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九章 化民成俗:流氓是如何教育百姓的 第六節 大明帝國的教育體系

第九章 化民成俗:流氓是如何教育百姓的

第六節 大明帝國的教育體系

洪武八年,他又令天下建立社學,即鄉村小學和社區小學。他說:「過去遠在周朝之時,每家都有私塾,每鄉都有學校,所以百姓無不知學,因此聖人的教化得以實行而風俗變得淳美。今京師及郡縣皆有學校,而鄉村百姓則還沒有享受教育的權利。所以,要命令各級官員建設鄉村小學及社區學校,請老師來教民間子弟,這樣可以引導普通百姓向良善之俗轉化。小學以御制《大誥》和《大明律令》作為主要的必修課程。」據統計,洪武年間各府、州、縣平均設有社學近六十一所,數量相當可觀。
各級學校都有獎勵制度。國子監學生科舉廷試得第一名,在國子監門口立進士題名碑,加以褒獎。郡學學生每年選出一名成績最好的作為貢士,保送國子學繼續深造。
洪武十四年,朱元璋親自為新校區相基選址,選定在距離京城七里的雞鳴山之陽,那裡環境幽靜,適宜攻讀。朱元璋投入巨資,工部尚書陳恭親自主持建設,洪武九*九*藏*書十五年,新學校落成,教學區、生活區、圖書館、食堂、菜圃具備,「凡為楹一十有奇,壯麗咸稱」。五月十七日,皇帝親臨國子監「謁先師孔子」,又登上講堂,親自為學生們上了一堂課,內容是講解《尚書》的《大禹謨》、《皋陶謨》、《洪範》諸篇,課後又宴請了全體師生。
朱元璋對學生們的關心體貼可謂無微不至。學生們離家日久,朱元璋發給他們新衣服一套,路費鈔五錠,讓他們可以回家看望父母。過春節、元宵,朱元璋還專門給學生們發過節錢。皇帝的人情味濃到如此程度,甚至恩及學生的家人。如洪武十二年,皇帝賜每個學生的父母各四匹帛。
國子監的生員通稱監生,分為官生和民生兩大類。「官生取自上裁」,是由皇帝指派,「民生則由科貢」,是由地方保送。在傳統時代,這所大學規模可稱得上非常宏大,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的生員總數達到八千一百二九*九*藏*書十四名,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高等學府之一。如果當時搞一個大學排名,相信國子監規模一定在全世界名列前茅。
至於數(數學)和書(書法)的教材沒有記載。體育的內容是學習武藝,洪武三年,朱元璋詔國子監及郡縣生員「皆令習射」,洪武二十三年還下令在國子監內「辟射圃」,為生員提供練習騎射的場所。除了國立大學外,洪武二年,朱元璋又開始在全國廣泛興建學校。他「令郡縣皆立學校」,他下詔:
朱元璋的這些措施,有力地推動了教育的發展。全國「無地而不設之學,無人而不納之教。庠聲序音,重規疊矩,無間于下邑荒徼(jiǎo),山陬(zōu)海涯」,出現了「家有弦頌之聲,人有青雲之志」的社會現象。
府、州、縣各級學生,都可以享受國家補貼。金額是每人給米六斗,額外還有魚肉供應。京師的太學學生待遇更好。一旦考上太學,國家包發校服,每季度發一套,還包https://read.99csw.com供食宿。甚至結了婚的,還可以帶家眷入學。家眷們的生活供應,由馬皇后親自負責。
雖然秉性吝嗇,在教育上,朱元璋卻從來不憚花錢。建校舍,請老師,已經投入了巨額財政資金,而學生的待遇,又創歷代之冠。
至於每鄉每里的社學,雖然無法提供如此豐厚的食宿,但也不收學雜費。朱元璋規定,由基層幹部根據老百姓家的自然狀況,儘可能多地動員適齡學童上學。
至於國子監的功課,則範圍有點窄,主要有語文、數學、政治、書法、體育幾類。語文課的教材主要有《四書》和《五經》。政治課的教材主要是御制《大誥》和《大明律令》等,漢代劉向的《說苑》,錄載可供人們取法的遺聞逸事,朱元璋認為熟讀它,可教會人們怎樣做人處世,因此列為必修的功課。
國學就是國子學,是國立大學。開始校址沿用元朝儒學的舊址,因為校園較小,朱元璋不斷擴建,僅洪武六年一次就「增築學舍幾九*九*藏*書百余間」。但此地處於市中心的繁華之區,靠近彈箏吹笛之地,不利於學生靜下心來學習。
在前現代化國家,國立學校從京師一級歷府、州、縣一直延伸到鄉村一級,覆蓋面如此廣,數量如此眾多,全世界罕見其匹。帝王的精神教育由皇宮發出,即可直達鄉野田間每家每戶。正如明史所說,由此,「無地而不設之學,無人而不納之教。庠聲序音,重規疊矩,無間于下邑荒徼,山陬海涯。此明代學校之盛,唐、宋以來所不及也」。
朱元璋對辦學非常重視,說,「學校之設,國之首務」,「治天下以人材為本,人材以教導為先」。他把教育與農業一起視為「王政之本」,一直抓得很緊。早在龍鳳五年(公元1359年)正月,大明開國前九年,他就曾於婺州開設過郡學培養人才,龍鳳十一年九月又在應天創辦了國子學。明朝建立后,更大力發展教育,從中央到地方,興辦了國學、郡學和社學三級學校。
郡學是由各地方政府設立的中等學https://read.99csw.com校。開國之初,朱元璋政權的執政能力十分突出,一聲令下,全國各府、州、縣都開始建立學校。政策當然是一刀切,府級學校,學生四十人,州級三十人,縣級二十人。隨著郡學的發展,不久又命擴大生員,不限數額,教學內容和國學相似。
明代教育的發達,超過了以往的唐宋時代。
洪武年間辦學都是國家投資,學校經費來源於國家撥給的學田(辦學用的公田以田地收益作為學校基金),洪武十五年正式詔定天下學田之制,規定府學一千石,州學八百石,縣學六百石。
「今雖內設國子監,恐不足以盡延天下之俊秀。其令天下郡縣並建學校,以作養士類。」「講論聖道,使人日漸月化,以復先王之舊。」
統一思想的最大障礙是讀書人。知識分子的本職就是進行思考,從而天然容易產生對一元化思想的離心傾向。朱元璋從源頭上抓起,大力興辦義務教育,以此控制知識分子胚胎形成的規格、模式,使符合他需要的知識分子能成批量地生產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