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八章 中國可怕嗎?——算算中日的歷史賬 2、蛇吞象

第八章 中國可怕嗎?——算算中日的歷史賬

2、蛇吞象

直到中國的三國時代,日本人仍舊沒有自己的服裝。當時的日本人,沒有針、剪,穿得很不成樣式,《魏志·倭人傳》記載,日本的男子「其衣橫幅,但結束相連,略無縫」;日本的女子「作衣如單被,穿其中央,貫頭衣之」。而且男子無論大小,都「鯨面文身,以朱丹塗其身」。這就說明此時的日本人還沒有衣服,男人身上像纏了個麻袋,女人身上像背了床單被,而且渾身刺滿了圖騰物,他們還處於原始人部落社會的狀態。
明、日的談判一直持續到了1596年9月,仍然處於僵局狀態。秀吉認為日軍已經有能力再戰了,但首先他要設法除掉李舜臣。1597年1月,小西行長用秀吉的計策,派人在漢城散布謠言,陷害李舜臣,結果李舜臣被捕入獄,被押送到京城。
同年,一群自稱是秦始皇後代的部族人也從百濟進入日本,給日本人帶去了養蠶和紡織技術,這是日本首次大規模地接受紡織技術工人。
自公元7世紀以來,日本的意識形態一直在強化一個「神國說」,即日本人來自一個共同的祖先——天皇家族,天皇家族來自於太陽女神,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就是開天闢地的太陽女神的孫子,此後,神武天皇的子孫便由天神立法,世世代代統治日本。
滿清入關后,清朝國力鼎盛,日本人在200年間未敢輕舉妄動。但清朝道光之後,國力急轉直下,終於在1840年的鴉片戰爭中被英國人打敗,中國進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在兩次鴉片戰爭中的失敗,既讓日本看到了歐洲列強侵略的恐怖性,又讓他們看到了新一輪挑戰中國人的機會終於來了。明治維新(1868年)后的第三年,日本國力剛剛有所上升,國內的武士階層就迫不及待地提出要征服朝鮮(三韓)。明治六年,日軍開始侵略中國台灣,明治八年,日本人強迫中國的藩屬國琉球與清朝解除冊封關係,明治十二年,日本公然吞併琉球,改名沖繩縣。至1895年,日本人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擊敗清朝,徹底改變了近2000年來的力量對比。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類學家湯重南指出,日本天皇的血統問題是日本歷史學的一段公案,至今無解。即便在日本學者那裡也沒有統一答案。首要的原因是日本早期歷史記載一度是個空白。「日本國沒有完整的歷史,而更多的是神話傳說。其中包括許多虛構的歷史」。
在日本石器時代(繩紋時代)行將結束的公元前400年,中國已經處於春秋戰國時代,形成了由富裕的貴族和貧窮的平民組成的帝王之國;人們居住在高牆保護的城鎮中,國家正處於向中央集權過渡的階段,此後不久,中國變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帝國。到了這時候,中國人至少已經有了900年的文字書寫史,1500年的金屬工具史,並且剛剛發明世界上第一個鐵器。這些發展同樣傳播到韓國。
公元4世紀末,大和朝廷隨著國勢的增強,更加加緊了對朝鮮人的殖民掠奪。據高句麗好太王碑記載,倭(指大和國)于公元391年渡海擊破百濟、新羅,迫使其國人成為臣民。公元399年,倭寇大舉進攻新羅,「倭軍遍布新羅國境」,直到公元404年,倭軍才被高句麗打敗。
