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四章 神龍政局 一場突如其來的政變

第四章 神龍政局

一場突如其來的政變

可是,它真的是完美的嗎?
死神就這樣毫無預兆,猝不及防地來到了武三思父子的面前。
當李重俊的屍體和首級被運回長安后,驚魂甫定的李顯毫不掩飾他的憤怒之情,即刻命人用太子首級祭祀了太廟和武三思父子,隨後又將其懸挂在朝堂上示眾。
一場勝利在望的政變,就這樣功虧一簣。
與其這樣無所作為,任人宰割,還不如鋌而走險,拼個魚死網破!
如果李重俊具有成熟的政治經驗,那他在制訂政變計劃的時候就應該想到這一點。也就是說,除非不發動,一旦發動,就必須以「控制皇帝,奪取政權」為最終目標。只要這個目標實現,就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地除掉任何他所認定的「奸黨」!因此,對於李重俊來說,就算他沒有弒君篡位的想法,至少也應該用武力把中宗李顯控制起來,迫使他下詔誅殺所有武氏餘黨,同時授命太子監國。如此一來,他才能一方面達到清除政敵的目的,一方面又防止皇帝秋後算賬。只有這麼做,他才能真正保障自身的安全。
上官婉兒聽到外面殺聲震天,正在手足無措之際,又聽見宮人飛報,說變軍口口聲聲要抓她,當即嚇得面無人色。不過她畢竟在宮中多年,多少還是練就了一點臨危不亂的定力,所以很快就冷靜了下來。她知道,要想保住性命,唯一的辦法就是跟皇帝皇后綁在一塊。太子要是連皇帝也敢殺,那就只好跟著皇帝一起死;倘若太子不敢殺皇帝,那自己就能躲過這一劫。上官婉兒心裏這麼想著,人已經飛快地沖向皇帝的寢殿。
一百余名騎兵跟著太子李重俊狂奔出城,準備亡命終南山。可是,跟著這樣一個窮途末路的主子混,還有什麼富貴和前途可言呢?
凝神觀戰的兩軍士兵不約而同地發出一陣高呼,只不過皇帝這邊是高聲歡呼,而太子那邊卻是一片驚呼。
只猶豫了短短的一瞬間,他們便不約而同地把刀槍轉向了自己的將軍們。
所以,與其說這頂儲君的冠冕象徵著地位和榮耀,還不如說它其實是一個巨大的魔咒。從它戴在李重俊頭上的那一刻起,李重俊就感覺自己被一片莫名而可怕的陰影籠罩住了,因而食不甘味,寢不安枕,整天都活得戰戰兢兢。
一個動蕩不安的神龍時代就這樣匆匆畫上了句號。
這顯然是個不可饒恕的錯誤!
李重俊等人發動政變的目的僅僅是為了清除武氏一黨,為自己贏得更安全的生存空間,除此之外,似乎再也沒有更高的政治訴求,這就決定了他們只能搞一場「半拉子」政變。
由上可知,無論是太子李重俊,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還是宗室親王李千里,顯然都缺乏成功的領導者所需的素質,尤其缺乏政變所需的謀略和政治智慧。所以從一開始,這場政變的結局就已經註定了。進而言之,這場政變更像是一次單純的軍事行動,算不上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政變,因此無論成功與否,都不可能產生任何積極的政治後果。
當李重俊重新抬起頭來的時候,剛好看見幾把鋼刀同時向他的頭頂劈了下來……
決心已定,李重俊開始尋找同盟。
城樓上的李顯一見楊思勖得手,馬上抓住時機,倚著欄杆向變軍士兵喊話:「你們都是朕的宿衛之士,何苦追隨李多祚造反?只要你們斬殺叛賊,不必擔心沒有富貴!」
這個被點燃憤怒的人就是安樂公主的異母兄長,當今的帝國儲君—read.99csw•com—太子李重俊。
神龍三年(公元707年)七月初六,蓄謀已久的李重俊終於出手了。他偽造了一道皇帝詔書,調集羽林軍士兵三百多人,和李多祚、野呼利、李思沖、李承況、獨孤禕之、沙吒忠義等人一起,徑直殺向休祥坊南門內的武三思宅邸。休祥坊位於長安城的西北角,與宮城之間僅隔一個輔興坊,所以政變軍隊一從宮城西側的安福門殺出,不消片刻便可衝到武三思的宅邸前。
李顯臉色煞白,豆大的汗珠不停地從額頭和鼻尖往外冒。
