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十八章 最後的東漢戰神——皇甫嵩

第二十八章 最後的東漢戰神——皇甫嵩

饒是刻薄如此,對東漢王朝,皇甫嵩依然是耿耿忠心。公元188年十一月,黃巾起義餘波尚未完全平息,河西走廊又摁下葫蘆起來瓢,涼州任王國聚眾叛亂,竟然一路殺到陝西寶雞。一旦寶雞淪陷,中原大地就無險可守,危急之下,漢靈帝也大方了,原先剝奪皇甫嵩的左將軍職務,也趕快還給了皇甫嵩,快去平叛吧。
危急之下,皇甫嵩毫不慌張,反而勉勵士卒,他更沖在第一線。白天的戰鬥中,他們拚死頂住了黃巾軍的攻城,夜晚到來后,皇甫嵩抓住戰機,命令部隊集結精銳,每個士兵手持一個火把,趁著天黑髮動夜襲,缺乏戰鬥經驗的黃巾軍登時大潰,原本嚴整的營地,一下子被皇甫嵩燒了個乾淨。這時候東漢的援軍趕到,幫助皇甫嵩消滅了這股叛軍,因這場以少勝多的戰功,皇甫嵩被封為都鄉侯,而在這場戰鬥的關鍵時刻趕來,與皇甫嵩並肩作戰殲滅敵軍的,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曹操。
耿耿忠心的皇甫嵩,也因為對漢帝國的忠心,幹了一件把漢帝國推到「架空」位置上的錯事:拒殺董卓。
如果用三個字來形容東漢末年的政治形勢,那就是「一鍋粥」。
戰場上殺伐果決的皇甫嵩,卻從此時開始,在政治上招來了災禍。晉縣之戰結束后,皇甫嵩在回師的路上,拒絕了當時掌權的宦官張讓的索賄要求。宦官小人確實得罪不得,張讓在漢靈帝面前進讒言,污衊皇甫嵩「虛耗錢帛,作戰無功」,結果立下大功的皇甫嵩,反而遭到了東漢王朝的刻薄對待:原本的左將軍頭銜被剝奪,原本對他的封戶六千也被收回。
長社之戰勝利后,皇甫嵩馬不停蹄,開始了他鎮壓黃巾軍起義的戰鬥。他擅長高速騎兵作戰,在平原地區,他經常在敵軍還未準備就緒的情況下發動突然襲擊,一舉擊敗敵人。從八月開始,皇甫嵩轉戰河南、河北、陝西各地,成為read.99csw.com黃巾軍的噩夢。特別是在十一月的河北晉縣之戰中,他採取主動出擊的政策,趁黃巾軍列陣尚未完成的機會發動騎兵突襲,一舉斬殺主將張寶,隨後發動總攻,一戰竟斬首農民軍11萬人。值得一提的是,被皇甫嵩用「斬首行動」殺掉的張寶,正是黃巾軍起義領導人張角的胞弟,黃巾起義的一大臂膀,在那次戰鬥中被徹底斬斷。
作為鎮壓農民起義劊子手的皇甫嵩,其本身卻是一個愛民的人。這場戰鬥之後,皇甫嵩奏請東漢朝廷,減免了當地農民的賦稅,併發放糧食賑濟,真正做到了保境安民。在當地百姓眼裡,他成了戰亂時期的「保護神」,當地百姓甚至做民歌稱讚說:「天下大亂兮市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賴得皇甫兮復安居。」