1月6日,明軍包圍平壤,次日總攻開始。小西行長佔有地利,退縮在練光亭的土窟中用火槍不斷射擊,而李如松則憑藉數量優勢強攻,同時以火攻對抗。雙方均傷亡慘重,連李如松坐騎也中彈而死。最後明軍疲勞過度,被迫撤退。但小西行長同樣筋疲力盡,無力再戰。小西行長連夜率殘兵跨過冰封的大同江,向南逃去。李如松派兵從後面追殺,又殲滅600餘人。一共消滅了1646名日軍、生擒5名,明軍傷亡為796人。
儘管朝鮮人源源不斷地給日本人提供財富和技術,日本卻並不滿足,繼續增兵擴大對朝鮮的佔領,無奈技不如人,公元563年,日本人被新羅軍隊趕出了朝鮮半島。日本人長達半個多世紀的侵朝戰爭才算告一段落。公元571年,多次策劃攻打新羅的欽明天皇一病不起,臨終前仍然念念不忘攻佔朝鮮半島。
《三國史記》中描述道:「此時倭國船兵,來助百濟。倭船千艘,停在白沙。百濟(朝鮮)精騎,岸上守船。新羅驍騎,為漢前鋒,先破岸陣。」次日,唐朝和新羅的艦船陣中,引三國時吳蜀聯軍火燒赤壁的戰法,突然連連發射燃火的矢箭,敵方猝不及防,四百多艘戰船頓然陷於火海。大多士兵跳入滾滾江水中溺水而亡,未死者皆投降,戰後,百濟豐璋王逃亡高句麗,殘軍盡皆投降,百濟復國化為泡影。
從中國的三國時期開始,中國人就開始接受日本人的朝貢,最愛面子的中國人在被朝貢之後,當然回饋的是豐厚的贈禮。日本吃的糧食——水稻,日本人穿的衣服——麻布,日本人祭祀用的祭器——銅器,都源於中國。
661年正月(農曆,下同),日本齊明女皇和中大兄皇子(後來的天智天皇,668年即位)親赴九州,欲統兵渡海西征,但齊明女皇因旅途勞頓,于當年7月病死,出征計劃被迫推遲。8月,中大兄皇子監國,令先遣部隊及輜重渡海。9月,5000日軍護送百濟豐璋王子歸國即位。662年正月,日本向百濟贈送九_九_藏_書大批物資。同年5月,日本將軍率舟師170艘增援。日本本土則「修繕兵甲、各具船舶、儲設軍糧」,隨時準備渡海作戰。公元663年3月,日本又增兵2.3萬人,唐朝也任命右威衛將軍孫仁師為熊津道行軍總管,統舟7000進駐熊津城(今韓國公州)。5、6月間,百濟君臣之間發生嚴重內訌,實力銳減。唐軍與新羅軍隊趁機調兵遣將,於8月13日包圍了百濟王所在的周留城(今韓國扶安)。至此,慘烈的白村江海戰拉開序幕。
從東漢到魏晉南北朝直至隋朝的6個世紀中,日本歷史上第一個像樣的王國出現了,大和國,這就是今天日本國的前身。此時的日本人,依然沒有自己的文字,公元285年,朝鮮人王仁從朝鮮半島來到日本,向大和國國王(此時的大和國的首領稱為大王)獻上了中國的書籍《論語》十卷和《千字文》一卷,這是有歷史記載的日本人從中國人這裏學習文字的最早的記錄。此後,日本皇室開始正式學習漢字。
白村江之戰是中國軍隊第一次大規模的抗日鬥爭,奠定了此後接近一千年的東亞政治格局,對中日雙方都具有深遠的歷史影響和借鑒意義。這場戰爭是日本人對自己的恩人恩將仇報的一次大表演,其來龍去脈值得仔細分析。
白村江戰役,基本上決定了當時東亞地區的政治格局。百濟滅亡后,667年,唐朝和新羅聯軍乘機進攻,翌年攻陷平壤,存在705年之久的高句麗滅亡。
公元663年,中國唐朝高宗龍朔三年,日本天智天皇起傾國之兵攻打新羅,意欲趁朝鮮半島混戰的機會攻入朝鮮,威脅唐朝的藩屬國新羅。同年8月,日本軍在朝鮮的白村江與唐朝和新羅的聯軍交戰,日本人慘敗。
公元645年,日本正式開始了效仿中國隋唐體制的大化改新。但是,在大化改新剛剛取得成效的公元663年,日本人就迫不及待地向朝鮮舉起了武士刀。
唐朝的中國人是日本人的師傅,而且長期在世界上處於最強者的位置。要證明自己的強者地位,就必須打敗中國人。在日本人看來,只有擊敗中國唐朝,才能證明自己學成出師,也只有徵服中國人,日本人的神國地位才能得到確認。在以後很長的時間里,日本人都是把唐朝視為挑戰的對象,中國被稱為唐域,中國人被稱為唐人。
