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十八章 被遺忘的戰爭

第二十八章 被遺忘的戰爭

說起唐朝與回鶻的關係,那真是唐朝與周邊少數民族中最微妙的。回鶻是唐朝周邊少數民族政權中與唐朝關係最密切的一家,回鶻歷代可汗都要接受唐王朝的封號,始終保持著與唐朝之間的姻親關係,無論是唐朝盛世時代的大辟疆,還是唐朝中晚期的內亂,回鶻都鼎力相助,可以稱得上是唐朝的鐵杆。但是另一面,回鶻也有著一張貪得無厭的面孔,特別是在唐朝中晚期衰落以後,回鶻雖然始終保持著對唐朝的臣屬關係,實際上卻屢屢干出趁火打劫的缺德事。平安史之亂時將中原多個城市洗劫一空不說,中唐以後,回鶻更是屢屢欺壓唐王朝,在西北攻略唐朝在安西的軍隊,佔領唐朝原來在西域的勢力範圍,壟斷絲綢之路的貿易。回鶻使者和商人在唐境內橫行霸道,唐朝政府卻束手無策。回鶻人不但在邊關貿易上強買強賣,更是經常趁唐朝邊亂之機分一杯羹。唐朝與回鶻的關係更像是一個大家族與他的遠房子侄的關係,在大家族勢力日益衰落的情形下,這支遠房親戚也乘機喧賓奪主,落井下石。然而在邊患的壓力與藩鎮割據的困難情況下,唐王朝更多地選擇了忍氣吞聲。
對比韋皋破吐蕃的維州之戰,唐擊回鶻殘部之戰,可以被看做晚唐時代唐朝戰略防禦的轉折點。唐朝的邊患素來集中在西北地帶,尤其以回鶻和吐蕃兩大強鄰為甚。而在吐蕃走向衰落並與唐朝修好后,強大的回鶻帝國也繼而走向了滅亡。晚唐在政治與軍事都走向末世的情況下,能夠解決好這個困擾已久的邊患問題,實在是幾代政治家與軍事家在外交與軍事方面努力的結果。擊滅烏介可汗后,唐朝冊封了擊滅回鶻的黠戛斯部落。而自稱是漢朝李陵後人的黠戛斯部也對唐朝忠心耿耿,不但成為了抗擊阿拉伯帝國東侵的屏障,更使戰火綿延的絲綢之路重新開通,從長安到中亞的通道再次暢通。從此,唐朝西北的邊患基本解除,而東北地區的威脅卻日益增大,東北的契丹部漸漸崛起,成為中原王朝最大的威脅。此戰的另一個意義在於,參与唐朝擊回鶻之戰的另兩大部族:沙陀族與党項族,因為在此戰里的賣力表現而受到唐王朝的嘉獎,更趁著回鶻敗亡之機填補了其在河套地區的空白,壯大了自身實力。前者趁黃巢起義的機會南進中原,雄踞山西,並在唐亡以後自立為帝,建立了五代十國時期頗有重要意義的中原後唐王國。後者則在河套地區苦心經營,終於在宋朝之後破繭而出,建立了雄霸河西走廊的強大王朝——西夏。說這場戰爭是兩個弱小部族鯉魚跳龍門的開始,估計是最恰當的。
史家對於王安石變法的內容頗多爭議,然而有一點卻是大家公認的,王安石變法的最大成就不在經濟和政治,卻在軍事上。從王安石變法開始,宋朝軍事改革特別是西北地區的軍事改革就成了變法的重點,從某種意義上說,宋朝西北軍鎮是王安石變法的「特區」。西北軍隊擁有了獨立的指揮權與統兵權,士兵的作戰素質和將領素質也隨著變法的深入而日益提高,漸漸扭轉了宋朝在宋夏戰爭里的被動局面,併為宋朝打造出一支難得的精銳之師。遺憾的是,這一切成果,皆因為北宋最終的敗亡和王安石變法的是非爭論,一直被史家所忽略。
