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章 開元盛世的奠基者張說

第十章 開元盛世的奠基者張說

但張說能上能下,雖然貶了官,干工作的熱情絲毫沒減,到了地方上勤勤懇懇工作,特別是在岳州清理田畝,發展生產,招撫南方少數民族,頗多建樹。6年以後,即公元718年,唐朝邊防吃緊,李隆基又想起了張說,張說隨即被任命為幽州都督。此時幽州邊防形勢緊張,臨近的契丹騷擾不斷,為加強邊防,張說提出募兵屯田,即招募中原地區的流亡農民參軍,在邊境屯田守邊,這個政策得到李隆基允許,並很快在全國推廣開來。邊境屯田政策,是唐玄宗開元盛世的重要內容,此時唐朝土地兼并日烈,邊軍逃亡日多,邊境屯田政策的施行,既解決了大批無地農民的生活問題,又鞏固了邊防。同時張說積極整頓幽州兵馬,對周邊少數民族採取招撫政策,長期騷擾幽州的契丹可汗后可突,在張說的努力下終於重新歸順唐朝。自武則天時代戰亂不斷的幽州地區,從此戰火漸熄。
張說在關鍵時刻的表現,穩住了李隆基的位置,確保他成功登基,但危險並沒有過去。朝中大臣多是太平公主的同黨,張說也是太平公主的眼中釘,李隆基登基不久,太平公主就威逼李隆基將張說貶斥到洛陽,張說格外淡定,臨走前送給李隆基一把匕首,暗示李隆基要先下手為強。但先下手為強何其難,此時唐朝7個宰相,5個是太平公主的心腹,把持長安兵權的左羽林大將軍常元凱也是太平公主親信,李隆基雖是天子,卻無權無兵。偏偏太平公主也不消停,她與宰相竇懷貞等人早就密謀,要藉機廢掉李隆基,登基稱帝。關鍵時刻張說獻策,要李隆基聯合唐朝宗室齊王、薛王共同行事。七月甲子,李隆基正式攤牌,他先是派部將王毛仲率300精銳,先奇襲了羽林衛,殺掉了太平公主的死黨常元凱,接著在朝堂上戒嚴,當場逮捕了竇懷貞等太平公主黨羽,先前牛氣哄哄的太平公主,一下子成了光桿司令。太平公主也因此被「賜死於家」,至此,李隆基,這位時年28歲的青年皇帝,總算徹底坐穩了皇位,開始經營能施展他雄才大略的「開元盛世」。
張說,字道齊,原籍河北范陽,出生於山西永濟,後來又舉家遷往洛陽。他出生於唐高宗李治在位的公元667年,雖然也是官宦之後,可父親的最高官職,只是洪洞縣的縣丞,也可謂是寒門出身。
張說這下兩難了。聽張易之的,自己肯定身敗名裂,朝野上下的唾沫星子准把自己淹死,不聽呢?魏元忠堂堂宰相都鬥不過他們,何況自己這芝麻綠豆小官。與此同時,許多為魏元忠憤憤不平的官員也找來了,紛紛給張說打氣,要張說堅持正義。權衡再三,張說九-九-藏-書第一次不「乖巧」了,朝堂之上,張說理直氣壯地告訴武則天,是張家哥倆逼自己做偽證的,魏元忠並沒有任何謀反行為。一語既出,滿座皆驚,氣急敗壞的張易之又誣陷張說是魏元忠的同黨。結果,一心想給兩位小男寵撐面子的武則天,反而說張說是反覆無常的小人,一紙詔書流放嶺南了。
在開元盛世的最初階段,一直是文臣的張說,卻因為一場鬥爭,陰差陽錯地建立了邊功。他的貢獻是非常重要的,在李隆基在位的最初10年,唐王朝的國防能力一度極為低下,尤其是北方河北、山西、甘肅地區,因為府兵制遭到破壞,大量土地流失,許多部隊名存實亡,張說在邊境大行募兵,剿撫並用,精兵簡政,為唐王朝打出來一個和平的國防環境,否則,李隆基的政治經濟改革,很難推行起來,唐朝的軍事力量,也不會迅速煥發生機。
張說的京官生涯就這樣告一段落,但他卻因此名聲大振,這個平時謹小慎微的官員,一下子成了群臣中的楷模。張說離京前,宋璟等大臣不顧危險前來送行,張說的「忠直」之名,一下子傳遍天下。
可張說的麻煩從這個時候也開始了。