自唐朝衰亡后,中國出現了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國勢趨於衰弱,日本就很少再派遣遣唐使過來朝貢了,日本人的強者意識使他們只認可強者的國度,對於弱勢國家,他們基本沒有興趣。
邪馬台國官吏從中央到地方分七級。中央一級官員由大倭、大率、大夫組成。大倭管理市場,大率是巡視地方的監察官,大夫是刺史。對外,卑彌呼遣使曹魏,受封為親魏倭王,對內專心對抗狗奴國。而那些不接受邪馬台統治的小國,則認為自己是吳泰伯(春秋戰國時期吳國第一代君主)之後,與吳國親近。
朝鮮半島自四世紀以後,逐漸形成了高句麗、百濟和新羅三國鼎立的局面。三國之間互相爭鬥,此消彼長。一直打到公元七世紀。公元594年,朝鮮半島的高句麗、百濟、新羅開始向隋朝朝貢。日本也於608年向隋朝派遣使節。622年,唐朝與高句麗、百濟、新羅建立冊封關係。在這三國中,新羅和唐朝關係密切,7世紀中葉,朝鮮半島紛爭升級,655年,高句麗與百濟聯合進攻新羅,新羅向唐朝求援。660年,唐高宗派大將蘇定文率水陸聯軍13萬前往救援,大敗百濟,俘獲其國王。同年9、10月間,百濟遺臣兩次遣使日本朝廷,請求援助,並要求送還在日本作人質的豐璋王子。大化改新后的日本,開始由農奴制向封建制轉化。日本人遂藉機出兵朝鮮半島。
8月19日,明軍除守衛稷山外全線退至漢城,日軍佔領了全羅道全部地區。李舜臣重新被任命為三道水軍節度使,但此時他手中只有12艘船和120名士兵而已。於是李舜臣整頓了殘餘部隊,在碧波亭水域悄悄準備恢復實力。
白村江之戰的慘敗,也促使日本退守本土,900餘年(至1592年豐臣秀吉侵略朝鮮)間未敢再大規模入侵朝鮮半島。白村江戰敗后,日本中大兄皇子深恐唐朝與新羅軍隊進攻日本本土,於是從664年起,花費巨資,先後構建了四道防線。其中,日本在九州的太宰府建「水城」,它實際上是一座用於防禦的土壩,壩長1.2公里,底部寬80米,高十幾米,外側是一條5米深的水溝。為了保險,667年,日本將都城從飛鳥遷至近江大津宮。但是,唐朝和新羅的軍隊並沒有乘勝進軍日本本土。
鑒於日軍可能不會再有大的軍事活動,明軍大半在1593年8月回到國內,只留下一萬人駐守朝鮮。李舜臣被朝廷任命為三道水軍節度使,實際上就是海軍的總司令官,整飭軍隊,建造戰船。而秀吉也不斷地利用談判時間補充兵力,運送武器給養,以備再戰。
為了及時補給陸軍給養,日方九鬼嘉隆又派出了三路艦隊侵朝,同李舜臣艦隊在閑山島前展開決戰。閑山島水深,利於朝軍,一開始朝軍就利用小規模攻勢誘使日軍進入包圍圈中,待日軍全部進入后,隱藏在閑山島北的朝軍主力立read•99csw•com刻擺開了鶴翼陣,同時從正面和側面擊潰了日軍。擊破了59艘敵艦、數千日軍,史稱閑山島大捷。這是被寫入馬漢《海權論》里的著名戰例。之後李舜臣又在安骨浦完全消滅敵殘餘部隊。
9月20日,中朝聯軍水陸並進,向小西行長駐守的順天進攻,同時明軍還襲擊了晉州。一直到10月2日,順天仍未被攻破,而襲擊晉州的明軍已經佔領晉州,以近3萬人的強大兵力攻打泅川。本來戰況順利,但不料明軍火藥庫突然爆炸,結果全軍大亂,又遭日軍追擊,傷亡高達800多人。
16世紀末,在日本列島,中部尾張國織田信長被刺死,部下大將豐臣秀吉(1536-1598年)繼續其統一日本列島的事業。天正十八年(公元1590年),豐臣秀吉統一全國后,深知各大領主如德川家康等對他的服從是不堅定的。而且在全國領地的重新分配中,豐臣秀吉所得的直轄領地並不佔有絕對優勢,只要德川家康等一些大武士聯合起來,他將處於劣勢。
日本最早的史書就有關於早期日本人企圖欺凌朝鮮的記載。早在公元200年的時候,日本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統治者神功皇后就以「毅然」侵略朝鮮而世世代代受到日本人的崇拜。
