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章 李唐歸來 神龍政變

第三章 李唐歸來

神龍政變

女皇武曌猝然從睡夢中驚醒的時候,看見碩大而孤單的龍床周圍站滿了人。
張柬之趨前一步,朗聲道:「張易之、張昌宗謀反,臣等已奉太子之命將其誅殺!只是擔心走漏消息,所以不敢先行奏報。臣等擅自在宮中用兵,罪該萬死!」
政變當日,張柬之兵分三路:第一路,由他本人與崔玄暐、桓彥范、左威衛將軍薛思行等人率五百多名羽林軍士兵直撲玄武門,控制這個宮禁重地;第二路,派李多祚、李湛和駙馬都尉王同皎(太子李顯的女婿)前往東宮迎接太子,然後前往玄武門會合;第三路,由相王李旦及其司馬袁恕己率南衙禁軍控制政事堂和朝廷各部,進而逮捕二張在外朝的黨羽,同時穩定整個京畿的局勢。
第八天,神龍政變居功至偉的五大臣全部拜相:張柬之為天官(吏部)尚書、同鳳閣鸞台三品,崔玄暐為內史(中書令),桓彥范、敬暉皆任納言(侍中),袁恕己同鳳閣鸞台三品,五人一律封為郡公;封李多祚為遼陽郡王,王同皎為右千牛將軍、琅琊郡公,李湛為右羽林將軍、趙國公;其他有功之臣亦相應加官晉爵。
武曌艱難地伸出了一雙瘦骨嶙峋的手。
此時,張柬之等人正在玄武門前一籌莫展。
多年以後,夢想歸來……可李顯卻呼吸沉重,情怯不已。
將軍們再次對視了一眼,感覺一股沮喪之感就像一盆涼水一樣把他們從頭澆到了腳底。寶貴的時間在一點一滴地流逝,而眾人每呼吸一次,就等於是向死亡靠近一步!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李湛終於忍無可忍,厲聲說:「諸位將軍和宰相冒著族誅的危險要為社稷盡忠,殿下怎麼能把他們推入死地?要罷手可以,請殿下自己出去宣布。」
大汗淋漓的太子悄悄扭過脖子,向眾人拋去求救的目光。
武曌走了。
李顯注視著王同皎,可剎那間他的眼前又閃現出了另一張臉。
許久,她把目光停留在李湛臉上,說:「你也是殺易之的將軍嗎?我待你們父子不薄,才會落到今天這一步!」
李顯默然良久。
計劃的第三步,是讓太平公主負責策反武皇身邊的宮女,讓她們隔絕宮內外的消息,同時監視武皇和二張的一舉一動。據有關學者對近年出土的相關墓誌的研究,當時確有一部分九品至七品的宮女參与了神龍政變,比如她們的墓誌中就記載了「遂使有唐復命,我皇登基」等語。
日月當空照著,終年都是春天。
一切就緒之後,張柬之等人把行動時間定在了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正月二十二日。
「誰人作亂?」眾人聽見女皇慵懶而疲憊的聲音從透明的錦帳中傳了出來。
已經二十一年了,他似乎仍然活在被廢黜的陰影中。這麼多年來,那個瑰麗的天子夢雖說尚未死亡,可一直蜷縮在他內心最隱蔽的角落裡,在年復一年的沉睡中日漸萎靡,日漸蒼白。李顯偶爾打開自己的內心,往裡窺探那個苟延殘喘的天子之夢,似乎總能聞到一股陳年霉味的氣息。
張柬之九_九_藏_書長長地鬆了一口氣。
第三天,武曌傳位太子。
聖歷年間,武皇受到東突厥默啜可汗要挾,不得不讓親王武延秀與可汗之女和親,張柬之認為有辱國體,上疏反對,從而忤旨,被貶到外地擔任刺史,后又轉任荊州都督府長史。此時的張柬之已經七十多歲,本以為這輩子就這樣到頭了,沒想到在狄仁傑的大力舉薦之下,他的人生再次出現了戲劇性的轉折。長安初年,張柬之重新回朝,歷任洛州司馬、司刑少卿、秋官(刑部)侍郎。
李顯心頭劇烈地一顫,差一點就在這四個字面前頹然跪倒。
張柬之與太子一行從玄武門迅速進入宮中,擔任前鋒的羽林軍將士徑直衝到了武皇所居的長生殿。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聽見外面人聲擾攘,想出來看個究竟,旋即被禁軍士兵砍殺于殿外的迴廊下。一代絕色男寵就此仆倒在骯髒的血泊中,他們美若蓮花的粉面很快就變得烏黑暗紫,恐怖猙獰……
