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八章 萬曆其實「四大征」

第十八章 萬曆其實「四大征」

萬曆十八年(公元1590年)六月,自以為實力強大的扯力克和明朝翻臉了,先是4000蒙古軍襲擊明朝甘肅臨洮、渭州、河州三地,明軍嚴防死守,擊退了蒙古軍的進犯,臨洮副總兵李連芳意圖乘勝追擊,反中了蒙古軍埋伏身亡。一個月後,蒙古軍又攻打河州,河州淪陷。蒙古軍在進攻西寧時遭到西寧守將李奎攔截后,一番激戰擊斃李奎。短短一個月間,明朝兩位總兵戰死,5座軍鎮淪陷,邊境軍民死傷無數,一時間「西北大震」。
然而事實上,在明王朝正全力進行「三大征」時,在中國西北的青藏地區,還發生了「第四大征」——鄭洛平定青藏之戰。這場戰爭之所以今天提及不多,主要因為他不似「三大征」那般波瀾起伏,但是對於維護明王朝在西北的統治,其重要意義,卻不亞於前面3個。
日軍在早期佔領朝鮮七省后,之所以不能乘勝追擊,按照朝鮮歷史書的說法,是因為朝鮮水師名將李舜臣多次在海上重創日軍,同時朝鮮當地起義軍的抵抗也拖住了日軍的腳步。中國方面主流的說法是,明朝委派海商沈惟敬為特使出使日本,用談判方式迷惑了日本人,給明朝爭取了集結軍隊的時間。從後來事情的進展看,中國方面的說法更靠譜——李如松於十二月入朝,于次年一月率4萬5千大軍抵達平壤城下,而平壤守將小西行長卻以為明朝是來「和談」的,差點讓李如松奇襲平壤得手。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雖然豐臣秀吉本人頭腦發熱,但身為侵朝日軍實際總指揮的小西行長卻是明白人,他在給豐臣秀吉的戰報里就建議豐臣秀吉不能急於進攻明朝,至少要等到穩定朝鮮局勢再說,更斷定明朝必定會重兵救援朝鮮。事實印證了他的判斷,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2年)一月,明軍進抵平壤城下,李如松先假借封貢的名義,企圖直接奇襲平壤,但因為攻擊部隊過於猶豫,被小西行長識破,奇襲功敗垂成。在出兵之前,明朝的作戰計劃就不是打持久戰,而是畢其功於一役,以一場大勝徹底消滅日軍。如明朝使臣葛昆對朝鮮國王所說:「天朝(明朝)之計劃,在於一戰定乾坤,務使倭寇片甲不留。」
關於萬曆時期這些征戰的是是非非,今人說法甚多,清朝人編修的明史認為正是這期間的幾次戰爭,耗盡了張居正改革留下的財政儲備,明王朝長期陷入了財用匱乏的局面。而即使在當時,是否應當出兵作戰,明王朝上下也是意見不一,是萬曆皇帝堅定的主戰決心,才最終讓戰爭順利進行。那麼這4場戰爭,究竟又有哪些影響呢?
