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十八卷 唐 第一百九十三章 高祖李淵

第三十八卷 唐

第一百九十三章 高祖李淵

在農民起義蜂起的同時,統治階級內部也分崩離析。李淵目睹動蕩不安的天下局勢,逐漸醞釀了叛隋思想。特別是農民起義的大發展,直接促使了他將叛隋思想付諸行動。
李淵為了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勢力集團,又大封功臣。義寧二年(公元618年)春正月,封丞相長史裴寂為魏國公,司馬劉文靜為魯國公,其餘諸將,加封有差。
與此同時,涼王李軌自稱天子,年號安樂,由安修仁掌握樞密。據張掖、敦煌等河西五郡之地。李淵密遣安修仁兄安興貴入涼,當上了左右衛大將軍。武德二年,安興貴與弟安修仁擒李軌,傾覆了李軌的政權,涼亡,河西五郡併入唐境。

二、晉陽起兵擁立隋主

大業十四年五月,煬帝的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和司馬德勘在江都(今江蘇揚州)發動兵變,殺死煬帝,立秦王楊浩,自為大丞相。旋即率10多萬禁衛軍北上,揚言要返回關中。在童山(今河南浚縣西南)被李密擊敗。宇文化及率餘眾走魏縣(今河北大名東),毒殺楊浩,自立為帝,國號許,年號天壽。次年在聊城被竇建德擒殺。
李淵進入長安后,下令封府庫,收圖籍,禁擄掠。遣建成、世民率所統兵守城,秩序井然。城內百姓對李淵軍隊夾道歡迎。大業十三年十一月,李淵立隋代王楊侑為皇帝,即隋恭帝,改元義寧,遙尊煬帝為太上皇,李淵為假黃鉞,使持節、大都督內外軍事、大丞相,進封唐王,位在王公上,以武德殿為丞相府,設官治事,獨攬軍國大權,總理萬機。又以隴西公李建成為唐國世子,敦煌公李世民為京兆尹,改封秦王,姑臧公李元吉為齊公。又以裴寂為丞相府長史,劉文靜為司馬。禮樂征伐,兵馬糧仗,事無巨細,悉歸丞相府負責,李淵通過丞相府牢牢地控制了長安的局勢,隋恭帝實際上成為李淵的傀儡。
大業七年(公元611年)起,各地農民起義蜂起雲涌,有的隋軍將領也割據一方,天下沸騰,群雄蜂起。全國有近200餘支反隋武裝。他們在反隋鬥爭中逐漸走向聯合,形成了以李密翟讓領導的瓦崗軍、杜伏威領導的江淮義軍、竇建德領導的河北義軍三支主要力量。在農民起義的衝擊下,隋煬帝的統治已岌岌可危,處在風雨飄搖之中。
李淵作為一個封建帝王,當然過著封建特權式的宮廷生活。特別是武德後期,多內寵,妃嬪成群。李淵寵妃怠政,必然導致一系列的不良後果。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李淵聽信裴寂的讒言,錯殺大將劉文靜。劉文靜最早參与晉陽起兵之謀,在唐王朝建立過程中,南征北戰,屢立戰功。李淵稱帝后,大封功臣,劉文靜對自己位在裴寂之下甚感不平,遂與裴寂產生矛盾。有一天,劉文靜酒後口出怨言,裴寂等乘機陷害,說劉文靜欲反朝廷,李淵竟聽其言,殺劉文靜。李淵賞罰不明,加深了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和鬥爭。
李淵擊敗義軍后,他在太原的統治地位得到鞏固。晉陽一帶的官僚、地主、豪商也紛紛投靠李淵,李淵又命次子李世民在晉陽密招豪友,傾財賑施,廣泛結納。其長子李建成也在河東暗中交結英俊,發展勢力,而此時的隋煬帝又遠在江都,沉湎聲色,鞭長莫及,李淵實際上成為太原的最高統治者。
平定霍邑后,李淵又連取臨汾和絳郡(今山西絳縣)。九月,李淵率軍直逼河東。隋驍騎大將軍屈突通鎮守河東,斷絕津梁,給進軍帶來一定困難。裴寂主張以重兵攻克河東,殲滅屈突通,以絕後患。李世民則認為兵貴神速,應避實就虛,直入關中。李淵左右權衡,決定分兵兩路,一路由李世民率軍渡河入關,直取長安,另一路以相當的兵力對付屈突通。此時,李淵的女兒平陽公主也率軍前來。與李世民會師后,屯兵于阿城。李建成也自新豐至灞上。李淵自率大軍自下邽西上,形成了對長安的包圍之勢。
