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四章 明朝西域第一將——宋晟

第四章 明朝西域第一將——宋晟

宋晟,字景陽,安徽定遠人。史載他「四鎮涼州,前後二十余年,威信著絕域」。洪武王朝勵精圖治的大業里,永樂盛世萬國來朝的繁華中,他是中國西北大門沉默的守護者。
值得一提的是,亦集乃路大捷后,對被俘的18000多名蒙古兵,宋晟採取了「優待俘虜」的政策,僅送其中千餘人入南京治罪,其餘的皆安置在涼州地區,與漢民相處雜居,其中精壯者更由宋晟挑選編入軍中。這支他精心打造的軍隊,在後世有一個名字——甘涼精騎。後來明王朝平定安南、麓川,乃至土木堡之變后的北京保衛戰,皆有這支軍隊的身影。
到了涼州后,宋晟才知道豪言好說,事情卻真是不好做。
小宋晟11歲就從軍,被編在當時另一名將鄧愈麾下。家庭的淵源外帶南征北戰里的耳濡目染,宋晟想不會打仗都難,可畢竟歲數小,衝鋒陷陣還不現實。鄧愈對這位「老戰友」的兒子很是器重,留在身邊當了「勤務兵」,除了每天幹些端茶倒水的雜活外,鄧愈還時常「以兵書戰策勤教之」。滿腹的韜略,從此時開始生根。
和明朝諸多開國名將一樣,身為安徽定遠人的宋晟,也是最早跟隨朱元璋起兵的「老鄉」。那是公元1353年的事,當時還在郭子興麾下的朱元璋回鄉募兵,胡大海、鄧愈、常遇春、藍玉等「開國名將」們皆在這次徵募中投軍。宋晟家更積極,宋晟之父宋朝用,宋晟之兄宋國興皆入伍從軍。比起正值壯年的父兄來,彼時宋晟只有11歲,是個十足的「娃娃兵」。
一番話,卻是一個兵法上的重要道理:圍三缺一。
接下來的事情,就完全進入了宋晟預想的軌道:元軍果然懈怠,鄧愈藉機發起突襲,獨獨北門一面不攻,原本死戰的元軍一觸即潰。之前血戰一個月無法前進一步的徽州堅城,就此兵不血刃地拿下。也正是這一仗,讓朱元璋麾下的許多人看到了宋晟的實力,就如鄧愈在給朱元璋的奏報里誇讚的,宋晟「多奇謀,大將之才也」。
涼州亂,其實就亂在一個「吃」上。當地苦寒,游牧民族日子難過,沒糧食就引起變亂。也因為沒糧食,朝廷調來屯墾的士兵,逃亡甚多。老百姓沒糧食吃就動亂,軍隊沒糧食吃就打不了仗。問題好找,解決起來卻難。涼州當地氣候惡劣,乾旱雪災不斷,派軍隊在當地屯墾戍邊,辛苦撒下的種子,一場大災就賠個精光,指望朝廷送救濟糧。路遠不說,年年吃救濟,就像是個無底洞,怎麼也填不滿。
而事實上,這位今天已不為人所熟知,甚至墓葬都遭侵擾的明朝開國元勛,在悠悠青史之中,雖幾經塗抹、歪曲、沉浮,生前身後連遭非議攻擊,卻終不能抹殺其赫赫的沙場功業。雖與徐達、常遇春、鄧愈、湯和等「大明英烈」們相比,他的聲名不大,在大明王朝北逐元廷,統一天下的大業中,他起初只是跑龍套的角色,在西北戰場才找到了自己的舞台。明王朝對西北大地的主權,因他的戰功而奠定。橫掃中亞,威震世界的帖木兒大帝,在人生的最後時刻,曾與他有一次擦肩而過的對決機會。生性多疑的朱元璋、朱棣父子兩代,獨獨對他信任有加,命他可在西北「專斷邊事,不必事事奏報」。引起清初「文字獄」的「明史」《罪惟錄》中,更給予他一個至高無上的評價:「建衛霍之功業也。」將他比作西漢橫掃匈奴的兩大名將——衛青、霍去病。
