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章 李世民御駕親征,討平高麗 這真是一支可怕的軍隊!

第二章 李世民御駕親征,討平高麗

這真是一支可怕的軍隊!

然而,僅僅幾個月後,朝鮮半島上風雲突變,迫使李世民再次把高麗問題提上了議事日程。
長孫無忌答道:「淵蓋蘇文自知罪無可赦,一直擔心我們討伐,現在必然嚴加防備,陛下可暫且隱忍。只要淵蓋蘇文自以為安全,必定更加驕橫凶暴,到時我們再出兵討伐也為時不晚。」
唐軍鐵騎縱橫馳騁在白山黑水之間。
這是與楊廣如出一轍的自信。
唐軍在人數上本來就居於劣勢,張君乂這一跑,形勢更加險惡。唐軍逐漸不支,開始往後潰退。李道宗臨危不懼,一邊撤退一邊重新集結潰散的士兵。稍後,李道宗登上一座山丘觀察敵情,發現高麗軍隊雖然人數眾多,但是陣形混亂,於是當機立斷,親自率領數十名精銳騎兵殺入敵陣,左衝右突,往來馳騁,暫時遏住了高麗軍的攻勢。
有這樣的勇士打頭陣,總算穩住了唐軍將士的軍心。
儘管契苾何力驍勇無匹,儘管唐軍將士個個都有以一當十之勇,可高麗軍隊也不是吃素的。就在此次增援白岩城的部隊中,一個叫高突勃的高麗將領就同樣勇猛。當契苾何力不顧一切衝進高麗軍隊的戰陣中時,高突勃就挺槍攔住了他。雙方拼殺許久,高突勃瞅准機會,狠狠一槍刺入了契苾何力的腰部。
他要御駕親征,討平高麗!
李世民立刻派遣使者相里玄獎攜帶詔書前往高麗。他在詔書中對高麗發出了嚴厲警告:「新羅是中國的藩國,一直朝貢不斷,你們與百濟應該馬上收兵,如果再侵犯新羅,明年必將發兵攻打你們。」
武德年間,高麗與唐帝國之間有過一個短暫的蜜月期。雙方曾經交換戰俘,高麗還於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遣使上表,奉唐正朔,在國內頒行唐朝曆法。唐高祖李淵也分別對高麗、新羅和百濟進行了冊封。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高麗與後來的王氏高麗根本不是一回事,無論從歷史淵源、疆域範圍還是從民族構成來看,兩者之間都毫無本質聯繫。古代高麗是中國古代東北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其領土有三分之二在遼東,即今天中國的遼寧省東部,朝鮮半島的地盤實為擴張所得。而王氏高麗則是在古代高麗滅亡二百多年後創立的王朝,其創立者王建也根本沒有高句麗族的血統。王建在《十誡書》中自稱:「朕賴三韓山川陰佑,以成大業。」可見王建是三韓人,與古代的高麗人毫無關係。(所謂三韓人,是朝鮮半島南部古代居民的總稱,包括馬韓、辰韓、弁韓三支;三韓人是後來朝鮮半島居民的主要來源。)
相里玄獎針鋒相對地說:「那都是陳年老賬了,何苦錙銖必較?如果一定要計較,那遼東之地當年也是中國的郡縣,如今中國尚且不計較,高麗又何必一定要追回舊地呢?」
李世民滿懷必勝的信心,臨行前專門下詔告諭天下,無比豪邁地宣告了唐帝國必將贏得這場戰爭的五大理由——以大擊小;以順討逆;以治乘亂;以逸敵勞;以悅當怨!
六月三日,李世民又將最早攻下的蓋牟城置為蓋州。
最後一次儘管取得了表面上的勝利,可付出的代價卻極為慘重。
堅實而廣袤的遼東大地發出了陣陣戰慄。
安排好這一切后,李世民隨即親率六軍北上,浩浩蕩蕩地開赴遼東戰場。隨行的大臣有長孫無忌、岑文本、楊師道等人。
五月八日,高麗一支四萬人的步騎混合兵團越過鴨綠江,緊急馳援遼東城。唐軍統帥部馬上作出反應,命李道宗率領四千騎兵阻擊這支高麗援軍。
淵蓋蘇文不無驚恐地意識到,遼東城一旦失守,整個遼東的門戶就徹底洞開了!