盛唐的赫赫武功讓人神往追憶,而安史之亂後晚唐的歷史卻總讓史家不堪回首。那個向來被認為是宦官亂政與九_九_藏_書藩鎮專權的黑暗年代,儘管已經是唐王朝日落西山的末世,然而在生存的壓力下,唐朝軍隊依舊部分保持著盛唐時代強悍的戰鬥力,一代名將們以扶大廈于將傾的勇氣,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打出了一次次酣暢淋漓的外戰勝利,確保了走向末世的唐王朝邊境的太平,也一度為國家迎來了迴光返照一般的「中興」。公元801年唐朝劍南節度使韋皋破吐蕃的維州之戰,正是唐軍末世時代的輝煌之作。
平夏城之戰並非是一場簡單的城池攻防戰。此戰是金兵南侵前西夏對宋朝最後一次大規模的軍事進攻,此戰的勝利,使宋夏之間的攻守徹底易形,也拉開了此後宋朝步步為營,逐步蠶食西夏國土的序幕。在之後的20多年中,曾經猖狂的西夏徹底變成了防守一方,而宋朝則開始了對西夏的一系列進攻戰。儘管西夏數次打退宋朝的大規模進攻,但卻無力改變邊境上的被動局面。在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代價后,至公元1119年,宋朝已經徹底奪取了西夏的橫山地區,使西夏失去了防禦北宋的最後屏障。如果不是金軍南下事件,我們可以預言,西夏的提前滅亡和北宋奪取河西地區,或許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唐擊回鶻烏介可汗之戰〕

南北朝時期,吐谷渾本是遼東鮮卑慕容部的一支,盤踞在河西青海一帶,與柔然突厥等草原驕子相比,自然名聲小了許多。然而與傳統游牧民族不同的是,吐谷渾已經進入了半農耕半遊牧經濟階段,這樣的民族比單純的游牧民族威脅自然大得多,而且它的位置正卡在絲綢之路的咽喉地帶,對富庶的河西地區形成了嚴重的威脅。自南北朝以來,吐谷渾時降時叛,中原王朝強盛則歸附,中原王朝內亂則趁火打劫,就像一根鋼釘,扎在中原王朝的肋骨上。因此,雄才大略的隋文帝在發動南北統一之前,首先騰出手來解決吐谷渾問題。公元581年,隋以上將軍元諧為元帥,統步騎數馬出青海樂都,西擊吐谷渾,在豐利山之戰中大敗吐谷渾主力軍隊,斬俘數萬。此戰基本解除了吐谷渾對隋朝邊境的威脅,此戰後,隋軍下江南,平陳國,基本完成了國家的南北統一,說平吐谷渾之戰是隋朝統一中國戰爭的前奏,是一點也不過分的。
公元1097年,宋朝在好水川地區修築城防,號平夏城。這個堅固的要塞彷彿一根鐵釘嵌入西夏的國土中。西夏隨即做出了反應,派遣40萬大軍攻打平夏城,以此作為進攻北宋的跳板。可他們沒有想到,在之後的13天里,小小的平夏城彷彿一台巨大的攪肉機,將好水川變成了西夏人的死亡之地。西夏人將平夏城重重圍困,並採用了攻城戰車等先進武器,但在宋軍的頑強抵抗下無法前進一步。西夏人屍骨成山,傷亡慘重,宋將郭成抓住有利戰機,採用輕騎兵突襲戰術,在西夏人最疲軟的時候突然發動攻擊,一舉打掉西夏軍的指揮部。西夏40萬大軍頃刻崩潰,宋軍乘勝追殺,大破西夏軍。此戰後,西夏軍被迫求和,宋朝的西部邊境暫時平靜了一段時間。