此外,豐臣秀吉還企圖以陸軍通過朝鮮,從而入侵明朝。
聯軍經過偵察,決定先進攻只有兩萬人的蔚山。12月23日午夜,明軍三路直搗蔚山,李如松交戰後佯退,會同友軍消滅了500餘日軍。正在監督西生浦的加藤清正連忙返回蔚山,親自守城。明軍連續四天猛烈強攻,仍舊沒有攻下城池,其間加藤清正也難以支撐,就送信給明軍乞求講和,被拒絕。雙方僵持之時,西生浦13000多日軍趕來增援。1598年2月9日,明軍屢攻不下,被迫撤退。
到了11月,日軍的承受能力已經達到極限,小西行長再次準備厚禮送至李舜臣營中,希望和談,還是遭到拒絕。絕望的小西行長向島津義弘求救,島津於是集結近500艘船,企圖衝破聯軍防線,打通回國的渠道。在露梁海面,與陳遴、李舜臣的水軍展開最後一次大規模水戰。戰鬥中李舜臣、鄧子龍先後戰死,但島津的艦隊也被殲滅了200多艘。
9月7日黑田長政10000人分攻稷城和舒川,被明將解生打敗。這時明將邢玠和麻貴統兵四萬和朝鮮權粟元帥會師,大舉南進。豐臣秀吉情知不妙,加上李舜臣又在鳴梁海峽以少勝多,大敗日水軍,所以日軍連忙戰略後撤,令加藤清正守蔚山、小西行長守順天、島津義弘守泅川,形成沿海要點的守備態勢。
從此之後,每當日本人想要攻打朝鮮人的時候,總是要先把這位神功皇后的「功業」重新炫耀一番,以激勵那些繼承神功皇后「事業」的子孫們。此後,掠奪朝鮮人便成為了日本人的一項基本國策。到公元5世紀的時候,經常渡海侵掠朝鮮半島的日本人在朝鮮半島南部建立了一個「任那」殖民政權,並以此為基地,大肆搶掠朝鮮人的財富。公元530年左右,日本人終於從朝鮮人那裡獲得了其夢寐以求的先進技術——百濟國同意向其貢獻五經博士、易博士、歷博士、醫博士、藥劑師、樂工、僧侶等高級知識分子,對促進日本文化的進步,趕上當時世界最先進水平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小西行長首先在釜山登陸成功后,加藤清正率後續部隊繼續登陸,慶尚道的朝鮮水軍則徹底被九鬼嘉隆所敗,右水使元均竟自焚船艦,根本無法配合陸軍阻止敵人登陸。結果小西行長輕而易舉地拿下了東萊城。然後整個先遣隊按照計劃分成三路:小西行長猛進密陽,直指忠州;加藤清正則攻打彥陽、蔚山,企圖在忠州同小西行長會師,進而直逼京城(漢城)。黑田長政則越過秋風嶺北上,以策應友軍。與此同時,日軍水軍則攻佔了慶尚、全羅、忠清等道的沿岸地區。
同陸軍的接連勝利相比,日本水軍卻是連連受挫,因為他們所面對的是全羅道的水軍節度使李舜臣。此人弓馬嫻熟,精通兵法,尤其善水戰。4月20日,他就調動全道的水軍趕往慶尚道去重新編組被擊潰了的慶尚水軍。5月7日,在玉埔海面突然襲擊了停泊在這裏的日軍50艘艦艇,共擊沉了26艘,其後在追擊到永登浦時又破壞了5艘。緊接著李舜臣第二天在赤珍浦偷襲了日軍的補給船隊,又擊沉13艘。結果使得秀吉「水陸並進」的企圖失敗,陸軍的補給開始出現危機。
就地理位置而言,日本孤懸海外,要向大陸發展,唯有先佔朝鮮。
蔚山戰役后,雙方都調整了戰略。秀吉眼見反攻無望,只得繼續確保防線,在朝鮮南部站穩之後再蠶食朝鮮。而明軍雖經蔚山慘敗,但主力未損,而且國內又派陳遴和鄧子龍的水軍前來助陣。所以明軍開始同時進攻三座要塞:蔚山、泅川、粟林。同時明水軍和李舜臣的聯合艦隊控制了南朝鮮海權,切斷了日軍的退路。這時候在朝日軍只有6萬人,而中朝聯軍則有11萬之眾,明顯佔有優勢。
《新編日本王室史話》這樣記載:神功皇后不僅「容貌秀麗」,而且「聰明睿智」。她的丈夫仲哀天皇死後,她為了穩定軍心,決定封鎖消息,秘不發喪。她一改仲哀天皇攻九*九*藏*書打熊襲(當時日本列島上的一個叫狗奴國的地方),決定西向出征朝鮮半島,公元232年,倭人圍攻新羅都城金城。新羅王親自率兵迎戰,才將倭人打退。但是,神功皇后沒有白來,倭人掠奪了大量的金銀財寶和圖書,班師回國。
