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一章 被傳說的「潛伏」崔浩

第十一章 被傳說的「潛伏」崔浩

這時候的崔浩,正在他人生里最得寵的時候,公元423年,拓跋嗣去世后,拓跋燾即位,即歷史上著名的北魏太武帝。這個時候的北魏,經過拓跋嗣在位期間常年的休養生息,國力已經大大增強,而當時的中國北方,原本強悍的後秦已經亡國,和北魏有世仇的夏國也已經衰落,有能力統一北方的,就只有北魏王朝了。但是在統一的路線圖上,北魏面臨一個很糾結的選擇。究竟是先打北方的柔然汗國,還是先滅掉一直威脅北魏的夏國。在多數大臣的眼裡,滅掉夏國是必須的,因為夏國有豐富的物產,如果得到夏國,就能夠補充北魏的實力,而柔然居住在草原地區,素來貧困,且他們以騎兵作戰為主,來去迅捷,根本不容易消滅,勞師遠征的話,很可能勞而無功。關鍵時刻,又是崔浩唱反調,他堅持認為,必須首先消滅掉柔然,否則統一北方無從談起。因為長年以來,柔然對北魏的政策就是「遠交近攻」,如果北魏攻打夏國,柔然勢必會從背面襲擊北魏,那樣的話,滅掉夏國是不可能的,所以攻打柔然,就是要解除北魏統一北方的後顧之憂,這一次拓跋燾聽從了崔浩的決定。大軍出發前,南朝劉宋政權突然屯兵邊境,大有進軍北方的姿態,此事又一次引起了朝臣的恐慌,崔浩卻自信地斷定,劉宋絕對不會北進,他只是虛張聲勢,防備北魏南侵而已。事實證明,崔浩還是對的,在攻打柔然之前,崔浩給拓跋燾上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八個字,成為拓跋燾攻打柔然的座右銘,結果這一戰,柔然幾乎全軍覆沒,之後幾十年裡,一度無法威脅北魏。北魏的政權,也就這樣穩固下來了。
但老話說得好,否極泰來,政治上也不例外。精於謀國的崔浩,也是一個拙於謀身的人,這時期拓跋鮮卑內部,反對漢化改革的聲音依然很大。畢竟早年拓跋鮮卑的幾代帝王,都是死在守舊派手裡,拓跋燾是個狠人,下面的官員自然不敢反對,可對崔浩就不一樣了,他已經成為整個拓跋鮮卑守舊派的眼中釘肉中刺,時刻想著除之而後快,不止為了除掉崔浩,更要通過除掉崔浩,打擊北魏朝廷的整個漢人勢力。在這樣的局面下,崔浩越受寵,他的處境其實也就越危險,晚年的崔浩,對這種事情的反應,幾乎到了遲鈍的地步。這期間他還幹了幾件惹眾怒的事情,一是他攛掇魏太武帝滅佛,這是因為他本人篤通道教,而且認為佛教寺院勢力增長,會成為國家經濟的累贅,但當時佛教已經在中國廣泛傳播,不但百姓里信徒眾多,許多士大夫也是虔誠的佛教徒,崔浩這麼做的結果,九*九*藏*書就是把原本和他是一個戰線的許多漢族官員也得罪了,而那些在滅佛中被剝奪了財產的貴族們,更是對他恨之入骨。另一個得罪人的事,就是崔浩要求按照南朝的規矩,區別士庶的地位,其實這一條本身,守舊派官員們起先並不太反對,因為他們本身就是貴族,區別地位,更可以讓他們凌駕在士大夫之上,但是崔浩主張把北方的世家大族,抬高到和鮮卑貴族同等的地位上,這等於得罪了大部分鮮卑貴族,這樣一來,崔浩的禍事也就不遠了。
在暫時度過了自然災害后,北魏馬上又面臨著新的考驗:此時已經掌握了南方東晉王朝大權的劉裕,發動了對北方後秦政權的進攻。當時的後秦,是北方各政權中比較強大的一支,和北魏唇齒相依,後秦遭到攻擊后,立刻向北魏求救,這個時候的北魏也面臨著嚴重問題。北魏的北邊,就是著名的柔然游牧民族,此時也在大舉進攻北魏。究竟是北上抗擊柔然,還是南下救援後秦,北魏朝廷猶豫不定,大家也莫衷一是,這時候的崔浩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都不救。崔浩認為,如果這個時候北魏貿然進攻劉裕,不但很可能失敗,並且北方柔然部落會趁機南下,大肆攻掠北魏州縣;但如果北上抗擊柔然,劉裕很可能掉過頭來攻打北魏。