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米蘭·基督·公元387年

米蘭·基督·公元387年

《聖經》中的《舊約》是猶太人的歷史,《舊約》從上帝創世紀開始,寫到人類的誕生,再寫到亞當的每一代子孫的命運。從公元前1000年前後的流亡與回歸,一直到公元前6世紀猶太人被巴比倫人擄為奴隸。在巴比倫的囚禁中,猶太人開始回顧和反思自己民族的歷史,《舊約》就是在這些被俘的年間由民族的祭司寫下。他們寫上帝曾經對他們的眷顧和懲罰,寫上帝和他們的領袖摩西所約的律法,寫上帝對他們的揀選和未來末日的命運。在這些寫作過程中,猶太人獲得自我的意識。
另外一位對奧古斯丁影響深刻的人是米蘭的主教安布羅斯。安布羅斯主教是將奧古斯丁引導入基督教的人。據《懺悔錄》記載,安布羅斯主教的深沉和善,在當時吸引了眾多追隨者。公元387年,奧古斯丁在米蘭接受安布羅斯洗禮,正式加入基督教。
在羅馬斗獸場旁邊,佇立著一座最為著名的凱旋門。這是羅馬最大、最宏偉、保留最好的凱旋門——君士坦丁凱旋門。君士坦丁凱旋門高21米,寬25米,浮雕上刻著羅馬多個皇帝的功績,雖然這是羅馬建築藝術衰落時期的產物,其中很多裝飾和浮雕是直接從其他建築上取來,但並不妨礙它恢弘的造型成為凱旋門藝術傑出的代表。

神學與真相

對奧古斯丁影響深遠的有兩個人,第一位是保羅。保羅是公元1世紀最重要的傳道者,他在羅馬向異族人傳教,書信被納入《新約》,成為宗教經典。是他第一次突破猶太種族,把向異鄉人傳播教義當作自己的使命。這樣的努力起初不被理解,但最終,歷史成就了基督教的威名。希臘-羅馬神話中的神與英雄隨著羅馬帝國覆滅而被民眾遺忘,然而基督教卻頑強地生根發芽,不僅征服了最後的羅馬帝王,而且征服了入侵羅馬的蠻族。法蘭克國王克洛維率先皈依,之後佔領歐洲絕大部分土壤的蠻族王國幾乎都陸續皈依了天主。

推薦閱讀:

米蘭是基督教發揚的地方。之所以這樣說,除了《米蘭敕令》和官方修訂國教這兩件大事,還有兩個人是至關重要的。一位是米蘭的安布羅斯大主教,另一位是基督教神學家聖奧古斯丁。他們二人和君士坦丁堡的聖經翻譯家傑羅姆並稱為基督教三博士。
《上帝之城》
耶穌被十二門徒中的猶大出賣。按聖經的說法,耶穌的做法惹惱了猶太祭司,他稱自己為上帝之子的言論也被認為褻瀆僭越,祭司希望能處死他,因而高額懸賞,懸賞耶穌的信息,猶大為了銀幣而將耶穌出賣。耶穌似乎已經預見到了這一點,在逾越節前夜,他和門徒晚餐。按照習俗,逾越節時猶太人要準備豐盛的筵席,宰殺羔羊,敬獻上帝。在這最後的晚餐上,他曾向眾人預言自己被出賣,讓眾人去猜是誰。他還預見到另一位門徒彼得在自己被捕后,將三次因為害怕而拒絕承認認識他,預言應驗后,彼得流下眼淚。
在羅馬帝國後期,帝國之外的蠻族崛起,對帝國發起一次次衝擊,帝國領袖先是鎮壓,然後容忍,最後是反抗最有衝擊力的一些蠻族,例如哥特人和旺達爾人,帝國的統治岌岌可危。在這種時刻,人們開始討論國度的衰落,一些人把原因歸罪於基督教的崛起,認為人們信仰基督,放棄了羅馬本身的保護神,放棄了傳統,因而受到懲罰。奧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就在這樣的環境中寫成,從基督徒的角度駁斥這些責難,認為帝國的災難正是對多神教信仰的懲罰,是羅馬人精神墮落的災難,而非反之,同時認為這樣的歷史時刻將是上帝之城——人類精神國度——降臨人間的時刻。
大教堂的雕塑動人心魄。外牆和頂部塔尖上,有至少280尊如真人大小的雕塑,技巧極精妙,仰望異常震撼,讓人驚異於他們如何佇立於針尖。每一尊雕塑都栩栩如生,樣貌裝扮和神態均不相同,或沉靜或猙獰,在天空中在雲下在陽光里,情感充沛,俯瞰人間。
從耶穌的一些隻言片語看,他預言了上帝的天啟和審判即將到來,屆時將天下大亂,而上帝的現身將給信徒以公正的永生。耶穌預言了世上將建立新的國度,十二門徒將擁有統治十二個國度的權柄,而最後的審判將懲罰不虔誠與不正義。這樣的預言是最初信仰的基礎,然而隨著時間一天天推移,最後的審判仍然沒有到來,預言本身開始受到動搖。善與惡是否能各得其果是人們困惑的焦點。而與此同時,早期基督教內部對善惡本質的觀點也眾說紛紜,很多人將善惡之爭看成實際世界的光明與黑暗的勢力鬥爭。這些觀點屬於現實世界的拯救,不得不受現實政治制約https://read.99csw.com,當現實政治與預期不符,理論體系就受到極大挑戰。
「基督有兩重特性:一方面,好比我們身上的頭,他是上帝;另一方面,好比我們身體中的腳,他為了拯救我們,披戴上人性,成為與我們有一樣性情的人。
米蘭由此成為了宗教之都和歷史轉折。歐洲的歷史有兩條主線,一條是希臘-羅馬傳統所代表的古代文明,另一條是猶太-基督教所代表的中世紀文明,而此時此刻就到了交替的岔口。
是奧古斯丁扭轉了這一切。奧古斯丁出生在北非,年輕時風流不羈,受古典宗教和其他教派影響甚重,30歲到了米蘭,改信了基督教。當他重新閱讀了《新約》和早期聖徒的書信,他對神義有了不同的理解。他寫下了著名的《懺悔錄》和《上帝之城》,將神學從外界政治帶入對心靈深處的探索。他並非將善與惡置於世界中,而是放入人的靈魂,惡是與生俱來的本能,是自私、貪慾、惡意和無法轉變自己的軟弱無能,是每個人生來都具有的深處的瑕疵,是人的生物屬性,而善是改變這一切的願望,是用信仰提升自己的力量,是人性向神性靠攏並克服生物性的修鍊。在奧古斯丁之後,基督教才真正轉變成人心靈的宗教,而不只是期盼社會變革的人的宗教。《上帝之城》書寫了兩座城市,一座是人間王侯將相統帥的地面城市,另一座是上帝指引的人的內心城市。這樣的改變對後世影響深遠。
「羅馬的得救是由於它的制度的力量,在坎奈之役以後,它甚至不允許婦女們流淚。

關於基督,關於信仰

「心靈四種最主要的紛擾的主要根源:慾望、恐懼、歡樂、悲傷,而它們又是一切罪惡的根源……迫使靈魂下墜的身體的腐敗,其原因不在於最初的罪,而在於對這種罪的懲罰;不是可朽的肉身使靈魂有罪,而是有罪的靈魂使肉身可朽。」
比起《上帝之城》,《懺悔錄》可能是奧古斯丁更好讀的一本書,儘管艱深,畢竟是個人史。《上帝之城》厚厚的兩卷本,探討多個歷史社會問題,讓人難免望而卻步。《上帝之城》是非常值得一讀的,它探討的是羅馬帝國的衰亡,從歷史到精神,從廣闊到內心。

交通方式:

2.聖瑪利亞德爾格契修道院:達·芬奇最著名的壁畫《最後的晚餐》畫在這座修道院多米尼克餐廳的后牆上,餐廳對畫作做了極為科學和細緻的維護修復工作,每天承載的參觀數量也有限,一定要提前在網上預約。
這是引起千年風雲變幻的隱隱的雷聲。
次日,君士坦丁大捷。第二年,他頒布著名的《米蘭敕令》,停止帝國對基督教徒長達數世紀的迫害。
晚年臨終的時候,君士坦丁受洗,成為第一位基督教皇帝。沒有人知道君士坦丁究竟是否信仰基督教,一些基督教的辯護者、歷史學家認為,君士坦丁不過是一個識時務的政治家,是一個宗教懷疑論者,不僅不信仰基督,還是徹頭徹尾的自然神論信仰者。一些細節具有暗示的特性,當君士坦丁進入羅馬的時候,在手持十字架的同時,還接受了異教徒送給他的神性雕像。這在基督徒看來是不可接受的。
「一個王國為什麼一定要狂熱地追求偉大?人體是個小世界,擁有適中的體型和健康豈不是比通過非自然的折磨追求巨大的體型更好?
米蘭是一個重要所在。
耶穌生前並沒有引起太大的轟動。儘管他的言行曾激起當權人士的警惕,但也不算是叱吒風雲。導致他死亡的罪行只是在逾越節在耶路撒冷的神廟引起混亂,比起同年代帶領大規模反叛的猶太領袖,他的影響並不是很大。在當時,反叛的猶太領袖人數眾多,出名者也多,例如第二次猶太戰爭中著名的反抗領袖巴·柯克巴,與他們的功績相比,耶穌的事迹並不突出,但耶穌的後世追隨者比那些風雲人物都多。這是為什麼?
國際航線眾多。市內有三條地鐵,價格便宜。米蘭景點較集中,步行可至較多地方。
任何一個時代都不乏追隨者甚重的大人物,也不乏聲稱自身擁有神諭的民族領袖,然而其影響力能穿越一個世紀以上的,歷史上不外乎寥寥幾人。基督教從一個以個人魅力和門徒追隨為基礎的小小流派,發展為一門影響深遠的學說,其間的改變和理論拓展是至關重要的。正如孔子的門徒記載了他的言語,而後世儒家又拓展了其中的理論,基督教的體系也由門徒記錄的言語和後世哲人拓展的理論組成,尤其是後者,沒有這些,就沒有基督教的發展。羅馬的保羅和米蘭的奧古斯丁是最早的先驅。
從世界歷史上看,猶太人是多九_九_藏_書災多難的弱小民族,曾被埃及人囚在非洲,費盡千辛萬苦才回到耶路撒冷,又經歷自身的分裂,被中東幾大強勢帝國接連征服。在這樣面臨消亡的危機中,民族的歷史和信仰成為存活的依賴。曾有幾個英明的王為民族帶來希望的曙光,在《舊約》中,他們是亞伯拉罕、摩西、大衛和所羅門。亞伯拉罕是大洪水之後民族的首領,經上帝耶和華的測試,認為他足夠虔誠,就被賜予為上帝的代理人,帶領猶太人到迦南定居。摩西是猶太人被埃及人擄掠之後,帶猶太人走出埃及的英雄,受神諭寫下上帝十戒的律法。大衛是猶太人黃金時代最大的驕傲,他帶領猶太人奪下了耶路撒冷,建為以色列都城,遷來神的象徵之物約櫃。所羅門是大衛之後智慧的賢王,以武功擴大版圖,設立行政區,使國家發達,並寫下《舊約》中的《詩篇》和《箴言》。這是猶太人僅有的幸福記憶。除了這幾位英明的王,猶太人的歷史多為苦難的回憶。所羅門王死後,王國即分裂,之後更遭到覆滅與劫奪。
[古羅馬]奧古斯丁(354~430) 王曉朝譯
狄奧多西大帝是第一位利用權力的教徒,他將之前皇帝的做法調轉,對異教徒開始迫害,同樣是殘殺,對象從基督徒換作了基督徒的反對者。這樣的結果獲得兩方面的效應。一方面是帝國對教會低下了頭,另一方面是教會對帝國政府低下了頭。基督教徒得到了承認,神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歷史地位。而從另一方面講,教會歸附了政府,從而在權力的庇護下獲得發展與傳播,這使得後期教會和早期迥然不同,變得為權力而權力,為歷史深處的悲劇埋下伏筆。