今天說起這人,雖然也是耳熟能詳,但是歷史上對他的評價,卻遠遠不如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姚崇、宋璟、張九齡,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他運氣不好。他政治生涯的黃金期,正趕上武則天統治的末期,然後又是唐中宗和唐睿宗兩個糊塗蛋輪流當政,好不容易盼到了大有作為的李隆基,其名聲卻被一代賢相姚崇所遮蓋。今人津津樂道的,反而是他與姚崇之間的私人恩怨,比起生前身後的幾位名相,真可以說「人比人,氣死人」。
說開元盛世,除了李隆基本人外,後人多把功勞歸於姚崇、宋璟等人。但事實上,宋璟為相遠比姚崇晚,而張說,卻是開元盛世不可少的人物。

因為這時候的張易之哥倆,已經越鬧越不像話了,賣官鬻爵不說,連家人都橫行霸道,當地沒人敢管。偏偏還有硬骨頭,比如宰相魏元忠,一次就借張易之的僕人犯法,把他的僕人給懲治了。這還了得,張易之兄弟倆立刻羅織罪名,說魏元忠造反,武則天也給這哥兒倆撐腰,由著他們把魏元忠下了牢獄。可說人造反,總要有罪名,魏元忠的罪名是私下裡給大臣串聯,讓大臣們擁立太子復辟李唐。這在武則天時期是掉腦袋的大罪,是罪名你就要有證據,起碼也要有證人,張易之想破了頭,想起來他很賞識的張說,再加上這個人平時老實巴交的,肯定容易嚇唬九九藏書。接著做張說的思想工作——只要你肯做偽證,誣陷魏元忠謀反,將來的好處大大的,否則,魏元忠的今天就是你的明天。
但是這位名聲相對黯然的大臣,卻著實是唐朝歷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開元盛世的軍功章上,是該寫下他的姓名的。
開元初期的10多年裡,張說建功頗多,外加李隆基的成功登位,他更是勞苦功高。大功之下,張說也有些忘乎所以,再不是當年那般低調。回任中書令的張說,性格變得暴躁,經常當場斥責同僚,同時經濟問題也嚴重起來,時常收人賄賂。不巧的是,他偏偏又得罪了一個不能得罪的人——李林甫。

此時復辟的唐王朝,經濟破壞嚴重,外敵不斷入侵,可謂內憂外患。張說回任后不久,叛亂的突厥勢力就大肆襲擾唐朝邊境,面對嚴重的邊防形勢,張說一針見血指出,根源在於府兵制的破壞,他提出由朝廷出資,徵募壯士從軍,這就是「募兵制」。募兵制從貞觀時代就有,但是大規模的募兵,卻是從此開始。依張說所言,唐王朝很快擊退了突厥的入侵,接著張說又調任吏部員外郎,清理武周末年遺留下來的積案。他堅持公正原則,不因官員的立場身份搞「一刀切」,相反就事論事,糾正了大量冤假錯案。這時候的張說,史載每天「奔走如飛,通宵不眠」,是個一心撲在事業上的工作狂。撲了沒一年,張說的母親去世了,這時候國家百廢待興,正是用人之際,唐中宗捨不得張說回家守孝,以陞官挽留,張說卻堅辭不受,硬是辭官回家了。這幾件事情,讓張說在朝野上的知名度大增。知名度提高了,官就接著升,服孝期滿后,即升任工部侍郎,不久后又改兵部侍郎,署理北方五兵府邊事。他主張對北方的契丹採取招撫政策,穩住了自武則天時代開始動亂的東北邊疆形勢。不久又改任工部侍郎,面對國家財政緊張的局面,張說精打細算,從各項工部開支中省下來大筆經費,休整了武周末年荒廢的黃河蘇北一帶的堤壩,重新開通了山東濟水的河道,華中的水災和山東的乾旱皆因此得到了緩解,那段時期的唐王朝,可以說哪裡有危險,哪裡就有張說。

因為張說的累累邊功,公元723年,張說回任中書令,此時老對頭姚崇已經過世,張說儼然權傾朝野,他的官場末日,卻也從此時開始。
但張說的阻撓方式卻是「陰壞」。他先故意大讚姚崇才華,推薦姚崇出任河東總管,其實是阻止姚https://read.99csw•com崇回來與他爭權。李隆基當然不傻,張說的提議被他當場就否了。姚崇順利回歸,張說氣得不行,竟然犯了糊塗,找李隆基的哥哥齊王訴苦,大臣和王爺私下來往,放到封建社會是大忌諱,姚崇也不是善人,直接向李隆基告了黑狀。結果張說害人不成反害己,自己被貶黜到河北當刺史了。姚崇還不罷休,又唆使御史彈劾張說,趕上李隆基氣沒消,張說還沒到河北,又一道聖旨來了:貶到岳州去。