當時的涼州,情況糟得不能再糟。涼州的西北和北面,是北元王朝的地盤,時不時過來打你。涼州的南部是青藏地區的吐蕃部落,雖歸附於明王朝,卻是時叛時降,若逢災年,更是成群結夥地進來。比如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涼州東南西北皆有敵人入寇,打不及,也跑不及,兵災過後,只留下狼藉一片。
宋晟卻不這麼想,反而樂呵呵地與家人告別,和朋友告別的時候,更是口出豪言:「此去西北,必立不世功業也。」
從兀納什里嚴防死守開始,宋晟就知道他打的什麼算盤,而宋晟的對策還是一樣——直搗黃龍。當年蒙古軍瘋狂進攻的時候,就敢直搗亦集乃路,這次對手收縮防守了,照樣要直搗哈梅里。
宋晟的這一戰功,也在明王朝引起了強烈反響。大喜的朱元璋立刻九_九_藏_書下旨,召宋晟進京,恢復了他的「都指揮司」一職,接著又陞官為「右軍都督」,以「封疆大吏」的身份重新鎮守涼州,從此守護明王朝西北大門的責任,正式落在了宋晟肩上。
噩耗傳來,朱元璋痛惜不已,隨即下令全軍撤退,二攻集慶的戰役就此結束。隨後,朱元璋在軍中隆重舉喪,宋家上下自是悲痛萬分,這時朱元璋從中發現了一個奇怪的孩子——一家老小都在號啕大哭,唯獨他例外,雖滿臉悲憤,硬是一滴眼淚都沒掉,只是鄭重地在死者的靈前磕了幾個響頭,一字一句,說出了一個錚錚的誓言:
宋晟人生的第二次轉折,發生在明朝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與上一次一樣,這次轉折的開始,依然是一次悲傷。
宋晟鎮守西北后的戰爭考驗,是從第二年五月開始。
亦集乃路這個名字,已經為現代人所陌生,但在明初時期,這卻是令朱元璋寢食不安的一個心腹大患。亦集乃路,位於今天內蒙古額濟納旗達來呼布鎮,從元初開始,這裏就是元王朝的西北重鎮。早年成吉思汗滅金時,它是蒙古大軍的物資中轉站,元王朝建立后,它是元王朝塞外屯兵的重地。在元王朝退出中原后,它又成為蒙古軍南下騷擾的橋頭堡。此地的鎮守者是北元王朝「吳國公」把都刺赤,此人和元王朝是兒女親家,更是北元能征善戰的猛將,蒙古人稱他為「黑將軍」。多年以來,提起這位「黑將軍」的名號,諸多明朝邊將無不頭大。
2002年2月22日,南京《江南時報》發表了一則名為《金陵古迹屢遭破壞堪憂》的報道,報道聲稱:「位於南京雨花西路114號旁的宋晟墓,遭到了周邊建築物的擠占,嚴重違反了國家有關文物保護政策,其墓碑的本身更遭塗抹,碑文已辨識不清。」報道出爐后,一度引起了互聯網上各地文物愛好者的關注,但即使資深的文物愛好者,這時也有人提出了一個疑問:宋晟是誰?
宋國興陣亡兩個月後,少年宋晟就震撼了沙場。當年十一月,鄧愈統兵攻打元廷重鎮徽州。徽州連接長江南北,經濟富庶,戰略位置極其重要。是重鎮就要拿下,鄧愈四面包圍,火炮弓弩全用上,硬是啃不下來。關鍵時刻,身為「前鋒將軍」的小宋晟,提出了一個古怪的建議:咱先撤?