早期的基督徒和中國的墨家很像,主要群體是窮苦的手藝人、鰥寡孤獨、遊盪的無業者、社會的下層。他們都奉行艱苦簡樸的生活哲學,相信天下的兼愛,在團體內部公有而互助。兩個群體也都強調清貧中堅韌的個性,都在創始人死後不斷有一代又一代信徒。但是墨家的信徒中有很多是仗劍走馬的遊俠,與權貴拚死相爭,容易折損。而基督徒在最艱苦的日子里靠著內心的希望默默忍耐,終於度過一次次迫害,流傳至今。這其中的好與不好,可能誰也無法說清。
按照《新約》福音書,耶穌出生在拿撒勒一個猶太家庭,耶穌的母親馬利亞童貞懷孕,上帝派大天使加百列告訴她,她將蒙神恩生子,可以起名叫耶穌。按照公元紀年定義,耶穌出生應為公元元年,然而據現代考證,耶穌出生在公元前4年左右,因為聖經中記載了當時的希律王屠殺嬰兒,然而希律王在公元前4年已經去世。福音書中說,正是因為耶穌的誕生,天顯星象,以至於東方三位飽學的博士來到拿撒勒,要尋找天象所示的王者。希律王極度恐慌,下令殺死所有嬰兒,於是耶穌的父母帶著他逃往埃及。回到故鄉后,耶穌長到30歲,到河水中受洗,有聖靈降到身上,有聲音說從天上說「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他從此開始以神之子的身份傳道,一直到33歲死去。耶穌的話語很獨特,反對固守律條、堅持神本身,寬恕通常所稱的罪人,與傳統猶太教觀念相悖,遭到猶太長老憤恨。
[古羅馬]優西比烏(260~339) [美]梅爾英譯◎何光滬、瞿旭彤譯
[法]孟德斯鳩(1689~1755) 婉玲譯
「在過去的羅馬城裡,人民是被一種同樣的精神,對自由的一種同樣的愛,對暴政的一種同樣的憎恨所鼓舞的……糾紛是必要的,它們一直都存在著,而且應當永遠存在下去。引起災難並且把人民的騷動變為內戰的,完全是由於共和國的龐大。在一個自稱為共和國的國家裡看到,所有人都安靜無事的時候,那就可以肯定,在那裡是沒有自由的。」
《福音書》是耶穌的四位後人——馬太、路加、馬可和約翰,在耶穌死後60年至100年寫下的,分別以他們的名字命名,記述了耶穌的出生、言行、獲罪與死亡。對這四位作者的來歷人們不完全清楚,但通常認為《馬可福音》是最早的一部,而馬可是耶穌門徒彼得的學生,因此也算是一手資料。雖然這種說法被現代一些學者否定,認為馬可是一位不了解巴勒斯坦的羅馬人,但經文中也有一些地方表明,馬可至少是與彼得接近的人。馬太和路加兩部《福音書》的內容很多是由《馬可福音》而來。由於這些《福音書》是在耶穌死後若干年才得以完成,只靠流傳為藍本,又缺少其他獨立史料記載的印證,因而一些現代人質疑耶穌其人的真實性,不僅否定耶穌是神之子,而且否認耶穌曾經存在過。更一般的態度則相信read.99csw•com,耶穌的神跡雖不是真的,但是他作為一個先知式的了不起的哲人,不僅真實存在過,而且確實影響了時代。
《米蘭敕令》開頭如下:「米蘭上上下下一片祥和,我們正孜孜探求實現公眾的利益與和平之路,在眾多能夠為大多數人民造福的道路之中,我們認為首先應該調整關於對神崇拜的關係,這樣就賦予了基督信徒及其他信徒信仰自由的權利。因此,天上的神靈可能會得到慰藉,也因此會保佑我們以及生活在我們庇護之下的人們。」
312年,君士坦丁和他的競爭對手馬可森提烏斯在米爾維安大橋爆發決戰,決戰的形勢很危急,決戰前夜,君士坦丁在橋邊久久徘徊,夜裡他夢見畫有火紅十字架的太陽旗,看見十字架下的軍隊,聽見一個聲音說只要他皈依基督,就可以取得勝利。

