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正文 俞敏洪:一個理想主義者的現實人生教案(2)

正文 俞敏洪:一個理想主義者的現實人生教案(2)

這兩重身份,決定了俞敏洪與更多商人的不同,也決定了他所經歷的將是歷史決定的角色,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從某種意義上講,新東方的成功是歷史搭建了一個舞台,俞敏洪自己勇敢地沖了上去。有人說新東方的奇迹不可複製,的確如此,在現在的培訓行業里想重新走出一個俞敏洪幾乎是不可能的。這究竟是怎樣的一種經歷,竟然不可複製,有人說,俞敏洪是拚命三郎——完成了中國知識分子向來的一個夙願:知行合一。
自己說了算,不看任何人的臉色,就憑自己的本事吃飯,他要以一種恃才傲物的清高,來做一家中國背景下的企業。俞敏洪要完成的事業,是中國幾千年來所有知識分子夢寐以求的但無法實現的夢想。
的確,人生也只是一個過程,然而經歷了這個過程卻就是擁有了財富,無論是實際意義上的,還是比喻意義上的財富,這種財富讓人生沒有倦怠和後悔,正如詩人郭小川所說:「願每次回憶,對生活都不感到負疚。」所有人都有一天會老去,當回憶被熠熠閃光的東西充實,我們也就是勝利者。
知識分子俞敏洪以教書匠的身份進入商海,躍躍欲試地辦教育、做培訓,他生財有道從老師成為了老闆。做老闆,俞敏洪先要學會做管理,而管理之道的精髓,說一千道一萬,還不及中國人的一句大實話「公道自在人心」,於是,俞敏洪以最高的講課費標準來吸引最有才華的外語教師,這樣,他不僅擁有了一批優秀的師資,也強有力地征服了人心,而且,他「學懂」了管理——薪酬戰略正是人力資源戰略的「戰略之眼」。
經歷,始終是最重要的基礎,如果不去經歷,所有的夢想也將只是空談。
在《贏在中國》的現場,俞敏洪會關注一個選手的項目是否有明確的發展目標,哪怕僅僅是一個近期的目標,他認為,興趣和喜歡不能成為你做一件事情和進入一個行業的理由,而應該有一個更有力、更偉大的東西在前面引導著你,這就是夢想和目標。
在俞敏洪的生命中,有三件事情證明了這種思維的好處。第一件事是俞敏洪的高考,目標明確:要上大學,第一年不行,第二年繼續考,第二年失敗第三年拚命考,最後終於進了北大;第二件事情是背單詞,目標明確:成為中國較好的英語詞彙老師之一,於是俞敏洪開始一個一個地背單詞,在背過的單詞被不斷遺忘的痛苦中,父親撿磚頭的形象總能浮在他的眼前,最後他終於背下了兩三萬個單詞;第三件事情就是做新東方,目標明確:要做成中國最好的英語培訓機構,俞敏洪給學生上課,平均每天上6到10個小時的課,很多老師退卻了,放棄了,而他沒有,他彷彿已經看到了新東方這座房子能夠建好的希望,一直到今天,他還在努力著。
俞敏洪說,新東方不僅教學生英語,還要教他們做人的胸懷,升華他們的理想、追求和目標。
其實,能否實現自己的夢想,外在因素只佔小部分原因,主觀因素才是能否實現自己夢想的主要原因。一個人要實現自己的夢想,最重要的是要具備以下兩個條件:勇氣和行動。勇氣,是指投入的勇氣。也是指一種勇於放棄的勇氣,一個人要為某個夢想而奮鬥,就一定要放棄目前自己堅守的某些東西。既想經歷大海的風浪,又想保持小河的平靜;既想攀登無限風光的險峰,又想散步平坦舒適的平原,是不太可能的事情。投入,是指一旦確定了值得自己去追求的夢想,就一定要全身心投入。心想不一定事成,事成的前提是全力以赴去做,比如一個人想學游泳,惟一的辦法就是一頭扎到游泳池裡去,也許一開始是會嗆水,但最後一定能夠學會游泳。