剎那間,凶神惡煞的太子就衝到了他們眼前。一道寒光閃過,武三思看見兒子武崇訓的頭顱瞬間飛離了身軀,一柱鮮紅的血光立刻從肩膀中間的窟窿中噴射而出,一下子染紅了武三思的目光……
除了李多祚和李千里這兩個手握禁軍的大將外,參与政變計劃的人還有李多祚的部將李思沖、李承況、獨孤禕之、沙吒忠義,以及李多祚的女婿野呼利、李千里的兒子天水王李禧等。如果單純從軍事角度來看,這樣的陣容無疑是強大的。然而,一場政變能否取得成功,並不單純取決於軍事力量的大小。換句話說,在政治的角斗場上,拳頭固然重要,但是比拳頭更重要的卻是頭腦。可惜在這一點上,李重俊和他的戰友們顯然都有些認識不足。
而當安樂公主公然向中宗提出立她為「皇太女」時,李重俊更是被一種末日將臨的恐慌徹底攫住了。雖然中宗拒絕了安樂公主的要求,但這並不等於她會從此善罷甘休。據李重俊所知,駙馬武崇訓天天都在慫恿安樂公主,讓她想辦法迫使中宗廢黜太子。照此情形發展下去,無論安樂公主最後能不能當上皇太女,李重俊今後的日子都絕對不會好過。
不過,現在想什麼都沒用了,只有逃命要緊。變軍是從皇宮南邊殺過來的,所以眼下最安全的地方,就只有北面的玄武門了。因為玄武門是禁軍的屯駐地,可以調動部隊阻遏變軍,而且此門建於龍首原的余坡上,地勢較高,站在城樓上可以俯瞰大半個宮城,便於觀察形勢,無疑是整個太極宮中最好的避難所。思慮及此,李顯趕緊帶著韋后、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兒,在一群宦官宮女的簇擁下,倉惶跑到玄武門,立刻登上城樓,同時命右羽林大將軍劉景仁率百余名士兵在城樓下護駕,結陣抵禦變軍。
太子李重俊的這路人馬一敗塗地,而成王李千里的那一路也不比他們幸運。
接下來,帝國政壇勢必要重新洗牌。在即將展開的又一輪驚心動魄的政治博弈中,誰又將成為下一個出局者?
他耷拉著腦袋,生平第一次感到呼吸是一件這麼困難的事情。
他首先找到了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此人是神龍政變的主要功臣之一,當初就是因為他在軍事上提供了強大的助力,才保證了政變的成功。可是這幾年來,以張柬之為首的功臣集團卻被武三思剷除殆盡,神龍政變的勝利果實也輕而易舉地落入武三思手中,這一切,無不讓李多祚感到義憤填膺。雖然他暫時還沒有被武三思列入打擊範圍,但是唇亡齒寒的憂懼卻時刻纏繞著他,讓他惶惶不可終日。所以,當太子李重俊暗中找到他,向他提出發動政變,誅殺武氏一黨的計劃時,李多祚當即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第一,政變領導者的素質有問題。
然而,末日就在這一瞬間降臨了九_九_藏_書
假如政變是這樣發動的,那麼當他們在玄武門下與保護皇帝的軍隊對峙時,士兵們就不會輕易背叛。因為就當時的形勢而言,太子這邊的實力還是要比皇帝那邊強得多。然而,變軍士兵之所以聽了皇帝李顯的一句話就陣前倒戈,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太子和李多祚是以一紙偽造的詔書騙他們起來造反的,這就嚴重地削弱了他們的忠誠度和積極性。如果政變行動自始至終都很順利,大家事後都有好處,那當然沒話說;可當形勢發生變化的時候,士兵們當然寧可聽皇帝的,也不肯再為太子賣命。因為他們本來就是聽從「皇帝命令」才行動的,如今既然知道那命令是假的,而皇帝在城樓上說的金口玉言則是千真萬確的,結果自然是把槍口掉轉過來對準太子他們了。
這是一個天高雲淡的初秋早晨,武三思和他的兒子武崇訓正在書房中品茗聊天。清晨的薄霧還未散盡,空氣中飄蕩著縷縷沁人心脾的花香。武三思有一搭沒一搭地和兒子說著話,眼睛半睜半閉,嘴裏呷著香茗,鼻中嗅著花香,渾身的每一個毛孔都在盡情享受著這一份恬靜、安逸與祥和。