在漩渦中皈依

安布羅斯在基督教的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是勸說狄奧多西皇帝確定國教的人。他是天主教會傳統的奠基人,他除了改變了羅馬帝國的信仰,還開創了教會與國家的獨立關係,他在與狄奧多西皇帝的書信中辯論了教會是否應當從屬於王權統治,儘力為教會爭取地位。他也是歐洲音樂的重要開拓者,希臘羅馬傳統的音樂雛形在中世紀大多失落殆盡,教堂音樂成為這個時代的主流,到了近代發展成西方古典音樂。教堂音樂的起始正是由安布羅斯主持的聖歌吟唱,安布羅斯素歌是早期聖歌,最終轉變為西方古典音樂的雛形。

推薦景點:

《舊約》是猶太教和基督教共同的聖經,而《新約》專屬於基督教。《新約》與《舊約》的區別在於《新約》講述的不是上帝自身的教訓,而是上帝之子的教訓。基督教徒相信上帝應許猶太人的彌賽亞已經到來過了,他就是耶穌,一個木匠之子,雖然猶太教自身並不這樣認為。《新約》相信,耶穌就是上帝的兒子,他的到來是對人類的拯救,他的死亡是以自身的血肉作為犧牲,洗刷人類的罪惡。基督是救主,源自希臘文,與希伯來文中的彌賽亞等同。
《羅馬盛衰原因論》
在那之前,378年,帝國軍隊大敗於哥特人,瓦倫斯皇帝死於戰場,步兵對騎兵的全面告負也標志著古代戰爭藝術和軍事制度的消亡。379年,狄奧多西皇帝繼位,通過談判協商和哥特人簽訂和平協議。哥特人總在友好和製造麻煩之間搖擺,逐漸成為帝國的主宰力量。而與此同時,國內的篡權者馬克西姆斯帶領軍隊奪去了義大利,狄奧多西不得不親率軍隊征伐。平定雖然成功,但軍隊是由雇傭來的蠻族士兵組成的,兩個法蘭克人統帥,而這兩個異族統帥在388年殺死馬克西姆斯之後,轉而成為帝國最終的破壞者。
《最後的晚餐》是一幅靜中有動的畫。畫面構圖有複雜的深意,筆調深刻而細膩無雙。最突出的構圖特徵是透視的運用,兩面牆的透視焦點是遠處的地平線,而恰好在耶穌的頭頂彙集,構成視線的中心。後窗上的圓拱在耶穌頭頂如同光環。十二個門徒每三人構成一組,分列耶穌兩側,其中每個人的表情都不相同,有驚惶、猜疑、恐懼、辯白的神色,有人指向他人,有人在胸前擺手,從年齡服飾和膚色可以與十二門徒一一對應,每一個人都很真實。而最重要的是,耶穌的臉充滿憂傷,帶著超脫的寧靜,而猶大身體向後退縮,臉是所有人中唯一處在黑暗中的,和耶穌構成鮮明對比。達·芬奇在自己的筆記中曾經記述過他對每個人的設計,從衣服到表情和手的動作,每一個都完全不同,細膩至極。
不管事實是如何,君士坦丁之後,基督教會從一個屢遭迫害的少數人的組織,一躍成為至高無上的團體,甚至成為羅馬帝國第一大組織機構。
對帝國來說,這是一個結束。對宗教世界來說,這卻是一個開始。此後社會制度、文化、習俗都發生了劇烈變化,古代世界的一切都未曾重演。羅馬帝國和漢帝國走向最終的不同,兩片大陸的命運在結點之後終於漂移。
「上帝真正需要的只有一樣,就是憂傷的靈,憂傷痛悔的心。
在米蘭,在大教堂的銅門上,我們能看到君士坦丁一生功績的故事,其中就包括拉丁文刻寫的《米蘭敕令》。君士坦丁大捷的故事已經成為神話般的傳奇,有人說他是散步時看到了空中的十字架,有人說他是夢到了十字架,也有人說他是為了政治的目的與基督徒結盟,從而編出了這樣一套傳奇故事,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當時獲得了勝利,而作為回報,給了基督徒盼望已久的自由。這不僅對於米蘭和羅馬帝國是一件值得銘記的大事,甚至對於人類都是九*九*藏*書一件重要的事。