出乎豐臣秀吉意料,大明朝10月17日任命李如松為防海御倭總兵官提督,大規模援助朝鮮。李如松43000大軍於1593年1月3日進駐肅川,第二次平壤攻防戰宣布開始。
戰爭結束后,朝鮮在漢城建了「大報壇」以感謝明朝相救,之後明軍回國,朝鮮對明的感激之情甚至持續到了清初。
豐臣秀吉的這一企圖,早已有之,早在征討毛利的時候,豐臣秀吉就寫信給織田信長說「臣必圖朝鮮,窺視中華,此乃臣之宿志」。在征服高野寺以後,在給一柳末安的信中也說「日本國之事自不待言,尚欲號令唐國」。1589年,他致書朝鮮國王:「吾欲假道貴國,超越山海,直入大明,使其四百州盡化吾俗,以施王政于億萬斯年!」
2月19日,明軍進駐開城。加藤清正此時已經將其屠掠一空,焚城南逃。2月27日,李如松領兩千人在漢城附近的碧蹄館同日軍發生遭遇戰,幸虧大將楊元趕來救援,才退回開城。當時京城日軍有4萬多人,是日軍的精銳部隊,絕對數就比朝中聯軍要多。李如松決定先確保開城一線,一邊等國內新增援兵,一邊整頓朝中聯軍。明兵部尚書還主張和談,而另一方面豐臣秀吉得知己軍受挫,糧餉不足,疾病流行,也打算撤兵。雙方不謀而合,雖然朝鮮國王極力要求復讎,但明朝還是決定和談。
可是,造物主在它的西面,安排了一個最敦厚的鄰居,那就是漢文化發源地,世界上最古老繁榮的文明古國之一——中國。而且更有意思的是,日本離中國之間的海運直線距離為700餘公里,通過朝鮮半島陸路來華也不過500公里。這樣的一個地理環境的安排使日本處於一個絕佳的自衛地位。首先,中國人要跨海襲擊日本,700多公里的海運距離是一個大陸民族難以輕鬆逾越的。而從陸路進攻日本列島,不但要越過崎嶇的朝鮮山脈,還要準備越過日本海峽的海軍,這也是冷兵器時代很難實現的。而這樣的地理位置對日本人則極為有利,當需要襲擊中國時,淺淺的日本海峽對於人人熟悉海潮的日本人來說,如同兒戲。而一旦戰爭失利,撤回本土就意味著安全,因為中國人從來就是大陸民族。
日本最早的製革術、繪畫術、曆法、醫藥、文學和儒學,乃至後來的全部文化教育事業,都是從朝鮮半島傳入日本的。
公元552年10月,百濟國又向日本大和國貢獻了一尊釋迦牟尼的鎦金佛像和若干經卷,從此佛教傳入日本。
有學者認為,日本最早的天皇應該是公元6世紀在位的繼體天皇,之前並沒有相關記載。後來日本為了美化和延長自己的歷史,編撰了一個「辛酉年革命」,於是把時間前推,從公元601年一直往前推了1260年,並且人為製造了一個神武天皇,作為日本天皇歷史的發端。實際上,連日本研究者也承認這個神武天皇是不存在的。繼體時期日本還非常野蠻落後,中國已經到了隋唐時期,日本還是部落等地方政權割據。部落的首領叫做大王,後來才演化為天皇。更多的人相信,「繼體」這一稱謂就是表明了當時的日本體制發生了轉折性的變化,而且是非常大的變化,這個應該是日本天皇雛形最早出現的時期。
古代的日本人只能住在土洞里,其土木建築技術是朝鮮人傳授的。日本歷史記載,5世紀後半期,新羅送來了一個叫豬名部真根的木匠,雄略天皇命令他建造房屋,他使用中國人的規矩和準繩,把中國的建築樣式第一次正式傳授到了日本。日本天皇的陵墓也是擁有中國技術的朝鮮人設計建造的。
7月7日,九鬼嘉隆要一雪前恥,一舉重創元均為首的朝鮮水軍,又配合陸軍水陸夾擊漆川島的朝鮮水軍,朝軍幾乎全軍覆沒,日軍控制了制海權。8月1日,14000日軍三路進攻全羅道,正好趕上明軍進駐全羅、忠清。大將楊元率3000人守衛南原,但寡不敵眾,2700餘人戰死,楊元負傷。
12月上旬,日軍全線後撤,幸虧日本國內派兵救援,方屈守一隅,聯軍因為李舜臣之死而變得遲鈍,日軍終於大部分勉強撤回了日本。日本的這輪單挑無功而返。