李重俊和李多祚等人殺死武三思父子及親黨十餘人后,又按計劃殺回皇宮,率兵從肅章門斬關而入。肅章門是分隔「外朝」與「內廷」的一道重要宮門,一旦殺進這道門,就意味著政變的性質已經不僅是「清除奸黨」,而是公然與皇帝為敵了。不管太子的主觀目的為何,至少在客觀上,他已經把皇帝和自己同時逼上了絕路。李重俊等人一路衝進內廷,沿途撞開多處殿閣,高喊著要逮捕上官婉兒。與此同時,李千里父子也率兵撲向右延明門,準備從這裏攻入位於太極殿東側的門下省,砍殺正在朝堂辦公的宗楚客、紀處訥等武氏黨羽。
然而,李重俊並沒有這麼做。所以,他的失敗是必然的。
隨著武韋一黨的權力越來越大,李重俊也越來越強烈地預感到——自己遲早有一天會被這些人廢掉,甚至死在這些人手上。
一路上,皇帝承諾富貴的那番話始終在他們的耳邊迴響。於是不斷有人偷偷勒住韁繩,掉轉馬頭往回跑。等到李重俊逃到鄠縣(今陝西戶縣)附近的樹林中時,身邊只剩下最後的幾名親信。筋疲力竭的李重俊翻身下馬,跌坐在一棵老樹下,背靠著樹榦大口大口地喘氣。
先來看李重俊。他雖然貴為太子,但是年紀太輕,缺乏相應的人生閱歷和政治歷練,入主東宮的時間又太短(政變前一年七月剛被立為太子),而且東宮官屬又大多是一些權貴子弟,根本沒有德行和能力輔佐他,「唯以蹴鞠猥戲取狎于重俊,竟無調護之意」。(《舊唐書·中宗諸子傳》)所以,李重俊在政治上其實是非常幼稚的。
如果李重俊稍微有點政治頭腦,或者身邊有得力的政治幕僚的話,那他絕不會採取這種愚蠢的「矯詔」方式,而會像歷朝歷代那些成功的政變者所做的那樣——首先指出奸黨(武氏一黨)對朝政的危害,闡明此次行動的正義性,激發士兵的鬥志和血性;其次許諾功名富貴,用利益來驅動人心;最後進行一定程度的威脅恐嚇,宣稱大家都是一條繩上的螞蚱,只許前進,不許後退,倘有異心,立斬不赦等等。以李重俊的儲君身份,完全可以堂而皇之地做這樣一番動員,接著再讓禁軍長官李多祚出面,和官兵https://read.99csw.com弟兄們套套近乎,說些「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之類的煽情話,然後一人一大碗酒,指天為誓,歃血為盟,最後就可以激|情澎湃地拿起刀槍,大義凜然地幹革命去了。
太子的變軍有三百多人,皇帝這邊倉猝集結的士兵只有一百多人,如果太子一鼓作氣,下令強攻,勝利多半是屬於他的。可是,他偏偏就在這節骨眼上莫名其妙地停手了。
反觀神龍政變,自始至終,以五大臣為首的領導集團都有一個鮮明的行動綱領和政治口號,那就是——誅殺二張,推翻武周,匡複李唐社稷,擁立李顯複位。有了這樣的指導思想,才能團結大多數文武官員,從而整合各種政治力量,最終贏得勝利。而李重俊等人策劃的這場政變卻全然沒有類似的東西,只是把整個行動建立在一張假造的皇帝詔書之上,如此政變要是能成功,那就是老天爺瞎了眼了。
現在,波譎雲詭的神龍政局終於落下了帷幕。
表面上看,李重俊是幸運的,可實際上,他這個太子當得實在是夠窩囊。因為他不是韋后所生,所以韋后從不給他好臉色看;此外,大權獨攬的武三思對他這個「未來天子」也是頗為忌恨,一直在暗中排擠他;還有那個驕縱任性的安樂公主,更不把他當一回事,經常和駙馬武崇訓一起肆意凌|辱他,還當面呼他為「奴」;而那個專掌詔命的宮中女官上官婉兒,則時常利用手中的權力推尊武氏一黨,這無疑也在一定程度上對他這個當朝儲君構成了威脅。
李重俊之所以會在玄武門下產生遲疑,按兵不戰,就是因為他只想捕殺武氏黨羽、上官婉兒,而不願意與皇帝刀兵相見。我們說過,這是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李重俊此舉,充分暴露了他在政治上的幼稚和愚蠢。他似乎以為,只要除掉武氏一黨就萬事大吉了,而絲毫沒有意識到——對於任何一個皇帝來講,不管太子是否有顛覆皇權的意圖,只要他膽敢把軍隊開進內廷,就是十惡不赦的大逆之罪!
變軍士兵面面相覷。
計劃看上去似乎是完美的。
李重俊聽見自己內心有一個憤怒而絕望的聲音在喊——不!