3.聖安布羅斯教堂:379~386年始建,聖安布羅斯感化奧古斯丁的地方。9世紀擴建,11世紀擴大,具有倫巴底風格,至今仍是米蘭主要的宗教場所之一。
「保羅和彼得差不多同時殉道。據記載,正是在尼祿統治期間,保羅在羅馬被斬首,彼得也被釘上十字架;羅馬當地至今還遺留著彼得和保羅的墓地。」
《舊約》寫下這一切,並寫下對未來的希望。猶太人等待彌賽亞,在希伯來文中,這是塗膏者,也就是王的意思。按照他們與上帝的約定,他們的虔誠將換來上帝的救主的到來。一個民族必須找到一種方式解釋自己的苦難,猶太民族的選擇是未來的等待。這種等待是歲月里的核心,使猶太民族有了一種獨特的看待歷史的方式和堅韌熬過一切苦難的耐心。若不理解這種等待,就不能理解20世紀戲劇《等待戈多》中苦澀的深意。
優西比烏的生平不甚清楚,教育背景我們也只能略知一二,但是他的著作《教會史》卻是為我們理清楚人類歷史的最重要著作之一。如果說希羅多德是世俗歷史之父,那麼優西比烏就是宗教歷史之父。他這部十卷本的著作是記述早期基督教信仰的珍貴記錄。
從回顧的角度看,在君士坦丁之前,基督徒基本上是以赴死的姿態走入歷史舞台,他們被屠殺,被迫害,被壓制,在一種近乎自殺式的壯烈中完成自己。迫害得越慘烈,信仰就越堅定。基督徒相信這是接近上帝的方式,信仰因而以一種奇異的能量生存下來。
「羅馬人註定和戰爭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們把它看成是唯一的藝術,他們把自己的全部才智和全部思想都用來使這種藝術趨於完善。
《教會史》
之所以有這種堅定的頑強,除了神跡的傳說和時代背景,恐怕主要的原因還是來自耶穌本身的話語。神跡的傳說在當時並不罕見,政治背景最初也不利於基督教傳播,然而基督的話語最終還是超過了當時的所有其他領袖,流傳到今天。在世界曾經和之後的許多宗教中,強調的重點有的是空,有的是公平,有的是忠誠的勇氣,有的是秩序,但耶穌強調的重點是愛。福音書中說神永遠愛你,人應當愛神,也應當永遠愛他的鄰人。這樣的理論最終流傳,對我們這些在基督教文化之外而不信教的人也有重要啟發。也許永恆的不是天國,而是人心深處對愛的渴望。
孟德斯鳩是一個富有個人風格、敢於表達的作者,這本小冊子比起愛德華·吉本六卷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可以說是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了,很多史實和生平匆匆略過,沒有給出詳細的探討和比對。但它自有一種強烈的風格,從字裡行間能看出孟德斯鳩對堅毅和勇氣的愛,一氣呵成。
1.米蘭大教堂:米蘭的象徵。始建於1386年,1813年完工,歷經5個世紀的精雕細琢,有法國、義大利、日耳曼各地建築大師參与,最終落成為具有135座尖塔、3000餘座雕像的巨大建築,共佔地12000平方米,氣勢雄偉,規模龐大。教堂至今仍保留著極強的傳統,遊客若穿著完全露出手臂的上衣和膝蓋以上的短褲則禁止入內,必須罩上外套。參觀教堂免費,可以花錢登上教堂頂,俯瞰米蘭城市,是極好的旅行之選。
基督教從猶太人的歷史中誕生,誕生之後卻逐漸與猶太人脫離。從某種程度上說,基督的影響力並不是由他自己,而是在他死後由連續不斷的思想家發揚光大的。
孟德斯鳩將這本書寫給他的同時代人——我們叫做「啟蒙時代」的18世紀之人。這本書寫在他最著名的《論法的精神》之前,很多思想的端倪已經能夠看得出來。