說到黃巾軍起義,今人知道比較多的,是其領導人張角兄弟,以及其傳播的太平道宗教。用宗教為旗幟,大量的籠絡同黨,在全國各地遍布網路,起義的準備時間長達10年。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主要是因為此時的漢帝國,土地兼并日益嚴重,無地農民日益增多,黃巾起義所宣傳的「太平」思想,讓諸多農民們心嚮往之,而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此時的漢帝國對官僚士大夫的鎮壓,對農民的管理相對鬆懈。歷次外戚與宦官爭鬥失敗后,宦官們會巧立名目,大肆鎮壓地主官僚,而真正在地方上管理農民的,正是掌權宦官們看做敵人的「黨人」們。黨人之禍雖株連甚多,但主要的對象,都是各地的精幹官僚,儒生學者,底層的農民相對觸及較少,相反,漢王朝少了這些精幹的官吏,張角的起義組織也就更加從容。
「一鍋粥」的特點就是亂,中原大地,大江南北,來來回回的打,先有黃巾軍暴亂,又有軍閥九九藏書混戰。朝堂內部也不消停,宦官和外戚勢力輪流坐莊,相互奪權,甚至大力拉攏門閥支持自己,拉攏的結果,就是拉來了叛亂的董卓,造成了新一輪的暴亂。從東漢王朝漢桓帝、漢靈帝兩代皇帝開始,整個東漢的政局,從朝堂到戰場上,就是打來打去打成一鍋粥。宦官想著壓倒外戚,外戚想著壓倒宦官,軍閥要麼想著割據自立,要麼想著挾天子以令諸侯,至於文臣們,有氣節的當然不少,但是更多的人想的,卻是能夠找一個好主子,保命外帶保住富貴的生活。一個個忠孝節義的名義下,都打著自私的算盤。
但是在這一鍋粥的狀態下,如果要問,有沒有一個人,一生坦蕩無私,兢兢業業,奔走勞碌,為了拯救漢帝國的江山而努力,答案是有,其中最傑出的英傑,就是東漢帝國最後的拯救者——皇甫嵩。
他出身武將世家,他的叔叔是曾經做過遼西太守的皇甫規,他的父親是曾經做過雁門太守的皇甫傑。生活在這樣的家庭環境里,對戰爭自然是耳濡目染。少年時候的皇甫嵩,跟著叔叔混過,也跟著父親混過,但無論在遼西還是雁門,他都與一個相同的敵人打交道——鮮卑。
皇甫嵩對叛亂的鎮壓,上來就是當頭一棒。公元184年八月,皇甫嵩抵達河南寓縣,受命鎮壓活動在當地的黃巾軍,這股黃巾軍連戰連捷,甚至已經兵逼洛陽,皇甫嵩的任務,就是消滅他們,解除洛陽的威脅。
在平定王國叛亂后,東漢帝國首先對董卓下手了,董卓被任命為并州牧,其軍隊被劃撥給皇甫嵩。但董卓死攥著軍隊不撒手,這時候誰都看得出來,董卓已經懷有貳心,皇甫嵩的侄兒皇甫酈也看了出來,這時期皇甫嵩的軍力遠強於董卓,如果想除掉董卓,不管是明刀明槍的干仗,還是暗殺,把握都很大。皇甫酈勸說叔叔動手,忠於漢朝的皇甫嵩,在明知董卓奸九九藏書詐的情況下,選擇了直接向朝廷揭發董卓的惡行,此時的漢帝國已經到晚期,揭發有什麼用,最後的結果,只是董卓被「申斥」而已,但他和皇甫嵩的梁子,就這樣結下了。
在東漢帝國晚期的政治舞台上,皇甫嵩是一個難得的精忠報國之人。

但皇甫嵩千里賓士到這裏,還沒喘過氣,就被東漢政府軍的亂兵衝散了,東漢的政府軍在黃巾軍的攻勢下,不堪一擊,非但幫不了皇甫嵩,反而幫了倒忙,一場動亂下,皇甫嵩出師不利,被迫退守到長社地區,他帶來的4萬精銳,還沒正式開打就被衝散了,這時候和他一起退守長社的,只有千余殘兵,而隨即趕來包圍的黃巾軍長波部,卻有數萬人。
多年的平叛戰爭里,皇甫嵩儼然成了東漢帝國的救火隊員,而他也在歷次得勝中,擁有了一支完全聽命于自己的軍隊。當時也有人勸皇甫嵩自立為王,卻被皇甫嵩拒絕,與此相反的是,每次戰鬥勝利后,他都主動交出兵權,避免朝廷的猜忌,而一旦朝廷到了用人之際,不管之前對待他多麼刻薄,他卻甘當「螺絲釘」,每次都無怨無悔出生入死。在當時東漢的諸多將領里,他的軍隊戰鬥力是最強的,其用兵能力,也是那一代人中的翹楚。

