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一章 瘸子儲君李承乾 李泰的一步臭棋

第一章 瘸子儲君李承乾

李泰的一步臭棋

從幼年起,李治就有「寬仁孝友」之名。小時候老師給他開講《孝經》,李世民問他有何讀後感,當時年僅六七歲的李治就搖頭晃腦地說出了一番對忠孝的感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君子之事上,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李世民大喜,說:「行此,足以事父兄、為臣子矣!」
他找了一個機會,對那些反對魏王的大臣們說:「昨天青雀(李泰的小名)撲在我懷裡說:『臣直到今日才真正成為陛下的兒子,這是臣的再生之日啊!臣有一子,等到臣死的那天,一定為陛下把他殺了,將皇位傳給晉王。』天下有哪一個人不愛惜自己的兒子啊,朕看他這種情形,實在是心生憐惜。」
禇遂良一針見血地點破了魏王李泰的虛偽和矯情。他提醒皇帝,不會有人在君臨天下、手握大權之後主動殺掉自己的兒子,讓位給弟弟。這種說法絕對違背人性常識,所以不可聽信。其次,禇遂良又警告皇帝,一旦魏王當上天子,李承乾和李治恐怕都會被李泰斬草除根,皇帝你想立魏王,可你有沒有考慮過會為此付出怎樣的代價?
看著這個嘴上還沒有長毛卻居然要和他角逐儲君之位的九弟,李泰的目光中充滿了怨恨、困惑和不安。
然而,滿朝文武卻一致反對。李世民沒辦法,只好親自到牢中去見了侯君集最後一面,說:「與公長訣矣,而今而後,但見公遺像耳!」(《舊唐書·侯君集傳》)言罷泣下沾襟。
最後李世民又表示了另一層擔憂。他說,不知道滿朝文武對這個新任儲君的人選有何看法。長孫無忌胸有成竹地說:「晉王仁孝,天下久已歸心。陛下不妨召見百官,徵求眾人意見,若有人反對,就是臣等辜負陛下,罪該萬死!」
朝堂上一片沉默。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四月,李世民召集了長孫無忌、房玄齡、蕭瑀、李世勣等宰輔重臣以及大理寺、中書省、門下省的主要官員,對太子謀反案進行會審。
太子終於出局了!
朝中,以長孫無忌為首的一幫元老極力攛掇皇帝改立晉王,而父皇在當面承諾立自己為太子后,卻又優柔寡斷、舉棋不定,如此局面,怎能不令李泰心急如焚https://read.99csw.com
四月六日,李世民頒下詔書,廢黜太子李承乾,將其貶為庶民,囚禁在右領軍府。不久后將其流放黔州(治所在今四川彭水縣)。李承乾在這邊瘴之地度過了兩年生不如死的歲月,于貞觀十九年抑鬱而終。
思慮及此,李世民的哀傷之淚頓時潸潸而下!
君臨天下十七年來,李世民還是第一次感覺到做一個皇帝是如此的艱難。
那一刻,李世民的心裏忽然掠過一陣強烈的痙攣。
這是許多大臣的強烈直覺。
換言之,李治這輩子能夠老老實實地侍奉父兄,當一個循規蹈矩的臣子,就是李世民對他的最高期待了。
最後終於有一個小官站了出來,打破了這種難挨的沉默。
群臣面面相覷,沒人敢發話。
前者關乎親情,後者關乎政治。二者絕不可同日而語!
侯君集被斬首后,李世民命人抄沒了他的家產,但赦免了他的妻子和一個兒子,只將他們流放嶺南。
當天的朝會戛然而止。除了半截語焉不詳的話和一個哀傷凄惻的背影,李世民沒有給大臣們留下任何明確的指示。
魏王李泰盯著那個空空蕩蕩的儲君之位,嘴角掠過一抹深藏已久的微笑。
審理結果,此案證據確鑿,李承乾反形已具,罪無可赦!
作為李世民和長孫皇後生的三個兒子中最小的一個,李世民對李治當然是非常寵愛的。然而,此「寵」非彼「寵」。李世民對李治的「深寵」充其量只是一個父親對幼子的疼愛,而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從李世民那裡獲得的,卻是一個皇帝對儲君和後備儲君的賞識、器重和期望。
他不得不承認,禇遂良的擔憂是有道理的,以李泰的性格和為人,他完全有可能在登基御極之後剷除所有政治上的異己,鞏固已經到手的權力。
一旦冊立晉王李治,也就意味著必須把魏王李泰逐出權力中心,徹底終結他的政治前途。
李世民打了一張悲情牌。
其實,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李世民一直都覺得這個兒子最像自己——他有志向、有韜略、有智慧、有才情,由這樣一個兒子來繼承帝業,應該是沒有什麼放心不下的。更何況,李泰是嫡次子,眼下承乾既然已經廢了,由李泰來繼九_九_藏_書任儲君,就是理所當然、名正言順的事情,相信那些一貫堅持嫡長制的朝臣們也沒什麼話可說了。
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李治的安全和政局的穩定。
此時此刻,也唯有李泰可以撫慰這個天子兼父親傷痕纍纍的心靈。
而今,要李世民放棄一貫鍾愛的魏王李泰,改立性情柔弱的晉王李治,這個決心他如何能下?