所以北魏最好的辦法,就是先借道給劉裕,讓他進入關中平原與後秦決戰,然後無論勝敗,他都會元氣大傷,到時候只要斷掉劉裕的歸路,劉裕的北伐軍必定會全軍覆沒,而遭到重創的後秦,也從此無力和北魏抗衡,關中平原也註定會落到北魏之手。崔浩極力勸說北魏明元帝聽從他的主張,甚至說這是「一勞永逸定南北」之計。崔浩的這個計謀,就是三十六計中的「隔岸觀火」,如果照他的計謀,劉裕和後秦會相繼被北魏消滅,而東晉政權也會因此元氣大傷,如果那樣的話,不要說北方的統一,就是天下一統,也很可能會在北魏明元帝手中完成。但是在這個關鍵時刻,明元帝並沒有聽從崔浩的建議,他認為崔浩這個建議太不切實際,因此自作主張,答應了後秦的求救,發兵攻打劉裕。事實果然如崔浩所料,北魏軍隊遭到劉裕的截殺,被劉裕的重裝弩外加戰車打得潰不成軍,傷亡3萬多人,而柔然也趁機南下,北魏抵抗柔然的六鎮,被擄掠了5萬多人口,傷亡極其慘重。北魏多年以來積攢下來的家底,在這場動蕩中差點一次性賠光。幸虧崔浩提出建議,要北魏堅壁清野,修築堡壘,牽制劉裕的進攻,這才讓劉裕沒有趁機反戈一擊,否則的話,劉裕做到的,就不僅僅是read•99csw.com平滅後秦,而是吞併整個北方了。
崔浩,字伯淵,河北清河人,雖然他是否是卧底的說法,經常被人爭論,但他的另一個身份卻是無可爭論的:南北朝第一流軍事謀略家。無論他是不是卧底,對於北魏的發展壯大,身為三朝元老的他,可以說是居功至偉。
到了崔浩這一代,更加青出於藍勝於藍。崔浩的父親崔弘,本身就是以學問著稱,年輕的時候號稱冀州神童,崔浩更厲害,不但博聞強識,而且博學多才,對儒家以及佛家的典籍都有研究,科學造詣也很深,從年輕的時候就是公認的通才。20歲的時候,崔浩就成了著作郎,也就是北魏皇帝的私人秘書。那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在位時期,崔浩以一手漂亮的書法,得到了拓跋珪的賞識,當時拓跋珪大部分的詔書,都是由崔浩執筆的,皇帝的私人秘書,在今天看來是個讓人羡慕的工作,但放在拓跋珪時代,卻是一個人人都要躲的工作。崔浩給拓跋珪做秘書的時候,正好是拓跋珪人生的晚期,當時連續發生貴族叛亂,3個從小情同手足的堂兄,都因為反叛自己而死,這一切對拓跋珪的刺|激是非常大的。這位一生文治武功良可稱道的英雄,在晚年卻變得精神分裂,不但喜怒無常,還喜歡「磕葯」,服用一種叫「寒食散」的毒品。每次嗑藥的時候,還經常借故殺人,那時候他身邊的官員甚至太監宮女,經常莫名其妙地就被他幹掉了,所以每當拓跋珪嗑藥的時候,別人都是能躲就躲,唯獨崔浩不躲,不但不躲,還主動侍奉在拓跋珪的身旁,鞍前馬後非常殷勤。但不躲不意味著不在乎自己的生命,公元409年,拓跋珪的兒子拓跋紹發動政變,殺死了拓跋珪,並且逼迫滿朝文武向他效忠,崔浩既不反對,也不配合,和父親崔弘一起裝病在家,這場政變持續了沒多久,就因為太子拓跋嗣的反攻倒算而失敗了。事後拓跋嗣即位,即歷史上的北魏明元帝。崔浩雖然在這次政變中失語,但因為他侍奉父親時候的忠孝行為,外加拓跋嗣本人,也是一個漢化比較深的帝王,因此對崔浩非常敬重,拓跋嗣即位后,冊封崔浩為「博士祭酒」,即皇帝的私人家庭教師。拓跋嗣經常利用各種機會,讓崔浩為自己講學,拓跋嗣雖然對漢文化很有興趣,但是他認字不多,所以學問淵博的崔浩,這下有了用武之地。趁著給拓跋嗣講學的機會,崔浩建議拓跋嗣調整內外政策,行休養生息的政策,儘可能地愛惜民力,不要貿然發動戰爭,在他的勸說下,拓跋嗣開始改變拓跋珪時代四處擴張的政策,並且把北魏的均田制推九*九*藏*書廣到全國。北魏統治區內的政局,因此而穩定下來,這幾年對北魏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為拓跋珪雖然一生建樹頗多,但是長期的征戰,也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國家經濟貧困,拓跋嗣在即位早期,也想過乘勝追擊,繼續擴張地盤,如果這樣下去的話,北魏很可能走上五胡十六國時代諸多政權因為窮兵黷武而亡國的老路了。