當他不再為衣食發愁的時候,一種本能讓他覺得新東方再也不能甘於小作坊式的小打小鬧了,於是他開始思考新東方的使命和未來。為了將一個宏偉的發展民辦教育事業的計劃進行到底,1995年冬天,俞敏洪來到美國、加拿大,找到他以前的同學四處九九藏書遊說,與他們一起展望新東方的遠景,請他們加盟。徐小平、王強、胡敏、楊繼、錢永強等一批「海歸」陸續回國,聚集到了俞敏洪的麾下,成為新東方的領導人。這些人和俞敏洪一樣有著北大人那種對自由和夢想的追求,他們為了一個激動人心的目標走到了一起,形成了新東方的核心團隊,而憑藉他們的共同努力,使得多年來,新東方追求卓越的精神與獨特的教育理念在全國範圍內得到了廣泛傳播,如今新東方已經成為一個著名的品牌而蜚聲海內外。
父親以他的行動向俞敏洪闡釋了做成一件事情的全部奧秘——一塊磚頭似乎沒有什麼用,一堆磚頭似乎也沒有什麼用,如果你心中沒有一個造房子的夢想,哪怕你擁有了天下所有的磚頭,也只不過是一堆廢物,如果你只有一個造房子的夢想,卻沒有磚頭,夢想也沒法實現。儘管俞敏洪的父親是個目不識丁的木工,但他卻習慣用最質樸的行動教給兒子一些廣博而宏大的道理。此後做事時,俞敏洪一般都會這樣問自己兩個問題:一是做這件事情的目標是什麼,二是需要多少努力才能夠把這件事情做成,之後就要有足夠的耐心,因為磚頭不是一天就能積攢夠的。
1991年,北大教師俞敏洪辭職,走進自己曾經代過課的東方大學外語培訓部。離開北大后俞敏洪到一家名為「東方」的民辦學校打工。
俞敏洪的父親常常幫別人建房子,每次建完房子,他都會把別人廢棄不要的碎磚破瓦撿回來。久而久之,他們家院子里就攢出了一個碎磚破瓦的山堆,誰都搞不清這一堆東西的用處。直到有一天,院子里居然拔地而起了一間四四方方的小房子,父親把本來養在露天到處亂跑的豬和羊趕進小房子里,再把院子打掃乾淨,這樣他家就有了讓全村人都羡慕的院子里的豬舍。
歌德曾說:「你若要喜愛你自己的價值,你就得給世界創造價值。」若要自己的自信不是短淺和盲目的,至少要先相信世界總有一天會給予你一份認可、一個莊嚴的回報,你的目標是于社會有價值的。俞敏洪強大的心靈支撐也正來源於此,他不止一次提到一個人于社會應有所價值,不止一次提到他堅信他所從事教育培訓事業的意義,這種價值,才是堅持下去的理由,才是夢想存在的根基。
正因為如此,新東方的課堂既是英語學習的天地,同時也是民族主義、愛國主義的講場;新東方接連舉辦各種各樣免費的公益講座和活動,服務於青年學子;新東方的老師們會遠赴大洋彼岸,向中國留學生宣傳中國經濟建設的驕傲成就,鼓勵他們學成歸來,報效國家。據不完全統計,在海外各大名校就讀的中國留學生中有70%是新東方弟子,而10多年來,從新東方出國留學,而後又匯入「海歸」大潮回國創業的人數更是不可勝計。
其實,俞敏洪所經歷的還遠不僅限於此,緊接著,他必須經歷從學術精英到營銷大師的轉變。俞敏洪不僅要保證自己一定是新東方里講課最好的專業課教師,還要成為中國培訓市場上點石成金的營銷大師。對營銷,俞敏洪採取了將營業收入的10%以上用來做廣告推廣費,以賺取眼球,擴大傳播,打響品牌的戰略,於是,在這個紛亂的培訓業里,新東方得以亂中取勝,俞敏洪略勝一籌。
新東方教育了一批人,影響了一代人。
回憶起來,俞敏洪小時候很多豐富多彩的生活,都和他的父親聯繫在一起。
所以,當我們擁有夢想的時候,就要拿出勇氣和行動來,穿過歲月的迷霧,讓生命展現別樣的色彩。」
當古老華夏商潮滾滾向前,將無數人裹挾著衝浪人生的商業體驗即賺錢神話的時候,俞敏洪以白手起家、*智力資本成家、最後在國際商業資本的融合中成為資本大玩家。熟稔教學規律的老師和急需通過考試的學生們的相遇與相知,創造了一個外語培訓的標本式「企業」:先是*自己學生的學費來實現「企業」運轉,再是引來國際資本的投資熱浪,「雙面神」、九*九*藏*書「兩棲人」成了俞敏洪的本質屬性,用他自己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來形容最貼切:「一個老師,一個有奮鬥精神的人。」
