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章 李世民御駕親征,討平高麗 只有真正的英雄,才懂得欣賞自己的對手

第二章 李世民御駕親征,討平高麗

只有真正的英雄,才懂得欣賞自己的對手

安市城主站在千瘡百孔的城牆上,望著唐軍漸行漸遠的旌旗和隊伍,用一種肅然起敬的心情遙拜送別。
此次東征,李世民雖然也派出了一支由張亮率領的四萬人的海軍,其在海陸總兵力中的比例並不算低,但是綜觀這支海軍在整場戰爭中的表現,實在有點不盡如人意。除了在前期攻下一座卑沙城,在後期與陸軍遙相呼應、協攻安市南部的建安城之外,唯一讓人感到眼前一亮的軍事行動就是——海軍曾派出一支偏師,由丘孝忠率領直接開到了鴨綠江口。可他們到底去幹什麼史書卻語焉不詳,據說只是去「耀兵」了一下,所以我們只能把它理解為去執行了一次偵察任務,刺探高麗軍隊在鴨綠江至平壤一線的布防情況。
所以,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李世民都只能立刻從高麗撤兵,別無選擇!
在戰場上,他們是你死我亡的對手;可一旦戰爭結束,他們卻都能夠以一種罕見的真誠,向對方表達出一種發自內心的崇高敬意。這無疑是難能可貴的。
所有情況都表明:唐帝國與薛延陀之間的全面戰爭已經無法避免。
這就是李世民東征高麗失敗后取得的最主要的經驗教訓。
到底該怎麼辦?
楊廣第一次親征高麗就出動了一百多萬大軍,耗費了無數人力、物力,幾乎一下子就拖垮了國家財政。而且,隋軍在交戰中也付出了大量的傷亡和損失,前面的多次戰鬥暫且不論,僅宇文述最後一次長途奔襲率領的三十萬五千人,在撤至薩水時一次就損失了三十萬兩千三百人,幾近全軍覆沒,同時喪失的武器、裝備、輜重更是數以億計。
戰事陷入了膠著狀態,一轉眼時節已近深秋。
所以,李世民略為沉吟后,很快同意了繞道計劃。
位於安市城後方的后黃城、銀城等地(均在今遼寧岫岩縣北)的高麗軍民有如驚弓之鳥,紛紛棄城而逃,一口氣跑過了鴨綠江。
對於楊廣來說,失敗只會讓他瘋狂,讓他加速走向滅亡;而對於李世民來說,失敗卻拓寬了他的視野,豐富了他的戰爭經驗,提升了他的軍事智慧。
楊廣一征高麗時,僅在遼東城下就被拖了整整三個月,始終不能前進半步。後來雖說宇文述繞過遼東直趨平壤,卻是中了高麗人的誘敵深入之計,最後全軍覆沒,根本不足為訓;此外,來護兒的水軍雖也曾一度攻入平壤,但結果也是損兵折將、一無所獲。
從這個意義上說,高麗最終雖亡于高宗之世,可又何嘗不是亡于太宗之手呢?
雖然李世民在戰前也曾派人將河南諸州的糧草運往萊州軍港,也讓海軍承擔了一部分運輸任務,但是在數量上遠遠不夠,仍然只是陸地運輸線的補充而已,大部分的糧食read.99csw.com補給還是由河北諸州運到遼東邊境的懷遠鎮。
在隨後的日子里,唐軍對安市城展開了空前猛烈的進攻。士兵們每天都發起六七輪衝鋒,各種攻城武器也都拉上去了,無奈安市城城高牆厚,拋石機拋出的巨石只能砸塌城牆上的雉堞(古代在城牆上面修築矮而短的牆,守城的人可藉以掩護自己),根本轟不倒城牆。就連被砸塌的雉堞,安市守軍也能馬上在缺口處修築木柵,令唐軍無機可乘。
每當李世民的御駕經過安市城下的時候,城上守軍就擂鼓喊叫,肆意取笑大唐天子,氣焰極為囂張。
隨後,唐軍花了整整六十天的時間,動用了五十萬人次的勞力,終於築起了一座比安市城牆還高出數丈的土山。
接下來的三個晝夜裡,一波接一波的唐軍士兵對這塊彈丸之地發起了不間斷的攻擊,而高麗軍隊也進行了最頑強的抵抗。
要來,唐軍就來得雄赳赳、氣昂昂。
安市城徹底暴露在唐軍的眼皮底下。
安市城的防禦超乎尋常地堅固,而安市軍民的抵抗也出人意料地頑強。
同一刻,安市軍民也差一點哭出聲來。
假如李世民真的繞過去了,說不定結局會更慘,或許連保存有生力量、體體面面地退兵都不可能。
無論是當年楊廣的三征三敗,還是如今李世民的功虧一簣,其共同的原因只有一個——忽視海軍!