李承乾此語雖有泄憤之嫌,但是卻不無道理。它最起碼揭露了一點——李泰確實一直都有奪嫡的野心。如果真的立他為太子,那就是對藩王奪嫡的縱容,也等於開啟了禍亂之源。
李泰的表現讓李世民感到了莫大的安慰。
大臣們分成了兩派。中書侍郎岑文本、黃門侍郎劉洎等人力挺魏王李泰;而司徒長孫無忌、諫議大夫禇遂良等人卻表示強烈反對,他們提出了另一個人選——晉王李治。
儘管這樣的結果早在李世民的意料之中,可事到臨頭,李世民還是感到無比心痛和無奈。他神情黯然地問大臣們:「該如何處置承乾?」
這樣的答案當然也是李世民想要的。
押往刑場斬首的時候,面對鬼頭刀,侯君集表現出了一個沙場老將慣有的鎮定與從容。他面不改色地對監刑官說:「我一誤再誤,終於淪落到今天這個地步!但是陛下尚為秦王時,我便已侍奉左右,此後又率部西征,攻滅了兩個國家(吐谷渾和高昌),乞求陛下給我留下一個兒子,以繼承侯家香火。」
此外,禇遂良的「措置」一詞還隱含了另外一層意思——假如非立魏王不可,那麼為了晉王的安全考慮,就有必要事先廢除晉王的爵位,將他貶為庶人,讓他從此遠離權力中心和政治漩渦,或許這樣能夠讓魏王放他一馬,最終保住晉王一命。可是,同樣都是嫡子,皇帝你怎麼能夠為了冊立那個野心勃勃的魏王,而貶黜這個年少無辜的晉王?
他相信,普天之下,沒有第二個人比他更適合成為東宮的新主人。
李祐敗亡后,朝廷按照連坐之法,窮究他在長安的餘黨,事情竟然牽連到了紇干承基,有關部門立刻將紇干承基逮捕,關進了大理獄,準備處以死罪。死到臨頭的紇干承基為了自保,不得不主動上告,把太子黨的政變陰謀一股腦兒全給抖了出來read.99csw.com
那一瞬間,皇帝彷彿一下子蒼老了。
齊王李祐剛剛伏誅,太子謀反案旋即爆發!
看來大唐帝國的新任儲君非李治莫屬了。
事情頓時陷入了僵局。
雖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可眼看已經煮熟的鴨子就要飛了,李泰又如何能夠氣定神閑、安之若素?!
長孫無忌馬上搶著說:「臣等恭奉聖詔,如有異議者,臣請皇上格殺勿論!」
李治生於貞觀二年(公元628年),是李世民的第九個兒子,在嫡出的三個兒子中排行老三,貞觀十七年他才十六歲。這麼一個年齡尚幼、不諳世事的小兒子,又怎麼有資格成為大唐帝國的儲君呢?
與此同時,李世民也就此事對朝臣們進行了試探。但是大大出乎他意料的是,朝臣們在新儲君的人選上再次產生了重大分歧。
在如此接踵而來的重大打擊面前,李世民頓時感到心如刀絞、五內俱焚。
十六歲的李治當即嚇得面無人色,此後天天哭喪著臉,惶惶不可終日。李世民大為奇怪,屢屢追問他原因,李治不得不坦白交代,把李泰的話原封不動地轉述給皇帝聽。
貞觀十年(公元636年),長孫皇后病逝,李治是三個嫡子中哭得最慘的,史稱其「哀慕感動左右,太宗屢加慰撫,由是特深寵異」(《舊唐書·高宗本紀》)。
處置完李承乾,接下來就輪到他那幫黨羽了。李安儼、杜荷、趙節等人全部被斬首,但是另外兩個人,李世民卻想對他們網開一面。
掌心是肉,掌背也是肉。李世民感覺自己在下這個決心的時候,一顆心彷彿裂成了好幾瓣,而且瓣瓣滴血。
李世民最擔心的事情就是,同胞手足為了爭奪皇權而骨肉相殘;他最忌諱的事情就是,武德九年的那場悲劇在他眼皮底下重演。所以,當禇遂良的話音剛落,李世民的眼淚已經不可遏制地奪眶而出。
而且,李治不適合當太子除了年紀太小的原因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是——他的性情過於柔弱。
李世民決定為李泰作最後的努力。
一個是漢王李元昌。李世民打算饒他不死,無奈群臣極力反對,李世民只好將李元昌賜死於家中。
就在朝野上下的人們認定魏王李泰入主東宮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之時,晉王李九*九*藏*書治就像一匹政治黑馬驀然闖進人們的視野中;就在魏王李泰自認為一隻腳已經邁進東宮的時候,晉王李治就像一顆從天而降的攔路石橫亘在他的面前。
他無力地擺了擺手,哽咽著說:「我不能……」
另一個就是侯君集。剛剛逮捕侯君集時,李世民就對他說:「朕不想看到你在公堂上遭刀筆吏的侮辱,所以親自審問你。」但是不管李世民怎麼審,侯君集就是拒不認罪。最後他的女婿賀蘭楚石跳了出來,把老丈人與太子暗中勾結、策劃政變的經過一五一十地揭發了,侯君集無話可說,只好低頭認罪。
大臣們百思不解——皇帝那半截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他說他不能,可到底不能什麼?是不能因為冊立魏王而廢黜晉王,還是不能因為顧及晉王的安全而放棄魏王這個心目中的儲君?