趁著太子這邊猶豫的間隙,皇帝身邊一個叫楊思勖的宦官意識到有機可乘,立刻向皇帝請命,主動要求下去攻擊。一般的宦官都是蒼白瘦弱之人,可這個楊思勖卻與眾不同,不僅身材魁梧,而且一臉勇武之色。李顯大喜過望,當即首肯。楊思勖旋即衝下城樓,飛身上馬,獨自一人朝變軍馳去。
這是武三思在這個世界上看見的最後一幅圖景。繼而他感覺自己的脖子一涼,眼前一黑,整個世界就徹底陷入了黑暗。
武三思最初是聽見一陣刺耳的喊殺聲像潮水一樣由遠而近地漫了過來,緊接著,太子李重俊揮舞佩刀左劈右砍的畫面就映入了他的眼帘。他看見太子怒目圓睜,表情猙獰,身後緊跟著一群殺紅了眼的禁軍官兵。他們順著後花園的那條碎石甬道飛快地向書房撲來。在甬道兩側,武府的人一個接一個地仆倒在血泊中。武三思想喊,可喉嚨卻被什麼東西堵住了,一絲聲音也發不出來;他想跑,可雙腳卻像灌了鉛一樣,無法挪動半步。而他的兒子武崇訓也跟他一模一樣,無比驚愕地張大著嘴巴,不敢相信眼前發生的這一切都是真的……
參与政變的人員確定后,李重俊等人開始制訂行動計劃。他們決定兵分兩路:一路由李重俊九_九_藏_書、李多祚率領,直撲武三思宅邸,一舉消滅這個最主要的敵人;另一路由李千里父子率領,分兵把守太極宮的各座宮門,封鎖宮廷內外的交通。待誅殺武三思后,第一路人馬迅速回頭攻進內廷,捕殺上官婉兒;第二路人馬則殺入朝堂,剷除武三思在朝中的黨羽(兵部尚書宗楚客、左衛將軍紀處訥等人),最後再與太子合兵一處,徹底控制整個太極宮的局勢。
如此種種,無不讓李重俊感到深深的孤獨,更讓他感到了強烈的恐懼。因為這些人都是當今大唐帝國最有權勢的人,並且還在處心積慮地向更高的權力巔峰邁進,而李重俊的太子身份則使他不可避免地成了他(她)們前進道路上的障礙,因而也就必然成為他(她)們的眼中釘和肉中刺。
中宗共有四個兒子,李重俊排行第三,非嫡非長,本來是沒有資格當太子的,可由於中宗長子李重潤早在大足元年(公元701年)因得罪二張而被武曌逼殺,次子李重福又在中宗複位之初遭韋后讒毀,被貶出東都,軟禁于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市),所以儘管中宗並不寵愛李重俊,可儲君的冠冕還是順理成章地落到了他的頭上。
他斷然不會想到,這個平時沉默寡言的太子居然會起兵造反!
雙方就這樣在玄武門下對峙著。
李多祚、李思沖、李承況、獨孤禕之、沙吒忠義當即被一部分倒戈的士兵亂刀砍殺。太子李重俊見大勢已去,慌忙帶著親兵一百餘人奪路而逃,其餘的部眾各自作鳥獸散。
變軍人人駭異,士氣頓時大挫。李重俊、李多祚和其他幾個將領也都是滿臉驚惶。
這個時代雖然短暫,歷時不過三年,但是卻發生了太多讓人始料未及的變故。先是五大臣一舉推翻了女皇武曌,繼而武三思又整垮了功臣集團,如今,太子李重俊又悍然發動政變,誅殺了一手遮天,權傾朝野的武三思,然後本人也死於非命……如此種種,真是令大唐臣民們心驚肉跳,欷歔不已。
同時,李顯把成王李千里的姓改為「蝮」,將他的黨羽全部逮捕誅殺;被變軍攻破的各道宮門的守衛官兵,皆因失職之罪被判處流放;平亂有功的宮闈令楊思勖則被擢升為銀青光祿大夫、內常侍。稍後,李顯又追贈武三思為太尉、梁宣王,追贈武崇訓開府儀同三司、魯忠王。
第二,政變缺乏合法性依據與有效的利益驅動。
由於領導者缺乏政治頭腦,所以這場政變既沒有提出煽動人心的政治口號,也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政治綱領,這就極大地制約了成功的可能性。
經過這場突如其來的流血政變,中宗李顯雖然毫髮無損,但是也飽受了一場虛驚。
李重俊輸了,輸得乾乾淨淨!不僅搭上了自己的性命,還搭上了李多祚翁婿、李千里父子等一大幫人的性命。
此時,李顯、韋后和安樂公主也已亂成一團(安樂公主昨夜恰好在宮中留宿,沒有回家,所以僥倖躲過了剛才的那場屠殺)。當李顯等人看見鬢髮散亂的上官婉兒衝進來時,趕緊問她外面情形如何。上官婉兒一邊喘息一邊對著他們大喊:「太子是想先抓我,然後抓皇后,最後再抓皇上!」
因為幾名親信已經拔出佩刀,正慢慢朝他逼近。幾秒種后,他就永遠也不需要呼吸了。
關於此,我們可以通過一個至關重要的細節看出來。太子和李多祚在徵調三百余名羽林士兵時,居然不是由太子進行政治動員,也不是由李多祚https://read•99csw.com下達軍事命令,而是採用名不正言不順的「矯詔(假傳詔書)」手段!