然而,這實在是忘記歷史教訓的迂闊之談。當年的楊廣不就派大軍繞過去了嗎?可結果還不是全軍覆沒?
最重要的是:安市城的樓房街道徹底暴露在了拋石機的射程之內!
所以,當戰爭中好幾次出現是否繞道的爭議時,李世民最大的顧慮就是陸地補給線被後方的高麗軍隊切斷,就像當年的宇文述繞道奔襲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後方糧草供應不上一樣!
因為安市城的一段城牆竟然被土山壓塌了!
所以,無論哪一種戰略都是有利有弊的,絕沒有所謂的萬全之策。
此時只要唐軍抓住戰機,從倒塌的城牆處殺進去,安市城基本上就是唐軍的囊中之物了。
最後,李世民內心的天平傾向了長孫無忌。
眼看天氣一天比一天寒冷,勝利的希望也越來越渺茫。李道宗情急之下想出了一個辦法——築一座土山。
相反,唐軍在這場戰爭中卻幾乎橫掃了整個遼東地區,先後攻克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岩、卑沙、麥谷、銀山、后黃等十座城池,後來雖因撤軍而放棄,但卻將遼州、蓋州、岩州的七萬居民遷入中國,使得高麗在遼東經營已久的幾大軍事重鎮一朝空虛,變成了荒城和死城。此外,唐軍前後共斬獲四萬余顆首級,僅駐蹕山一戰就將高延壽九_九_藏_書的十五萬大軍徹底擊潰,極大地殲滅了高麗軍隊的有生力量;後來雖然釋放了大量戰俘,但卻將其中訓練有素的三千五百名軍官悉數遣回中國任職,獲得了一筆無形的軍事財富。
他決定建設一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力量!
雖然二者從高麗撤軍后,沮喪的心情是一樣的,二征高麗的決心也是一樣的,但是楊廣卻並未從失敗中獲得什麼有價值的經驗教訓。第二次東征時,他照例拉出了一百萬人的大軍,也照例命宇文述繞過遼東奔襲平壤,自己又照例在遼東城下埋頭攻打了兩個月,一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模樣。後來雖說想出了一招堆築「布袋大道」的主意(與唐軍「修築土山」可謂異曲同工),可畢竟只是小小的戰術改變,對於整場戰爭起不了決定性的作用,所以楊玄感叛亂一爆發,楊廣就不得不匆匆撤軍,使得二征高麗無果而終,屬於典型的在一顆石頭上絆倒兩次的搞笑之舉。
正是李世民深刻汲取了高麗戰爭失敗的經驗教訓,才使得唐帝國能夠在高宗之世平定高麗和百濟,並進而控制整個朝鮮半島的局勢。
雖然此次親征,李世民和楊廣一樣,未能達到討平高麗的戰略目的,但是從戰爭的結果來看,李世民與楊廣的所得所失卻大不相同,甚至可以說有著天壤之別。
由上可知,張亮的這支海軍在此次東征中實在沒發揮什麼重要作用。這其中除了張亮本人的能力確實有限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其實是李世民的戰略思想有問題——
除了這些因素以外,漠北的局勢也在此時驟然緊張起來。薛延陀的真珠可汗已於九月初七病歿,他兒子自立為多彌可汗后,開始蠢蠢欲動,不斷派出小股部隊騷擾河套地區。
唐軍將士徹底傻眼。
李世民頓有一世英名毀於一旦之感。就在班師途中,他忍不住仰天長嘆:「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資治通鑒》卷一九八)
天子既然下定了決心,將士們當然只能豁出命來打了。
高麗軍隊佔領土山後,立刻挖掘戰壕,修築防禦工事,並派出重兵把守。
這個可怕的消息很快傳遍了安市城。城中軍民越發同仇敵愾、全民皆兵,人人抱定與城池共存亡的決心,對唐軍的抵抗也更加頑強。
這是令人感動的一幕。
怎麼辦?