旅遊指南

安布羅斯在米蘭受人愛戴,直到今天仍然不時有信徒憑弔。來到聖安布羅奇奧修道院,可以親眼目睹安布羅斯的遺體,可以看到有虔誠的信徒在這半地下的小房間低頭祈禱,一坐就是幾十分鐘。聖安布羅奇奧修道院不算宏偉壯觀,但是建築和院落都寧靜優美。它是觀察宗教建築演變的最好場所,其中一部分是羅馬帝國時代會堂遺留,一部分保留拜占庭帝國的馬賽克金頂,一部分是文藝復興之後修建的近代風格,幾種風格統一協調,毫不顯得突兀。教堂主體已經具備了後世大教堂的基本結構,一本聖經翻開在陽光里,壁龕中有聖女祈禱的白色雕塑。教堂外的走廊清靜無人,偶爾有修女經過,庭院安寧,綠草如茵。
《教會史》對於基督教內外的人都是值得讀的書,因為它講述的不僅是宗教,也更是歷史。《教會史》並不是《福音書》,它並不直接無條件宣揚信仰,而是對每個環節加以追問,試圖確證信仰。九*九*藏*書他考證過四部福音書的由來,區別過基督教經典與打著宗教名義的騙子,作過對信仰對歷史的反思。
4.國家應用技術科學博物館:達·芬奇的木頭模型,重新設計的飛行器等等各種奇思妙想。
「沒有任何一種語言足以描繪基督的起源、本質和特性。
為什麼基督教會如此頑強,在後世傳播最廣?
在今天,即使當Gucci和蘭博基尼成為米蘭時尚的標誌,在米蘭仍然可以感受到最深的天主教文化。米蘭的教堂和修道院建築豐富美麗。米蘭大教堂是世界上最美的大教堂之一,它始建於1386年,1897年完工,歷時5個世紀,經許多代的不斷努力,才最終臻於完善,如今是歐洲第三大教堂,拿破崙曾在此加冕。米蘭大教堂傳統而神聖,至今仍保留著宗教虔敬的習慣,任何參觀者都不能裸|露過多肌膚。大教堂也是課堂,沿著米蘭大教堂外牆走一圈,我們能學到有關天主教的各種知識。一扇銅門畫了聖母與耶穌出生的故事,另一扇畫了耶穌受難和復活的故事。在正面外牆中部排列的小浮雕中,我們能清楚地看到亞當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園,看到上帝考驗亞伯拉罕讓他殺死兒子以撒,看到少年大衛王殺死巨人歌利亞,看到上帝向摩西顯靈告知神諭。如果目力好,在教堂內部的彩玻璃上也能認出很多神聖的故事。彩玻璃已有500年歷史,在陽光下透出感人的光輝。
米蘭是漩渦中的核心。它在帝國的最後時代成為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之後的狄奧多西大帝在此度過了羅馬統一的最後一段時光。米蘭不是基督教誕生的地方,也不是基督教最早傳播的地方,但它是基督教開始發揚光大的地方。392年,狄奧多西大帝宣布基督教為國教。從此,不僅是皇帝皈依了基督,而且是整個歐洲皈依了基督。
387年,正值羅馬帝國的多事之秋。
「羅馬人古老的習慣:當敵人留在他們的土地上時,羅馬人民是不願講和的。
這一次的故事就從君士坦丁開始。君士坦丁與他的前人不同,他的功績主要不是對外的,而是戰勝他國內的對手,統一了國度。在他之前,羅馬帝國已經受到內部僵化和外部攻擊的雙重夾擊,搖搖欲墜。君士坦丁重新統一了已經分裂的東西部兩個帝國,建立了新的首都,給已經走入末日的帝國帶來迴光返照的餘暉。這次的統一延續了83年,從時間上已不算短,但是與曾經穩固的帝國不同,這整整一個世紀都是在爭奪帝位的分裂混戰和抗擊蠻族入侵的艱苦支撐中度過,帝國衰亡已不可避免。
之所以叫做《上帝之城》,是因為奧古斯丁特別地將現實世界分成兩座城:「一座城由按照肉體生活的人組成,另一座城由按照靈性生活的人組成。當它們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時,各自生活在它們自己的和平之中。」它們不是在地理空間上區分的城,而是在精神世界區分的城——遵照世俗政治和肉體慾望,或者遵照神聖教誨與自我救贖,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樣的兩座城在人類的歷史上會永生永世。
耶穌生前門徒眾多,他在其中選擇了十二人作為使徒,其中有漁夫、稅吏和耶穌的兄弟。這十二人一直跟著耶穌,直到他死亡。為什麼是這十二個人而不是其他人,聖經中沒有給出完整的答案,福音書只寫到召喚的過程,例如耶穌走到海邊,看到弟兄二人,西門和安德烈在海里撒網,他們本來是打魚的,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他們就立刻舍了網,跟從了他。這十二人是耶穌事迹和語錄的見證人,耶穌給他們講比喻,對其中三人展現神的形象,在臨死前帶他們來到作最後禱告的客西馬尼。
任何事物發展到最恢弘的時刻往往是其消亡前的時刻,凱旋門亦不例外。君士坦丁皇帝是羅馬最後的功勛。當我們經過了他,也就走向羅馬的消亡。
最後的晚餐可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一頓晚餐,筵席間的場景可以在達·芬奇的著名壁畫《最後的晚餐》中見到,這幅畫繪在米蘭聖瑪利亞德爾格契修道院的牆上,雖然已經褪色,但還是能看得到其中優美豐富的大量細節。
傳說中,君士坦丁是在一個夢中皈依了基督。君士坦丁當時正陷入一場權力的內戰。在他之前,羅馬被分成東西兩個帝國,他的父親是當時西羅馬帝國君主戴克里先皇帝的副官,公元305年,戴克里先退位,君士坦丁的父親成為君主,次年,父親去世,君士坦丁即位。這引起了帝國多位高級將領的反抗,內戰爆發,君士坦丁與對手正面交鋒,但他在局勢中並不佔優勢。
或許對整個歐洲歷史來說,最重要的是,君士坦丁皈依了基督教。沒人會低估這一件事帶來的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