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986《平凡的世界》

1986《平凡的世界》

第三部寫80年代之後孫家二兄弟為改變命運而做的種種奮爭。1982年,孫少平到了煤礦,盡心儘力幹活,成了一名優秀工人。少安的磚窯也有了很大發展,他決定貸款擴建機器制磚,不料因技|師根本不懂技術,磚窯蒙受很大損失,後來,在朋友和縣長的幫助下再度奮起。潤葉也生活幸福,生了個胖兒子,潤生和郝紅梅的婚事也終於得到了父母的承認,並添了可愛的女兒。但是禍不單行,少安的妻子秀蓮,在歡慶由他家出資兩萬元擴建的小學會上口吐鮮血,確診肺癌。曉霞在抗洪採訪中為搶救災民光榮獻身。少平在一次事故中為救護徒弟也受了重傷。但他們並沒有被不幸壓垮,少平從醫院出來,又充滿信心地回到了礦山,迎接他的又將是怎樣的生活呢?……
路遙,原名王衛國,1949年12月生於陝西榆林清澗縣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7歲時因為家境困難被過繼給延川縣農村的伯父。中學畢業后回鄉務農。1973年進入延安大學中文系學習,其間開始文學創作。大學畢業后,任《陝西文藝》(今為《延河》)編輯、小說組副組長。1982年以後, 路遙從事專業小說創作, 曾任陝西作協副主席等職。1980年發表《驚人動魄的一幕》,獲得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1982年發表中篇小說《人生》,后被改編為電影,轟動全國。1988年5月25日完成百萬字、三卷本的長篇巨著《平凡的世界》,因此而榮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1992年11月17日,路遙因病醫治無效在西安逝世。
評論中,人們首先認為《平凡的世界》的主人公孫少安、孫少平是對《人生》中的高家林形象的一個突破,豐富了當代文學的人物畫廊。 在《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出版座談會上,人們就把孫少安、孫少平兄弟與高家林的性格特點加以比照分析,研究性格發展的邏輯關係,指出「孫少安、孫少平是《人生》中高家林形象的延續和裂變,他們是作家將高家林個性和靈魂的自身矛盾進行了調整和融合后而產生的新的形象,孫少安更多地保留了優秀的傳統精神和文化觀念,孫少平則更多地接受了世界現代意識和文化形態的影響」。李星則認為「他們有遠大的理想,但沒有高家林式的好高鶩遠;他們有為實現理想的奮鬥決心,但卻沒有高家林式的極端個人主義,比起高家林來,他們更現實,更願把理想的實現附麗於整個農村現狀的改良。從某種意義上說,少安、少平既是高家林追求精read.99csw.com神的繼續,又是對高家林式的追求方式的否定。」。曾鎮南指出「孫少安和孫少平,是古老的黃土地養育出來的兩個歷史之子,又是生活大變動催生出的現個現代之子。他們是親兄弟,從血緣到氣質,都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但由於生活道路、閱歷經驗、文化熏陶的不同,思想性格也有很多相異之處。這是具有不同的典型意義和美學價值的兩個發展中的典型性格」。還有人對孫少平給予更充分的肯定,認為孫少平「是小說作者對生活的一種發現和創造,是作品中最有思想價值和藝術光彩的人物」,「他深刻地反映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以後,破土而出的小生產者在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上進一步解放的強烈要求。這是變革時代嚮往現代文明的一顆不安定的靈魂……他是一個具有豐富時代內容和思想內澄清的藝術典型,是作品中最能引起廣大青年讀者共鳴的一個人物」。
第二部寫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時世變化及其在農村、農人那裡引起的反響。 1979年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百廢待興又矛盾重重。田福堂連夜召開支部會抵制責任制,孫少安卻領導生產隊率先實行接著也就在全村推廣了責任制。頭腦靈活的少安又進城拉磚,用賺的錢建窯燒磚,成了公社的「冒尖戶」。少平青春的夢想和追求也激勵著他到外面去「闖蕩世界」,他從漂泊的攬工漢成為正式的建築工人,最後又獲得 了當煤礦工人的好機遇,他的女友曉霞從師專畢業後到省報當了記者,他們相約兩年後再相會。潤葉遠離她不愛的丈夫到團地委工作,引起鍾情痴心的丈夫酒後開車致殘,潤葉受到內疚回到丈夫身邊,開始幸福生活。她的弟弟潤生也已長大成人,他在異鄉與命運坎坷的郝紅梅邂逅,終於兩人結為夫妻。往昔主宰全村命運的強人田福堂,不僅對新時期的變革抵觸,同時也為女兒、兒子的婚事窩火,加上病魔纏身,弄得焦頭爛額。
路 遙:《人生》,中篇小說單行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2年版