征服高麗只是時間問題了。
將士們無不受到極大的感動和鼓舞。一袋又一袋的沙土被迅速扔進了壕溝中。很快,遼東城下的一大段壕溝被填成了平地。李世勣立刻指揮軍隊,將拋石機、撞車等大型攻城器械運過壕溝,對遼東城發起了更為猛烈的進攻。
與此同時,張亮的艦隊也已渡過渤海,在遼東半島南端成功登陸。右驍衛將軍程名振立刻率部進抵卑沙城(今遼寧大連市)。
淵蓋蘇文的弒君篡權和擅作威福無疑給唐帝國出兵高麗提供九_九_藏_書了一個絕佳的借口。
白岩城被圍后,位於遼東腹地、鴨綠江以西的烏骨城(今遼寧鳳城市)即刻派出一萬餘人北上支援白岩城。
五月十日,李世民親率六軍渡過遼河,隨後下令拆除河上的橋樑,以示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決心,此舉大大堅定了將士們的戰鬥意志。
此舉再度令將士們感動不已。
為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李世勣採用了疑兵之計,派出部分兵力直趨遼河東岸的懷遠鎮(今遼寧遼中縣),並且虛張聲勢,給高麗守軍造成唐軍主力要從這裏突破的假象。就在高麗軍隊紛紛向此集結,在這一線嚴陣以待的時候,李世勣主力卻悄悄掉頭北上,於四月初突然從通定鎮(今遼寧新民市東)渡過遼河,兵鋒直指玄菟(今遼寧瀋陽市)。
李世民把高突勃五花大綁地送到契苾何力面前,要讓他親手結果高突勃,以報那一槍之仇。不料契苾何力卻對李世民說:「他為了自己的主公,在戰場上冒著刀槍箭矢與臣搏殺,雖然刺傷了臣,但卻是忠勇之士。臣與他本來就素不相識,更談不上什麼怨仇,只不過各為其主罷了,請皇上赦免他吧。」
遼東城的陷落,對遼東境內其他高麗守軍的士氣絕對是一大打擊!
換句話說,他們是來「脅迫」天子兌現承諾的。
陣前討賞這種事情,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萬一處理不當,就有可能激發兵變。
就在這一刻,李世民迅速下達了總攻的命令。唐軍將士紛紛攀上雲梯,衝上城牆。儘管高麗守軍拚死抵抗,可還是擋不住唐軍的強大攻勢。
如血的殘陽下,一股衝天的鬥志和怒火依然在他們的眼中灼燒。
朝鮮半島的另外兩個國家——新羅和百濟,分別位於半島南部的東面和西面,國土面積比高麗小,實力稍弱。三個國家長期處於三足鼎立的狀態,相互之間矛盾重重,經常爆發戰爭。
對於楊廣來說,桀驁不馴的小國高麗就是他生命中的滑鐵盧;而對於代隋而興的唐王朝而言,該死的高麗照舊不讓人省心。
大家面面相覷,無話可說。李道宗隨即率部出發。戰鬥打響后,馬文舉身先士卒,奮勇砍殺,所過之處,敵人紛紛仆倒。
他不僅是個工於心計的權臣,而且還是個異常兇悍的武士。史書說他「狀貌雄偉,意氣豪逸,身佩五刀,左右莫敢仰視」(《資治通鑒》卷一九六)。
沒有人知道這份自信會換來怎樣的結果。
不過,儘管李世民放過了絕大多數平民和戰俘,但是有一個人他卻不想放過。
在南線,擔任助攻任務的營州都督張儉也率領契丹、靺鞨等少數民族軍隊渡過遼河,攻擊建安城(今遼寧蓋州市),殲滅高麗軍隊數千人。
唐軍來勢洶洶,大有一口吞掉遼東城的架勢。
但是高麗軍隊仗著人多勢眾,很快又圍了上來。
四月十五日,李世勣與李道宗開始對蓋牟城(今遼寧撫順市)發起進攻,只用了十天時間就將其攻克,俘虜士兵兩萬餘人,繳獲糧食十余萬石。
而更讓世人料想不到的是,三征高麗竟然成了隋帝國由盛而衰的致命拐點。短短几年後,一度繁榮強大的隋王朝就因國力耗盡、民變四起而轟然崩塌。