俞敏洪曾經有過一個對三文魚一生中經歷的種種磨難的描述,並因此總結出生命主線的三個因素:成長、經歷和成熟。他說:「我們應該努力成長,不惜一切代價使生命變得成熟,為了成熟我們應該去經歷,經歷自然、人文、社會和歷史,使我們的生命變得完美;我們更需要使命感,活著不僅僅為了活著而已,我們生命的背後有使命存在,這一使命也許各不相同,但從終極意義上來說,應該是一致的,是為我們和我們的後代在和諧自然的世界中更加幸福地生活。中國的富人習慣了自私貪婪的生活方式,在自己優哉游哉的時候有幾人還想著身邊底層的人們,更不要說子孫後代了。」
也是俞敏洪的一生。
盧梭在他的《社會契約論》中開宗明義:「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這個枷鎖,在俞敏洪這裏,就是我們中國人28年來利用率最高的三個詞彙:賺錢、經商、辦企業。凡是打碎了枷鎖由自在階級轉變為自為階級的人,都獲得了商業的中國式成功。而俞敏洪則正是他們中的一員。在「自由」與「枷鎖」間的俞敏洪,在否定之否定規律中——跳躍並掙扎著。
只有人類能夠去夢想,並把夢想變成現實。沒有夢想就沒有精彩的生活,夢想是人們對未來的嚮往。它意味著還沒有體會過的生活,意味著無窮的可能性,意味著意想不到的驚喜,意味著對自己的信心。
更多的時候,企業的發展模式往往來自於企業領導人的夢想和價值觀,創業的經驗可以借鑒,企業的文化氣息和價值追求則是由企業家的自身底蘊和終極目標決定的,無法效仿亦無從複製。正如俞敏洪在《贏在中國》所說的那樣:「一個企業的天花板就是這個企業的老總,如果老總像個小商人,那企業永遠做的是小生意。」
隨著新東方的發展,俞敏洪自己走進課堂上課的機會沒有了,但他每年仍堅持在全國各地作二三百場演講,幾乎平均每天一場,一如新東方創辦之初那樣,用語言的力量為每一個學生帶去歡樂和希望。藝術家千百次地重複著一個個唱段,俞敏洪則重複著單詞、句子和一次次的授課演講,兩者看似相同的重複經歷,卻都不是簡單地重複,而是在重複中體悟、終至出神入化。
正所謂,什麼是商人?看商人的成功,是看他賺了多少錢還是看他怎樣花掉賺來的錢?一般的理解是前者,而俞敏洪這兩筆錢的花出,不得不說著實強於許多的實業家和商人——這恰好正是知識分子不吝惜錢財的品質,在此處以這種方式得到了表現。
正是在種種苦難面前的容忍、控制、激勵和思考讓俞敏洪身上擁有一種光芒,這種光芒是知甘苦、識冷暖的人文情懷,也是一種博大的理想主義,這使得他人與之相形見絀。為此,在被學生們總結為「激勵型」風格的授課和演講中,他常常用到的例子就是自己的經歷,而聽他講述的人們,面對這樣一個理想主義者的現實人生教案時,很少有誰能夠不深受感染,為之動容。
誠然,對於如今的創業者來說,俞敏洪的經歷未必是一個可以效仿並追尋的標本,但是,對於中國教育培訓業而言,俞敏洪的經歷的確已經成為了一種標誌,成為了可以代表一個階段里培訓業發展歷程的商業符號。
這一點在非常看重既得利益的今天,似乎值得所有企業深思。
就算是現在,新東方已經從當時只有十幾名學員的學校,發展成為了中國最大的綜合性外語培訓機構,不僅如此,新東方佔據了目前北京大約80%,全國50%的出國培訓市場,年培訓學生達35萬人次,並在上海、廣州、武漢、天津、南京、揚州、西安、深圳、多倫多等地設立了分校。而此時的俞敏洪卻說:「現在新東方做大了,自己所面對的困難反而越來越多了,放眼看去,我開始明白,只要新東方存在著、發展著,我所https://read•99csw.com面臨的困難和痛苦將會無窮無盡。多少次痛苦萬分時,我下定決心要放棄新東方,希望離新東方越遠越好,但是,我知道自己不能離開,我需要做的不僅僅是走出生活的困窘,更應該勇敢面對工作上的壓力和困難。」
