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部 踏雪 八、戴布瓊尼帽的抗聯

第三部 踏雪

八、戴布瓊尼帽的抗聯

這件事於是被漸漸淡忘。
蘇聯紅軍,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是保爾·柯察金或者夏伯陽式,身披軍大氅,頭戴布瓊尼帽,躍馬揚刀。抗聯,會是這樣的嗎?
從戰事情況推測,日軍打掉的是抗聯的掩護部隊,其主力已經撤離。日軍繼續追蹤,幾天以後在「三道河子」找到了這支抗聯部隊的密營,雙方再次發生戰鬥,那一戰中,鈴木的戰馬也被打死。
東北抗日聯軍老戰士李在德(在被服廠工作),提到過——
上世紀80年代在北京師範大學讀書的時候,偶然發現,圖書館一位看門的朱先生,竟是《小馬倌和大馬靴叔叔》作者顏一煙女士的丈夫。也因此得知,這位紅色女作家,竟是清朝貴族的叛逆,留學東京的反日分子。當年在北師大就讀的朋友,可能還記得圖書館搬新館后,這位紅鼻子,總是穿西服的白髮老先生。因為這個,結識了顏一煙女士。當時顏女士的腿已經不大靈便,抽煙抽得厲害。但說起她的早期作品《鹽丁兒九九藏書》,她的好朋友王瑩依然一往情深,記憶清晰。問起《小馬倌和大馬靴叔叔》,顏女士說,那是在採訪抗聯老戰士的基礎上寫成,有著真實的歷史背景。顏女士有一句話讓我記憶深刻——「抗聯的軍服不是八路軍式樣的,是和蘇聯紅軍一樣的。」
也有一些被俘的抗聯人員並非如此裝束,這正符合了當時條件艱苦,軍服製作數量不多的說法。同時,在東北各地不同的抗聯部隊,服裝也不統一。
軍服用料:當時所用布料都是山外運進來的,有灰色、草綠色、藏青色……軍服款式:……帽子是帶五角星的紅疙瘩帽。我的工作:……主要負責做軍帽。軍帽因前面有紅色五角星,上面有一紅疙瘩,大夥都稱為紅軍帽。軍帽為六片瓦。前面有帽遮,后三片是雙層布外翻,天冷時可放下取暖,頂部是一紅布疙瘩……
35年前後抗聯不僅有統一的制服,其軍帽還是學的蘇聯的布瓊尼帽。
對這些抗聯戰士read.99csw•com後來的命運,鈴木沒有描述。三江正是抗聯第三軍和第六軍的活動區域,或許,這些戰士的軍服上,就留有裴成春等抗聯女戰士的細密針線。
不過,由於東北抗日聯軍作戰異常艱苦,其布瓊尼帽式軍服並無實物留存下來。而且長期以來,這種說法亦無歷史圖片的佐證,是一件頗為遺憾的事情。
然而,有朋友提供材料,提到正如顏一煙女士所言,當時東北抗日聯軍確實曾經擁有蘇聯紅軍式的軍服。據說,這是一些在蘇聯生活和戰鬥過的抗聯領導人提出的建議,這樣的服裝也比較適合東北寒冷的氣候。目前可確認使用過這種軍服的部隊,主要是趙尚志領導的抗聯第三、第六軍。這一點,東北抗日聯軍的老戰士,特別是曾經在被服廠工作過的女戰士多次提到過。
可惜由於鈴木所用相機質量不佳,對焦技術有欠缺,而且照片年代久遠,這些戰士的影子顯得十分模糊,無法完全確認。對此我也十分遺憾,但限read•99csw•com於材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另一張戰鬥結束后的照片,顯示出日軍討伐隊和部分抗聯被俘人員

抗聯所戴的軍帽類似蘇聯布瓊尼式騎兵軍帽
由於遭到日軍迂迴包抄,據林中陣地而守的抗聯部隊腹背受敵,除犧牲人員外,尚有多名戰士不及撤離,被日軍俘虜,鈴木在此時拍攝下了這張照片。
後來才知道,抗聯的戰鬥絕非如此浪漫,他們是一支在敵人後方英勇作戰的孤軍,沒有糧秣,彈藥依靠繳獲,經常要在零下20度的酷寒中露營。九九藏書歷史上所有軍隊的艱苦,在他們的面前,都不得不投下一份敬重。
顏女士這段話,讓我當時對抗聯的形象充滿憧憬。
這種式樣的帽子,我後來到三軍后也看見趙尚志、陳雷、于保和等很多同志戴過。
上面照片拍攝於1938年深秋。那一年10月15日到10月30日,日軍對三江(黑龍江東部)地區的抗聯武裝發動了秋季大討伐。照片的拍攝者,日本軍官鈴木隨討伐隊在寶清樺川之間捕捉到一支轉移中抗日聯軍部隊的蹤跡,在使用軍犬的情況下,經兩天一夜的追擊,第二天下午雙方發生戰鬥。
早年曾經讀過一本描寫東北抗日聯軍的文學作品《小馬倌和大馬靴叔叔》,裏面講到一位剛參軍的小戰士對足蹬大馬靴的抗聯指揮員曾充滿恐懼,因為這種裝束和日本鬼子一模一樣。後來才知道,這是在戰鬥中從敵人那裡繳獲的。
2010年,薩在日本收集到一冊老相片集《在滿紀念》,原擁有者是一名相叫鈴木的日軍軍官,此人曾參加過多次對抗九*九*藏*書聯的討伐作戰。這冊相集裏面有大量與抗聯作戰的照片。其中一張引起了我的注意,顯示幾名被俘抗聯戰士正是戴的布瓊尼帽。
1935年,北滿省委馮仲雲、夏雲傑等領導來到被服廠,和裴大姐(裴成春,被服廠廠長)商定給部隊做軍服的事情,其中關於軍帽的式樣是根據有人提出的紅軍帽的式樣做的。當時我們試做了一頂給領導看,做得對不對,領導看過後說,「就是這個樣子,就這樣做吧!」以後我們就給部隊做這種帽子。
東北抗日聯軍老戰士李桂蘭,原被服廠主任說:
右邊位於焦點的這位抗聯戰士,帽子似乎就不是布瓊尼式的(也有點像布瓊尼帽被日軍歪戴在這名戰士頭上)。
2010年,薩在北京遇到李再德老人的兒子于光先生,他也曾專門提到,這種軍服最難做的就是帽子頂上的那個紅疙瘩。「我媽媽在被服廠就是專門做這個紅疙瘩的,因為她手巧。」于先生說來似乎頗為自豪。今天在東北活躍的抗聯精神宣傳隊,也曾複製過這種軍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