崔浩的死,是非常屈辱的,那是公元450年的盛夏,他被囚車押上法場,一路上鮮卑士兵不斷往他身上撒尿,一個功勛卓著的名臣,就這樣含冤被害。關於他的死,當然不是簡單的「修史」,而是當時北方世家大族與鮮卑貴族之間的矛盾所致。魏太武帝事後也搞平衡,赦免了許多參与此事的漢族知識分子,主要是寒門出身的知識分子。在崔浩死後40年,進行漢化改革的魏孝文帝拓跋宏,用「國姓」和「郡姓」來區別身份,劃分等級,崔浩夢寐以求的抬高北方世家大族,讓北方世家大族擁有和鮮卑貴族平等權力的夢想,就這樣實現了。
在北魏早期走向「漢化」的歷程里,最著名的人物,就是歷仕北魏道武帝、北魏明元帝、北魏太武帝三朝的漢族士大夫崔浩,在北魏漢化關鍵過程里,他和拓跋鮮卑早期的帝王們一樣,最終成為了一個悲壯的殉道者。
關於他的身份,至今還有一種爭論:潛伏!相當多的史家信誓旦旦地認為,這位學問淵博、身份高貴的大臣,其真實身份是南朝漢族政權派入北魏政權的姦細。對於一個對北魏忠心耿耿的名臣來說,這樣的評價顯然令人啼笑皆非。但細觀此人的一生,這類的評價,也顯得有一些「道理」。
這時候的北魏,面臨的問題遠比想象中的多,其中最重要的問題,就是經濟的疲敝,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北魏的地盤,當時主要包括山西、河北這些地區,長期以來的戰爭,造成了當地的貧困,雖然有屯田等各項政策,但是都是對長遠有利,很難解決眼前的問題。偏偏這個時候,老天爺也和北魏作對,公元414年至415年,中國北方發生了大面積自然災害,尤其是在中國河北、山西地區,可以說赤地千里。這種情況引起了北魏朝廷的恐慌,本身北魏建國早期,在是否轉化為農耕定居問題上,北魏鮮卑貴族的反對聲音就頗大,這下又一次老調重彈,但當時是否農耕定居是其次的,關鍵是怎麼度過此時的災荒。當時北魏的災荒已經嚴重到連國都的糧食都很少了,這時候主流的觀點,就是遷都,將國都遷移到儲糧充足的河北鄴城地區。這不失為一個好辦法,不但當時把持大權的鮮卑貴族紛紛贊read.99csw.com同,許多漢族士大夫也表示贊成,在滿朝的贊同聲音中,唯獨崔浩唱反調,他只反問了一句話:今年平城鬧災,我們可以遷都到鄴城,那麼明年鄴城鬧災,我們又可以遷都到哪裡去呢?一句話,就把北魏的官員們駁得啞口無言,甚至北魏明元帝本人也深以為然。當然崔浩反問,不是為了出風頭,而是為了解決問題,他馬上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把都城最窮的農戶,分配到各個州縣就食,並且國家向富裕的世家大族告貸,要求他們出糧,來年再按照利息償還,這應該算是中國歷史上比較早的公債了。反對遷都看似簡單,其實意義重大。當時的北魏皇朝,特別是上層的鮮卑族貴族,依然保留著傳統游牧民族的觀念:反正是這裏鬧災了就遷到別處去,但是他們忘記了,這時候的北魏已經不是遊牧部落,反而是一個封建制度的國家政權,都城就是國家的根本,輕易遷都勢必引起國家的變亂。如果當時沒有崔浩,北魏遷都的事情肯定順理成章,外加自然災害嚴重,到那個時候,北魏很可能發生一場大規模的叛亂,如果是那樣的話,後來雄踞中原的北魏鮮卑王朝,也就不復存在了。