實行科舉制。科舉制始創于隋朝,到唐朝時更為完備。李淵初即位,就設立京師和地方學校,收攬人士。但同時也恢復了隋朝廢除的中正官,以本州高門士人充任。這是對士族的讓步,不過大中正只是名譽職務,用人權仍在吏部,而吏部用人的主要途徑就是科舉。士人仕進不再專憑門第高低,九九藏書而是主要依據學才德識,從而使唐代的用人比以前有所改進。
李淵青年時,倜儻豁達,任性真率,寬仁容眾,有很高的威望。李淵的妻子竇氏,是隋朝貴族竇毅之女,隋文帝獨孤皇后又是李淵的姨母,因此,李淵在朝廷上十分受寵,歷任譙州(今安徽亳縣)、隴州(今陝西隴縣)、岐州(今陝西鳳翔縣)刺史。史稱李氏在隴西「富有龜玉,姻婭帝王」,這充分說明李氏在關隴地區顯貴一時。
李淵稱帝后,百廢待舉,他一面組織力量進行統一全國的戰爭,一面注意加強政權建設,唐朝前期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在李淵時期基本上初具規模。
李淵爭奪中原的勁敵是王世充。王世充本是隋江都通守,煬帝被殺后,他在東都立楊侗為帝,不久,擊敗瓦崗軍,瓦崗軍首領李密投降唐朝,其餘將帥多歸附王世充。武德二年,王世充廢掉楊侗,自稱皇帝,年號開明,國號鄭,佔據洛陽,成為河南最大的割據勢力。武德三年七月,李淵派李世民率軍直驅河南,攻打洛陽。王世充所屬河南州縣相繼降唐,王世充困坐洛陽,遣使向竇建德求援。竇建德欲與王世充合力敗唐,然後再尋機消滅王世充,因而接受了王世充的請求,引兵10萬進軍成皋(河南滎陽縣汜水鎮)。李世民率唐軍搶佔武勞重鎮,阻擊竇建德。竇建德布長陣20里,鼓噪前逼唐陣。唐軍堅守不戰,以逸待勞。竇建德軍糧草供應不暢,士卒飢疲,唐軍乘機出擊,竇建德抵擋不住,敗退30里,最後受傷被俘。王世充見大勢已去,率群臣兩千餘人降唐,河北諸縣也相繼歸唐,李淵的勢力基本上控制了黃河流域。
李淵當了太上皇后,自知大權已被李世民掌握,自己心灰意懶,也就不再干預政事,李世民對李淵表面上也隆禮相敬,對李淵的享樂需要盡量滿足,並準備在長安城東北修建大明宮,作為李淵的養老享樂之所。李淵也明白李世民的用意,頗為知趣,自樂於過太上皇生活。李淵的這種做法,有利於減少宮廷矛盾,同時也為李世民施展雄才大略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李淵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祖父李虎,為後魏左僕射,封隴西郡公,官至太尉,成為著名的八柱國之一,位極榮貴,死後追封唐國公。父李昞,襲封唐公,北周時任安州(今湖北安陸縣)總管、柱國大將軍。北周天和元年(公元566年),李淵出生於長安,7歲襲唐國公。
李淵的統一行動,首先指向對關中構成威脅的薛舉、薛仁杲父子。薛舉是隋金城郡(治今甘肅蘭州)的富豪,家產鉅萬,雄于邊朔。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四月,他驅逐隋官,自稱西秦霸王,年號秦興,不久稱帝,遷都天水(今屬甘肅),封兒子仁杲為齊公,據隴西全境,眾至13萬,成為西北地區的一股大勢力。薛舉起兵反隋,意在奪取關中。李淵先薛舉父子攻佔長安,薛舉父子便以10萬兵力進逼關中,對李淵構成嚴重威脅。李淵派次子李世民率軍出擊,薛軍敗歸,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五月,李淵長安稱帝時,薛舉又率精騎攻擾,關中大亂。唐軍則恃兵多將廣,有怠敵之意,結果在高土庶(今陝西長武縣北)之役中,敗於薛軍。消息傳到長安,京師騷動,人心惶惶。薛舉得勝后,則趾高氣揚,欲乘勝直取長安。就在這時,薛舉病死,其子薛仁杲繼位。李淵命秦王李世民為元帥,再次率軍討伐,在高土庶城外大破薛仁杲軍,薛仁杲被迫投降。隴西併入唐境。
唐初,主持科舉考試的是吏部考功員外郎。參加科舉考試的生員主要有兩種,一是國子監所屬各學校的學生,稱為「生徒」;二是各地私學中由州縣保薦的學生,稱為「鄉貢」。
李淵稱帝長安時,群雄未靖,許多隋將割據稱雄,農民起義軍亦稱霸一方,全國處在四分五裂狀態。具有政治野心的李淵,不願偏安關中一隅之地,便儲糧積粟、厲兵秣馬,俟軍實充足,即剿撫兼施,開始了統一全國的戰爭。