還是讓我們逐次來看。
直到抗倭援朝戰爭勝利結束,明王朝終於可以集中力量解決播州問題。萬曆二十八年五月(公元1600年),曾在抗倭援朝中擔任過遼東巡撫的李化龍受命,節制湖廣、貴州、四川三省兵馬,承擔起了平叛重任。明軍集結時,楊應龍繼續作惡,先攻陷了四川案江,又攻克了四川秦江,令人髮指的是,他在秦江搞起了大屠殺,「士民死傷萬人」。明軍因為兵力不足,只能分路防守,雙方開始了相持。李化龍步步為營,逐漸壓制住了楊應龍,到萬曆二十九年一月(公元1601年),明軍終於兵臨播州。李化龍分八路進剿,總兵劉珽出綦江,總兵馬禮英出南川,總兵吳廣出合江,副總兵曹希彬出永寧,總兵童無鎮出烏江,參將朱鶴齡出沙溪,總兵李應祥出興隆衛,總兵陳璘出白泥,每路兵馬3萬,共計20餘萬人。李化龍手中最大的王牌,是趕來參戰的陳寅部戚家軍3000人。明軍節節勝利,終於逼近了播州的要塞婁山關,名將劉珽率部強攻,遭楊應龍頑強抵抗,陳寅的戚家軍則發揮山地戰素質,奇襲了與婁山關遙相呼應的海龍囤,明軍隨即一馬平川,至六月完全攻破。六月初六,明軍已經佔據了播州大部分地區,楊應龍全家退到一處要塞內,走投無路的楊應龍上吊自殺,其狗頭軍師孫時泰,其子楊朝東等69人被俘,押解北京后被斬首。至此已傳29代的楊家播州土司,就此終止。戰後明朝在當地「改土歸流」,設立府縣,由中央直接統治。

邊報傳來,明朝上下群情激奮,小小扯力克,竟然敢打天朝的主意,如此恥辱敗仗怎堪忍受?各級官員紛紛上書,要求明王朝調重兵至青海平叛。明朝甘肅總督梅友松因戰敗免職,原宣大總督鄭洛接替。同時明朝還停止了與扯力克之間的「通貢貿易」,對扯力克進行經濟封鎖。眼看一場大規模戰爭就要爆發,此時,一個改變戰局的人物登場了——鄭洛。
平壤戰後,明軍一路追擊,先前牛氣哄哄的日軍卻被打出了「恐明症」,幾乎對明軍望風而逃。在上甘嶺,竟出現了3個明軍士兵俘虜100多日軍的鬧劇。李如松火速追擊,欲一舉收復朝鮮王京(今首爾),然而潰敗的日軍並不甘心,日本大本營經過精心籌謀,制定了一個聚殲明軍的計劃,即將明軍誘到首爾城下,然後以優勢兵力圍殲。為此日軍在首爾集結了6萬軍隊,並用小股部隊誘導明軍南進。誰料計劃趕不上變化,日本用來「誘敵」的1000多軍隊,在首爾北部的碧蹄館遭遇明軍前鋒查大受,幾下子就給打得全軍覆沒。日軍主帥黑田長政當機立斷,就在碧蹄館設伏,就地殲滅明軍。查大受的先頭部隊,一下子遭到數萬日軍包圍,但明軍士氣高昂,用「車陣」迎戰,且不斷用騎兵發起反衝鋒,戰鬥打了一天一夜,幾萬日軍竟吃不下這支明軍小部隊。就在僵持不下間,不明情況的明軍提督李如松率親兵偵察前線,竟然一頭撞進了碧蹄館,和查大受一起被日軍包圍。「撈了彩票」的九*九*藏*書日軍欣喜若狂,立刻集中兵力發起衝鋒,意圖「擒賊先擒王」。久經沙場的李如松毫不慌亂,出乎日軍意料,劣勢兵力下,李如松反而發起了反衝鋒,以3000騎兵向數萬日軍攻擊。日軍猝不及防,包圍圈一下子被沖開了口子,李如松趁機率部突圍,日軍緊緊圍困,不斷纏鬥,惡戰從一月二十六日早晨打到黃昏,李如松沖不出去,日軍攻不上來,雙方陷入僵持。此時,李如松部將楊元得悉情況,率1000騎兵從外圍發起攻擊,筋疲力盡的日軍登時大潰,李如松趁機突圍而出,一場慘烈的遭遇戰就此結束。
抗倭援朝戰爭結束了,按照一般人的猜想,參戰的明朝軍隊應該在接受賞賜之後得到休整。但事實上,大部分參加抗倭援朝戰爭的將士,如指揮露梁海之戰的陳璘等人,在接受完萬曆皇帝的接見后,立刻又被派遣參加了另一場戰爭:播州平定楊應龍之戰。這場戰爭,就是萬曆三大征中的「播州之亂」。