五月二十八日,唐軍稍事休整之後,又乘勝進攻遼東城東北面的白岩城(今遼寧燈塔市西)。白岩城守將孫代音自忖不是唐軍的對手,便派人向唐太宗請降。然而,白岩城的大多數將領卻堅決反對投降。面對眾人的抵制,孫代音被迫改變了主意。當李世民率領唐軍兵臨城下、準備受降時,看到的卻是嚴陣以待的高麗軍隊。
從來沒有被人刺落馬下的契苾何力頓時怒髮衝冠。他仰面向天,發出一聲令人震悚的長嘯,然後用力撕下一角戰袍,裹住鮮血直流的傷口,翻身上馬再戰。左右將士受其激勵,無不奮勇廝殺,終於將高麗援軍擊潰。
但是,李世民決心已定,誰勸都沒有用。
在李世民看來,這場戰爭已經贏了大半。
這個淵蓋蘇文是一個非同尋常的人物。
與此同時,群臣也紛紛勸諫。
這一天忽然颳起了猛烈的南風。李世民敏銳地抓住戰機,派出敢死隊read•99csw.com登上沖竿(一種比較堅固的攻城梯)的頂端,縱火焚燒遼東城的西南城樓。在強風之下,火勢迅速向城內蔓延。高麗守軍大為驚恐,趕緊手忙腳亂地撲火,城中頓時亂成一團。
當初孫代音反悔,李世民一氣之下作出洗劫白岩城的承諾,可現在白岩城一旦投降,官兵們期望中的戰利品便會全盤落空。所以,此刻李世勣是代表將士們討賞來了。
於是隋朝便先後對高麗發動了四次規模浩大的遠征。其中隋文帝曾發兵三十萬討伐,但卻因瘟疫流行、糧草不繼和自然災害等原因被迫撤兵,結果未及與高麗交戰便損失了十之八九的士兵。到了隋煬帝時代,好大喜功的楊廣更是連續三次親征高麗,僅第一次出動的軍隊就多達一百一十三萬餘人,后兩次據稱也都在百萬人以上,然而結果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隋煬帝的三次遠征全部鎩羽而歸!
因為上述表現確實充滿了人道主義色彩。
李世勣隨即命右驍衛將軍契苾何力率八百名精銳騎兵進行阻擊。
這個人就是高突勃。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春,李世民命房玄齡留守長安,命蕭瑀留守洛陽,命太子李治監國,坐鎮定州(今河北定州市),同時命高士廉、劉洎、馬周等人駐定州輔佐太子。
李世民大軍于馬首山(今遼寧遼陽市西)紮營。在聽取了前方的戰報后,李世民下令犒賞李道宗,並將果毅都尉馬文舉提拔為中郎將,同時將臨陣脫逃的張君乂斬首示眾。隨後,李世民親自帶著數百名騎兵抵達遼東城下。
這一招果然奏效。隨著無數的巨石像雨點一樣密密麻麻地從天而降,遼東城上的戰樓被紛紛砸塌。李世勣抓住戰機,迅速出動撞車,將城牆邊緣的塔樓又一一撞倒,高麗守軍只好退入城中,放棄了第一道防線。
皇帝居然親自加入了填充壕溝的行列!這個令人難以置信又令人無比振奮的消息迅速在士兵中傳播開來。
賓士在壯闊而蒼涼的冬日原野上,青年時代那一腔躍馬橫刀、叱吒疆場的豪情再度激蕩在他的胸中。
果不其然,李世勣一開口就說:「皇上,將士們之所以冒著矢石、不顧生死地戰鬥,就是希望破城後分得自己的一份戰利品;眼下城破在即,卻要接受他們的投降,實在是讓將士們為之心寒!」
李世民一下就明白是怎麼回事了。
六月一日,孫代音再次密遣心腹,出城向唐太宗請降,並且表示了他的難處——部將們不肯投降。李世民命人拿出唐軍旗幟,告訴密使:如果孫代音真心要投降,就把唐軍的旗幟插在城頭之上。
李世民勃然大怒:「淵蓋蘇文弒君篡權、逆天虐民,今又違我詔命、侵暴鄰國,不可不討伐!」
這當然令人無法容忍!