3月22日,明使沈唯敬前往龍山同宇喜多秀家談判,議定日軍4月19日退出京城,明軍隨即進駐。5月2日,侵朝的日軍大部分退到了釜山一帶。豐臣秀吉不甘心就此失敗,遂一方面在慶尚、全羅道修了18座城堡,一方面運用外交手腕,派小西如安前往北京遞交日本的和談條件,開始了長達四年的打打停停的「和談」時期。
公元663年8月17日,唐將劉仁願、孫仁師與新羅王率陸軍團團圍住周留城。唐將劉仁軌、杜爽與百濟降將扶余隆則帶領戰船170艘列陣白村江口。8月27日,日本援軍萬餘人,分乘戰船千艘,與唐朝水軍不期而遇。豈料首日水戰一開,兩軍戰船相撞,日本的竹木船多不敵唐軍的松木巨船,隔船相搏,日本的倭刀雖鋒利,也難敵唐軍的長矛勾槍。九*九*藏*書
日本的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自明治維新之後,花費了巨大的代價企圖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證明這個神話,其結果卻適得其反。上個世紀80年代,日本學者在奈良地區發現了日本天皇家族的古墓群,古代天皇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高麗(朝鮮)或類似於高麗甚至中國的手工藝品,這使日本人非常擔心棺材打開后還會發現什麼對他們更為不利的東西。因此,日本宮內廳以「皇室古墓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禁地」為原因,至今未發掘石棺。
打開世界地圖,人們很容易發現,日本位於亞洲的最東面,太平洋的西北角。在大約1.5萬年前,日本列島仍舊與亞洲大陸相連,此後,日本各地發生海進,出現了日本海,先後形成了朝鮮海峽、津輕海峽、宗谷海峽等。從此,日本逐漸脫離大陸。到距今1萬年前,成為今天的日本列島。
此時的大明王朝儘管朝政腐敗,但餘威尚存。明神宗萬曆帝朱翊鈞遂決定援朝以鞏固遼東和京師。於是明朝於1592年6月2日命令遼東撫鎮發精兵兩萬援助朝鮮。6月15日先鋒戴朝棄、史儒率部渡過鴨綠江,6月16日進駐朝鮮李王所在的義州。6月21日副總兵祖承訓、游擊王守官帶大部隊也進入朝鮮。
中華文明自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就已經有了5000多年,從中華文明進入成熟期的漢朝開始,日本文明才在世界文明史上第一次露出了身影。世界上用文字記載日本人歷史的不是日本人自己,而是中國人。
1592年4月(明萬曆二十年),日軍的先遣部隊渡過對馬海峽,於4月13日在釜山登陸,戰爭正式開始。這一年是壬辰年,所以朝鮮稱此役為壬辰衛國戰爭,中國稱萬曆朝鮮之役,日本則叫文祿、慶長之役(日本在慶長二年發動了第二次戰爭)。
此後,大唐帝國不僅沒有懲罰日本人,反而以更加慷慨的姿態資助日本的發展。在白村江戰役之前,日本已經派遣過四次遣唐使。但史實證明,白村江戰役后,日本派出遣唐使的頻率、使團規模和影響力都遠遠超過戰爭之前。最具典型意義的第七次至第十次(669-733年)遣唐使,使團規模較大,一般為四條船,五六百人,約是戰前的兩三倍。
因此,豐臣秀吉希望打擊這些大領主的勢力。將大領主所積蓄起來的人力物力,引向能夠消耗其實力的戰爭中去。於是,豐臣秀吉物色了朝鮮,作為製造這樣一場戰爭的目標。
公元283年,朝鮮半島的百濟首次向日本人送去了縫衣的女工,這是日本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地接受縫衣技術。
大和民族究竟形成於何時,先人來自於何方,在渺茫的史詩和紛紜的傳說中早已不可追尋。據日本歷史學家研究,至少前十余代天皇,無法考證,其後的譜系也多有不足憑信之處。