至於流傳很廣的崔浩是卧底的說法,好多人依據的論據,就是魏太武帝每次要攻打南朝的時候,崔浩都拚命阻止,相反一直攛掇魏太武帝去攻打北方其他少數民族政權,所以有人就認為,崔浩這是真心為南朝著想。事實上從當時局面看,先北后南,是一個深謀遠慮的抉擇,忠心耿耿的崔浩,最終還是為了幫北魏完成統一大業,至於所謂的潛伏,也只能說是一個傳說了。
崔浩招禍的直接導火索,就是著名的《修史》事件。公元439年開始,崔浩受命修訂北魏的國史,這個工作他完成得很出色,但這時期建樹頗多的崔浩,已經變得飄飄然了,修史成功之後,他身邊的謀士建議他把他的著作雕刻在石碑上,來彰顯自己的功績,崔浩不假思索地同意了。但這麼做的結果,就是引起了整個鮮卑政權內部的暴怒。因為拓跋鮮卑早期是個游牧民族,非常的落後,那一段歷史對於鮮卑貴族來說是不堪回首的,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更讓他們覺得恥辱。本身崔浩就建議用寒門和士族來區別身份,這麼一修史,再一曝光,原本是正統的北魏,一下子就成了世人眼中的野蠻民族。這件事情引起了鮮卑貴族們的憤怒,紛紛斥責崔浩的罪過。結果,一向對崔浩言聽計從的魏太武帝拓跋燾,這下子也翻了臉,立刻把崔浩下牢獄,這還不算完,更大肆誅殺無辜,凡是參与修歷史的,以及崔浩的親人好友,統統不放過。這九九藏書場「國史案」在當時中國北方引發了強烈震蕩,崔浩的家族,即著名的河北崔家,被整族殺戮,與崔家有親戚關係的盧家等家族,也紛紛被殺,寒門知識分子中也有多人連坐。魏太武帝拓跋燾自己說,如果不是太子勸阻,他還要殺幾千人。即使如此,整個北方的士族,在這場風波中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沉重打擊。
公元450年之前,三朝元老的崔浩,屢屢在北魏最關鍵的時刻挺身而出,獻計獻策,在北魏面臨重大抉擇的時候,他都能以超凡的眼光找到最正確的道路。公元439年,隨著最後一個北方割據政權北涼被平定,拓跋燾終於完成了他的祖先沒有完成的大業——統一北方。居功至偉的崔浩,也得到了他的寵信。對崔浩,拓跋燾一度信任到了極點,比如他曾對崔浩說:我這個人脾氣不好,有時候可能當面不會同意你的意見,但只要你說的對,事後我只要冷靜下來,就一定會聽從的。在他剿滅柔然之後,面對柔然的俘虜,他指著崔浩對他們說:「你們別看這個人文弱不堪,他卻能頂上你們的千軍萬馬。」這個時期,對崔浩的榮寵,在當時北魏的漢人中,可以說無出其右。
崔浩的「隔岸觀火」之計雖然沒有奏效,但卻讓他繼續得到了北魏明元帝的信任。或許是為了回報崔浩,北魏明元帝還給了崔浩另一個職務:太傅,也就是太子拓跋燾的老師。這個職務非同小可,這就意味著崔浩不但得到了北魏明元帝的信任,將來還可能成為下一任皇帝的重臣,在當時的北魏朝廷里,這樣的身份,可以說是位高權重。對於拓跋燾,崔浩耐心培養,他對拓跋燾最大的影響,就是為拓跋燾講習中國的各種兵法,很快他發現,拓跋燾軍事上的領悟力非常強,這也讓崔浩感到了不安。在北魏另一個漢臣盧度世的筆記里,說崔浩在成為拓跋燾老師后,曾經憂慮地對身邊的子女說,太子如此喜愛征戰,將來很可能是一個暴君,我們家族子孫的災難很可能要發生了。事實證明,他說對了,只是家族的災難,沒有發生在他子孫的身上,而是發生在了他自己的身上。
崔浩的出身很高貴,他的家族河北崔家,世代都是高官顯貴,是當時出名的士族大家,與當時河北另一個大家族盧家也是兒女親家。他的先祖崔林,三國的時候為曹操做過高官;他的曾祖父崔悅,在羯族後趙政權里做過司空;他的祖父崔潛,在後燕做過侍郎;父親崔弘,到了北魏的時候受封白馬公。在世家大族當道的五胡十六國時代,城頭變幻大王旗的中國北方,像崔浩這樣的家族,素來都是稍微有政治頭腦的政權,無論漢胡,都爭相拉攏的香餑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