東漢末年的鮮卑人,已經填補了匈奴西遷后留下了空白,漸漸成為東漢帝國的又一大敵。當時的鮮卑騎兵,完全繼承了匈奴騎兵兇猛彪悍的特點,是當時天下最強軍。少年時代的皇甫嵩就多次與鮮卑騎兵交手。他後來在戰場上的精明果敢,對騎兵戰術使用的爐火純青,就是起於此時。但皇甫嵩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武夫,史載他「少有文武志介,好詩書,習弓馬」,是難得的文武全才,而家族的傳承,更讓他read.99csw.com從小立下了志願:匡扶社稷,以身許國。
張角黃巾軍起義的爆發於公元184年,雖然準備了10年,但這場起義的發生,依然是一個「偶然事件」。這一年,荊州信徒馬元義聚集數萬教徒,準備在三月的時候發動地方暴亂。可是張角的弟子唐周臨陣叛亂,出賣了起義計劃,馬元義等人隨即遭到逮捕,官府更大規模通緝張角等人,逼上絕路的張角毅然決定造反。之後「八州齊發」,張角的黃巾軍在各地同時行動,幾十萬大軍並舉,一時之間,漢帝國大地,登時陷入血雨腥風之中。
董卓敗亡之後,皇甫嵩一直陪在漢獻帝身邊,不管是司徒王允還是李、郭二將,都對他尊重有加。他一度做到了太尉,但其權力卻被架空,東漢末年群雄逐鹿的舞台上,他本來可以成為拯救者,卻因他過分的「愚忠」,最終只能「靠邊站」。公元195年,皇甫嵩病逝,東漢帝國的命運,也在他離世的時代里,變得名存實亡了。
這時候的漢帝國,已經亂得不能再亂了,東漢晚期歷代皇帝又短命,國家大事由外戚和宦官輪流坐莊。從政治派別上說,皇甫嵩屬於中立派,但是他和當時的門閥大儒陳蕃往來密切,由陳蕃舉薦給外戚竇武為官。這本來是他人生的好機會,這時候的竇武,是外戚大將軍,太后竇氏的哥哥,但皇甫嵩拒絕了這個誘人的機會,他對身邊的人說,「竇家無遠謀,必招禍也」。事實果然被他說中,不久之後,竇家即在與宦官的爭鬥中失敗,宦官勢力更藉機大肆排除異己,逮捕「黨人」,當時東漢帝國的儒生官僚中,作為「黨人」被逮捕的,高達數千人之多。皇甫嵩因他看人的眼光,僥倖躲過了這場災難。這場株連甚廣的冤獄,從公元168年一直持續到公元176年,東漢帝國的內部統治,在這場折騰里奄奄一息。
張角起義發生時,東漢王朝原本的政府軍,九*九*藏*書戰鬥力早已經退化,根本不是起義軍的對手。這時期的皇甫嵩,官居北地太守,是手握地方兵權的實力派。暴亂髮生后,皇甫嵩被任命為中郎將,受命率領4萬東漢屯騎,鎮壓叛亂。他手中的部隊,是漢帝國原本駐守在北方邊地,常年防備鮮卑的騎兵,戰鬥力比較強,遠非東漢內地軍隊可比,皇甫嵩大顯身手,從此開始。
皇甫嵩的忠誠,很快換來了最糟糕的後果。就在此事兩年後,即公元190年,董卓以清君側的名義率兵進入洛陽,擁立漢獻帝,成了把持國政的太師,而此時身為洛陽中郎將的皇甫嵩,兵權早交給了朝廷,自然成了董卓案板上的弱肉。董卓到洛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逮捕皇甫嵩,企圖羅織罪名殺害。但幸運的是,皇甫嵩的兒子皇甫壽堅與董卓交好,苦苦求情下,董卓始終下不了決心。但小心眼的董卓還記恨著當年的事,一心要讓皇甫嵩屈服。他故意要朝臣當著皇甫嵩的面給自己下跪,問皇甫嵩怕不怕自己的威嚴,在絕境之下,皇甫嵩依然平靜以對,他回答說:「如果您用聖德輔助皇帝,我有什麼可怕的,如果您用暴力治理天下,天下人都會害怕。」不屈不撓下,殺人如麻的董卓不禁折服,主動釋放了皇甫嵩,並委以要職。但在董卓把持朝政時,皇甫嵩始終「不獻一策」,儼然一個擺設,在朝臣紛紛趨炎附勢的情形下,他是少數保有氣節的人之一。
與皇甫嵩一道參加平叛戰爭的,是後來著名的權臣董卓。董卓主張火速進兵,皇甫嵩堅決反對,他認為寶雞城池堅固,完全可以防守,作為拖疲叛軍的手段。事實果然如皇甫嵩所料,叛軍久攻寶雞不下,隨後不得不撤退,皇甫嵩隨即率軍追殺,一舉全殲1萬多叛軍。皇甫嵩用兵之高明,讓董卓相形見絀,也招來了他的嫉恨。
奄奄一息的東漢帝國,很快迎來了其致命的一擊:公元184年發生的黃巾軍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