公元1593年一月八日,帶著讓倭寇「片甲不留」的目的,李如松指揮的平壤會戰正式打響。李如松先命吳惟忠的戚家軍攻打日軍防守最嚴密的牡丹峰,不要求攻克,只要求拖住日軍,繼而三路大軍齊出攻城,先以300門大小火炮轟擊,再發起衝鋒。日軍抵抗極為頑強,雖在明軍的炮火打擊下傷亡慘重,卻依然用火槍齊射還擊。戰局膠著時,戚家軍將領駱尚志率所部戚家軍奇襲南門,一舉攻克,平壤防線就此擊破。明軍乘勢追殺,攻克平壤城牆,日軍退入內城,又和明軍打起了巷戰。李如松不想無謂犧牲,見日軍縮入城內工事,乾脆就用火攻,將城內日軍燒得鬼哭狼嚎。次日,小西行長率領殘部從平壤東南門出逃,誰想平壤東南門外是條大河,慌不擇路的日軍倉皇渡河,淹死數千人。渡河后又被早已在河邊設伏的明將李寧截殺,砍死數百。至此,平壤戰役結束,明軍以陣亡700人的代價收復平壤,而日軍的傷亡,根據日本人自己的軍事書《日本戰史》里記錄:日軍此戰共投入兵力3萬多人(包括小西行長的2萬守軍和黑田長政的一萬援軍),陣亡高達2萬多(受傷的還沒算進去)。
明王朝當然容不得他的狂妄,哱拜二月叛亂,三月四日明朝大軍就前來進剿,最早負責平叛的是寧夏總督魏學曾。明朝調度的軍隊,多來自河南、陝西內地,都是未經過大戰的「和平兵」,自然不是寧夏叛軍的對手。初戰受挫后,明王朝調已經退休的原大同總兵麻貴馳援,麻貴不負眾望,進展順利,很快擊敗了寧夏外圍的叛軍,明軍轉守為攻,將哱拜打得節節敗退,不得不潰退至老窩寧夏城(今銀川)。但就在這時意外發生了,哱拜的外援扯力克與土蠻相繼派兵救援,麻貴將重兵駐紮在賀蘭山,與蒙古援軍血戰,雖擊退敵援兵,攻打寧夏城卻力不從心,戰局一下子進入僵持。
雖有地方官屢屢彈劾楊應龍,但明朝政府對此,卻採取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多次事件都是大事化小。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貴州巡撫葉夢雄揭發楊應龍圖謀造反,明王朝一度把楊應龍抓到重慶受審,經地方官審判,本來判了斬首,但沒想到朝鮮戰爭爆發,楊應龍立刻表忠心,說願意率兵去朝鮮助戰。明朝隨即順水推舟,赦免了他的死罪。沒想到楊應龍回到家就變卦,不但拒絕出兵,還把播州與外界的道路全部隔斷,以圖死守。明王朝四川巡撫王繼光率3000人進剿,卻被打得大敗。打贏后的楊應龍立刻耍詐,對明朝說此事是他部下所為,並把手下12人送交明朝治罪。明朝又一次上了當,對楊應龍暫不追究。此後幾年,楊應龍屢次侵擾周邊州縣,甚至把重安知縣全家滅族。但明王朝正忙於和日本和談,沒顧上管他。如此一來養虎為患,萬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自以為羽毛豐|滿的楊應龍扯起了反旗,派兵大舉進犯四川地區,甚至一度侵擾到湖廣。明王朝這才發現,這個反覆無常的土司而今已成大患。震怒之下,明王朝決定進剿。萬曆二十七年一月,貴州巡撫江東之率3000明軍攻打楊應龍,在寬練堡遇伏,3000明軍無一生還。明軍之所以兩次進剿都只出動3000人,是因為此時明軍精銳多集中在北方,又值抗倭援朝戰爭時,多線作戰實在力不從心。
