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十六章 門閥分裂了東漢

第二十六章 門閥分裂了東漢

所謂的門閥,就是世代傳承的大家族,這種大家族如果想代代做大,必須要做到一件事情:就是政治上的世襲,人才上的代有人才出,所謂三代才出一個貴族,道理就是這樣。

漢光武帝劉秀在位時期,是門閥政治的雛形時期。這段時間的東漢帝國,尚能注意權力的平衡,採取了權力收歸中央,建立中央集權的政策。比如收攏地方的兵權,地方太守的帶兵、調兵職權,都被儘可能地收回到中央來。與此同時,漢光武帝還格外注重任用酷吏,他在位的時候,如強項令董宣等人,都是豪強們所畏懼的人物。漢光武帝劉秀苦心建立的,是一個他心目中的政治平衡,即享有高榮耀的勛貴們,並不掌握實權,只有經濟上的特權和地位上的尊榮,而真正執掌國家行政權力的,卻是那些品級低微的小吏們。兩種權力的相互制衡下,才會有中央集權的神聖不可侵犯。
說東漢門閥制度形成,許多人也許會疑惑,西漢同樣是掃平群雄建立,同樣採取休養生息政策,為什麼沒有形成地方上經濟壟斷,政治上尾大不掉的門閥勢力,相反在東漢,從中期開始,門閥勢力就日益做大,最後甚至中央政府對他們也無可奈何?要了解這個問題,要從東漢、西漢兩個王朝建國的不同形態說起。
所以在漢光武帝、漢https://read.99csw.com明帝、漢章帝三代,漢朝皇帝的拳頭,其實都是向下打的,即不斷的出台各種政策,儘可能地打壓勛貴的勢力,不給他們掌握國家政權的機會。這時期東漢帝國的人才選拔制度也比較完善。東漢全盤繼承了西漢時期的人才選拔制度,即「孝廉」制度,在地方上由州郡推舉人才。從理論上來說,這種選拔人才制度,能做到相對公平公正,西漢時期的諸多人才,都是寒門出身。比如漢武帝時期,曾經做過丞相的公孫弘,原本就是一個農村的放豬郎,擔任過丞相的主父偃,是一個遊學四方不被重用的窮儒。在西漢帝國的早期、中期、晚期,都有大量平民出身的才俊進入權力的最高層,但在東漢帝國照搬了西漢的孝廉制度后,這一切不但不可能,反而成為與門閥制度相互影響,共同發展的方式。
在東漢的晚期,門閥制度的正式確立,要拜一場大起義:張角的黃巾軍起義。在黃巾軍起義的打擊下,東漢帝國分崩離析,原有的軍事體系徹底崩潰,為了挽救危局,東漢政府採取了允許各地自募鄉勇的政策,帶來的後果,是始料未及的,大批門閥紛紛藉機擴張勢力,觸角伸到了中央集權的最後一個禁區——軍隊。結果各地的門閥,就成了盤踞各地的諸侯,天子則成了大家的招牌,而不再是效忠的對象。後來的東漢九*九*藏*書末年天下大亂,乃至三國局面的形成,都是由此而肇始。
東漢時期的門閥,分為兩種人,一種是勛貴豪強派,一種是文化派,這兩個派系並不矛盾,相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東漢早期的名臣,甚至開國皇帝劉秀本人,都是受儒家思想教育出身,其功臣中多人,後來也都成為東漢著名的儒學大家。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讓家族的傳承,除了子孫的傳承之外,更多了文化傳承這麼一條路。隨著東漢國家的穩定和文化的普及,儒家的師生關係、學派關係,隨著其門生越來越多地進入政壇,成為了一個盤根錯節的利益關係網。比如後來東漢時代著名的清官楊震,其家族弘農楊氏,既是學派,也是門閥,其門閥的成員,不只包括家族子弟,更包括師生故吏,整個漢帝國的最高統治權,就在這樣的關係網中,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走動中,漸漸呈現了架空之勢。
門閥制度產生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儒家經學的興起。
東漢時代門閥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在漢和帝之前,是門閥政治的雛形時期,在漢和帝到漢順帝之間,是門閥政治的壯大時期,在漢順帝直至東漢滅亡,是門閥制度的徹底確立時期。
這句話所說的事實,就是東漢門閥大族的強大,乃至取代了中央的統治地位。
東漢有這樣一首民謠:州郡記,如霹靂,得詔書,但掛壁。九-九-藏-書這句話翻譯成白話的意思就是:州郡的文書,像霹靂一樣厲害,甚至連皇帝的詔書,跟州郡的文書比都不如,只能掛在牆上當擺設。在「中央集權」的封建社會,這樣的情形似乎不可思議,但是在東漢王朝,這卻是不折不扣的事實。
東漢卻不同的,劉秀本人就是皇族出身,其身邊的主要幹將,大多都是地方上的大族,這些人遠非早年劉邦身邊的「窮泥腿子」可比,屬於有文化有思想的一代人,整體素質相當高,在攫取權力和教育後代,保證家族長遠富貴的深謀遠慮上,都遠遠強於西漢時期的功臣們。這樣的局面下,東漢的開國功臣們,其家族的風光,持續的時間也就更長。比如最早跟隨劉秀的耿家、竇家等,最後都世代富貴,子孫世代成為漢帝國的棟樑之才,不知不覺之間,他們就成了壟斷國家大權的家族,即門閥的「雛形」。