五、被迫退位古稀壽終

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秋七月,李淵率兵西圖關中,隋武牙郎將宋老生屯兵霍邑(今山西霍縣),阻擋李淵前進。適逢霖雨連綿,餉糧不read.99csw.com給,又流言突厥與劉武周聯合欲乘虛襲擊太原。有的將領主張先還師太原,再待機以圖后舉。李淵準備班師。李建成兄弟倆反對,李淵遂決定繼續進軍。終於擊敗宋老生。
唐代的監察機關為御史台,長官是御史大夫,負責糾察百官,權力極大。
唐代的科舉分常舉和制舉兩種,常舉即每年舉行的定期考試,考試科目一般為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算等科,其中明經、進士兩科為熱門。明經科主要考帖經,重在儒家經典的背誦記憶;進士科主要考詩賦和時務策,需要獨立思考,較難考,但一旦考中,就取得了做官的資格,因此人們稱中進士為「登龍門」。所謂制舉,就是皇帝根據需要親自主持的考試,科目多臨時設置,考試時間也不固定,錄取人數較少,在科舉制度中不佔重要地位。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四月,李淵頒布均田令,規定:對百姓授田,丁男(21歲~60歲為丁男)和18歲以上的中男(滿16歲為中男)各授田一頃,其中口分田80畝,永業田20畝,老男(60歲以上為老男)、篤疾、廢疾者授口分田40畝,寡妻妾授口分田30畝,這些人若作戶口,則每人授永業田20畝,口分田30畝,尼姑、女冠(女道士)各授田20畝,工商業者減丁男之半,一般婦女、部曲、奴婢不再授田;對貴族官僚授田,有封爵的貴族按品級的不同授給不同數量的永業田,從親王到公侯伯子男,授田數量由100頃遞降至5頃,在職官員從一品到八、九品,受田數由30頃遞降到2頃,有戰功的勛官也分別受田30頃至60畝不等,此外,各級官吏還有職分田,其地租作為官俸的補充。官府有公廨田,其地租充作辦公費用;對土地買賣,官僚貴族的永業田和賜田,可以自由出賣,百姓在無力喪葬時准許出賣永業田,若百姓從人多地少的狹鄉遷往人少地多的寬鄉,亦准許出賣。
隋大業初年,李淵為滎陽(今河南滎陽縣)、樓煩(今山西靜樂縣)二郡太守,不久,又任命為殿內少監。大業九年(公元613年),升為衛尉少卿。這一年,隋煬帝發動了侵略高麗的戰爭,李淵受命在懷遠鎮負責督運糧草。當時,民不堪苦,怨聲沸騰,大貴族楊玄感利用人民的不滿情緒,起兵反隋。李淵飛書奏聞,隋煬帝命李淵鎮守弘化郡(今甘肅慶陽縣),兼知關右諸軍事,以備御楊玄感。玄感兵敗,李淵留守如故。在這期間,他廣樹恩德,結納豪傑,因此隋煬帝對他有所猜忌。大業十一年,李淵調任山西、河東黜陟討捕,攜家眷至河東,行至龍門,遭到母端兒農民起義軍的阻擊。李率軍擊潰了這支起義隊伍,收降萬餘人,聲威大震。次年,升為右驍衛將軍,奉詔為太原道安撫大使。當時,隋煬帝自樓煩巡遊雁門,為突闕始畢可汗包圍,形勢十分危急,依賴李淵的太原兵馬才得以解圍。不久,煬帝派李淵與馬邑郡守王仁恭北備突厥。當時,兩軍兵馬不足5000,李淵選能騎善射者兩千餘人,飲食居止,一同突厥,馳騁射獵,以耀威武。有一天,李淵的軍隊與突厥軍相逢,李淵縱兵出擊,大敗突厥,此後突厥收其所部北移,不敢南下騷擾。