大隋盛唐,武功赫赫,擊吐蕃,戰突厥,浩瀚的史冊里留下了無數英雄的傳說。然而隋朝攻吐谷渾之戰,在隋唐名將赫赫光輝九*九*藏*書的映照下,顯得有些平庸和暗淡。而事實上,隋攻吐谷渾之戰,不僅僅是隋朝統一中國的前奏,更為歷經分裂與戰亂的中國,打響了重歸盛世的發令槍。
常人往往把公元1041年西夏與宋朝締結和平條約作為宋夏戰爭的結束,而在真實的歷史中,那紙和約不過是一個短暫的休止符而已。西夏開國君主元昊病逝后,宋夏之間維持了20年和平,然而宋仁宗去世后,宋夏戰爭終於風雲再起,這也成為王安石變法的一個動因。而在宋朝新舊兩黨的爭執中,西北軍事改革成為新法中碩果僅存的獨苗。宋朝始終將整頓西北軍務當作國策的重點,這一政策很快就收到了回報。之後的30多年裡,宋朝與西夏在西北連年征戰,互有勝負,卻漸漸扭轉了仁宗時代被動挨打的局面,甚至能夠主動出擊,在與西夏硬碰硬的較量里不斷蠶食西夏的戰略要地。在這場漫長的消耗戰中,國力不及的西夏逐漸開始走下坡路。而發生在公元1097年的宋夏平夏城之戰,則是西夏最後的瘋狂。
在蒙古大軍橫掃歐亞的黃金時代里,誰能夠在硬碰硬的野戰中擊敗蒙古大軍?放眼世界,能完成這個任務的人屈指可數,南宋名將孟珙卻是其中一位。不過這位名將在當代的知名度不算太高,既不如同時代余玠的釣魚城大捷,也不如他身後的文天祥等耿耿忠臣。人們只記住了南宋欲趁蒙古滅金時機趁火打劫收復汴梁,卻偷雞不成反蝕把米,被蒙古軍痛打的搞笑過程。而孟珙的出現,至少部分挽回了南宋錯誤戰略所付出的代價,延續了南宋的國命。
還好當時的唐朝皇帝唐武宗是個明白人,加上主持大政的是名相李德裕。因此從事件一開始,唐朝就採取了恩威並施的手段。一方面對西遷的回鶻人好意安撫,分化瓦解其部眾;另一方面則調兵北上,命令唐朝北線所有軍隊進入一級戰備狀態,並隨時準備打擊來犯之敵。唐朝的苦心沒有白費,回鶻部族中的親唐勢力紛紛投唐,而烏介可汗對於唐朝邊鎮的數次襲擊也被唐軍奮勇打退,造成了偷雞不成蝕把米的鬧劇。烏介可汗的勢力嚴重萎縮,部眾紛紛逃亡,然而即使到了這個時候,烏介可汗依舊野心勃勃。他集中手中人馬南下大同川,攻略唐朝山西地區,一時間邊地狼煙四起,戰火頻發。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獄無門你闖進來,忍無可忍的唐王朝終於出手了。公元843年正月,唐朝撫回鶻使劉沔率集結待命的唐朝各路軍馬發動反擊,在振武城與回鶻軍展開決戰。唐朝採用輕騎兵突襲戰術,以3000輕騎兵突襲回鶻牙帳,唐軍大部隊則從正面發起夜襲。猝不及防的回鶻軍被打得全線崩潰,唐軍乘勝追擊,在殺胡山(即今內蒙古巴林右旗子罕山)徹底將其擊敗,斬首數萬人,俘虜兩萬多人,並救回了被回鶻人劫掠的唐朝公主。至此,赫赫強大的回鶻帝國,最終走向了敗亡。
〔宋朝孟珙的襄樊爭奪戰〕

〔唐朝破吐蕃的維州之戰〕