事情也確實如兀納什里所料,明朝都督劉真的部隊進軍異常緩慢。但是他卻漏算了一個人——宋晟。
亦集乃路之戰和哈梅里之戰,是宋晟在洪武時期鎮守西北參与的兩場最重要的戰爭。這兩場大戰後的甘肅地區,從此兵災大減,數十年再未發生大規模的戰爭。鎮守西北有功的宋晟,不但打出了他在西北的名聲,更因此屢獲重任,5年後被朱元璋委以「征南副將軍」,派往廣西平定當地叛亂。得勝后又調任開平(原北元王朝上都),擔任開平衛都督,這一次調令,再次改變了他的命運,讓他得到了另一個人的賞識——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
此時的朱棣,封地在北平,北平北面的開平,是朱棣的屬地。這時是朱元璋的晚年,各皇子之間的「奪嫡之爭」,已經到了白熱化階段,鎮守北方的各路王爺,都在爭相培植親信,擴充自己的實力。戰功卓著的宋晟,自然成了朱棣的拉攏對象。在與朱棣共事時,兩人建立了親密的關係。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宋晟隨朱棣出擊蒙古,進兵至內蒙古寧城地區,擊敗了當地的蒙古軍,朱棣本想立刻班師,宋晟卻判斷說,寧城北面尚有蒙古軍主力。在宋晟的力主下,明軍再次北進,果然捕捉到蒙古軍主力,再次大破之。戰後宋晟建議,應當在右玉城設置衛所作為屏障。朱棣採納了他的建議,在當地設定邊衛,后改名為右玉城。這座衛所此後歷經風雨,從明初至明末,始終是明王朝抵禦北方游牧民族侵擾的屏障,明朝萬曆年間兵部尚書張學顏曾送該城一個綽號「鐵壁衛」。
然而宋晟的選擇卻是:不打!
鄧愈恍然大悟:聽你的。
這團陰雲的名字,叫帖木兒。
宋晟開始行動了,他先是主動接觸周邊各少數民族部落,召各部酋長懇談,同時公正處理歷年累積下來的各種案件,化解各族邊民之間的矛盾,僅用數月時間read.99csw.com,就將當地積攢數年的案件處理完畢。他還從糧庫中調撥大量糧食,用以幫助各部落度過荒年。一番奔忙之下,當地局面總算平息下來。
經過「靖難之役」登上皇位的朱棣,雖然在猜忌臣子方面不亞於朱元璋,但對於鎮守西北的宋晟,卻始終是毫無保留的信任。朱棣登基后,宋晟手握西北重兵,權傾天下,也曾有御史彈劾宋晟「自專」,朱棣回答道「任人不專制不能成功」,讓宋晟在西北放手行事,並在登基后的第二年加封宋晟為「西寧侯」。宋晟也很會做人,此後鎮守西北,大小事情無巨細皆上奏,更多次請求入朝「彙報工作」,真正做到了「早請示晚彙報」。朱棣的謀士,有「靖難第一謀士」之稱的姚廣孝也對宋晟讚不絕口,讚歎道「今西北烽火漸熄,百姓安居,此晟之功也」。
此後朱棣對宋晟越發賞識,不久之後便與宋晟結成了兒女親家——宋晟的兒子宋琥迎娶了朱棣的女兒安成公主。這樁婚姻,也註定了宋晟在接下來的「靖難之役」中的角色——朱棣的親信。

雖然不打,但樣子還是要裝的。明軍列陣于城下,全軍戰鼓聲,吶喊聲震天,就是不發起進攻。喊了大約有半日,奇迹突然發生了,哈梅里城發生嘩變,先前牛氣哄哄的兀納什里倉皇出逃,其子別爾且帖木兒以及官員數十人,被守城官兵綁了送到明軍面前。鐵壁堅城的哈梅里,不戰自破。
或許朱元璋自己都沒想到,這次嚴苛的處罰,不但沒有打垮宋晟,相反,卻為他的人生打開了一片新天地。宋晟後來建功沙場,封侯賜爵,名震天下,正是從此開始。
但這平息是暫時的,不解決吃飯問題,該鬧還要鬧。此時宋晟已經有辦法了,涼州多災,其主要的災害有兩個:乾旱、沙暴。涼州地區的張掖,自古號稱「塞上江南」,當地水源豐富,宋晟動用軍隊,將水源引入乾旱地區,化解旱情。涼州北面毗鄰沙漠,宋晟命士兵們廣種沙棗之類的抗沙林木,用以抵抗沙暴。諸上事情,他皆「親身籌謀」,凡事親力親為,同時他還制定嚴格軍法,從嚴治軍,嚴懲將士中欺壓百姓者。苦心之下,涼州果然漸趨安定。從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冬開始,涼州衛連續多次擊退周邊敵人的進犯,而到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明朝監察御史蔣星巡視涼州時,他看到的,是阡陌縱橫的良田,各族百姓和睦相處以及精銳的邊關士兵。
宋晟接著的一句話,讓鄧愈不暈了。
此情此景,宋家上下,乃至朱元璋諸將,皆是「大異之」。朱元璋也大為感慨,對其父宋朝用道:「汝子少年大志,他日成就必在汝之上也。」不但稱讚,朱元璋更隨即下令,命宋晟承襲其兄「前鋒將軍」的職務,所部軍隊編入鄧愈麾下。就這樣,13歲的宋晟,從將門家中的小兒子,到大軍里的「娃娃兵」,再到此時的將軍,不過短短兩年時間。說是少年將軍,自然毫不為過。但在當時許多人看來,13歲的娃娃就去統兵打仗,荒唐么!