李顯前腳剛登上玄武門,太子和李多祚後腳就殺到了。面對眼前這種劍拔弩張的形勢,李重俊頓時犯了躊躇。因為在他的計劃中,並沒有與皇帝開戰的打算,所以他實在拿不準下一步該怎麼辦。遲疑了片刻,他只好下令士兵暫停進攻,等著看皇帝接下來會如何表態。
怎麼辦?難道就這樣坐以待斃?
當李千里父子率兵進攻右延明門時,早有防備的宗楚客、紀處訥已經調集了二千余名禁軍閉門拒守。雙方展開激戰。由於宗楚客一方佔據城樓,居高臨下,弓箭兵可以發揮很大的優勢,而李千里一方則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只能變成對手的活靶子,所以他們很快就輸了。李千里和兒子李禧雙雙陣亡,餘眾或死或降,行動徹底失敗。
再來看李多祚。雖然他是禁軍的高級將領,但充其量也只是一介武夫。儘管他在神龍政變中發揮了很大作用,可那也要歸功於張柬之等五大臣的謀划有方和調度得當。說白了,李多祚只是一把刀,好不好使的關鍵不在於刀,而在於使刀的人。碰上五大臣,李多祚就是一把屠龍刀;可碰到李重俊,他就只能是一把切菜刀。
表面上看,太子親自領導政變,下面又有李多祚這樣的前期政變功臣和軍方高層將領,還有李千里這種老牌的李唐宗室親王,其號召力和戰鬥力似乎都是毋庸置疑的。只可惜,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不過,他很快就不會覺得困難了。
這才是一場成功的政變應該做的事情。
他們為什麼會敗得這麼慘?究其失敗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點:
這一年九月,朝廷改元景龍。
李重俊找到的第二個人是成王李千里。他是吳王李恪之子,時任左金吾大將軍。當年武曌篡唐時,李唐宗室遭遇了滅頂之災,李千里是少數劫後餘生的親王之一。神龍政變后,李千里和其他碩果僅存的宗室親王一樣,以為可以重見天日,揚眉吐氣了,沒想到武氏一黨轉眼又把持了朝政大權。現在的大唐江山表面上雖然是李家的,但真正的幕後推手卻是武三思和他的姘頭韋后。這樣的局面對殘存的李唐宗室而言,顯然是極大的威脅。因此,對武氏一黨的共同憤恨讓成王李千里和太子李重俊很自然地走到了一起。經過幾次試探性的接觸之後,雙方迅速達成了共識。他們決定並肩作戰——為了消滅共同的敵人,為了贏得一個更安全、更廣闊的生存空間而拚死一戰!
第三,沒有為政變設定一個高端的政治目標。
最後來看李千里。他雖然是李唐宗室中碩果僅存的人物,但這並不是因為他能力超群,讓武曌捨不得殺他。恰恰相反,史稱「武后誅唐宗室,有才德者先死」,而李千里「偏躁無才」,加之善於諂媚武曌,「數獻符瑞」(《資治通鑒》卷二○八),所以才逃過了那場滅頂之災。此外,李千里雖然擔任左金吾大將軍,握有禁軍兵權,但任職時間短(中宗複位時才被授予這個職務),因此難以真正獲得將士的擁戴。
李多祚的女婿野呼利是一員勇將,此時擔任變軍的前鋒將領。他眼見對方單槍匹馬殺來,心中不禁冷笑,當即上前迎戰。雙方在陣前交手,三五個回合后,楊思勖故意賣了一個破綻,野呼利不知是計,揮刀便砍,楊思勖側身躲過,反手一刀,立時將野呼利斬于馬下。
這場政變走到了一個最微妙的關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