大軍東征,後方必須儲備一年以上的糧草。而這麼大的運輸量很難由陸路的「畜乘」單獨承擔,所以,應該開闢一條海上運輸線,以「舟艦」來承擔主要的後勤補給工作。
他說:「天子親征,跟諸位將軍不同,不能抱著僥倖之心去冒險。如今安市、建安的守軍還有十余萬眾,如果繞過它們攻打烏骨,萬一九_九_藏_書兩城軍隊傾巢而出,襲擊我們的後背怎麼辦?所以,臣以為應該先破安市后取建安,然後長驅而進,這才是萬全之策。」
這場僵持了三個月的圍城戰役頓時出現了萬分驚險而又極具戲劇性的一幕。
雖然天不假年,上蒼沒有給李世民更多的時間去親手征服高麗,但是在第一次東征失敗后,我們可以明顯看到,無論是李世民晚年對高麗發動的一系列騷擾戰,還是在後來唐高宗征服朝鮮半島的一系列戰爭中,由李世民晚年所建立的強大海軍,在運輸補給、迂迴機動、與陸軍協同作戰等方面,都發揮了單兵種作戰無法比擬的巨大作用。
從這個意義上說,高麗戰爭的成敗與否,關鍵並不在於是否要繞過遼東。
兩代帝王躊躇滿志地親征高麗,卻遭遇了如出一轍的歷史命運。
可想而知,如果不出現什麼意外的話,安市城必定會像當年西域的高昌城一樣,被唐軍的重型拋石機徹底砸爛,而安市軍民無論怎麼頑強,最後也肯定要乖乖地開門投降。
所以,雙方都傾盡全力、志在必得!
這是一個艱難的抉擇。
他決定放棄繞道計劃,在冬季來臨之前拿下安市——不克安市,誓不罷休!
其次,二者取得的戰果不同。
他壓根就沒想讓海軍擔任什麼重要任務,頂多就是讓他們在遼東半島給陸軍敲敲邊鼓、唱唱配角而已!
李世民絕對不會料到,此次親征高麗,竟然會以勢如破竹的勝利開場,而以萬般無奈的撤兵告終。
回頭來看李世民的親征,唐軍出動的總兵力不過十幾萬人,僅是隋軍的十分之一,而且據《資治通鑒》記載,唐軍在這場戰爭中的陣亡人數總共才區區兩千人。雖然這個數字非常值得懷疑,可即便給它後面加上一個零,算它兩萬人,跟隋軍比起來也不過是九牛一毛。
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六月,「上(李世民)以高麗困弊,議以明年發三十萬眾,一舉滅之。或以為大軍東征,須備經歲之糧,非畜乘所能載,宜具舟艦為水運……七月,于劍南道伐木造舟艦,大者或長百尺,其廣半之。別遣使行水道,自巫峽抵江、揚,趣萊州。」(《資治通鑒》卷一九九)
就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負責守衛土山的唐軍將領傅伏愛卻不知上哪溜達去了,根本不在軍營,只剩下一群士兵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情況手足無措。許久才有人反應過來,趕緊撒丫子跑去大本營報告情況。
李世民的肺都快氣炸了,馬上把玩忽職守的將領傅伏愛拖出去砍了腦袋,然後對所有將領下了死命令——不惜一切代價奪回土山!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李世民和楊廣從失敗中汲取的經驗教訓截然不同。
等到唐軍最九九藏書高統帥部得到消息,土山早已變成了高麗人手中的一座堅固堡壘。
誰都知道這座土山的重要性。唐軍只要將其奪回,安市城立馬玩完;而高麗人只要拚死守住,安市城就能高枕無憂。
要走,唐軍也要走得從從容容,體體面面!
可是,這個世界總是充滿了意外,而歷史也總是充滿了偶然。
對於這次東征高麗,後世論者大多認為如果採用李道宗等人的建議,跨過鴨綠江直取平壤,唐軍就有可能出奇制勝。
在這裏,李世民犯了一個和楊廣一模一樣的錯誤——過於倚重陸上的運輸線!
這三個晝夜簡直成了一場噩夢。雙方在小小的土山上扔下了無數具屍體,鮮血染紅了這裏的每一寸土地。然而,整整三天過去了,土山依然牢牢控制在高麗人的手中。
築一座比安市城牆還高的土山,然後居高臨下發動攻擊!