而後唐中宗英年早逝,其弟李旦即位,就是歷史上的唐睿宗。唐睿宗時代的張說,得到了他一生里的又一個重要機會——出任太子李隆基的老師。這個時候,對後來開創「開元盛世」的李隆基,其實是一段相當重要的時期。彼時武則天雖死,但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主,一直希望能做第二個武則天,自然視李隆基為眼中釘,偏偏身為皇帝的唐睿宗,是一個對妹妹太平公主感情很深的人。姑侄之間的爭鬥,做侄子的李隆基起初處於不利局面,而張說因為在立太子問題上支持李隆基,也成了太平公主的眼中釘。太平公主此時權傾朝野,國家大事,唐睿宗都是首先聽取她的意見,朝中百官也多出於其門,太平公主咄咄逼人,張說以退為進,主動借小錯辭去了中書省平章事的職務,去李隆基的太子府擔任侍讀,避開太平公主的鋒芒。彼時的李隆基年少氣盛,遇事喜歡強爭,很遭唐睿宗不滿,張說阻止李隆基的這種做法,勸李隆基要對太平公主「和柔」。不久之後,李隆基依張說言,請求罷免了諫阻太平公主圈地的姚崇,討得了唐睿宗的歡心。就在同年,長安城突現彗星,古人皆以彗星為「凶兆」,太平公主趁機散布謠言說李隆基要奪權,危急時刻,張說果斷向唐睿宗進諫,聲稱「此讒人設計,陛下若使東宮監國,則災難不生」。一句話,抓住了自幼迷信的唐睿宗的軟肋,唐睿宗聽后格外高興,大讚張說「真知我也」。他本身就是一個不喜抓權的文人,自然順水推舟。次年,李隆基正式即位,改年開元,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開元盛世。
因鎮守幽州的功勞,張說被提升為并州都督,在他剛到任后不久,并州北面的突厥部落發生叛亂,眼看一場戰爭就要爆發。關鍵時刻,張說只帶20名騎兵,單身進入突厥營地,用真誠的態度和雄辯的口才,說服諸部落重新歸順。與此同時,張說積極整頓并州邊防。第二年,西北党項部落叛亂,連續侵擾靈州地區。張說親率1萬騎兵迎敵,在甘肅涼州大破党項部落。初戰告捷后,張說又改為招撫政策,在麟州地區安置党項部族。張說出任并州都督read.99csw.com期間,短短3年,原本殘破的并州防務煥然一新。張說在任時,以剿撫並用的戰略,先後招降游牧民族部落達60萬人,唐王朝的整個北部防線重現和平。同時張說改革唐朝原有的府兵制度,實行精兵簡政,淘汰大量冗兵,重新打造出一支戰鬥力強大的軍隊。也正是從這時起,募兵制逐漸代替了原有的府兵制,成為唐王朝的主要軍事制度。
人窮,但張說的教育沒落下,他從小就刻苦讀書。他的家庭是小官僚階層,官場上事事都要小心謹慎,可以相信,他後來在官場上的機靈乖巧,也很受家庭影響。年輕時候的張說「運思精密」,與人交遊時,別人高談闊論,他往往不發一言,在仔細思考後,用寥寥數語就能點中要害,屬於少年老成的人物。張說少年得志,20歲那年唐王朝的科舉考試,由時為太后的武則天親自主考,張說成績優秀,一舉拔得頭籌,武則天眼見少年英才,隨口說了句「自古沒有甲科啊」。張說乖巧,順口接了句:「那臣就位列乙科。」見張說如此乖巧聽話,武則天自然高興,武則天高興了,張說自然官運亨通。入仕之後雖然官不大,但先干太子校書,又干中書舍人,都是前途遠大的好工作,成了重點培養對象。
中國封建文人一直憧憬的「盛世」,最高權力組合無外乎4個字:明君賢相。作為中國封建社會有名的黃金時代——盛唐,從創建開始,就是明君賢相組合輩出的年代。開國時期的李世民與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再到武則天與狄仁傑;以至於到開元盛世時期的李隆基與姚崇、宋璟,無不是「明君賢相」,君臣魚水情深的佳話,然而有一個人——張說,在歷史上,卻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