所以,他無論如何都要保住這座重鎮。
但是,有勇士必定有懦夫。
唐軍受降后,白岩城的一萬多居民都得到了妥善安置,李世民甚至下令對八十歲以上的老人賞賜布帛。而對於其他各城派駐白岩城協防的高麗士兵,李世民則發給他們乾糧,要去要留,任他們自便。
這真是一支可怕的軍隊!
此刻,李道宗手下一個叫張君乂的部將就是貪生怕死的懦夫。他從一開始就認定此戰必敗無疑,於是趁著混戰之際,偷偷率部下脫離了戰場。
高麗國內爆發政變,其東部總督淵蓋蘇文殺了國王高建武,擁立高建武的侄子高藏繼位,然後一手把持軍政大權,成了高麗王國的實際統治者。
然而可笑的是,現代韓國為了擺脫中華文化的影響,也為了掩蓋其歷史文化資源相對匱乏的事實,不惜歪曲並捏造歷史,硬是把高句麗人認作自己的老祖宗,把古代高麗說成是韓國人在歷史上建立的政權,甚至把中國東北說成是韓民族曾經活動過的歷史舞台。
躊躇滿志的李世民將目光轉向遼東的最後一座軍事重鎮——安市城(今遼寧海城市)。只要拿下它,大唐遠征軍就可掃平遼東半島,繼而跨過鴨綠江,一舉奪取平壤!
只有具備這種風度和精神的人,才配得上英雄兩個字。
同日,李世民車駕抵達遼澤(今遼寧遼陽市西)。這https://read•99csw.com是一片方圓兩百余里的沼澤地,人馬無法通行。李世民立刻命閻立德用干土鋪出了一條道路,於是大軍順利通過,於五月三日推進到了遼河西岸。
不過這種事情對李世民來講只能算是小菜一碟。
儘管它們自古以來同是中國的藩屬國,自兩漢以迄魏晉南北朝,一直都向中原王朝稱臣納貢、接受冊封,可自從隋文帝時代起,高麗就開始屢屢挑戰隋朝宗主國的地位,不但「驅逼靺鞨,固禁契丹」,出兵入寇遼西,而且南征新羅和百濟,大有強力擴張之勢。
儘管唐軍的戰鬥力是首屈一指的,可高麗人也不是軟蛋,當年楊廣的百萬大軍在遼東折戟沉沙就是明證。所以部將們紛紛向李道宗建議,應該採取守勢,以深溝高壘來抵擋高麗援軍,等皇帝大軍一到,再與敵人決戰。
就在程名振攻克卑沙城的當天,李世勣率部火速南下,將遼東城團團圍困。
三月,李世勣的前鋒大軍從邊境重鎮柳城(營州治所,今遼寧朝陽市)出擊,拉開了遼東之戰的序幕。
他堅信,隋帝國傾盡國力、四度遠征而未竟的事功必將在他的手中完成!(《資治通鑒》卷一九七:「上謂侍臣曰:『遼東本中國之地,隋氏四齣師而不能得;朕今東征,欲為中國報子弟之仇、高麗雪君父之恥耳!』」)
他即刻下令進行戰爭準備:一邊命將作大匠閻立德在南方督造四百艘戰船,用於裝載軍糧;一邊又命營州(今遼寧朝陽市)都督張儉率本部兵馬,徵調契丹、靺鞨等部落兵力突入遼東,對高麗進行試探性進攻;同時又命太常卿韋挺等人負責將河北、河南諸州的糧草調往前線。
在李世民的親自指揮下,大唐遠征軍以所向披靡之勢橫掃遼東。
契苾何力可以稱得上一個真正的英雄。因為他身上不僅有一種捨生忘死的勇猛,更有一種超越常人的寬宏氣度和磊落胸襟。
隋唐之際,朝鮮半島上共有三個國家:高麗、新羅、百濟。
天子都把話說到這份兒上了,李世勣等人當然就無話可說了。
契苾何力當即重重摔下馬背。就在這生死關頭,薛萬備(薛萬鈞、薛萬徹的弟弟)單槍匹馬殺到高突勃面前,硬是在千軍萬馬中救了契苾何力一命。