遺憾的是西北軍力的強大並沒有讓北宋免於滅亡,對此我們只能很遺憾地說,這是北宋軍事大戰略上的失誤。澶淵之盟以來,北宋戰略防禦的重點漸漸西傾,宋遼之間漫長的邊境基本處於不設防狀態。而一直為宋朝統治者所倚重的「80萬禁軍」,也早已腐化不能戰,終於使九-九-藏-書北宋的國土防禦出現了「失重狀態」。宋朝西北軍的強悍只能算是北宋軍事中的異類了。到遼國滅亡,金朝南下的階段,宋朝的北方防線不堪一擊,很快被金軍兵臨汴梁城下。而強悍的西北防線卻面臨著金軍與西夏軍的兩面夾攻,終於被西夏和金聯手擊破瓜分,葬送了大好的西北形勢,也使王安石的最後一絲心血付之東流。這不能不說是一件痛心的事,地方邊軍的強悍終究無法挽救國家軍事大戰略上的無能與失誤。值得一提的是,在北宋滅亡到南宋初立的這個大轉折階段,起重要作用的同樣有原北宋的西北軍,南宋抗金名將吳階和岳飛的部隊里,都有大量來自西北軍的戰士。他們在戰場上給金軍以沉重的打擊,證明了那支遠去部隊的輝煌與尊嚴。
孟珙很快就給了蒙古軍以教訓。面對蒙古軍咄咄逼人的攻勢,孟珙主動出擊,在江漢平原上連破蒙古軍24個軍寨,取得「江陵大捷」,給了蒙古大軍一個下馬威。窩闊台不得不正視這個對手了。然而他沒有想到,本來應該是勢如破竹的襄樊會戰,卻從此以後演變成一場漫長的拉鋸戰。孟珙的宋軍與蒙古大軍在江漢平原上相互攻守,互有勝負,強橫的蒙古軍始終無法再前進一步。蒙古軍把各種戰術用了個遍,始終無法戰勝孟珙。公元1239年,宋軍在廬州會戰中重創蒙古軍。孟珙乘勝追擊,接連在進攻戰里重創蒙古大軍,終於成功收復襄陽信陽等失地。使蒙古軍以江漢平原為跳板南進的戰略徹底破產。孟珙並未就此滿足,在粉碎了蒙古人在江漢平原的進攻后,孟珙火速率兵西進,痛打蒙古人進攻四川的部隊,在大亞寨會戰中再次擊敗蒙古軍主力,並收復夔州等失地。至此,南宋防禦蒙古的整條戰線成為一個堅固的正面,而蒙古第一次對南宋的戰爭,也在歷經6年後以失敗而告終。
在南宋末年的將領中,孟珙是少有的善打進攻戰的將領。在蒙古聯宋滅金的過程里,正是他率兵北上,與蒙古軍聯手攻下了金國最後的堡壘蔡州,把末世的金王朝徹底送進了墳墓。於是,頭腦發熱的宋朝皇帝宋理宗開始憧憬光復中原了。趁蒙古兵北撤之機,宋朝派軍進入河南,企圖收復被金國佔領的失地,恰好給了雄心勃勃的窩闊台可汗南侵的借口。於是,剛剛橫掃了歐亞的蒙古大軍掉轉槍口,以宋朝背約為名,于公元1235年從江淮、襄樊、四川三條戰線向南宋發動了猛烈的進攻。遭受慘重打擊的宋軍很快退卻,戰火燒進了宋朝國境,而襄樊地區的防禦更成為了南宋抗蒙戰爭重中之重的生命線。不幸的是,蒙古軍很快攻陷了襄陽,全面掌握了進攻的主動權。危急之下,宋朝急忙調孟珙北上,來收拾這個殘破的爛攤子。不過在窩闊台看來,這個時候誰來都沒用了,蒙古軍氣焰正盛,滅宋,也許僅僅是時間問題。
安史之亂以後,唐朝實力大損,邊境防線也嚴重內縮。西線強悍的吐蕃帝國不斷東進,在侵佔河西走廊以後,更是日益肆虐唐朝邊境。中唐以後的唐王朝一面要應對藩鎮割據的困局,一面又要面對吐蕃在邊境的巨大軍事壓力。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情形下,唐軍與吐蕃軍50多年來在邊境持續征戰,互有勝負,但是在失去了隴右等戰略要地的情況下,唐軍始終在戰略上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公元801年,吐蕃再次向唐朝西線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相繼攻https://read.99csw.com陷唐朝麟州等戰略要地,兵逼長安,然而此時的唐王朝,卻走出了一招化被動為主動的妙棋——圍魏救趙。