一、出身高門因功仕隋

唐高祖李淵,是唐王朝的建立者。公元618年在長安稱帝,626年傳位次子李世民,在位9年,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皇帝。
在地主土地私有制的情況下,要實現真正的「均田」是不可能的。但均田令的頒布,還是對於唐初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唐代中央和地方各級政權機構的建立,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有著承前啟後的重大意義。各級政權組織比較謹嚴,分工比較明確,和過去相比更有利於皇帝集權。
佔據江淮地區的杜伏威于大業十三年進據歷陽(今安徽和縣),自稱總管,他進用士人,繕利兵械,薄賦撫民,頗有治績。武德元年,他移居丹陽,上表隋越王楊侗,被任為東南道大總管,封楚王。唐軍圍攻洛陽,使人招降杜伏威,杜伏威降唐,被封為吳王,任江、淮以南安撫大使。劉黑闥兵敗被殺后,杜伏威使部將輔公祏留守丹陽,自請入read•99csw.com朝,被留在長安。武德六年秋,輔公祏率領江淮義軍在丹陽反唐,自稱宋帝,唐借故殺杜伏威。李淵又派大將軍李孝恭、李靖、李世責力等分路進攻,武德七年,輔公祏率軍自丹陽出走,被地主武裝捕獲,送唐營處斬,江南,淮南從此也成為唐朝的轄區。
大業十三年二月,馬邑人劉武周起兵,殺太守王仁恭,自稱天子,國號定陽。李淵遂以討伐劉武周為名,自行募兵。由於李淵以維護隋朝統治的面目出現,所以遠近的地主武裝紛紛赴集,不幾天就有近萬人成為李淵直接控制的軍隊。
實行府兵制。府兵制始創于西魏宇文泰時期,歷北周、隋而至於唐。李淵太原起兵時有兵3萬,進軍關中后,眾達20餘萬,為了使這支軍隊歸心於唐和解決軍糧問題,李淵把軍隊逐步納入府兵組織系統,基本具備了府兵制的雛形。武德元年李淵在長安稱帝不久,即置軍府,任用功臣和招降軍將為衛大將軍、將軍,完全因襲隋制。當時十二衛所屬有驃騎、車騎兩將軍,是事實上的領兵者,武德二年置十二軍,每軍有將、副各一人,以督耕戰。武德六年,廢十二軍,武德八年,因突厥入侵,又重設十二軍。十二軍是唐初關中比較固定的基本禁衛部隊。此外,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各開府領兵。