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十一月,機會終於出現了。
然而好景不長,從武德末年開始,高麗便又故態復萌了。它不但頻頻阻撓新羅和百濟從陸路對唐的朝貢,而且不時出兵侵擾新羅和百濟。即位之初的唐太宗李世民不願輕啟戰端,於是積極施展外交手段,遣使對三國進行調解。高麗表面上做出謝罪與和解的姿態,暗地裡卻一直秣馬厲兵、積極備戰,並於貞觀五年(公元631年)在邊境線上修築了一條一千余里的長城,東北起於扶余城(今吉林四平市),西南直達渤海的入海口。
就在李世民準備進城受降時,臉色陰沉的李世勣突然帶著幾十名官兵攔在了他的馬前。
李世勣話音剛落,李世民立刻翻身下馬,首先向將士們表示道歉,然後說:「將軍所言甚是!然而,縱兵殺人,掠虜人家妻兒,朕實在於心不忍。請你們放心,凡是將軍麾下的有功之人,朕一定用府庫中的錢物來賞賜,以此向將軍贖回這座城。」
激戰一天後,遼東城終於被唐軍攻克。高麗守軍一萬多人戰死,另有一萬多名士兵和四萬多平民被俘。李世民隨即將遼東城置為遼州。
高麗的防禦重點在正西,此刻唐軍主力突然從正北方向殺出,真是大大出乎他們的意料。
高麗為高句麗之簡稱,是中國古代東北少數民族扶餘人于西漢末期建立的一個政權,其疆域東西跨度三千一百里,南北跨度兩千里,大抵包括今遼寧東部、吉林南部和朝鮮半島的北部與中部。
高麗舉國震駭,遼東境內的所有城池全部閉門自守。
然而,淵蓋蘇文一個字也聽不進去,仍舊堅持強硬態度。
為了加強攻城力量,李世民又親率一萬多名鐵甲騎兵加入了攻城行列之中。
一個人居然隨身佩帶五把刀,實在是有夠威猛。暫且不說他的功夫如何,光是這份氣勢就讓人畏懼三分。
李世民大怒,立刻下了一https://read.99csw.com道命令:「攻下白岩城后,將城中男女以及所有財物全部賞賜給攻城將士。」
但是,就在李世民剛剛把目光鎖定在高麗時,國內的一連串政治危機就相繼爆發了。李世民一下子陷入了焦頭爛額的困境之中。直到貞觀十七年夏末,當所有內部問題徹底解決后,李世民才重新想起了高麗。
君臨天下十八年來,這是李世民第一次穿上戎裝,走向戰場。
李世勣率領大軍從白岩城的西南面連續三天發動猛烈攻擊,李世民則坐鎮西北親自指揮。眼看唐軍的攻勢如此強大,而烏骨城來的援軍又已被唐軍擊退,孫代音徹底喪失了抵抗的意志。
在貞觀初期和中期,由於唐帝國對內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對外積極經略漠北和西域,所以暫時無暇顧及遼東,但是李世民卻一直密切關注著高麗的一舉一動。他曾經對朝臣說:「高麗本是漢朝四郡之地,只是後來國家不武,以致淪為異域。倘若我們發精兵數萬進攻遼東,高麗必以傾國之兵相救,到時候再派一支海軍從東萊直趨平壤,海陸夾擊,要攻取高麗並非難事。只是如今中原地區仍然凋敝,我不忍心發動戰爭,讓百姓受苦。」
每逢出門的時候,淵大人就更是威風八面、派頭十足。儀仗隊的前導大老遠就開始驅趕行人,如果是在大街上,路人還可以往兩邊躲,可要是碰上狹窄的山路,那行人就慘了,不管兩邊是懸崖峭壁還是萬丈深淵,你都得閉著眼睛往下跳!