據記載,公元238年,卑彌呼派遣使者難升米朝見魏明帝曹叡。魏明帝賜予卑彌呼以刻有「親魏倭王」的紫綬金印一枚,包括銅鏡百枚在內的禮物若干。邪馬台國與另一個由男王統治的狗奴國向來不和,她特地再次派遣使者來到魏國求助。魏明帝派出使者表示支持邪馬台國,但是狗奴國對魏明帝的檄文卻似乎並不在意。在長期的戰爭中,卑彌呼去世了。邪馬台國擁立了一名男性為王,但是國中卻引起大亂,只好再度擁立卑彌呼一族的女性「台與」為女王,這才平息了內亂。後來,台與再度派遣使者來到中國。此時三國時代已經結束,晉朝佔據了主導地位。再往後,邪馬台國就從中國的史書中失去了蹤影。
8月18日,征戰一生的豐臣秀吉因為朝鮮戰爭的失利,在氣急敗壞中病死於伏見城中。臨死前遺命退兵。這對朝鮮的日軍無疑是雪上加霜。小西行長進退不能,再次提出和談,並再度遭拒,只能堅守城堡,等待援軍。
而此時的日本陸軍在佔領京城后兵分兩路:小西行長過開城向平安道進發,加藤清正攻打咸鏡道,直抵中朝交界的會寧,這時朝廷宣祖已經逃到了義州。結果釜山登陸不到兩個月,陸軍就已經控制了除平壤以北,全羅道沿海外的全部朝鮮半島。要不是水軍慘敗,補給缺乏,無法擴大戰線,恐怕朝鮮不等中國出兵就已經滅亡了。
日本資源極端匱乏,其陸地上除了盛產木材以外,基本上沒有什麼可用的能源。日本本島65%以上是山地,不利於農耕。在狹窄的日本島上,只有20%的田地適合於耕作,而且每塊耕地平均面積不超過2.5英畝。日本還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頻繁最嚴重的地方之一,颱風、地震、海嘯、火山爆發以及洪水暴雪,一樣也沒少。在日本列島周圍,每天3級以上的地震就有四次,日本國內共有活火山83座,佔世界活火山總數的1/10,而且日本1/4的國土被火山噴出物覆蓋著。日本國內沒有大江大河,不具備產生原始文明的條件。更可怕的是,日本自古以來就屬於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貧瘠又狹窄的島嶼上,又必須承載著這麼多的人口。如果讓日本人株守孤島,沒有外援,那麼,這個地方遲早就會變成一個死島。
事實上,日本古代歷史還要到中國史書中進行考證,公元2世紀以後,中國進入了漢朝的鼎盛時期,亞洲大陸先進文明開始大規模地進入日本列島,隨著移民不斷的遷入,日本列島的read.99csw.com生產力條件大大提高,社會階級分化加劇,各部族軍事首領的戰爭形態也日益激烈,導致了日本列島的部族大混戰。
7月17日拂曉,中日兩國軍隊終於開始發生衝突。祖承訓認為日軍「蠻夷野人,安能與天朝大軍抗衡哉?」輕率地調動全部兵力進攻平壤。當時連續降雨,道路泥濘,以騎兵為主的明兵很難施展威力。當沖入好像是空城的平壤時,立刻遭到了小西行長部的伏擊。日軍的火槍隊發揮了極大的威力,戴朝棄、史儒當場身亡,其餘兵將更是死傷慘重。祖承訓一天之內退到大定江,然後撤回國內。平壤攻防戰使本來對明朝尚有一定戒心的豐臣秀吉不可一世,立即派島津義弘增兵朝鮮,企圖從陸地支援小西、加藤、黑田部。
據《三國志》中《魏志·東夷傳》倭人條(通稱魏志倭人傳),用了約兩千字的篇幅介紹了三國時代倭國的情況。這篇文章里提到了當時在日本有一個很大的女王國叫作「邪馬台國」,下屬30多個小國。統治該國的女王就是「卑彌呼」。書中記載道,邪馬台國雖然歷代也以男人為王,但是在連續六七十年的戰亂之後,他們擁立了卑彌呼擔任女王。卑彌呼擅長用鬼神之事迷惑百姓,年紀雖然很大卻沒有結婚,只有弟弟輔佐朝政。卑彌呼為王以來從來沒有外人能夠見到她的面,只有千名仕女以及一名送伙食的男人出入宮闈。
中國的東漢時期的史書中,已經有關於倭人的記錄,大約是說,在朝鮮附近的大海上,有倭人居住,那裡的人身材矮小,所以稱為倭人。倭,就是矮小的意思。當時的日本,還處於刀耕火種的蠻荒時代。