武曌臉上掛著一個寒冷的笑意,目光一直在眾人之間來回逡巡,卻惟獨不看桓彥范,彷彿根本沒聽到他說的話。
至此,北衙禁軍基本上已經全部掌控在張柬之的手中,而南衙禁軍則不用費張柬之任何功夫,因為其最高統帥左衛大將軍正是相王李旦擔任的,如果行動開始,整個皇城和外圍京城的局勢都可以交由李旦和袁恕己掌控,因而根本不用擔心。
第二天,武曌被迫下詔,命太子監國,大赦天下。
張柬之計劃的第一步,是確立政變的核心力量。剛一拜相,張柬之便在擁李派大臣中迅速物色了四個人,作為此次政變的領導小組成員。他們是宰相兼太子右庶子崔玄暐、中台右丞敬暉、司刑少卿桓彥范、相王府司馬袁恕己。
在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內,張柬之就一連作出了這麼多重大的人事任命,自然引起了二張的疑懼。為了消除二張的猜疑,避免打草驚蛇,張柬之就把他們的黨羽、建安王武攸宜任命為左羽林衛大將軍,從而穩住了二張。張柬之之所以敢把北衙禁軍的一半指揮權交給武攸宜,是因為他事先已經在左、右羽林軍中安插了多名中層將領,因此他完全有把握將武攸宜架空,讓他變成光桿司令。
張柬之二度入朝的時候,狄仁傑已經去世,如果沒有其他貴人的幫助,武曌不見得一定會提拔他為宰相。他的第二個貴人就是姚崇。長安四年十月,武曌命宰相姚崇出任靈武道安撫大使,同時讓他舉薦朝臣為相,姚崇說:「張柬之沉厚有謀,能斷大事,但其人已老,陛下應該儘快擢用他。」就這樣,在兩位能臣良相的先後舉薦之下,武曌終於讓張柬之入閣為相。
李湛慚悚,無言以對。
一個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女皇時代終於在這一刻落下了帷幕。
之所以會選擇這四個人,原因如下:
當千百年後的人們站在乾陵的那塊無字碑前指指點點或者浮想聯翩的時候,女人武曌正孑然一身地行走在只屬於自己的故事裏面。
九*九*藏*書塵歸塵,土歸土。
崔玄暐坦然自若地說:「臣這樣做,正是為了報答陛下的大德!」
她說那裡的時光永不凋謝,美麗永不漫漶。她說那裡——
事情的利弊明擺著,自己還有得選嗎?
在天地之間矗立了十五年的大周帝國終於在這一刻灰飛煙滅。
計劃的第二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就是掌握禁軍。槍杆子裏面出政權,這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真理。當時的禁軍力量分成兩支:一支是北衙禁軍,駐守皇宮的北正門玄武門,負責保衛皇帝和皇宮的安全(七十九年前秦王李世民發動的那場政變,也是因為直接掌握了玄武門的禁軍,才保證了政變的成功。雖然當年是在長安的玄武門,這裡是東都洛陽的玄武門,但二者同屬北衙禁軍的駐地,因而其地位與作用一般無二。在日後的唐朝歷史上,玄武門還將數度喋血,所以有學者認為,在初唐歷史上不止發生過一場玄武門之變,而是有「四次」玄武門之變,神龍政變就是其中之一);除了北衙禁軍,還有一支南衙禁軍,駐守宮城以南的皇城。皇城是中央政府機構所在地,所以南衙禁軍的職責就是保衛宰相和文武百官的安全,同時也負有保衛京師之責。
武曌還想說什麼。
但是,八十一歲的女皇武曌做夢也不會想到,一場旨在推翻武周政權,匡複李唐社稷的政變行動已經在緊鑼密鼓的策劃中了。
將領們面面相覷,一下子都沒了主意。看著表情游移目光閃爍的老丈人,王同皎首先開口了:「先帝把神聖的帝國交給殿下,卻無緣無故遭到了罷黜,此事人神共憤,至今已二十一年!好不容易等到天意彰顯,如今北門與南衙同心協力,必在今日誅殺凶逆,匡複李唐社稷,願殿下不負眾望,速往玄武門!」
這一年,張柬之已經年屆八旬。
百密一疏,百密一疏啊!