這個人雖不太有名,但是他的祖父卻很有名——製造了「庚戍之變」的蒙古韃靼可汗阿勒坦。阿勒坦接受明朝冊封后,被明朝封為「順義王」,明蒙之間大規模的戰爭已告結束,此後雙方和平往來。阿勒坦死後,其子黃台吉也承襲了對明朝的友好政策,外加明蒙之間的互市貿易,給大部分蒙古人帶來的實惠,原本是戰場的山西、陝西等地,早已經是一片和平景象。作為阿勒坦的孫子,扯力克承襲了「順義王」的爵位,但他並不滿意,開始了不斷的擴張,一邊兼并周邊蒙古部落,一邊開始向漢地發展。此時明朝陝西、山西等地皆兵強馬壯,輕易惹不得,所以他的矛頭,就對準了明朝防禦相對薄弱的青海、甘肅地區。
幾番攻勢下來,扯力克勢力大減,原本和他合夥攻打甘肅的火篩、脫脫等部落,不是倉皇逃竄,就是向明朝投降,諸路蒙古部落也紛紛和扯力克劃清界限。原本被扯力克趕離青海的藏族部落,也有不少紛紛北歸,甚至助明朝進攻。陰招使完了,鄭洛又使明招,他帶來的軍隊里,包括戚繼光留在薊州的3000戚家軍騎兵,這是彼時明朝最精銳的騎兵部隊,但鄭洛卻不正面進攻,他把騎兵分散在青海與蒙古草原之間的各個要道上,專打扯力克的輜重隊伍,打完了就走,和扯力克拼速度。從是年十月開始至次read.99csw.com年一月,3個月里明軍沒打大仗,小仗卻接連不斷,「斬獲輜重無算」,徹底給囂張的扯力克斷了奶。原本在河洮之變后牛氣哄哄的扯力克,不到幾個月,就陷入了眾叛親離、四面楚歌的境地。
對蒙古人來說,鄭洛是個老熟人了。隆慶年間(公元1567年~1572年)阿勒坦在山西接受冊封,與明王朝化干戈為玉帛時,鄭洛就是山西參政,這以後又做過山西巡撫,一直在和蒙古人打交道,蒙古人的內部情況非常清楚。正因如此,面對朝野上下一派主戰的呼聲,他卻非常冷靜。他到任后,並沒有立刻集結重兵發起反擊,反而給扯力克使「陰招」。十月抵達蘭州后,第一件事就是切斷青海與河套草原之間的一切通道,斷絕兩地蒙古部落的聯繫,同時警告河套地區蒙古部落,誰敢幫扯力克鬧事就治誰。盤踞青海的扯力克,一下子成了斷絕外援的孤軍。另外派人在青海各地蒙古部落里廣發告示,重金懸賞緝拿扯力克等人,並聲明「脅裹者無罪」,引得不少部落紛紛投誠。接著鄭洛又拉攏青海當地受扯力克欺壓的藏族部落,給予優厚的賞賜,策動他們協同明軍作戰。當然輿論攻勢也沒少,青海當地紛紛傳言,明朝大軍來了,有50多萬……
不巧的是,這次日本侵朝,明朝國內又有戰事,西南播州土司楊應龍造反,明朝正在全力鎮壓。因此日軍壓境朝鮮時,駐朝明軍僅有6000多人。朝鮮方面還是一如既往地不經打,日軍勢如破竹,再次逼近王京。碧蹄館之戰中救李如松突圍的楊元死守南元,幾乎全軍覆沒,危急關頭,由解生統領的2000薊州兵(戚繼光當年在薊州練兵的骨血)死守稷山,與2萬日軍血戰,成功將日軍打退,為明王朝穩住了戰局。此時李如松已去世,明朝以兵部侍郎刑玠為薊遼總督,麻貴為備倭總兵,楊鎬為朝鮮軍務經略,率4萬大軍入朝。
蔚山之戰徹底把日軍打醒,此戰之後,日軍的戰略變成了龜縮堡壘,消極防禦,即使總兵力遠遠多於明軍,卻不敢與明軍野戰。之後明軍多次集中兵力,攻打日軍盤踞朝鮮的蔚山、泗川、順天三大要塞,日軍嚴防死守,使明軍一次次攻擊受挫。同年十月,發動侵朝戰爭的豐臣秀吉去世,接替豐臣秀吉主政的日本「五大老」,此時的主要目的已變成如何讓日軍全身而退。潛伏在日本的明朝錦衣衛,及時獲知了這一情報。因此明朝薊遼總督刑玠決定,趁日軍撤退時,從海上阻截,徹底消滅日軍。
這場持續3年的戰爭,以明王朝養虎遺患為開始,以楊家舉家滅族為結束,對於明王朝的西南統治,意義可謂重大。播州戰後,許多同樣是「獨立王國」的土司大為驚懼,主動向明王朝交出政權,明朝對於西南的控制從此大大加強。