宋晟回任甘肅后,西域地區就不斷有帖木兒帝國的消息傳來,對此宋晟極為重視,他一面廣泛搜集情報,一面加強防備,在哈密地區設立衛所,作為抵擋帖木兒帝國入侵的緩衝地帶。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七月,朱棣攻入南京,推翻了在位的建文帝,次年改元永樂。宋晟隨即向朱棣上報了有關帖木兒帝國的動向,並向朱棣保證「敵之虛實,吾已盡知,若敢來犯,必痛擊也」。朱棣隨即向甘肅地區增兵,並命宋晟節制各路軍隊,至此明軍已經在西北地區做好了精心的準備。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四月,結束了對土耳其征戰的帖木兒召開「蒙古人大會」,宣布要「反明復元」,率20萬大軍悍然發動了東侵,卻不料在行至哈薩克阿雷河流域時意外病逝,一場大戰就此消解。帖木兒去世16年後,曾跟隨帖木兒南征北戰的名將蓋耶速丁作為使節出使明王朝,在沿路參觀了甘肅地區明軍城防后,他在回憶錄里感慨道:「我不得不承認,大帝(帖木兒)病死於征途,是一件多麼幸運的事情,這讓他保全了一世戰無九-九-藏-書不勝的美名。」
對宋晟來說,鎮守開平最重要的意義,是獲得了與另一個人共事的機會:燕王朱棣。
在攻克哈梅里后,宋晟採取了開明的民族政策,大軍入城后秋毫無犯,參与反叛的敵人,只抓元兇寬大脅從。當地局勢很快安定下來,隨後趕來的都督劉真繼續率軍追擊,兀納什里的部下們紛紛投降,先後共有各級官員兩千餘人被俘。堵塞明王朝西進道路十余年的哈梅里,就這樣兵不血刃地被平定。
帖木兒這個名字,對中國人而言也許格外陌生,但在國外,卻赫赫有名,西方歷史學家說他是「成吉思汗以後最偉大的征服者」。此人原是中亞地區西察合台汗國的駙馬,在明王朝成立后第二年,他殺死西察合台汗國國王,自立為帝,建立了帖木兒帝國。稱帝后的帖木兒一面對明王朝採取恭順態度,遣使通好,另一面則在中亞地區進行擴張,相繼吞併了波斯、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區,擊敗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建立了一個橫跨歐亞的大帝國。甚至遠在歐洲的西班牙國王都尊稱他為「義父」,自信心膨脹的帖木兒,把下一個進攻的對象,定為明王朝。
報道該新聞的記者,在報道的時候也擺了一個「大烏龍」,在新聞中竟稱宋晟為「明代著名書法家」……
元朝至正十四年(公元1355年),正在開疆拓土的朱元璋,把目光對準了一個新的目標——集慶(江蘇南京)。這是六朝古都,元王朝江南重鎮,拿下它,就拿下了統一天下的關鍵點,這是朱元璋霸業的天王山戰役。
如果照這樣下去,小宋晟很可能會在鄧愈的教導下,成為一個出色的軍事家,待到天下太平后論功行賞,運氣好了,還能以「功臣之子」的身份承襲爵位,從此風風光光。
此時的宋晟,也深知孤軍深入,後援不濟,如果不能儘快攻克堅城,等待這支奇襲部隊的,也許就是全軍覆沒的滅頂之災,所以抓緊時間拿下敵人,或許是最好的選擇。