東漢西漢兩大王朝的開國皇族,雖然同屬一個宗族,但卻有一個根本的差異:出身。
門閥制度不但影響到了漢朝,相反,門閥制度非但沒有因為東漢的滅亡而滅亡,反而繼續發展,到了南北朝時期,更成了壟斷當時中國權力的士族階層。這樣的政治局面,一直持續了數百年,直到唐宋時期,隨著科舉制度的實行,原有的門閥制度才日漸衰落。
孝廉制度的存在,九九藏書即給了門閥制度做大的機會,又讓其本身的公正性名存實亡。孝廉制度的核心,在於地方官舉薦優秀的俊才,但是隨著門閥制度的壯大,豪門們在地方上擁有越來越多的影響力,因此人才的選拔,也越來越多的受到豪門們的影響,發展到最後,甚至成了豪門們輪流坐莊的權力遊戲。而西漢儒家的壯大,也同樣對門閥制度影響頗深。儒家的師承關係,乃至師門關係,在東漢時代已經日益完整,帶來的結果,就是所謂的孝廉舉薦,對象往往都是同一師門裡的自己人,不在這圈子裡混的寒門們,無論如何也不可能享有這樣的機會。如此種種,帶來的問題就是門閥們,通過這個名義上公正的孝廉制度,越來越多地佔據要津。這一段變化,主要存在於東漢和帝至東漢順帝之間的時期。
東漢帝國的經濟政策和對待功臣的政策,也為門閥的形成提供了條件,做門閥,光有身份不行,需要有錢有土地,東漢初期開始的休養生息政策,給門閥們提供了經濟上的便利。同時劉秀被後人津津樂道的「厚道」,也為門閥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比起祖宗劉邦大殺功臣來,劉秀做到了和功臣們同享富貴,雖然在東漢建國后,他果斷採取了「退功臣」的政策,即削奪功臣們手中的軍政大權,但劉秀的政策,是以「富貴換權力」,即給予功臣們經濟上的特權,極高的政治地位和榮寵,換取他們實際的權力九_九_藏_書。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東漢初期開國功臣們的迅速壯大,其家族勢力在地方上的日益膨脹,代代繁殖,最終成為權鎮一方的「門閥」。
這個道理放在兩漢的開國上,就明顯對比出了涇渭:西漢王朝的開國功臣們,和劉邦一樣,大多都是草根出身,其本身的文化素質不高。雖然其中很多人都世襲爵位,但到了開國后,卻是「富不過三代」,第一代人或許可以保持富貴,往後的「富二代」們,就一代不如一代。與此同時,西漢王朝對功臣勛貴們,採取極端的打壓政策,拚命壓制其生存的空間,特別是家族中有人為漢王朝立下大功的,其結果,無不是遭到朝廷的猜忌。比如李陵在給蘇武的書信中,就詳細闡述了西漢王朝對功臣的態度,即凡是立過功勛的功臣,最後都沒有好下場。所以,在西漢王朝整個200年歷史中,地方上的豪門大族出了不少,勛貴豪強出了不少,名門出了不少,卻都是亂鬨哄你方唱罷我登場,今天你牛氣兩天,明天我囂張一把,根本不能持久。外加漢武帝時期通過經濟改革,對地方豪強採取極端的剝奪政策,尤其是告緡、算緡等政策的實施,通過強行徵收個人所得稅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剝奪地方勢力,在這樣的情況下,出門閥相當得難。西漢時期各個家族中,真正風光長久的,不過是少數幾家,而且以「富不過三代」的定論,幾乎很少有三代以上持續風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