四、創立制度修明政治

李淵父子統一全國過程中,最後消滅的是梁師都。梁師都於隋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在朔方起兵反隋,攻佔雕陽、弘化,延安等郡,自稱皇帝,國號梁,年號永隆,依附突厥貴族,受封為「解事天子」,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為唐軍消滅。至此,李淵父子兼并了地主割據勢力,又打敗了農民起義軍,奪取了農民起義軍的勝利果實,統一了全國。
薛舉、李軌、劉武周被消滅后,關中形勢得以穩定。李淵便集中力量爭取中原。
十月,李淵至灞上,駐軍大興城春明門西北,與李世民、李建成軍會師,共20餘萬。李淵令諸軍各依壘壁,勿入村舍,不得搶掠。此時,京師留守刑部尚書衛文升,右詡衛將軍陰世師,京兆郡丞滑儀,挾代王楊侑守城以拒李淵。李淵遣使招降被拒絕,下令攻城。十一月,隋都長安被李淵攻陷。
李淵兼并了割地稱雄的一些隋朝貴族后,又把矛頭指向在滅亡隋朝中起了重要作用的農民起義軍。竇建德被俘後為李淵殺害,其部將於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推劉黑闥為主,在漳南(今山東德州一帶)起兵反唐。劉黑闥勇決善戰,各地的竇建德殘部又聞風而起,不到半年時間,劉黑闥就完全恢復了竇建德故地。
隋煬帝被殺,隋朝滅亡。李淵便不再需要隋恭帝這個傀儡了,於是武德元年(公元618年),首先逼隋恭帝禪位,然後即皇位於太極殿,國號唐,改元武德,大赦天下,都長安。六月,他令李世民為尚書令,相國府長史裴寂為尚書僕射,相國府司馬劉文靜為納言,隋民部尚書蕭瑀、相國府司錄竇威為內史令。不久,又立李建成為皇太子,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以李淵為首的李氏王朝得以建立起來。
唐初在均田制的基礎上,還實行了租庸調製。它初定於武德二年二月,修訂於武德七年四月。租庸調製規定:凡是受田的農民,每丁每年向國家納粟2石,叫做租。又隨鄉土所產,每年交納絹2丈、綿3兩,或交納布2.5丈,麻3斤,叫做調。還規定每丁每年要服役20天,如不親自服役,可每天折絹3尺或布3.75尺,叫做庸。如果政府額外加役,加役15天,免調;加役30天,租調全免。每年的額外加役最多不得超過30天。唐代的租庸調和隋朝相比,以庸代役的條件放寬了,從而使農民有更多的時間從事農業生產。