原來早在進軍之前,宋晟就得到了一個重要的情報:兀納什里的內部並不團結,當地許多百姓和軍官都心向明朝,如果貿然發動進攻,對方肯定會上下一心守城,這仗就難打了,所以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最好的選擇,他做到了。

開平衛,在明朝初年甚為重要,明朝開國第一武將徐達曾稱開平衛為「塞外衛所之首」。這不僅僅是因為它曾是北元王朝的國都,更因為此地戰略位置重要,佔有開平,就可以俯瞰整個蒙古草原,遏制北元王朝的南下侵擾。選擇宋晟鎮守開平,證明了此時他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
這次難度卻比上次大得多,路遠,糧草供給都是問題,地形險要,兵力不易展開。宋晟縝密布置,先是詳細考察地形,找到了一條進軍的小路,然後頒下軍令,每個士兵多帶5日的乾糧,連日急行軍。這支奇襲部隊出發了,從涼州到哈梅里,急行軍上千里,從小路穿過蒙古軍的防區,僅用兩日就抵達了哈梅里城下。黎明時分,當哈梅里城頭士兵向外眺望的時候,他們驚訝地看到了城外黑壓壓的,正摩拳擦掌的數萬明軍。
肩起西北邊防大任的宋晟沒有讓朱元璋失望。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宋晟再次出手,這次的目標,是明朝打通西域絲綢之路的咽喉之地——哈梅里。哈梅里,即今日新疆哈密,當時是元朝藩王兀納什里的封地。比起亦集乃路的那位「吳國公」,這位兀納什里王爺起先很老實,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明王朝曾計劃攻打哈梅里,哈梅里聞訊后請降,明王朝遂派使團經哈梅里,進入西域招撫各部,這也是明王朝建國后第一次進入西域。從此明王朝與西域各部往來不斷,絲綢之路重開。但兀納什里貪心不足,竟然數次打劫往來商隊,到洪武二十三年,更是得寸進尺,扣押西域部落向明王朝朝貢的使團。朱元璋聞訊大怒,隨即命令宋晟與陝甘都督劉真合兵,於是年四月攻打哈梅里。
外敵入侵足夠讓人頭大,內部的事情也讓人撓頭。當年徐達從元王朝手裡收復甘肅時,曾招降大量蒙古部落。後來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傅友德西征,又帶回大批俘虜,其中相當多都被read•99csw•com安置在涼州。這些部落依然保持著遊牧習俗,與當地漢民衝突不斷。其中有些部落,還和北元王朝勾搭,每次敵人入侵都充當先導。內憂外患摁下葫蘆起來瓢,直讓歷任地方官頭大。
所以從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明王朝設置涼州衛開始,至宋晟到任前,涼州衛指揮使這個職務,前前後後已經換了9個人,其中4個戰死沙場,3個撤職查辦,兩個死於當地士兵嘩變,都沒有好下場。
「今敵所以死戰,在於我圍城嚴密,故拚死而戰也。不妨稍卻,待敵松疲之時突襲,且只圍三面,敵必潰也。」
「願殺盡胡虜,雪吾兄之恥也。」
鄧愈暈了,朱元璋的催促令一道接一道,打不下徽州,全軍都要法辦,你說撤就撤?