而俞敏洪為著這個理想,卻至少奮鬥了13年,13年,比歌德寫《浮士德》少了47年,比「十年一個字,一吟雙淚流」的賈島更有幾多快|感,新東方始終在俞敏洪的小心呵護下,逐漸成長。
教育是重要的,比教育更重要的是潛移默化中的影響。
俞敏洪後來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
在《贏在中國》的比賽現場,俞敏洪多次以「創業項目」是否具有社會意義來對選手做出點評,這不只是對個人事業的一種選擇,而且顯示著一種眼光和價值觀,夢想的確可以有很多種,然而選擇的標準卻不應是自己的需求,而是社會的認可。
行路
而這些,都是俞敏洪以前在北大教書時想都沒想到的,如今全都發生了。俞敏洪也曾一籌莫展,但最終只能開動腦筋,在生活中一點一滴地學習:怎樣營銷自己和自己的產品、怎樣去辨識各個地方和部門的潛規則、怎樣與各種人打交道……
俞敏洪相信,生命的體驗應當比結局珍貴,他用三文魚煉獄一般的磨難過程來形容有價值的人生應有的過程:成長是必須,是無可選擇的既定命運,而經歷卻是擴充,是豐富,是在既定命運之下做主動的選擇,而成熟則是積累后的質變,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遇。
此刻,俞敏洪彷彿仍然是那個俞敏洪。
一個有價值的夢想
無可置疑,有目標的人生將會豐腴充實,目標具有一種導向的力量,更多的人都願意生活于導向之中,知道目之所及、心之所追求在何方,也正因為目標所具有的導向性,它會將人生引向不同的境界,有多少人,正是被虛妄或渺小的目標所誤導,最終讓後世的鄙夷淹沒。
俞敏洪如何走過了這條修鍊之路?
富翁俞敏洪的成功,一次次地讓無數中國教師蠢蠢欲動,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俞敏洪卻以一個成功者的姿態告訴大家,他其實並不太滿意現在的生活,他甚至表示有些後悔把新東方做這麼大。其實了解俞敏洪的人,都知道這其實就是他的真正想法,因為他「關注所奉獻的意義,重在經歷」,不得不說,是一種高貴的人生觀,而更為重要的,卻是在這高貴後面,認為「經歷重於結果」的心態會讓人們面對命運時擁有的那份坦然,心胸和眼界都變得開闊,而這樣的人又總是踏實、謙遜的,也是更容易受到命運垂青的。
此後,俞敏洪隨著新東方的發展,也經歷了個人角色的不斷轉變,在這種轉變中他獲得的不僅僅是財富,還收穫了一般人不可能收穫的人生經歷。
在中國的富翁里,俞敏洪是第一個教書匠,在中國的教書匠里,俞敏洪是第一個富翁。因此,他與其他成功的企業家有著不一樣的氣質,新東方也有著其他企業所沒有的文化。新東方獨特的文化和價值體系來源於俞敏洪,來源於他內心深處一種至真、至情、至善的社會責任意識與人文情懷,而這,與他曲折的成長經歷又是如此的息息相關。他曾說:「新東方精神對我而言,是我生命中一連串銘心刻骨的故事:是在被北大處分后無淚的痛苦,是在被美國大學拒收后無盡的絕望,是在被其他培訓機構恐嚇后渾身的顫抖,是在被醫生搶救過來后撕心裂肺的哭喊;新東方精神對我而言,更是在痛苦之後決不回頭的努力,在絕望之後堅忍不拔的追求,在顫抖之後不屈不饒的勇氣,在哭喊之後重新積聚的力量。」
1995年,新東方註冊學員達到1.5萬人,這標志著新東方已經在競爭激烈的英語培訓市場站住了腳,此時,俞敏洪才終於能夠確信:放棄北大的鐵飯碗也能生存,不出國留學也能有前途。
同樣,俞敏洪自己也正是這樣一直行進在勇敢經歷,充分體驗,並尋求升華的路上,他所走的這條路,仍漫漫其修遠兮,他從不認為這已是九*九*藏*書最終的結局。
如果我們暫且拋開俞敏洪頭上的所有光環,留下的也許是中國培訓產業一個永恆的標誌性符號,而如果我們對他所有的事迹、業績和成就進行挑揀,剩下來的將是——作為教書匠俞敏洪與作為富商大賈的俞敏洪。