1987年,《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問世后,《花城》與《小說評論》編輯部在北京召開了作品研討會。研討會上,人們對於《平凡的世界》還有些說法不一,但也有人認為「《平凡的世界》應該是一部具有內在魅力和激|情的現實主義力作。它以1975年至1978年中國廣闊的社會生活為背景,描寫了中國農民的生活和命運,是一幅當代農村生活全景性的圖畫,是對九-九-藏-書十年浩劫歷史生活的總體反思。在事件和人物之間,作家更著力表現新舊交替時期農民特有的文化心態,試圖探尋中國當代農民的歷史和未來。」、「這部作品之所以被稱為嚴格的現實主義作品,不僅在於作品展示的大量的生活細節、農村生活圖畫都相當逼真,而且在於作者眾中精細深刻地刻畫出了人物的心理、性格,寫出了中國農民個體和群體的命運。」
作者:路遙
首次出版: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6年(第一、二部),1989年(第三部)
(白燁 撰)
第一部,寫70年代中後期農村的現狀與農民的處境。1975年初,農民子弟孫少平到原西縣高中讀書,他貧困,自尊;學習和勞動都好,與地主家庭出身的郝紅梅互相愛憐,後來郝紅梅卻與家境優越的顧養民戀愛,少平高中畢業,回鄉生產。但他並沒有消沉,與縣革委副主任田福軍女兒田曉霞建立了友情,在曉霞幫助下關注著外部世界。少平的哥哥少安一直在家勞動,與村支書田福堂女兒,縣城教師潤葉是青梅竹馬,卻遭到田福堂反對。經過痛苦的煎熬,少安到山西與勤勞善良的秀蓮相親並結了婚,潤葉也只得含淚與向前結婚。這時農村生活混亂,旱災又火上加油,田福堂為加強自己威信,組織偷挖河壩與上游搶水,不料出了人命,為了「學大寨」,他好大喜功炸山修田叫人搬家又弄得天怒人怨。生活的航道已到了非改變不可的地步。
在《平凡的世界》引發的路遙創作研究熱潮中,饒有新意的是有關路遙創作心理上的新的成果。李星在1987年就論及路遙的創作心理,認為「作家的創作活動是作家依據自己的個性、氣質、心理,面對前人無比豐富的文學傳統的積極的選擇過程」,《平凡的世界》的創作,「正是作家無法迴避的選擇結果。這種選擇既是作家主體性的主動,又具有某種無法迴避的被動」。李繼凱通過路遙小說中農村文化與城市文化的交叉、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交叉、大眾文化與先驅文化的交叉的幾種形態,進而推斷出路遙在「作家化」的過程中,「地域或陝北文化、中國或民族文化、世界或人類文化這三個層次的文化構成,先後順序層遞地對他的文化心理產生了重要影響,並內化為他的文化心理的重要因素,從而由內而外地制約了他生活與文學的理解與選擇,寫出了一系列屬於路遙的作品」。而肖雲儒的《路遙的意識世界》長篇論文,應是關於路遙意識研究的最為系統與深刻的專論。https://read.99csw.com此文通過路遙的「苦難意識」、「土地意識」、「歷史意識」、「倫理意識」、「哲學意識」、「生命意識」、「悲劇意識」等多種意識的縝密分析,準確把握路遙所擁有的豐富而複雜的心靈世界,提出「路遙的代表性作品,可以說集中了自己在歷史轉型期兩個階段的人生經歷和心靈感受。因而路遙本人和他筆下人物的精神世界,將是我們了解這個重要歷史階段的重要的心靈記錄和重要的精神史頁。」
《平凡的世界》三部全部出版並榮獲「茅盾文學獎」后,有關的評論逐漸增多,研究與評論也向深度發展。如李星的《在現實主義的道路上——路遙論》,對路遙的現實主義創作手法進行系統分析,認為路遙「堅持了文學的現實性和當代性相統一的原則」、「一貫重視文學的『時代意義』和『社會意義』,重視創作題材『廣闊而深刻的社會生活的內涵』」、「創造服務於現實人生的活文學」、「小說的現實魅力就在於服務人生和取材於現實人生的統一。」還有評論家由此也指出:「現實主義創作因直面現實凜利、囊括生活廣博,兼之有揭示人的命運和洞悉人的心靈的多種功能,它迄今仍是反映我們這塊多難的熱土和表現熱土上的子民的最有效的武器」,正因為路遙堅持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平凡的世界》「讀後使人縈繞於懷的,無疑是普通人在時代變遷和苦難歷程中昂揚不屈的生命力,以及由此隱含的對於民族近傳統的反思與批判,這是《平凡的世界》超越路遙以往創作並躋身於當代優秀長篇行列的一個重要原因。」
1992年,路遙中年早逝后,社會上出現了眾多的悼念文章。據專門研究路遙的青年學者梁向陽統計,僅結集出書的就有十數種之多。如《陝西文學界1992年增刊·回憶路遙特輯》、《星的隕落——關於路遙的回憶》、《路遙紀念文集》、《路遙在最後的日子里》等(除了《星的隕落》、《路遙在最後的日子里》正式出版外,其它為內部印行)。 90年代之後,路遙研究進一步走向系統化、體系化,出現了一些研究路遙創作及其作品的學術專著,如王西平、李星、李國平《路遙評傳》(太白文藝出版社,1997),趙學勇的《早晨從中午消失——路遙的小說世界》(蘭州大學出版社,1995),宗元的《魂斷人生——路遙論》(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等。這些專著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對路遙創作的各個方面進行系統論證,在揭示路遙創作的藝術奧九*九*藏*書秘的同時,也體現出了不同論者的觀察眼光與學術風格。這一時期,還發表了關於路遙研究的大量學術論文,比較值得注意的是李建軍的《文學寫作的諸問題——為紀念路遙逝世十周年而作》,把路遙研究放置在21世紀中國當下文學的背景下,在研究「為誰寫」、「為何寫」、「寫什麼」、「如何寫」的過程中,重新發掘與定位路遙的當代意義。