三、長安稱帝建國大唐

隋煬帝的殘暴統治,使得階級矛盾十分尖銳。人民無法生活下去,不得不鋌而走險,以武力反抗隋煬帝的殘暴統治。
西河告捷后,李淵建置大將軍府,稱大將軍。以長子李建成為隴西公、左領軍大都督,統率左三軍;以次子李世民為敦煌公、右將領大都督,統率右三軍。以裴寂、劉文靜為大將軍府長史司馬;殷開山、劉正會、溫大雅、唐儉九*九*藏*書、權弘壽等為掾屬、記室參左等官;以鷹揚王長階、姜寶誼、楊毛、京兆長孫順德、竇琮、劉弘基等分為左右統軍、副統軍。初步建立了軍事、政治機構。
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中書省的長官是中書令,僚屬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是決策機關,負責草擬有關軍國大事的詔敕。門下省,長官是侍中,僚屬有黃門侍郎、給事中等,是審議機關,主管審核中書省的決定,並有權駁回。尚書省的長官是尚書令(太宗時廢尚書令,另設左右僕射),僚屬有左右丞,左右司郎中等,是執行機關,負責執行中書、門下二省的決定。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他們共同商討國家大事,共同對皇帝負責。六部即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吏部主掌官吏的考核與升降,戶部主掌戶籍及賦稅,禮部主掌禮儀及科舉,兵部主掌軍事,刑部主掌刑法訴訟,工部主掌土木工程。各部長官都稱尚書,直屬於尚書省,每部又領四司,計24司,分別執行中書、門下二省制訂的政令。
建立各級統治機構。李淵建唐伊始,一切政權組織皆因隋制,直到武德七年才為適應全國統一后的歷史形勢,根據前代制度,確定了唐代的政權組織系統。
貞觀九年(公元635年)五月,李淵病死,時年71歲。謚號「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廟號「高祖」。
與此同時,李淵還派李靖至夔州(今四川奉節縣),進攻佔據長江中游地區的蕭銑。蕭銑于武德元年在巴陵稱帝,不久遷都江陵,出兵攻奪唐巴、蜀地,有兵40萬。武德四年,唐將李靖、李孝恭圍江陵,蕭銑外無援兵,只好投降唐朝,長江中下游地區亦為唐所有。
制訂《武德律》。隋朝末年,統治者濫用刑法,民無所措手足。李淵攻下長安后,就學著漢高祖劉邦的樣子,約法為十二條,稱帝后,宣布廢除隋朝的《大業律令》,並令裴寂、劉文靜等依隋《開皇律》重新修訂法律。在「務在寬簡,取便於時」的原則指導下,制訂了新律53條。到武德七年,正式頒布新律,即《武德律》。從內容上看,《武德律》較隋律用刑有所減輕,但對勞動人民的反抗制裁更嚴酷了。
大業十三年,李淵為太原留守。太原是軍事重鎮,不僅兵源充足,而且餉糧豐沛,儲糧可供10年之用,因此李淵十分滿意這個職位,意欲在太原發展自己的勢力,以圖大舉。
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之上,是一種兵農合一的制度。兵士平時在家生產,農閑時由兵府加以訓練。府兵的經常性任務,是輪流到京師宿衛或到邊境戍守,稱作「番上」;若遇到戰爭發生,則出征打仗。府兵在服役期間,可免除本身租調,但「番上」、「出征」時的兵器、衣服、糧食均需自備。這種「寓兵於農」的兵制,保證了兵源,減少了國家的軍費開支。同時,練兵權與將兵權分離,防止了將帥擁兵跋扈,對於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起了一定的作用。
李淵的行動,引起忠於隋煬帝的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的懷疑。李淵設計誣陷他們兩人潛通突厥,將其殺掉,宣布自己大舉義兵,是為了安定天下,維護封建統治,還宣布與突厥和親,避免戰爭。在得到突厥的支持后,李淵便公開打出了反隋的旗子,于大業十三年六月,傳檄諸郡,自稱「義兵」。
李淵晉陽起兵后,即決定進軍關中,直取長安,以號令天下,圖謀大業。西河郡(今山西汾陽縣)丞高德儒表示不服從李淵,李淵便令長子建成、次子世民率軍攻取。二人與士兵同甘共苦,所過秋毫無犯,甚得軍心和民心,不幾天,就攻下西河,擒斬高德儒,在城中又開倉濟貧,令百姓各安舊業,名聲逐漸傳播開來。