又正如星巴克的老闆舒爾茨,也正是被星巴克創始人的價值理念和發自內心的熱情所吸引,來到星巴克工作,繼而希望把這種價值觀也傳達給別人。因為價值觀,舒爾茨最終不僅成為星巴克的老闆,而且創造了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和代表生活方式的星巴克咖啡文化。在舒爾茨身邊工作的那一群活生生的人,也是滿懷熱情,追求夢想,敢於嘗試的,他們堅持著企業的價值理念,終於成功締造了一個既「可敬」又「可愛」的星巴克品牌。
這是三文魚的一生,經歷苦難,擁有夢想,並始終身負使命的一生。
新東方也是如此,儘管很可能俞敏洪本人對此並無清晰的認識,這其實也是所有成功品牌背後的隱秘力量:在企業利潤的背後一定是人,是一群心懷夢想,堅持某種價值觀的人,而這一群人又是被企業領導人的價值觀所選擇或吸引的。
從普通話說不好的農村孩子到一名出色的英文教師;從自己出國遭拒數次到幫助無數人出國;從被北大開除的教師到一名校長;從曾經拎著糨糊桶在電線杆上刷小廣告,到如今操盤一個分支機構遍布全國的集團公司,然後是將它做上了紐約證券交易所……俞敏洪仍然相信困難和痛苦將無窮無盡,自己始終不能停止步伐,這一切的一切恰正如俞敏洪自己所言:「人生是一個過程。」
當時,他在一間僅有10平方米的小屋內創辦了自己的英語培訓學校——新東方,留下妻子在學校值班,俞敏洪則騎著自行車往沿街的電線杆兒上貼招生廣告,後來,這些經典的時刻成為了在新東方廣為流傳的「腦筋急轉彎」:俞敏洪最喜歡什麼?——電線杆兒。遙想那寒冷的冬夜,刷好的糨糊,不等廣告貼上去就凍成了冰……
是品牌,都有品牌故事。宗慶后拉著黃魚車賣娃哈哈營養液、張瑞敏揮起鐵鎚砸爛80台不合格冰箱、潘可頓兌出了蘇打水……而俞敏洪的品牌故事非「電線杆兒」莫屬——誰也不曾忘記,新東方的起家是從俞敏洪在電線杆上刷小廣告開始的。
可是什麼阻止人們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呢?我們聽到的理由多如牛毛。比如說想去某地旅遊,但沒有足夠的錢;想學習英語,但沒有足夠的時間;想要追求某人,但覺得條件還不夠成熟等等。人們對於做不成的,或者還沒有做的事情,很少把原因歸結到自己身上,往往都是習慣性地尋找某個外在的理由,為自己開脫一下,舒口氣,然後繼續過自己平庸的日子,讓夢想躺在身體里的某個角落呼呼大睡。
「我們常常聽到人們各種各樣的夢想,每一個夢想聽起來都很美好,但在現實中,我們卻很少見到能夠真正堅忍不拔、全力以赴去實現夢想的人。人們熱衷於談論夢想,把它當做一句口頭禪,一種對日復一日、枯燥的、貧乏的生活的安慰。很多人帶著夢想活了一輩子,卻從來沒有認真地去嘗試著實現夢想。
帶著一顆強大的內心上路,路上卻有截然不同的生命體驗。因為每個成功的人,哪怕他曾經貧寒交迫、受盡冷落,他們在很早以前都擁有過不同的夢想,因為這夢想的不同,世間所有那些在路上摸爬滾打的人們,擁有的卻是千差萬別的人世境遇。
春秋航空的王正華曾經這樣描述堅持夢想的艱難:「你要知道,一個真正的強者,沒有人能將你置於死地,斷送你的只有你自己。」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很多時候因為自己的放棄,而一天天地遠離了夢想。
俞敏洪無疑是後者。
為一個有價值的夢想去勇敢經歷
任何一個成功的企業,之所以能夠在殘酷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一定是其領導人的某種特點決定的,一如賀龍兩把菜刀鬧革命的時候,未必就知道自己一定會當共和國的元帥,但他的內心深處必然埋藏有那樣的種子,九九藏書一旦時機成熟,就會開花結果。栽什麼苗就會結什麼果,撒什麼種子開什麼花,那是埋藏在內心深處的一種潛質。