而差不多在此前後,李世民去看望了一趟廢太子,言語之間不免又大加斥責。李承乾憤憤然地說:「兒臣既為太子,還有何求?皆因李泰暗算,兒臣才不得不與朝臣謀求自安之術,沒想到被野心家教唆,攛掇我犯上作亂。今天父皇要是立李泰為太子,就是跳進他的圈套了。」
準確地說,他是忍不住對晉王李治說了一句威脅恐嚇的話。
基於這樣的考慮,李世民終於向李泰當面承諾:準備立他為太子。
隨後的日子,他天天入宮侍奉父皇李世民,表現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孝順和謙恭。
禇遂良的這番尖銳之詞和言外之意一下子擊中了李世民的要害。
單憑這一點,李世民就斷然不能讓李泰得逞。
平心而論,李世民一直認為晉王李治是一個好兒子,可他從來沒有想過要把他立為太子。
而恰恰就是這句話,促成李世民在左右為難的時候最終下定了決心——放棄魏王,改立晉王!
一臉懵懂的李治趕緊向長孫無忌跪地叩首。
李世民念在侯君集跟隨自己多年,而且是開國功臣,打演算法外開恩,饒他一命。
他試圖以此為魏王李泰爭取一些同情分。
話還沒有說完,李世民就忽然站起身來,邁著沉重的步履緩緩向內宮走去。
太子謀反是帝國政治中最惡劣、最敏感的事件,這種事情誰敢替皇帝拿主意?
李泰對李治說的那句話是:「你歷來和元昌友善read.99csw.com,如今元昌已被處死,你難道就不擔心自己的腦袋?」
諫議大夫禇遂良毫不客氣地說:「陛下言大失。願審思,勿誤也!安有陛下萬歲后,魏王據天下,肯殺其愛子,傳位晉王者乎?陛下日者既立承乾為太子,復寵魏王,禮秩過於承乾,以成今日之禍。前事不遠,足以為鑒。陛下今立魏王,願先措置晉王,始得安全耳。」(《資治通鑒》卷一九七)
當年高祖李淵在儲君問題上所經歷的千般苦痛和萬般無奈,而今李世民終於淋漓盡致、徹頭徹尾地品嘗了一遍。
隨後的一次朝會上,當滿朝文武散班之後,李世民唯獨留下房玄齡、長孫無忌、禇遂良、李世勣四人,神情凄然地對他們說:「我三子一弟,所為如是,我心誠無聊賴!」(《資治通鑒》卷一九七)話音剛落,李世民就一頭撲倒在御榻上。長孫無忌等人慌忙上前攙扶。突然,李世民拔出佩刀,作勢要刺向自己。禇遂良眼疾手快,一把奪下皇帝的佩刀,轉身遞給呆立在一旁的晉王李治。
長孫無忌還沒等皇帝心情平復,就迫不及待地問他要立誰為太子。
長孫無忌既然敢拍著胸脯打這種包票,李世民還有什麼可說的?
李世民有氣無力地說:「我打算立晉王。」
急不可耐的李泰終於亂了方寸,走出了一步臭棋。
可是,這些擁護晉王的大臣根本不買他的賬。
而面對這一兩難局面,太宗李世民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矛盾、苦惱和焦慮之中。
沒有人知道。
這個人叫來濟,是隋朝名將來護兒的兒子,時任通事舍人。他對皇帝說:「陛下不失為慈父,太子得盡天年,則善矣!」(《資治通鑒》卷一九七)他的意思很明白,就是希望保住李承乾一命。
他痛苦地意識到——禇遂良的警告絕非危言聳聽!這個李泰一旦登上大位,絕不會放過李治!
李世民把臉轉向李治,說:「你舅舅已經許你為太子,還不趕快拜謝!」(《資治通鑒》卷一九七:「汝舅許汝矣,宜拜謝。」)
李世民的這個評價固然是對李治的讚賞,可同時也恰好表明——他壓根就沒想到有朝一日李治會成為自己的政治接班人。
沒的選了。
大唐新太子的人選就此敲定。
這些日子,魏王李泰覺得自己活像一隻熱鍋上的螞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