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楊應龍承襲土司后,情況迅速惡化,楊應龍本人性格殘暴,在當地橫徵暴斂,民怨極大,他岳母一家也因得罪他而遭滅門。與此同時,楊應龍大肆擴充地盤,掠奪治下苗民村落土地,在激起苗民反抗后,又唆使苗民去襲擊周圍漢族村寨,挑撥民族仇殺。從萬曆年間開始,就有播州當地苗民控告楊應龍,明朝四川、貴州地區的官員也有人向朝廷上奏,說楊應龍有造反之心。此時,明王朝土地兼并嚴重,為緩和土地矛盾,明王朝多次將大量無地農民向西南地區遷移,這些農民許多都是今天西南客家人的先祖。對此楊應龍大為抵制,多次組織武裝,殘殺南遷漢族,甚至發生了血洗漢族村落的事情。楊應龍也很有頭腦,他雇傭了一個四川落地舉子孫時泰為軍師,像諸葛亮一樣供養起來,就是這個孫時泰,不但多次給楊應龍出謀劃策,還建議楊應龍伺機脫離明朝統治自立為王。
說起明朝萬曆皇帝朱翊鈞(公元1573年~1619年在位)在位時期的戰爭,除了晚年時期與遼東女真的戰爭外,今人耳熟能詳的就是「萬曆三大征」。從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2年)開始,經過「張居正改革」承平日久的明王朝,連續經歷了3場大規模的戰爭:寧夏平定哱拜叛亂,抗倭援朝戰爭,播州平定楊應龍之戰,3場大戰的勝利,讓親征的萬曆皇帝找到了「君臨天下」的感覺,「萬曆中興」的文治武功,因此達到了頂點。
此時朝鮮,正是李氏王朝統治時期,做了明朝200多年的藩屬國,承平日久,戰鬥力自然不靠譜。四月十四日日本出兵,五月二日日軍即佔領漢城,五月八日日軍佔領平壤,六月十一日,朝鮮國王李松逃奔鴨綠江,朝鮮8個省已經丟了7個。眼看亡國在即,與此同時,朝鮮也火速遣使者至明朝,請求明王朝出兵援助。朝鮮國王李松逃到鴨綠江后,再次向明朝萬曆皇帝遞交國書,朝鮮的使臣也分別遊說明朝各部大臣和內閣大員們,除了請求出兵外,更希望能夠到遼東避難。朝鮮國王更在國書里向萬曆皇帝哭訴:「與其死於倭寇,不如死於父母之國。」真的把大明朝當親娘了。
抗倭援朝戰爭,在朝鮮叫「壬辰衛國戰爭」,日本叫「文祿慶長之役」,爆發於明朝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2年)四月。導火線是日本實際統治者豐臣秀吉遣使者至朝鮮,要求朝鮮「借道」給日本,幫助日本攻打明王朝。實際原因是,豐臣秀吉結束了日本「戰國時代」,統一日本后,為穩固統治,採取了對外擴張政策,提出自己是「夢日而生」,「凡是太陽照耀到的地方,就是日本國土」,這是日本最早的「軍國主義思想」。在侵朝戰爭爆發前,豐臣秀吉早已做好了「三步計劃」,第一步滅亡朝鮮,第二步滅亡明朝,第三步佔領印度支那,稱霸世界。而經過了幾十年的內戰,以及長期對中國read.99csw.com東南沿海的騷擾,日本上下諸侯也早頭腦發熱,對中國明朝的態度漸轉為平視,不再以天朝上國待之。整個日本上下,都瀰漫著一股擴張好戰的狂熱情緒。「借道」要求遭朝鮮拒絕後,豐臣秀吉隨即翻臉,派20萬大軍入朝,拉開了侵朝戰爭的序幕。