看來,這場戰是無論如何也打不下去了。
首先,二者付出的代價不同。
而李世民對安市城主堅毅不拔、頑強不屈的精神也極為嘉許,在臨走前特意賜給了他一百匹綢緞,勉勵他這種忠君衛國的行為。
趁著唐軍愣神的間隙,高麗軍隊迅速作出了反應。守城將領馬上組織了一支數百人的敢死隊,從倒塌的缺口處衝出來,向守衛土山的唐軍發起了攻擊。唐軍的這支守衛部隊本來人數就不多,加上將領又開了小差,部隊無人指揮,頓時亂成一團。於是被殺的被殺,逃跑的逃跑,只不過片刻工夫,就把這座耗費了兩個月時間修築的土山拱手讓給了高麗人。
就在這個大型工程即將竣工的那一天,安市城外突然發出驚天動地的一聲巨響——土山崩了。
唐軍圍攻了一個多月,安市城依舊巋然不動。
可就在這個時候,長孫無忌發言了。
遼東早寒,如果再這麼拖下去,等到草木乾枯、河水結冰的時候,唐軍的後勤補給勢必更加困難,到時候大量的士兵和戰馬很可能不是戰死在沙場上,而是凍死在雪地里!
整個撤軍行動是有條不紊的。李世民先是下令將遼州、蓋州、岩州的所有居民遷往國內,然後在安市城下擺出了一個盛大的軍容,讓各軍結成整齊雄壯的方陣緩緩而退。
如果不採用繞道計劃,一意要拔下安市城這顆硬釘子,就得面臨遼東早寒的威脅。假如進入冬天還拿不下安市城,那麼李世民就只能選擇撤兵,此次遠征就會功虧一簣。
而如果繞過安市直取平壤,看上去是一個出奇制勝的妙招,但是唐軍的運輸補給線勢必更加漫長。萬一平壤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防禦薄弱,而是跟安市城一樣又臭又硬,那麼到時候的情況就會更加險惡——不但天氣嚴寒、缺乏給養,而且會腹背受敵,後果將不堪設想。當九-九-藏-書年楊廣第一次親征不就是因為繞道深入、糧草不繼而遭遇慘敗的嗎?
如果說此前李道宗的繞道建議根本不能讓李世民動心的話,那麼此刻李世民的想法就不得不發生轉變了。其一,這麼多人支持這個計劃,說明它的可行性很高;其二,李世民親眼目睹了安市軍民的頑強鬥志,這在相當程度上削弱了他的自信心。
然而,就是這座幾乎是指日可下的孤城,卻成了李世民軍事生涯中的滑鐵盧。
看著皇帝一陣青一陣白的臉色,李世勣憤然提議——「克城之日,男子皆坑之!」(《資治通鑒》卷一九八)
貞觀十九年九月十八日,李世民神色黯然地下達了班師的命令。
高延壽全軍覆沒,令高麗舉國震驚。
在這片遼東的土地上,此刻的李世民與三十三年前的楊廣一樣,播下的是信心和希望的種子,收穫的卻是沮喪和失敗的果實。
關鍵時刻,高麗降將高延壽、高惠真站出來獻計了。他們向李世民提議:「如今,安市人全民皆兵、人自為戰,此城絕對不易攻拔。在下率高麗十余萬眾,卻望風披靡,一朝崩潰,國人皆為之喪膽。而今之計,不如繞過安市,直取烏骨城。烏骨城主年已老邁,大軍定可朝至夕克,進軍途中的其他小城也會望風而逃,只要收取這些城池裡的糧食輜重,大軍的供給就不會匱乏,而後乘勝前進,平壤指日可下!」
這個計劃得到了絕大多數將領的支持。他們說:「我軍在南部還有張亮的四萬海軍,可命他即刻向烏骨城進軍,與主力會師,攻佔烏骨城,然後渡過鴨綠江,定可直取平壤。」
安市後方的方圓幾百里頓時荒無人煙。安市徹底成了一座孤城。
正是因為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從高麗班師后,李世民的目光就鎖定了海軍。
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九月,李世民下詔,命「宋州刺史王波利等,發江南十二州工人造大船數百艘,欲以征高麗」(《資治通鑒》卷一九八)。
在西方,這或許就叫騎士風度。而在東方,這就叫英雄惜英雄!
在此,是否要繞道已經成為整個高麗戰爭中決定性的一步棋。
所以,現在的李世民之所以失敗,其原因也根本不是沒有採用繞道計劃。
只有真正的英雄,才懂得欣賞自己的對手。
反觀李世民,親征高麗的失敗對他產生了極大的觸動,也讓他終於找出了失敗的癥結,那就是——忽視了海軍在運輸補給和迂迴機動方面應該發揮的巨大作用。
可我們說過,歷史充滿了偶然。
此時已經接近九月下旬,從唐軍圍攻安市城以來,時間已經過去了三個月。漫山遍野的草木都已枯黃,刺骨的北風在耳旁呼嘯,而唐軍將士們仍然穿著單薄的夏裝,糧草也已逐漸告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