駐守四川地區的劍南節度使韋皋率領步騎兩萬,兵分九路經四川殺入吐蕃境內,先後轉戰4個月,攻略城池7座,焚毀堡壘150個,先後擊潰吐蕃大食聯軍16萬人。在維州決戰中,韋皋以圍點打援戰法,消滅吐蕃自西北趕來增援的援軍,成為這場會戰最後的勝方。在4個月的持續打擊下,唐軍斬俘萬餘人,招降3000餘戶,不僅解除了吐蕃對於唐朝西北邊境的威脅,更給了企圖入主中原的吐蕃以沉重的打擊。
不過回鶻人的好日子也沒長久多少。8世紀以後,回鶻人的勢力日益出現衰退跡象,終於在公元840年遭到了中亞黠戛斯部族的沉重打擊,最終走向了滅亡。回鶻的余部立烏介為可汗,遷徙至河套平原一帶,向唐王朝請求內附。唐朝自然仗義伸出援手,連忙援助糧食,幫助這些回鶻殘部可以暫時在水草豐美的河套平原安居。然而,安頓了沒多久的烏介可汗很快就不老實了。經過短暫的休整以後,回鶻人恢復了些許元氣,便開始頻繁地攻略唐朝州縣,甚至要求借唐朝的邊城重鎮安住,企圖演一出鵲巢鳩占的好戲。此時的烏介可汗佔據河套,號稱擁兵10萬,雖然遠不能與其鼎盛時期相比,可已然成為唐朝北部邊境的巨大威脅。更何況,這些歷經苦難逃奔河套的回鶻猛士,都是回鶻族中身經百戰的戰士,其戰鬥力和兇悍精神都相當強大。我們可以從歷史上無數相似的一幕幕中感受到唐王朝當時邊境形勢的嚴峻。匈奴西征歐洲時,西逃的西哥特人就是以請求西羅馬收留的名義,最終滅掉了繁榮的西羅馬。唐朝的君臣自然不可能知道歐洲史,但匈奴內遷后亂華的好戲自然提醒著他們脆弱的神經:10萬河套回鶻人彷彿一顆巨大的定時炸彈,隨時都有引爆的可能。
我們可以從國防等多個因素來解釋隋唐征吐谷渾之戰。然而透過無數塵封的歷史,我們可以清晰地發現,西擊吐谷渾之戰,實際上牽動著歷代強盛中原王朝的一個大戰略——西進戰略。如漢朝開西域一樣,歷代強盛的中原王朝都把開闢絲綢之路,恢復對西域的主權作為國家和平與發展的大謀略。而吐谷渾正是橫亘在隋唐王朝通向絲綢之路的大釘子。擊敗吐谷渾使隋唐王朝鞏固了自己在河西地區的主權,以此為基礎將華夏文明傳向了西域大地,更使橫穿歐亞的絲綢之路從此暢行無阻,拉開了中華民族又一盛事的序幕。征吐谷渾之戰是華夏文明再次衝出關山阻隔,通向歐亞大陸的第一塊跳板。其意義即使與唐平突厥之戰相比,也是毫不遜色的。
但這對於隋朝與吐谷渾的戰爭來說,僅僅是一個開始。隋朝統一南北后,對吐谷渾的打擊並沒有停止,從隋文帝到隋煬帝,兩代君王持續對吐谷渾發起攻擊,一定要將這個頑強的部族徹底打垮。漫長的戰爭消耗了隋朝的國力,成為隋朝二世而亡的重要因素。代隋而立的唐朝也繼承了隋朝對吐谷渾的政策,在經過數次征討以後,終於由唐將李靖于貞觀年間將吐谷渾徹底擊敗。從此,這個曾經雄踞河西的部族漸漸走向了滅亡,終被吐蕃所滅,完成了一個歷史概念。
〔隋攻吐谷渾之戰〕
〔宋夏平夏城之戰〕