體裁:長篇小說
梁向陽:《路遙研究述評》,《延安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年第1期
發表時間:1986年第6期(第一部)
事實證明,一個心裏裝著人民的作家,人民一定不會遺忘他及他的作品。《平凡的世界》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連播之時,創造了極高的收聽記錄,由此也帶動了小說圖書多年來的常銷不衰。在一份「1978—1998大眾讀書生活變遷調查」中,其中「20年內對被訪者影響最大的書」一項,古今中外都涵蓋,《平凡的世界》名列第17位。在「最近時期影響較大的書」中,《平凡的世界》的位次上升到第7位。《平凡的世界》在讀者心目中的位次還會不會攀升,我們無從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平凡的世界》留下來了,留在了讀者的閱讀中,留在了人們的心靈里。這一切,無疑是對一直視「人民是我們的母親」的路遙的最好回報。
在研究之外,這些年還有一些言論不時涉及到路遙和他的創作,如原《山西文學》主編韓石山曾發表意見說,路遙抵死寫成一部《平凡的世界》,太不值得。韓石山用「蠻勇」形容路遙,認為路遙為了一個「時代呼喚著史詩式的作品,人民盼望著新的魯迅和茅盾」的虛幻命題而失去生命,意義不大,因為文學不應該是沉重的。對此,陝西作協主席陳忠實頗為不屑。他說:「路遙以他的志向和藝術追求創造了他的農村世界,他以生命換來的藝術價值遠遠超過了短短42年的生命歷程。」
延伸閱讀
評論中的另一個焦點,是路遙創作表現出的「史詩性的品格」。在《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出版座談會上,人們就認為這部小說「顯露出了構思博大,氣勢恢宏的特點。不能說《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史詩性的作品,但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作家的追求賦予了這部作品以史詩性的品格」。評論者們第一次把路遙的創作審美特徵從「深沉」、「宏大」提升到「史詩性的品格」上來。王愚也認為「《平凡的世界》通過幾個糾結在一起的普通人的命運,以及他們的內心活動、精神九九藏書歷程,映襯出歷史的變化對廣大人民心理構成的滲透和影響。作家藝術構思和審美追求的指向,雖不能說已經寫出了一部史詩,但卻是具有史詩的品格的。李星就此問題展開論述,指出《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是「詩與史的有機結合,又是詩的內容壓倒詩的內容的不均衡體」。待到第三部出版后,雷達進一步分析作品的內在特徵,認為作家「抓住了兩種最基本的結構力量,那就是史與詩:縱向的史的骨架與橫面的詩的情致的融合,對社會歷史走向的宏觀把握與對人物命運、心靈的微觀透視的融合。沒有史的骨架作品無以宏大,沒有詩的情感作品難以厚重。總的來說,《平凡的世界》是通過人物命運的歷史化和歷史進程的命運化,力圖概括我們當代生活中最大的思潮和某些本質方面」。
《平凡的世界》以陝北黃土高原雙水村孫、田、金三家的命運為中心,反映了從「文革」後期到改革初期廣闊的社會面貌,以及孫家二兄弟的人生奮鬥歷程。
路 遙:《早晨從中午開始》(創作回憶),西北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1982年發表了中篇小說《人生》並獲得廣泛好評之後,路遙便開始了《平凡的世界》的構思、醞釀與寫作。經過六年的艱苦奮,1988年5月25日傍晚,《平凡的世界》終於畫上最後一個句號,宣告完成。他在後來的創作隨筆《早晨從中午開始》中,詳盡回顧了《平凡的世界》6年創作里煉獄般的生活。事實上,寫完《平凡的世界》之後,路遙就再沒有能恢復過來,帶著枯槁的病容和孱弱的身體,很快走完他42歲的短暫人生。
作品第一部在《花城》發表並由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出版之後,相當一段時間里,反應平平,波瀾不驚。及至第二卷、第三卷出版之後,人們才漸漸開始關注起這部作品。
首發刊物:《花城》
王西平、李星、李國平:《路遙評傳》,太白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
在完成三卷本的《平凡的世界》之後,路遙象是終於跑到終點的馬拉松選手,身心都至為疲憊,虛弱不堪;而他的已罹患癌症的身體,這時更是一蹶不振,一病不起。1992年11月17日,終因醫治無效離開了人世。有人說他是寫《平凡的世界》給累死的。此話是否屬實暫且不論,他為《平凡的世界》嘔心瀝血,甚至是拚命一博,確是事實。因為是作者小說創作的絕響,人們常常把《平凡的世界》與路遙不可分割地聯繫起來。提起《平凡的世界》,人們必然想到路遙;說起路遙。人們必然要談到《平凡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