八百對一萬多。
二十九日,右衛大將軍阿史那思摩率先進攻白岩城,不料身中流矢。李世民聞訊,立刻到軍營中看望,並且親自為他吸吮淤血。
這就叫大將風度,也叫做武士精神!
禇遂良第一個站出來勸諫,他說:「高麗罪大,誠當致討,但命二三猛將率四五萬眾,仗陛下威名,取之易如反掌,實在沒必要親自出馬。何況太子新立、年紀尚幼,天子更不宜御駕親征。」
隨後,太宗李世民作出了一個讓滿朝文武大為驚愕的決定——
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正月,相里玄獎抵達高麗都城平壤,對淵蓋蘇文轉達了唐太宗的旨意,並重申唐帝國對此事件的嚴正立場。
這位猛人平常還有個習慣,凡是他上下馬的時候,左右的大臣和武將必須趴在地上當他的下馬石。甭管你官階多高,在淵大人面前你們通通是腳蹬和腳墊!
貞觀十八年十一月,李世民任命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率戰船五百艘、海軍四萬三千人,從萊州(今山東萊州市)軍港起航,橫渡渤海直趨遼東半島;任命李世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李道宗為副大總管,率領步兵、騎兵共計六萬人,從陸路進擊遼東。
蓋牟城是高麗在遼東的軍事重鎮之一,此戰的勝利令唐軍士氣空前高漲。
但是,高麗守軍的英勇和頑強也大大出乎李世民的意料。
李世勣發現分散的拋石車難以充分發揮威力,於是下令將所有的拋石車密集排列,然後在同一時間發射巨石。
隨後,李世民將白岩城置為岩州,任命孫代音為岩州刺史。
第一階段的戰役,唐軍連戰連捷、勢如破竹,而高麗在遼東的軍事據點則接連失守。接下來,雙方爭奪的焦點就是遼東城(今遼寧遼陽市)。高麗軍隊在這裏修築了堅固的防禦工事,並且屯駐了重兵。
卑沙城是一座易守難攻的堅固城堡,四面都是懸崖峭壁,唯有西門可以攀登。程名振仔細觀察地形之後,決定利用夜色的掩護,從西門對卑沙城發起強攻。
話音剛落,果毅都尉馬文舉就挺身而出,慨然道:「不遇勁敵,何以顯壯士!」
最後,這支幾百人的騎兵不僅把一萬多人的高麗軍隊追出了數十里地,而且生擒了高突勃,一路還砍下了一千余顆首級。
李世民聽從了他的意見,隨即下詔,冊封高藏為遼東郡王、高麗王,表示對新政權的認可,同時也是想藉此麻痹淵蓋蘇文。
是日深夜,唐軍將領王大度率領敢死隊從西門攀登。等到高麗守軍覺察時,敢死隊已經攀上了城門,雙方隨即展開短兵相接的肉搏。一番血戰之後,王大度終於佔領西門,程名振立刻率大軍殺進城中,與高麗守軍進https://read•99csw.com行了激烈的巷戰。至五月二日,唐軍全部肅清了守城之敵,並俘虜八千餘人。
李道宗瞪了他們一眼:「我們是前鋒,本來就是清道夫的角色,為皇上掃清障礙是我們的職責,怎麼能當縮頭烏龜,把敵人留給皇上?」
李世民和長孫無忌之所以不在此刻用兵,真正的原因其實有兩個:一,儲君危機剛剛平息,朝廷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來穩定政局;二,唐朝剛剛對漠北的薛延陀悔婚,雙邊關係趨於緊張,所以必須作好與薛延陀開戰的準備。在此情況下,高麗問題只能繼續擱置,否則就有可能陷入內外交困和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
蕞爾小國竟然也敢蔑視天朝權威,企圖稱霸一方?