多少個世代過去了,它們依然在枯黃的史冊中倨傲而華麗地飛揚。
神龍革命,李唐歸來。
武曌在臨終前留下了一道遺詔: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與高宗合葬乾陵;並將王皇后、蕭淑妃、禇遂良、韓璦、柳奭的親族子孫全部赦免。
武曌無聲地冷笑著,把太子叫到了面前。
接著,武曌又直直地盯著崔玄暐說:「其他人都是因人推薦才進入中樞,只有你是朕親自提拔的,想不到你也在這裏!」
從哪裡出發,就回到哪裡。
儘管整個政變計劃滴水不漏,但是前兩路卻都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難,差一點導致整個行動的流產。李多祚這一路來到東宮后,本以為太子李顯已經整裝待發了,沒想到事情大大出乎他們的意料之外。
「既然人已經殺了,你也可以回東宮去了。」
帝國未來的命運,將在這一天見出分曉……
文明元年是武曌廢黜中宗,軟禁睿宗,正式臨朝稱制的那一年,也是武曌全面掌控帝國的開始,所以這道大赦令的意義自然非比尋常。它意味著風燭殘年的女皇武曌已經決意採取寬恕與和解的政治姿態,了九九藏書結過去的恩怨糾葛,實現政權的順利交接與平穩過渡。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拜相的那一天,前來道賀的文武百官看見張柬之的臉上迸發出了一種異樣的光芒。
把屬於你的都還給你,剩下的都屬於我。
北衙禁軍的最高統帥是左右羽林衛大將軍,當時的右羽林衛大將軍是李多祚。他是靺鞨人,曾追隨名將裴行儉出征西域,在高宗時代便已嶄露頭角,所以一直感念高宗的知遇之恩。張柬之首先找到他,開門見山說:「將軍今日的富貴,是誰給的?」李多祚感懷淚下,說:「大帝(高宗李治)。」張柬之當即亮出底牌:「今大帝之子為二豎(二張)所危,將軍不思報大帝之德乎?」李多祚收起眼淚,指天盟誓:「苟利國家,惟相公處分,不敢顧身及妻子。」(《資治通鑒》卷二○七)
雖然視線模糊,讓她來不及看清這些人的臉,但她馬上就意識到——
她輝煌而又曖昧的一生化成了滿天猩紅的花瓣。
終於,李顯恍恍惚惚地站了起來,邁著沉重而緩慢的步履朝門口走去。眾人轉怒為喜,馬上跟著他出了東宮。王同皎一下子把太子扶上馬背,然後與眾將士簇擁著太子向玄武門飛馳而去。
百年流水盡,萬事落花空。
因為他委實不知道自己該如何面對這個昔日的夢想。
「原來是你?」
他原本以為計劃天衣無縫,可偏偏缺失了最重要的一環——今日在此輪值宿衛的不僅有羽林軍,赫然還有殿中監田歸道和他率領的千騎。所謂千騎,名義上也隸屬於羽林軍,但其將領卻由皇帝直接任命,因此算是一支相對獨立的軍事力量,其存在意義實際上就是與羽林軍相互制衡。此刻,田歸道眼見張柬之帶著軍隊殺氣騰騰而來,自然是二話不說,關門據守了。
可就在今天,它居然真的被喚醒了。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那是母親武曌的臉。
該來的還是來了!
