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部 踏雪 外篇(五) 對薩蘇提供蘿北戰鬥照片的考證

第三部 踏雪

外篇(五) 對薩蘇提供蘿北戰鬥照片的考證

文中其實還有三個細節值得注意:
那麼,什麼叫中日史料印證?和以下的中方史料比照一下,馬上就可以得到很好的體現——
蔡近葵在這次緊急會議上提議退入蘇聯,其理由是:(1)我三、六軍部隊在肇興鎮戰鬥中消耗子彈過多,如不及時補充難以繼續戰鬥;(2)在突圍過程中,我三、六軍部隊負傷三十余名,如不及時治療勢必造成重大減員;(3)入蘇境與趙尚志軍長會見,並接他回國領導抗戰。與會的全體幹部一致贊成蔡近葵的意見。
(凌晨)一點來鍾,戴鴻賓軍長與蔡近葵師長首先率五百人的馬隊出發了。馬隊在夜幕中,只能憑著雪光摸索前進。由於道路不熟,雪大辨路困難,馬隊只能緩慢前進……走了三個多小時才到達肇興。
攻城戰鬥初戰告捷,殘敵龜縮到了蘿北縣公署。
戴鴻賓得知日軍部隊乘汽車趕來解圍的消息,便立即下令往城西撤退。我軍在上街基搶佔了炮台,向日軍板坂部隊的三輛汽車猛烈射擊,擊斃板坂大尉等十八名,傷六名,日軍處於危急狀態。隨後雖有日本警尉森島、日軍中尉伊藤以下二十余名前來助陣,但仍受我軍強大火力壓制,毫無反攻之力,直到下午三時,駐綏濱縣福興屯的偽軍乘汽車前來應援,並在公路兩側與我軍發生了激烈戰鬥。在激戰中,戴鴻賓察覺我軍已處於不利地位,如再戰下去有全軍覆沒的危險,便立即召集團以上幹部開會九*九*藏*書研究對策……
戴鴻賓軍長「馬上命令攻擊偽縣公署,並命令向縣公署院內開炮。誰知炮彈返潮,四十發迫擊炮彈,打了三十八發都不響」。於是,「縣公署的敵人憑著碉堡、崗樓頑抗」,隨後日軍開始增援,攻打蘿北縣城的戰鬥功敗垂成。
這段記載之中很多描述的原始出處,是上街基戰鬥的親歷者王海珍、喬占江的一篇回憶文章《夜襲肇興鎮,激戰上街基》(《蘿北文史資料》第1輯):
張壽篯決定攻打兩處邊境據點,以勝利的軍事行動迎接趙尚志回國。根據分工:戴鴻賓率領六軍保安團,四師二十八團和三軍一、九師500餘名隊伍攻打肇興鎮(蘿北縣城),張壽篯政委率領六軍二師、三軍十師200餘名隊伍攻打鴨蛋河鎮,我率領六軍三師獨立營和六軍二十九團百余名騎兵隊伍,埋伏在寶泉嶺附近阻擊鶴崗方面來的敵人援兵。2月4日夜,戴鴻賓指揮進攻肇興鎮的戰鬥打響了,攻入城內的三、六軍部隊遭日本關東軍援兵的攻擊迅速撤出城外。2月5日拂曉,我軍在肇興城外與乘汽車追擊的日軍板坂部隊發生了一場非常激烈的戰鬥。打死打傷日本關東軍板坂大尉以下三四十名。
翻開塵封的史料,有多少這樣的歷史細節,讓人心潮澎湃或扼腕長嘆。
晚清東北解除封禁令以後,地方官員在交通要道,軍隊駐防區和居民稠密地區建立以工商九九藏書業為主的規範化聚落,名為「放街基」,即規劃出街區的方圓四至及街道布局圖,以丈尺為單位招商購買建屋。一般以長寬三點三里為準.面積呈九九之數,中央以街為主幹,街兩側為工商鋪戶,街四周為巷(居民區)。街形成以店鋪為主、集市為輔的商業區。晚清至民國初年東北地區出現了大量的街區,以後逐漸形成街鎮,初放的街基大多成為縣治。
其二,攻打蘿北縣城的戰鬥功敗垂成,其原因令人扼腕長嘆:
那麼什麼是「街基地」呢?這個詞語的理解,首先可以比照一下「宅基地」。
上街基消滅板坂后,我軍的戰鬥和撤退過程中,「蘇聯炮兵不斷向日軍炮擊,震懾日軍,迫使日軍不敢冒險妄動,給了我軍很大支援。」
蘿北縣城、2月4日、趙尚志、騎兵、板坂大尉。
蘿北縣城的「上街基」,應是根據一片「街基地」的方位而取的一個地名。東北有不少地方「街基」為地名,距蘿北不是很遠的富錦縣城也有「上街基」的地名,其原名為「南街基」,民國元年改稱上街基。
這段文言文若是不好理解,也可看明清史專家劉秀生的介紹:
《撫順市志》的記載:
照片的日文解說上這幾個關鍵詞,在這段話之中,一個都不少!