此刻的唐太宗李世民跟當年的隋煬帝楊廣一樣,絲毫不把蕞爾小國高麗放在眼裡。
直到暮色籠罩大地,這群殺紅了眼的大唐勇士才心有不甘地勒住了韁繩。
在唐軍的攻城武器中,大型拋石車是高麗人最害怕的東西。這種武器可以拋出重達三百斤的巨石,射程為一里。為了抵禦拋石車,高麗守軍在城牆上修築了一排排戰樓,而且還在城牆外緣建有塔樓,作為第一道防線。
五月十七日,也就是唐軍圍攻遼東城的第十五天,老天爺終於站在了唐軍這邊。
四千對四萬,兵力對比如此懸殊,這仗該怎麼打?
由此可見,一旦時機成熟,李世民必定要征服高麗,完成隋朝兩代帝王未竟的事功!
淵蓋蘇文冷冷地瞥了一眼唐朝使者,不以為然地說:「當初隋朝進犯我國,新羅乘機在背後插了一刀,侵佔我國五百里的土地,在沒有奪回這些土地之前,戰爭恐怕不會結束。」
唐軍晝夜不停地猛攻了十二天,將這座城池圍得里三層外三層,箭矢巨石如雨而下,戰鼓聲、喊殺聲驚天動地,可遼東城卻依舊固若金湯。
碰上這麼一個猛人掌權,高麗的臣民們真是苦不堪言。
從這些戰後處理來看,李世民不愧是一代明君。
孫代音依計而行。城中守軍一看,以為唐軍已經攻上了城牆,頓時鬥志全無,只好乖乖繳械投降。
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李世勣率領援軍趕到,馬上對敵人發起反攻。高麗軍隊抵擋不住,迅速潰敗,被唐軍斬殺一千餘人,餘眾被迫後撤。
早在唐軍攻破蓋牟城之前,淵蓋蘇文曾經從加屍城(今朝鮮平壤西南)派出一支七百人的特遣兵團進駐該城。城破之時,這些人都願意加入唐軍,為唐帝國效力。可是李世民卻沒有同意,他說:「你們的家都在加屍,如果為我而戰,淵蓋蘇文肯定會殺死你們的家人。得一人之力而滅一家,我不忍心這麼做。」隨即發給路費和乾糧,將他們全部放歸。
他對長孫無忌說:「如今淵蓋蘇文弒君篡權,令人難以容忍。以我們現在的軍事力量,要擊敗他易如反掌,但是我不想勞民遠征,所以考慮徵調契丹和靺鞨的兵力進攻高麗,你認為如何?」
當然了,這些做法也可以說是出於一種政治宣傳的需要,比如——彰顯大唐軍隊王者之師的風範,以弔民伐罪的姿態收攬人心,從而瓦解其他城市高麗軍民的抵抗鬥志,等等。然而,無論李世民的動機中摻雜了多少政治意圖,只要這些做法能夠避免生靈塗炭,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挽救無辜平民的生命,那麼不管到什麼時候,這些行為都值得我們敬佩和感動。
又是一場敵眾我寡、凶多吉少的惡戰!
帝國遠征軍首戰告捷!
此刻圍城戰役正在激烈進行,士兵們正扛著一個個裝滿沙土的大麻袋在填充城牆四周的壕溝。李世民見狀,立刻翻身下馬,命士兵把袋子放到馬背上,然後一手拉著韁繩,一手扶著麻袋,親自把沙土運到了壕溝邊。
無論是運沙土還是吸淤血,作為一個九五之尊的皇帝,李世民這些表現確實深深贏得了所有將士的心。有人肯定會說這是在作秀,可是,能把秀作到這份兒上,不也足以體現出李世民的過人之處嗎?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九月,新羅遣使向唐朝告急,說百濟悍然出兵攻佔了新羅的四十余座城池,並與高麗結盟,新羅危在旦夕,請求唐朝火速發兵救援。
二月,相里玄獎黯然回國,唐朝的外交斡旋宣告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