他的真面目才暴露了出來。因為他彈劾的不止是違規的呂嘉問,他的重點是王安石的新法。
他一連上了四封辭職奏章。宋神宗挽留了很久,顯得非常有誠意,可最後還是同意了。
綜上所述,這事如果是假的,誠信的代表、偉大的史學家司馬光先生的人品就有大問題了。捏造事實也就算了,難得的是他借了王安國之口說出了如此惡毒的話——王安石一族家破人亡!
呂惠卿只覺得怒髮衝冠,憑欄處,差點氣出腦膜炎。這個該死的東西,第一次時怎麼就不真殺了他,都是王安石手軟留下了禍根!
呂惠卿早就看曾布不順眼了,很早的時候,他就認定了曾布和他唱對台戲,一心顛覆他的地位。
王安石沒聽,王安國太傷心了,他轉身淚奔,跑到影堂里向祖先們哭訴——不是我不孝,實在是大哥太固執,才讓咱們家滅門的啊!
要不然會家破人亡的!
答案是可以沒,當司馬光掌權時,這些都是錯,必須得改回來。
但是在呂惠卿的頭腦里,還有辦法讓這個法迅速實行,家家戶戶爭著搶著的實行。因為有威逼,還有利誘。手實法規定,誰家隱瞞了數字,被別人告發的話,以隱瞞數字的三分之一獎賞……誰家有仇人的話就得小心了,這是公報私仇的最佳時機。
再沒有半點的恕道可言,也沒有所謂的雍容大度的宰臣氣量。有的,只是牙眼相還,還本付息式的報復!這時鄭俠正在發配的路上,突然間被叫了回去。開封城裡有了新的說法,呂惠卿靈機一動,決定把他致於死地的同時,再發揮點餘熱,把朝廷里一直做對的人也拖下水。
而王安國回了那句「遠離佞人」。不管是哪個版本,都明文記載了呂惠卿大怒。
那是在改革初期,最緊張的時刻呂惠卿家裡出事了,他的媽媽病故,按歷必須守孝。可新法的進程不能被耽擱,於是之前叫「置制三司條例司」,後來改成「司農寺」的新法核心部門就換了主管。由曾布暫時代替呂惠卿。
「王安石誠然有才,可樹敵太多,讓他暫時外放,你實在喜歡他,過段時間再調回京,不也一樣嗎?對王安石本身,也是一種愛護。」
這段談話,把王安國和鄭俠栓在了一起,這就是罪證,他們是同黨。可仍然不夠,馮京還逍遙法外呢。再想辦法,呂惠卿從鄭俠的第二封奏章里看出了破綻,那裡面除了民間疾苦之外,還談到了些宮廷內部的隱密事件。
王安石當政,上天是10個月不下雨;呂惠卿當政,京城颳起了超級大風,天上下起了雨夾土。對,是土,不是雪。兩者相加,到地上變成了稀泥,有好幾寸厚。於是鄭俠又一次最先反應了過來,作為上帝的代言人,對宋神宗說話。
同時曾布、呂嘉問兩人也把呂惠卿恨到了骨頭裡,變得終身勢不兩立。這些呂惠卿毫不在意,管它以後怎樣,至少在眼前,打壓掉這兩人,他真正確立了王安石走後的改革派大當家的地位。
這件事要先確定是不是真有。兩種可能,第一,有。
手實法是免役法的一個補充。免役法里根據宋朝的九等戶籍,規定每等人出多少錢可以免除徭役。可是家產隨時變更,不好統計。那麼就來個徹底的統計。手實法規定,由中央政府定下來每件東西值多少錢,然後進百姓家裡查到底有多少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