一個夢想
南懷瑾曾經這樣分析過在艱苦中成長並最終成功的人通常會有的兩種情況,他認為,他們「或者往往由於心理的陰影,會導致變態的偏差。這種偏差,便是對社會、對人們始終有一種仇視的敵意,不相信任何一個人,更不同情任何一個人,愛錢如命的慳吝和心理上的變態上還都是次要的現象。或者,剛好相反,那些有氣度、有見識的人,他雖然從艱苦困難中成長,反而更具有同情心和慷慨好義的胸襟懷抱,因為他的經歷讓他懂得人生,知道世情的甘苦。」
彷彿那些真正成功的企業家,都走過了從一個懵懂的自然人成為一個優秀的企業管理者的必由之路,這條路就是他們的修鍊之路,在這過程中,惶恐和不安幾乎成為他們共同的揮之不去的感受,最終唯有戰勝困惑的人得以輕鬆走下去,企業家也必須經受住這種人生與企業的雙重逆境,沒有被這逆境打倒,反而勇敢地站起來了,此後,才會明白強大與渺小,懂得尊重和責任。
俞敏洪做新東方,它的價值無疑是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他頂著「留學教父」的桂冠,讓曾經令中國人望而生畏的TOEFL、GRE考試變成了福特式的生產線,而對於所有參加過新東方培訓的人來說,也許對新東方精神的感受會遠遠超過對學習英語的領悟,不少人對新東方培訓的有一個做法印象十分深刻,那就是新東方會自己出錢印刷《新東方精神》,再免費送給學生們人手一冊,目前已經有近200多萬的學員拿到過這本書。
因此,實現夢想的關鍵是能否果斷地採取行動。行動才是最強大的力量。有一個學生曾經說,他以後想要走遍全世界,變成像徐霞客、馬可·波羅那樣的旅行家和冒險家,去感受大海一望無際的壯闊,體會沙漠高低起伏的雄渾,探索落日下尼羅河畔金字塔的奧秘,追尋雲霧中喜馬拉雅之巔的神聖。但是他說現在還沒有錢,要等到成了百萬富翁以後再去做這些事情。我問了他兩個問題,一是如果這輩子沒有成為百萬富翁還去不去旅行?二是如果成為百萬富翁的時候已經老得走不動路了還去不去旅行?我告訴他,最好的辦法是現在就上路,拿根棍子拿只碗,一路要飯也能實現自己的夢想。夢想是不能等待的,尤其不能以實現另外一個條件為前提,很多人正是因為陷入了要做這個就必須先做那個的定式思維,最後一輩子在原地轉圈,生活再也沒有走出過精彩來。
兩年以後的冬天,俞敏洪再次炒掉老闆,從來都不是一個「乖孩子」和「好學生」的俞敏洪創辦了新東方,從此不再任人擺布,開始了自主創業的漫漫長路。和所有白手起家的創業者初期的遭遇相仿,新東方早期的發展也是超乎想象的艱難:那些冬天漏風、夏天悶熱的教室,僅有的幾名老師,時不時地來自其他培訓班的威脅,以及俞敏洪永遠刻骨銘心的時刻——在寒風中拎著糨糊桶往電線杆兒上刷小廣告……
領導人的價值選擇將決定企業的用人標準,而企業的用人又將影響企業的發展前景。有人曾經問過俞敏洪,「你選老師的標準是什麼?」他說:「英語達標,認同新東方理念,善表達懂幽默,再加一點人文情懷。」俞敏洪是這樣的,他要求新東方的老師也這樣,因為他知道只有這樣的老師才能真正教給學生知識和正確的人生指導。
對這一切,新東方的學員、老師們是如此描述的:「老俞再忙,每年暑假班一定會親自到各地分校走訪,親身走到學生當中,為學生們帶去一縷溫暖的陽光和關懷。雖然他的笑話已經重複了幾萬遍,但是每一次從他嘴裏說出來,學生們唯一的反應就是歡笑,鼓掌。」上課、演講、著書、立說,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十數年如一日,俞敏洪兢兢業業地講述著一個又一個關於絕望與希望的現代寓言故事。
俞敏洪是這樣說的,也正是這樣做的,而他的夢想,其實開始於他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