兀納什里有恃無恐,也是有原因的。哈梅里地區地形險要,明軍多為步兵,勞師襲遠,糧草輜重很難接濟上。等到了哈梅里,恐怕也是強弩之末,只要把地盤守好,拖個三五個月,明軍必會不戰自退。
氣喘吁吁的宋晟,並未慌亂,面對蒙古軍連續的進犯,宋晟只說了一句話:「今敵大出,其巢必空也。」一句話,點中了把都刺赤的死穴。
宋晟做到了,不但做到了,而且還超越了諸多的「功臣子弟」們,成為他們之中的翹楚。建功、封侯、賜爵,一步一步,但這些是以他13歲那年的一場悲傷開始的。
此時經過十數年休養生息後日漸富強的明王朝,終於下決心解決北方邊患問題,而開刀的第一戰,就是涼州北面的亦集乃路。
就在宋晟與朱棣結成親家后不久,明太祖朱元璋病逝,皇太孫朱允炆即位,次年改年號為建文。這位從做「太孫」時期就心憂北方各路諸侯尾大不掉的年輕皇帝,登基后厲行削藩,削藩的主要對象,就是在北方對皇位虎視眈眈的朱棣。已是朱棣親信的宋晟,則成了建文帝極為忌憚之人。建文帝近臣黃子澄建議「可令其遠調,以削燕王羽翼,再徐圖之」。於是當年七月,南征北戰的宋晟再次接到調令,擔任甘肅都督。次年八月,雄踞北方的朱棣為爭皇位,以「清君側」為名發動了「靖難之役」,明王朝開始了長達3年的內戰。

如果說之前的亦集乃路之戰,是斷掉了北元王朝的臂膀,那麼這場兵不血刃的哈梅里之戰,不但解除了甘肅地區西北方面的威脅,更打通了連接歐亞的絲綢之路。哈梅里之戰後,西域各部真正見識到了明王朝的兵威,原先與北元王朝勾搭連絡的部落,從此便死心塌地歸附明王朝。史載明王朝從此「威行西域」,誠為實情。
11歲的「小鬼」,自然上不了戰場。倒是宋晟的父兄,在朱元璋起兵的開始階段屢立戰功。和常遇春等人的「窮苦出身」不同,宋家原本就是當地富戶,不但家境殷實,為防蒙古官吏欺辱,很早就拉起了民團。宋晟之兄宋國興,年輕時就是定遠當地的「壯士」,最善武槍弄棒。投奔朱元璋后,以宋家早年「民團」為班底的「宋家軍」,開始嶄露頭角。朱元璋攻克滁州之戰,正是宋晟之兄宋國興率軍夜襲,經浴血奮戰打開了滁州城門,朱元璋也因此擁有了自己爭天下的第一座城池。朱元璋曾贊他為「勇國興」。宋晟之父宋朝用是朱元璋早期的重要將領,明史說他「因積功至元帥」,一度與徐達、常遇春等人並列。朱元璋定遠募兵后,打通東進道路的和州之戰,正是由他指揮完成。劉基在《誠意伯文集》里贊他「智勇兼備」,也是個名噪一時的名將。
是年五月,未等明軍動手,把都刺赤自己找上門來了,蒙古軍大股入寇,而且採用「叼一口就跑」的戰術,這邊騷擾一下,那邊打個埋伏,明軍出擊,他退出塞外,明軍回師,他復來騷擾,全仗著自己騎兵來去如飛,幾番侵擾,直把明軍折騰得氣喘吁吁。
重回甘肅,手握重兵的宋晟在這場大戰中大可作壁上觀。然而噩耗再次襲來,擔任朱棣「府軍右衛指揮使」的,正是宋晟的長子宋暄,靖難之役的靈璧之戰中,宋暄在率軍登城時陣亡。然而宋晟沒有時間悲傷,因為從甘肅西邊傳來的消息顯示,當中原大地打得如火如荼時,一團更大的戰爭陰雲,正向明王朝襲來。
這個孩子,就是https://read•99csw.com年13歲的宋晟。
是天王山就要啃下來,從當年七月,九月,一直到第二年三月,朱元璋集中重兵,連續3次發動了對集慶的猛烈進攻。朱元璋攻得猛,元王朝守得也猛,咬緊牙關死戰不退。幾番攻堅下來,朱元璋傷亡慘重。在當年九月第二次攻打集慶的戰役中,為突破元軍防線,朱元璋精選軍中壯士做敢死隊,企圖強行渡江。統領敢死隊的,恰是宋晟的兄長——「勇國興」。「勇國興」還是一如既往地勇,身先士卒渡江猛衝,卻沒了之前的好運氣,一支箭不偏不倚,射中了宋國興的額頭,宋國興壯烈殉難。