在白村江之戰被打敗后的日本人在此之後對唐朝更加恭順,好像什麼不愉快的事情都沒有發生過一樣。不過,挑戰大唐的意願沒有任何改變,此後的日本人,特別注意學習唐朝的軍事。同樣,對於鄰國朝鮮,有文字記載的1000多年的日本歷史,就是一部對朝鮮民族實施侵略、殺戮和凌|辱的歷史。
從日本往東,是浩瀚無垠的太平洋。從日本往北,是荒涼的西伯利亞。從日本往南,是太平洋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以上三面,都決定了日本人被上帝安排在了一個與世隔絕的絕望境地。可以說,日本所處的地理條件和資源環境使它最有可能成為地球上一個被遺忘的角落。
得知反間計成功后,秀吉立刻於2月21日再度調動14萬陸軍和數萬水軍侵朝。從動員到集結就緒共花費5個月時間,在7月準備完畢。明朝因日本毀約大為震怒,也調動了川、陝、浙、薊、遼的陸軍和福建、吳淞的水軍,再度援朝。
白村江交戰,是日本與唐朝的一次直接較量,它確立了唐朝在東亞地區的中心地位。面對強盛的大唐帝國,戰爭的慘痛教訓,促使天智天皇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對外政策。於是,日本及時修正對外政策,恢復了與唐朝的國交,開始積極選派遣唐使,全方位地學習唐朝的政治、經濟和文化。
大和國大約興起於公元3世紀末,在公元4世紀末到5世紀初基本上統一了日本的除北海道以外的大部分地區。但新興的大和國在立國之初,就將征伐朝鮮作為自己的目標。公元4世紀中葉,大和國即開始策劃進攻朝鮮,公元4世紀60年代,大和國終於攻入朝鮮半島,征服了今朝鮮半島慶尚南道地區,建立任那地方政權,並設立「日本府」對朝鮮人進行殖民統治,朝鮮半島上的百濟國被迫成為日本的朝貢國。
因為豐臣秀吉之死和朝鮮戰爭的慘敗,剛剛恢復秩序的日本又陷入了文吏派與武將派的紛爭。德川家康(秀吉的大將)的嫡系部隊因為沒參加戰爭而絲毫未損,兩年後關原之戰爆發……德川幕府誕生。
邪馬台國形成了日本最初國家的雛形,支配著日本民族後來的本土信仰和日常習俗。在邪馬台國,其政治制度是建立在嚴格的社會等級之上的,人群被劃分為貴族(大人)、平民(下戶)、奴隸(生口和奴婢)幾個等級,大人皆四五個妻子,是上層統治者,下戶則有兩三個妻子。兩者間的地位與尊卑差別明顯。而奴婢和生口則具有奴隸性質。政治權力在以國王為中心的貴族中按等級分配。邪馬台國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大和國都奉行嚴格的等級制度。
現在研究者把日本民族的起源歸於以下幾個版本:來自中國東北通古司的騎馬民族;來自稻作文化發達的中國江南;來自阿拉伯文明;來自中國雲南,因為歷史上這兩個民族都有「黑齒」的習俗;此外,還有東南亞、蒙古高原等說法。湯重南分析,日本人的祖先的確應該有中國血統,但是最終形成了一個多族雜交的日本民族。
據有關專家考證,邪馬台國位於日本九州島和本州島,對日本人此後的歷史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許多日本民族的精神和風俗在這個國家得以奠定成型,中國語言學家鄭張尚芳認為邪馬台是Yamato(日語大和)的音譯。二者之間的傳承關係可見一斑。
這種等級制度在日本人心中形成了極其牢固的等級思想,並在大和國建立后更加強化。對內,日本人把人們分成天皇、貴族、武士、農民和商人、賤民等若干等級。對外,日本人則把日本人理所當然地排在了地球人的第一等,以下依次是歐美人、中國人、朝鮮人、蠻夷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