唐代的地方統治機構,基本上是州縣兩級制,州設刺史,縣設縣令。刺史每年一巡屬縣,考課官吏,訪詢治安,催督賦役,保舉人才。縣令主一縣之事,縣以下有鄉,鄉以下有里,里是最基層的政權單位,置里正一人,轄百戶左右,其職責是檢查戶口、勸課農桑,檢查非違,催驅賦役,對人民進行直接統治,是唐朝皇帝統治人民的得力工具。
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製。唐初,經隋末戰亂,人口減少。武德初年僅有200餘萬戶,不及隋朝最多時戶數的四九_九_藏_書分之一。由於缺乏勞動力,大量土地荒蕪,在這種地廣人稀的情況下,唐政府要保證賦稅收入,穩定政權,就必須把流亡的人口固定在土地上,迅速恢復和發展生產。為此,唐朝繼承了北魏、隋朝的均田制和租庸調製,並稍加損益,頒布全國。
李淵命李世民、李元吉率軍東征劉黑闥。劉黑闥率步騎2萬人迎戰,從午間殺到黃昏,未分勝負。唐軍在洛水上游築壩截水,看到難以取勝,就決水灌敵,劉黑闥兵敗,逃奔突厥。二個月後,劉黑闥又捲土重來,重新恢復故地。武德五年,在洺州(今河北永年)自稱漢東王。齊王李元吉前往討伐,為劉黑闥打敗。李淵又派皇太子李建成親征,建成採納魏徵的建議,實行安撫政策,爭取民心,以瓦解劉黑闥的部隊。武德六年,劉黑闥終於被唐軍殺敗。唐控制了河北、山東地區。
唐統一全國后,李淵產生了驕傲自滿思想。他越來越不關心政事,犯了不少錯誤。特別是對武德後期的皇位之爭問題沒有處理好。他想使太子、秦王、齊王各謀其位,相安無事,結果相反,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為了爭奪皇位明爭暗鬥,展開了你死我活的鬥爭。武德九年夏,突厥犯邊,李建成向李淵推薦齊王李元吉為出征元帥,想藉此把秦王府的精兵和驍將掌握在自己手中,然後借為李元吉餞行之機,秘設伏兵,除掉秦王。不料這一密謀被李世民得知。在這緊要關頭,李世民經過與自己的僚屬房玄齡、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一夜密謀,決定先發制人。他先是向李淵奏告太子、齊王淫|亂後宮,李淵答應次日詰問。次日,李世民在玄武門設下伏兵,當太子、齊王途經玄武門時,李世民及部下將其殺死,並讓心腹尉遲敬德帶甲入宮報告李淵。此時李淵正和他的臣子蕭瑀、裴寂坐在一隻小龍船上,蕩漾在南海池中,他見尉遲敬德全身武裝立在岸邊,十分驚駭。尉遲敬德說,太子和齊王造反,秦王已把他們處死,特派我前來保駕。李淵聽后驚得目瞪口呆。旁邊的蕭瑀等趕忙勸李淵把國事都託付給秦王,尉遲敬德也敦促李淵下詔,令諸軍悉受秦王節制,以便制止東宮和齊王府軍隊的騷亂。李淵無奈,被迫寫下「手敕」,命令所有軍隊悉聽秦王處置,並於六月一日下詔立世民為皇太子。此時,全國局勢基本上已被李世民所控制,李淵無奈,表示願早些退位。八月,李世民正式即皇帝位,從此李淵徙居太安宮,過著太上皇的生活。
科舉制的最後確立和進一步完備,有著重要意義。和九品中正制相比,一般的中小地主都有了應試資格,為他們入仕開了綠燈,打破了士族門閥壟斷仕途的局面,從而擴大了統治基礎。
李淵的勁敵除薛舉、李軌外,還有劉武周。劉武周原是馬邑鷹楊府校尉。大業十三年,聚兵萬餘人,自稱太守,依附突厥,攻佔樓煩(山西靜樂縣)、雁門、定襄(內蒙古清河縣境)等郡,受封為定楊可汗,不久自稱皇帝,年號天興。武德二年,他勾結突厥,南侵併州(治晉陽),唐并州總管、齊王李元吉抵擋不住,太原危急。接著,劉武周攻陷平遙、介州,李淵派右僕射裴寂督軍抗擊,被劉軍打敗,幾乎全軍覆沒。劉武周乘勝進逼太原,李元吉棄太原逃歸長安,關中震駭。李淵準備放棄黃河以東的地區,退保關中。在這緊要關頭,李世民主張,太原是李氏起兵的地方,決不能放棄,並請求率軍討伐劉武周。李淵遂命李世民率兵自龍門(陝西韓城縣境)渡河,進擊劉武周。唐軍渡河后,休兵秣馬,堅壁不戰,待敵軍糧草不給,氣勢衰落,一鼓作氣,速戰速決,劉武周全軍潰敗,部將尉遲敬德投降。劉武周勢窮,率殘部北遁突厥,后被突厥殺死。并州歸入唐的版圖。
李淵初到太原時,有歷山飛農民起義軍結營于太原之南,上黨、西河、京都道路斷絕。這支起義軍有十幾萬人,巧于攻城,勇於力戰,多次打敗隋軍。李淵為樹立自己的威信,決定討伐歷山飛軍。兩軍相遇于河西雀鼠谷口。起義軍有兩萬餘人,布陣齊嚴,李淵所部步騎僅五六千余,諸將面有懼色,李淵決定智取,乃分所部將兵為二陣:以羸兵居中,揚旗鳴鼓,排成大陣,假充主力,然後以麾下精兵數百騎,分置左右隊為小陣,終於擊敗義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