而從整個唐朝吐蕃的戰爭格局看,如果說安史之亂是使吐蕃佔據戰略主動的一大轉九_九_藏_書折點,那麼維州之戰就是唐蕃戰爭之間又一次有轉折意義的大戰。維州之戰前,吐蕃對河西的盤踞彷彿是一把碩大的砍刀,橫在唐王朝的頭頂上,而韋皋另闢蹊徑,在西南地區開闢第二戰場,接連佔領吐蕃西南戰略要地,如一把匕首橫插在吐蕃人的肘腋之下,從而徹底扭轉了唐朝在戰略防禦上的被動局面。維州之戰後,吐蕃實力大損,對唐朝的威脅大為減弱。從此,曾經雄踞在歐亞內陸的吐蕃帝國也開始走下坡路,不僅再無力對唐朝發動大規模的進攻,相反對於原有屬地的控制能力也漸漸減弱,唐蕃之間雖然也再次發生過小規模的軍事衝突,但大規模的戰爭已經不再。公元821年,唐朝與吐蕃于長慶會盟,徹底結束了兩大軍事集團歷經數百年的持續對峙和戰爭狀態,在之後的時日里,雙方都忠誠地遵循了這一盟約。韋皋破吐蕃的赫赫武功,恰恰是打開兩大集團和平之門的一把鑰匙。世人對晚唐政治頗多貶斥,然而透過維州之戰的輝煌,我們仍然可以依稀看見盛唐武功的絲縷榮光。
平夏城之戰最讓人驚訝的,是宋朝西北軍強悍的戰鬥力。宋軍一向因軍力孱弱而被人輕視,然而平夏城之戰中,宋軍一方面延續了他們善打城池防禦戰的傳統優勢,另一方面卻用宋朝人最不擅長的騎兵戰最終解決了問題。這實在是宋朝軍事戰術中的一個突破,而這個突破和北宋的西北政策分不開的。平夏城戰前,宋軍與西夏軍在西北地區互有攻守,奪取了相當多的產馬地區,為建立高素質騎兵軍團提供了保證,另外,王安石的軍事改革也使宋朝西北邊軍的戰鬥力提升了一個檔次。在兩宋並不光彩的外戰史上,北宋後半段的西北爭奪戰,當是一個亮點。如果歷史真能夠給北宋充分的時間平定西夏,並利用河西地區的資源優勢繼續打造一支強悍的騎兵,或許整個兩宋的歷史,都會換一種寫法。

襄樊爭奪戰是蒙古軍與南宋軍第一次真正意義的硬碰硬較量,此戰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延續了南宋50年的國祚,更讓蒙古軍因連勝而狂熱的頭腦漸漸轉向了清醒。素來被認為孱弱的宋軍在抗蒙戰鬥中打出了強悍的戰鬥力以及高技術化的裝備優勢,這更證明了一件事:經濟佔優的宋朝,一旦戰爭機器全面開動,其效能無疑是非常可怕的。高素質的軍事指揮人才與高效率的指揮體系,完全能夠讓宋朝把其經濟和科技上的優勢發揮到最大。如果宋朝能夠出現一位知人善任的有為君主,能夠適當地調整國策,賦予武將更多的主動權,如果能夠出現幾位真正以國家為己任的賢良文臣,宋朝免於滅亡的命運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遺憾的是,我們看到的多是宋朝功臣不得善終的結局。除了孟珙以外,宋朝多數抗蒙名將幾乎都遭陷害而死。而奸臣的亂政與皇帝的昏庸更把宋朝推向了深淵。即使如此,孟珙襄樊爭奪戰的勝利,還是為宋朝打造了一條足夠抵抗蒙古大軍南下的堅固屏障,讓蒙古軍無數次的南侵都付出了血的代價。從中吸取教訓的蒙古人,開始調整自己原有的政治政策和軍事政策,把學習南宋的科技與水軍戰術作為重點,並廣泛任用漢將漢軍。後來的蒙古滅宋之戰,基本成為了北方漢人與南方漢人之間的戰鬥,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