一個獨一無二的女人走了。
沒得選了。
可她終究沒有再說什麼。
八十載的滄桑歲月徹底染白了老人的鬚髮,但卻不曾湮滅他的匡複李唐之志。
張柬之仰頭望著這座高大的玄武門,心急如焚,左右為難。想進攻,又擔心武皇一旦驚覺,整個京師必然陷入一場混戰;不攻,逼宮行動眼看就要功敗垂成……
他已經聽出了這句話里的威脅意味。如今一干大臣及眾將士都和他綁成了一條繩上的螞蚱,如果此事半途而廢,眾人一怒之下,說不定就先把他這個太子做了!就算他們不會這麼干,但是明日等待他們的,也必將是殺頭族誅的命運,而自己最好的結果,很可能也是被母親武曌下詔賜死!
她寬恕了過去的敵人,也寬恕了過去的自己。她放棄了為之奮鬥一生的大周帝國的皇帝稱號,以李家兒媳的身份回歸到了李唐皇室的譜系之中。
神龍元年二月初四,李顯下詔宣布,恢復國號為唐;郊廟、社稷、陵寢、百官、旗幟、服色、文字全部恢復唐九*九*藏*書時舊制。
軟禁了武皇之後,政變軍隊迅速逮捕了張昌儀、張昌期、張同休,將他們全部斬首,隨後與張易之、張昌宗的首級一起懸挂在端門前的洛水橋南岸示眾。一夜之間,他們的屍體便被憤怒的百姓割盡剮光,分搶一空。
可她卻在中國歷史灰暗沉悶的男權敘事中楔入了一段胭脂紅粉的想象,留下了一抹令人尷尬也令人神往的暗香。
母親似乎在看著他笑,可那笑容竟是如此猙獰和森冷,讓他不寒而慄。許久,李顯支支吾吾地說:「凶逆誠當夷滅,然而聖上龍體欠安,會不會驚嚇到她?依我看,此事不妨延後,當與諸公從長計議。」
第五天,武曌被移送上陽宮,由李湛負責警衛,實際上就是軟禁,防範她垂死掙扎。
她仰面向天,看見一生中經歷的所有往事,都幻化成一幅幅凌亂卻又清晰的畫面,宛如正月十五的旋轉花燈那樣,以黑暗的天空為布景,在她的眼前一幕接一幕地閃過。
第六天,李顯率文武百官前往上陽宮,向武曌進獻尊號,稱「則天大聖皇帝」。
往前邁一步,生死成敗還在未定之天;往後退一步,今日所有參与行動的人都必死無疑!
李顯既擔心它在日復一日的禁錮中悄然死去,更害怕它有一天突然醒來。
她發現自己正從塵世間最高的巔峰朝著一個無盡的深淵墜落。
一、此次政變的主要目標就是匡複李唐社稷,因而太子李顯自然成為此次行動最重要的一面旗幟,但是他身份特殊,不便親自參与策劃,所以才由身為宰相兼東宮屬官的崔玄暐出面,其身份相當於太子派出的代表;
行動開始后,這三路中只有李旦和袁恕己的第三路進展最為順利。他們率兵包圍政事堂后,立刻逮捕了二張的三個心腹,宰相韋承嗣、房融、司禮卿崔神慶,然後迅速封鎖皇城,並且全面控制了整個京師。
就在張柬之萬分焦灼之際,李多祚等人終於擁著太子李顯來了。
二、敬暉、桓彥范與張柬之不僅曾有過同僚之誼,相互之間知根知底,而且都是狄仁傑舉薦入朝的,大家同出狄公門下,意氣相投,立場一致;
面對這群全副武裝、摩拳擦掌的政變將士,李顯卻耷拉著腦袋,臉色蒼白,虛汗直冒,並且一直躲避著他們的目光。雖然對此次行動早已有了思想準備,而且貌似也下定了決心,但是事到臨頭,這個四十九歲的老太子還是感到了一陣強烈的恐懼。
她只是靜靜地躺了回去,重新閉上了眼睛。
公元705年陰曆正月,大周王朝的女皇武曌宣布改元神龍,同時採納宰相崔玄暐和司刑少卿桓彥范的建言,宣布將文明元年(公元684年)以來所有在押或流放的政治犯,除揚州叛亂與諸王叛亂的魁首之外,其他人全部赦免。