李隆基大權在握后,張說得到啟用,先拜中書令,封燕國公,成為李隆基的重臣。之前一直忠肝義膽的張說,這時卻私心大起,李隆基一直想把當年遭到貶斥的姚崇重新召回,張說與姚崇不和,因此極力阻撓。說到張說與姚崇的不和,與其說是政見問題,不如說是性格問題。張說和姚崇都是公元687年科舉的得中者,當時張說名列榜首,姚崇位居第三。入仕之後,兩人又曾同為中書舍人,但姚崇是豪門大族出身,吳興姚氏的21世孫,因此處處擺「世家子弟」的譜,在寒門出身的張說面前很是傲慢,又加上他性格豪放,常常口無遮攔,張說偏偏性格內向又愛記仇,兩人罅隙日深。後來張說為魏元忠一事得罪武則天時,滿朝文武都為張說叫屈,同樣與張易之兄弟不睦的姚崇卻未發一言,兩人交惡更深。唐中宗複位后,姚崇就任兵部尚書,和擔任兵部侍郎的張說成了上下級,九_九_藏_書幾乎成天吵架,最後只能以張說被調離了事。
張說在嶺南一窩就是兩年,期間京城發生了很多變故,宰相張柬之發動政變,迫使武則天退位,繼而唐中宗李顯複位,大家自然想起了當年不畏強|暴的張說,公元706年,張說重新得到任命,調任兵部員外郎,這次任命,其實是臨危受命。

這位天寶年間著名的奸臣,在開元時代還只是一個小官,口蜜腹劍是其強項。李林甫找到了張說的一個罪名——招引術士。事情原本很簡單,就是張說此人頗迷信,有次家裡做壽,招引術士為他做法,可到了李隆基這裏,事情就不是這麼簡單了,當年太平公主謀害他,用的就是這一招。這怎能不犯嘀咕?公元724年,李林甫正式上告,與張說有仇怨的官員們紛紛附和,眾議洶洶下,張說被罷免了中書令職務,命他主修國史。又過了3年,張說又被宇文融告發貪污,這次張說唆使親信和宇文融爭吵,反因「結黨」又犯了李隆基的忌諱,結果張說再次被貶,國史也修不成了,直接被強制退休回家。但李隆基還是念著張說的才華,國家每有大事,常找他商量。公元730年,64歲的張說在家病逝,李隆基聞訊后大為悲痛,親自為他寫碑文悼念。這位文武雙全的英才,就這樣告別了他嘔心瀝血的事業。而這時候的唐王朝,早已經外掃強敵,內修德政,達到了輝煌的頂點。
張說第一次嶄露頭角,是公元701年,他受命參加編寫詩歌奠基《三教珠英》。這是一部集合了當時47位著名學者編寫而成的詩歌巨著,主編是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攤上這個工作,對張說來說既是機會,又是麻煩。張易之這個人,除了哄弄武則天開心外,其他的本事只能用白痴來形容。受命做主編后,每天啥都不幹,就召集一幫文人飲酒作樂,高談闊論,大家互相吹捧消磨時光,幾年過了都沒進展。唯獨張說不同,每次聚會他都沉默寡言,然後將大家即興創作的詩歌記錄整理下來,之後謄抄出來。整整兩年,張說乾的就是抄寫員的工作,但功夫不負有心人,這部唐朝歷史上的詩歌寶典終於編纂完成了,其中一半以上,都是張說一個字一個字整理出來的。這個踏實沉穩的青年官員,也因此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就連張易之本人也甚為讚賞,向武則天大力表揚張說的勞動。勞動的人終究不吃虧,張說接著就陞官了,先命他「考功貢舉事」,也就是掌管官員考察之事,屬於大家眼紅的肥缺,又提拔為鳳閣舍人。此時的張說,既有武則天賞識,又靠上了張易之這棵大樹,大好前程,似乎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