宋晟派少量部隊,牽制入寇的蒙古軍,然後精選了3萬精騎,從涼州出發一路北進,不理會沿途蒙古軍的侵擾,經數日急行軍,終於抵達了亦集乃路城,如宋晟所料,亦集乃路城果然「其巢必空」,明軍迅速發起了攻擊,猝不及防的把都刺赤登時大潰,經一日血戰,明軍俘虜「吳國公」把都刺赤,千戶也先帖木兒,以及蒙古軍18000多人。這個肆虐明朝北疆十數年的大患,一戰而解。
這個事件是此年的「南京花船案」。事情說來很簡單,就是元宵節時,一幫功臣子弟們湊錢造了一艘大船,在船上奢靡鋪張,沿秦淮河一路吹吹打打好不風光。事情被朱元璋知曉后,龍顏大怒,當即下令嚴查,凡是上船的官員,皆要嚴懲。而此時調任南京的宋晟,恰恰也在這條船上,毫無例外的被一擼到底,降職到甘肅涼州任衛指揮使。
從此以後,宋晟開始不斷的「多奇謀」,先是跟著鄧愈打了一堆勝仗,後來宋晟之父宋朝用因生病退休,朱元璋命宋晟接替其父「都督同知」的職務,20出頭的年歲,成了「正軍級」幹部,開始獨當一面。這時是朱元璋統一天下的關鍵時期,仗越打越大,宋晟先參加了平定張士誠奪取江南的戰役,然後在朱元璋定都南京正式建國后,參加了徐達統兵北伐元王朝的統一北方大戰。比起眾將破陣殺敵,屢建戰功,此時的宋晟,做得更多的是「善後」工作。明軍攻克山東,他奉命留守山東,明軍攻克河南,他再奉命留守河南,接著明軍攻克陝西,他又奉命留守陝西。統一天下這一路,殺敵立功輪不上他,治理地方、清剿殘餘的「臟活」,多落在他身上。到了明王朝北逐元廷,統一天下后,宋晟又奉命相繼鎮守大同和陝西,擔任當地的「都指揮使」,並督造山西、陝西的長城建造。比起明朝開國后諸多功臣「封侯拜將」的榮耀,彼時的宋晟雖也是開國功臣,卻因年齡資歷所限,並未得到太多封賞,在明朝軍中,只是個「中層幹部」。
身兼重任的宋晟,從涼州衛的內憂外患之中,一下子找到了解決涼州問題的關鍵點:糧食。
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七月,征戰一生的宋晟,終於閉上了疲勞的眼睛,于涼州任上溘然長逝。噩耗傳來,朱棣大為悲痛,追封宋晟為「鄖國公」。而在西北當地,甘肅、哈密,西域多地部落皆自發為宋晟舉哀,就連國子監的甘肅籍士子們,也自發為其舉喪。在他離去的身後,元亡后一度中斷的絲綢之路,此時又是一派欣欣向榮之景,原本荒涼的陝甘大地,已是胡商雲集、貿易繁榮的「國際化都市」。他親手打造的「甘涼精騎」,更是一支不朽的手臂,終明一世,佑護中國西北諸省。
說對宋晟的處罰嚴苛,不僅僅是因為降職,還因為在當時涼州實在不是一個好地方。經濟落後不說,當地漢族與少數民族雜居,相互衝突不斷。且涼州位於邊境要衝,此時西北元朝殘餘勢力仍在,不時入侵騷擾,常年戰火不斷。窮,遠,戰爭多,這樣的地方說是降職,其實就是發配流放。所以當處罰令下來的時候,宋晟身邊大多數人就一個判斷:這孩子這輩子算完了。
亦集乃路的奪取,對明王朝的西北邊防,乃至北部邊防,都有重大的意義。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1年)徐達北伐時,北元王朝正是通過調度亦集乃路的兵馬,從側面夾擊明軍,導致明軍功敗垂成,被迫撤軍,之後的十幾年裡,亦集乃路一直是北元軍隊侵擾明朝邊陲的基地。所以捷報傳來,明朝開國功臣郭英聞訊大讚道:「此乃斷胡擄臂膀之功也。」
宋晟此後的表現,證明這一點兒也不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