張柬之是個典型的大器晚成的人物。他是襄陽(今湖北襄陽縣)人,生於武德末期,少時就讀太學,涉獵經史,稍長進士及第,授青城縣丞。按理說,這種人生起點不能算低,如果正常升遷的話,他這輩子無論如何也九*九*藏*書跟「大器晚成」這四個字沾不上邊。可老天爺偏偏和他過不去,讓他在這個小小的縣丞職位上一待就待了四十多年,直到永昌元年(公元689年),武曌開制舉廣納人才,張柬之才以六十多歲高齡參加賢良科的會試,終於在一千多名年輕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獨佔鰲頭,被擢為監察御史。此後張柬之又在朝廷奮鬥了將近十年,才慢慢升到鳳閣舍人的職位。
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她選擇了寬恕,也選擇了回歸。
成功策反李多祚后,張柬之旋即用最快的速度將一批心腹安插|進了北衙禁軍,分任左、右羽林將軍,他們是敬暉、桓彥范、右散騎常侍李湛(李義府之子)、荊州長史楊元琰。楊元琰是張柬之荊州長史之職的繼任者,也是他的好友。當年二人在荊州辦理職務交接時,曾相約于長江上泛舟,楊元琰當時便慨然吐露了匡複李唐之志。所以此次張柬之將其調任右羽林將軍時,特地叮囑他說:「楊君還記得在長江上說過的話么?今天給你的職位,不是隨便給的!」
桓彥范立刻站了出來,說:「太子豈能回去!昔日先帝把愛子託付給陛下,現在他年齡已大,卻久居東宮,天意人心,一直思念李家,群臣也念念不忘太宗和先帝之德,故奉太子誅殺賊臣。願陛下傳位太子,以順天人之望!」
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這一天,女皇武曌生平第一次體驗到了一種山河粉碎,日月無光,天空崩裂,大地平沉的寂滅之感。
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武曌病歿于洛陽上陽宮,終年八十一歲。
第四天,李顯第二次登上皇帝寶座,大赦天下,唯張易之一黨不赦;同時將周興、來俊臣等酷吏迫害過的人全部平反昭雪,子女被發配為奴的全部釋放;加授相王李旦為安國相王,任太尉、同鳳閣鸞台三品,加授太平公主為鎮國太平公主;武周一朝所有被發配籍沒的李唐皇族全部恢復皇室身份和相應官爵。
三、袁恕己的情況與崔玄暐類似,也是因為相王李旦不便親自出面,所以就由他作為相王的代表參与到領導小組中來。
生命是一條征途,也是一場輪迴。
這是張柬之事先完全沒有料到的。
無論何時回過頭去,你總能看見武曌的臉一半落在光明之下,一半浮在黑暗之上。
城門上的田歸道一見太子駕到,知道自己不開門不行了。他本來也不是二張一黨,今日閉門據守只不過是職責所在,如今既然太子來了,那他當然沒有理由把未來的天子拒之門外。
那些擁李派大臣都知道,只有內心具有使命感的人,才可能「誠于中而形於外」,煥發出這種震撼人心的光芒。
經過這一系列周密部署,計劃基本上是萬無一失了。當時姚崇推薦張柬之時曾說,此人「沉厚有謀,能斷大事」,如今看來,張柬之的表現果然如其所言。
最後她只抓住了一把虛空……
沒有人能夠完全讀懂這片血雨般的猩紅,沒有人知道它們隱含了女人武曌多少的激|情與夢想,多少的慾望與憂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