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十七章 允禮之死

第三十七章 允禮之死

我們首先應該清楚的是:雍正皇帝死於1735年,而果親王允禮死於這之後的1738年——也就是說,電視劇中的「皇帝讓甄嬛以毒酒親手殺死果郡王」,而後「允禮慘死於甄嬛懷抱中」這段故事純屬虛構。然後我們還應該知道的是:隨後即位的乾隆皇帝,也就是果親王允禮的侄子,對果親王允禮,一直繼續委以重任:乾隆元年(1736)九月十二日,果親王允禮生母加徽號;九月十三日,「永賜與親王雙俸……」九月二十日,因「庄親王、果親王便殿賜坐時俱行拜禮,朕心深為不安……皆聖祖仁皇帝之子,大行皇帝之弟,于朕為叔。行輩甚尊,豈可常行拜禮于朕前乎……」命允祿、允禮在便殿召見免除叩拜之禮。九月二十一日,果親王允禮上書建議制定《侵九*九*藏*書盜錢糧罪例》。十月初四日,命果親王允禮總理宗人府事務。十月十八日,命果親王允禮打理刑部。此間,約在乾隆元年十一月,果親王允禮患腳疾。乾隆二年(1737),果親王允禮書成《世宗憲皇帝上諭》有功。乾隆三年(1738),果親王允禮去世。年42歲。現在的問題在於:果親王允禮為什麼能夠做到一生歷經康、雍、乾三朝,一直位高權重呢?
果親王允禮篤信藏傳佛教,經常在自己的王府里召集高僧辯經說法。允禮從早年起就沉浸於藏傳佛教經典的學習和修行中,並與當時藏傳佛教在北京的代表人物來往密切。雖然政治上碌碌無為,但允禮在其短暫的一生中官運亨通一帆風順,也許正是對藏傳佛教的篤信,才是他避免殺身九*九*藏*書之禍、終老天年的重要原因。
清朝的統治者們在維護、鞏固封建統治方面,深知精神統治的重要性,利用宗教是其一種有效的統治方法。清政府尤其擅長利用藏傳佛教,認為優禮藏傳佛教的上層人物是統治蒙藏地區的有效途徑,所以對藏傳佛教的保護扶植相當積極。清初的幾位皇帝對藏傳佛教也都頗感興趣,在清宮廷中,學習佛典成了當時的一種風尚。作為皇子,允禮肯定受到了熏陶,他曾拜康熙年間的著名僧人、親自主持完成《甘珠爾》編譯及刊刻工作的甘珠巴為師,后又師從京城八大呼圖克圖(蒙古語,是清政府授予蒙、藏地區藏傳佛教上層大活佛的稱號)中的兩位大師,專門系統地學習佛典。
寧瑪派是藏傳佛教流派之一,由於該派的僧人都戴read.99csw.com紅色僧帽,所以也被稱為紅教。在各派中歷史最久,形成於公元十一世紀。「寧瑪」在藏語中的意思是「古」和「舊」,所謂古,是說它的教理是從公元八世紀時傳下來的,歷史悠久;所謂舊,是說它的一些教義教規是以古時候吐蕃的舊密咒為主。寧瑪派與西藏本土所固有的宗教——苯教有著密切的關係。公元八到九世紀,佛教中的密宗從印度傳入西藏,並保持父子相傳的形式。而苯教在西藏民間的影響很大,恰好密宗的神秘性與它非常相似,結果二者逐漸結合起來。這一派別沒有寺院,組織渙散,也沒有系統的教義,更沒有完整的僧伽制度。他們以印派佛教為師,運用該派的經典,建立寺院,開展一些集體活動,最終形成一個教派。這一教派開始時是沒有名字https://read.99csw.com的,直到後來其它一些教派產生,才由於它的特徵而被稱為寧瑪派。所謂「伏藏經」,就是指公元八世紀時,印度僧人蓮花生等來到吐蕃傳播佛教密宗經典,但因當種種原因,如政治方面的、密宗同藏族傳統原始宗教苯教的衝突或互相排斥等,蓮花生等人認為當時在吐蕃傳播密宗時機尚未成熟,就把這些經典埋藏在山洞或地下,若當「時節因緣會遇,就取出來弘揚」,這種經書叫「伏藏經」。允禮組織將藏傳佛教寧瑪派「伏藏經」翻譯成蒙古文,豐富了蒙古文佛教文獻,從客觀上講,對蒙古族的佛教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果親王允禮(1697~1738),原名胤禮,系康熙皇帝第十七子。雍正皇帝登基后,避諱,改名為允禮。因允禮一開始就支持四皇子(即之後的雍正九-九-藏-書皇帝),所以,深得雍正皇帝信任,從郡王一直加封到親王。乾隆皇帝即位后,繼續委果親王允禮以重任,命其總理事務,管刑部。允禮歷康、雍、乾三朝,一生位高權重。
看過《後宮甄嬛傳》第七十三、七十四兩集的朋友們,一定會注意到下面的情節:皇帝讓甄嬛以毒酒親手殺死果郡王。甄嬛不忍愛人死去,欲喝下毒酒,卻不想果郡王將毒酒調換,口吐鮮血告訴甄嬛,她才是自己一生中唯一的妻子。甄嬛悲痛萬分,來不及等到允禮咽氣前告訴他自己的一對雙胞胎乃是他的骨肉。允禮慘死於甄嬛懷抱中。這裏,就有個問題:果郡王(實際上應該是果親王)允禮到底是怎麼死的呢?
果親王允禮號自得居士,非常熱衷於對藏傳佛教寧瑪派經典的研修,特別是組織將「伏藏經」整理並翻譯為蒙古文和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