同時,他又命令身邊的戰士向敵人的汽車猛烈射擊,最好是把汽車輪子打爆。這時,跑在最前面的是六軍二十八團郭團長和一名老機槍射手。他九*九*藏*書們聽到命令,飛也似的跑向上街基東南炮台,這位機槍射手,奮不顧身,跑向炮台的第二層,剛剛架上機槍的時候,日軍的汽車剛停下,日本軍官板坂少佐在車上橫握戰刀,嘰哩呱啦,揮軍督戰。日軍凍僵了手腳,剛欲跳下車,機槍子彈像一陣暴雨掃射過來,板坂少佐當場斃命,車上的蘿北警務局日本指導官岩崎才剛剛結婚,也拋下他的蜜月新娘和板坂少佐一同歸天,其餘的日本兵車上車下橫七豎八倒成一片,嗚呼哀哉,其中只有一個命「大」,他下車太猛,皮帶在豐後邊,身子還未著地,就活像一個吊著的油瓶被不要命的汽車拖回肇興去了……
王明貴的回憶錄《踏破興安萬重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中,可以摘錄出一段話:
這篇回憶文章《夜襲肇興鎮,激戰上街基》的作者王海珍,當時是六軍迫擊炮連二班班長、喬占江則是六軍司令部通訊員。
38發若是都響了,一口氣砸到偽縣公署上,這次戰鬥的戰果會增加多少啊……
其三,戴鴻賓軍長以這樣的方法,才得到了蘇軍這樣的「支援」:
餘下的兩發迫擊炮彈,一發扔向了增援的日軍,「這一炮真沒想到打響了,只聽『咣』的一聲巨響,炮彈在敵群中開了花?這是關鍵的一炮啊!日軍被炸得暈頭轉向,不知虛實,連忙龜縮回去了」。
街基地出現在清末,是各地在丈放荒地過程中「留適中之地,水陸衝要處所,劃九*九*藏*書出地段,以為設置基礎,是為街基」……「除划留官道及官署基地以外各視地方之街僻,分別等次,酌定價目,招戶承領」,徵收押租(街基價)與年租,並通過清丈發給印照,以憑管業。
1936年,偽滿撫順縣的土地攤款分三種稅率:街基地、園輔地(注:應是園圃地)、農村土地。
《黑龍江土地資源》有具體的記載:
馬隊到了肇興西南門外,戴軍長下令,每班留一個人打好馬樁子,看好馬,其餘準備戰鬥。
具體比照內容,雖有細節上的區別,但日軍的記載和王明貴的回憶,在戰鬥事實方面,幾乎是完全一致的……
通過這種分類,也就可以明白「街基」大體上是什麼概念了。
其一,消滅板坂等18個日軍的我軍確實是騎兵部隊,和日軍記載的「騎馬匪」一致:
戰後,日本軍國主義在上街基村東附近立一石碑,無恥地稱「板坂少佐」等侵略者為「十八勇士戰歿之地」。此碑文「文革」期間已佚,尚在殘碣只有原碑的四分之一了。
這次戰鬥的發生地是蘿北縣上街基,這個地名不為人熟知。於是有必要解釋一下地名「上街基」。
根據這個石碑的記載可知,軍銜為大尉的板坂是被追晉為了少佐。
哨兵報告,從東南富錦方面開來兩輛載滿日寇的汽車,已進入肇興鎮內,戴軍長一尋思,這是敵人增援部隊,我軍得趕快作新的戰鬥準備,於是,命令部隊西撤。在我軍撤退時,日軍一輛汽車九九藏書,拉著十九個日本兵追了上來,眼看要插到我們的隊伍中間,戰士們立即散開,車上的日軍不開槍不開炮,我軍打槍,他們也不太還擊,汽車拚命朝前開。戴鴻賓軍長一看,覺得事情奇怪,眼看快到上街基了,戴鴻賓軍長明白了:日軍是去上街基佔領炮台的,要是他們佔領了上街基炮台,和肇興的敵人兩面夾攻,那時我們就將處於極端不利境地,於是,戴軍長拉開了雷鳴般的嗓門大聲下著命令:「快佔領炮台!前面的部隊佔領上街基炮台!」
上街基戰鬥消滅板坂大尉等18個日軍具體經過,軍史書籍《東北抗日聯軍第六軍》(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有更詳細的敘述,照片解說上提到的戰鬥發生地「上街基」、日軍被消滅「十八名」都有明確記載:
另一發……「戴軍長一看,天已大亮,望望北面,江面很窄,就命令將最後這一發炮彈向江北蘇聯打去,很幸運,這一發炮彈又打響了,巨大的響聲,把積雪炸飛了起來。戴軍長為什麼命令將這一發炮彈向蘇方打?其目的是:一是鳴炮通知江北趙尚志軍長,六軍已執行北滿省委會議決定;二是讓蘇聯誤認為是日軍打的,惹起蘇方不滿,放炮打日本鬼子。果然,不大一會兒,蘇聯就向肇興方向打炮,牽制住了南大營日軍的暫時行動」(不過可以看出,蘇軍的炮擊,顯然也只是警示炮擊)。
從收集到的這張歷史照片的日文介紹上,可以看到這樣幾個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