明朝中期以後,青海草原地區漸成蒙古部落的活動區域,阿勒坦可汗受封「順義王」初期,因他在蒙古部落中的巨大影響力,尚能震懾各部,他死後,繼任的黃台吉無力約束青海蒙古部落,因此明朝西部邊患日重。扯力克受封順義王后,對青海蒙古部落採取聯合方式。這時候由於明蒙互市,許多青海蒙古部落皆經過甘肅參加互市,扯力克便時常縱兵搶掠,不斷吞併當地部落。萬曆十六年(公元1588年),扯力克進入青海,與當地部落聯合,攻打西部的瓦剌部落。次年又在西寧修築寺廟,與明朝甘肅總督梅友松發生衝突。除此以外,他們還時常打劫經絲綢之路進入中原的各國商旅,掠奪財物。對明朝而言最嚴重的事情是,這些蒙古部落進入青海地區后,大肆屠殺當地原本忠實于明王朝的藏族部落,迫使他們南遷,明朝甘肅御史嚴振就在萬曆十二年(公元1584年)上奏說:「長此以往,邊境藩籬漸少,必為大患。」根據明朝兵部尚書鄭洛的統計,從阿勒坦去世的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開始,至萬曆十七年(公元1589年),蒙古部落多次進入甘肅劫掠,累積殺害邊民2000多人。從萬曆十五年(公元1587年)起,明朝方面要求對青海動武的呼聲甚高。但這時期西部的邊患,多是小打小鬧,直到萬曆十八年(公元1590年),一場大的變亂髮生了。
隨著寧夏之亂接近平定,萬曆皇帝終於下定了決心開戰。他對群臣的詔書「無遺他日疆患」,可謂一眼看穿了日本人的真實目的。兵部尚書石星主動要求率兵去朝鮮,但萬曆深知此人志大才疏,選擇了兵部侍郎宋應昌。十月明朝正式任命李如松為征東提督,與遼東經略宋應昌一起提兵入朝。在此之前,明軍已經在朝鮮吃了兩次敗仗,先是遼東遊擊史儒於六月率3000部隊入朝,對日軍進行試探性進攻,反遭痛擊。七月,遼東副總兵祖承訓再率5000軍隊入朝,在平壤城下幾乎被全殲。經過兩次小規模的戰鬥,明朝對侵朝日軍的情況依然一派模糊,甚至連日軍侵朝部隊的總數都沒有搞清:朝鮮方面說有30萬人,祖承訓回報說有3萬人。此時,盤踞建州的努爾哈赤也向明朝表忠心,表示願意協助明朝作戰,被明王朝婉拒。
但豐臣秀吉不是真心和談,只不過利用和談做幌子藉機備戰。雙方使者往來密切,日方也假意接受了明軍的三大和平條件:冊封豐臣秀吉為明朝藩屬日本國王,從朝鮮撤軍,放還擄掠的朝鮮官民。實際上,從公元1593年四月停戰起,日本就開始了新一輪備戰。公元1593年六月豐臣秀吉頒布了「從軍法」,規定凡年滿16歲男性都要服兵役,同時大力購買馬匹,在朝鮮沿海和日本本土訓練騎兵。公元1594年八月,豐臣秀吉更用重金收買葡萄牙人,得到了葡萄牙當時的主力戰船「蜈蚣船」,並下令仿製演練。公元1596年九月,依照先前和日本達成的「和平協議」,明朝使者楊方亨至日本「冊封」豐臣秀吉。自以為實力大增的豐臣秀吉,此時終於露出了獠牙,他先是當眾羞辱明朝使者,將明朝使者驅逐出境,繼而又行反間計,在朝鮮散步謠言,說朝鮮水師大將李舜臣要造反,導致李舜臣被下牢獄。公元1597年一月,豐臣秀吉再次出兵,派15萬大軍侵朝,朝鮮戰爭風雲再起。
說到播州之亂,不得不說說明王朝建國后的西南形勢。明朝統一全國后,在西南少數民族聚居區,大部分採取土司方式統治,即冊封當地少數民族首領為土司。這些土司們雖然是明王朝的「朝廷命官」,但其獨立性極強。尤其是那些地處偏遠的土司,有些人自恃「天高皇帝遠」,對明王朝只保持表面的臣服,其實是獨霸一方的獨立王國。比如明朝播州土司楊應龍。
對朝鮮戰局,大明朝這個「親娘」反應很遲鈍,起初的時候京城甚至有傳言,說是朝鮮國王和日本有勾結,企圖將明軍誘到朝鮮全殲,以達到侵略大明朝的目的。朝鮮七省淪陷后,明朝才派遼東鴨綠江寬甸堡副總兵佟養性率8名士兵渡江偵察敵情,佟養性回報說:「倭兵人少,可破也。」明朝內部,「主戰」、「主和」兩派更是爭吵不休。兵部尚書石星主張火速出擊,消滅倭寇,都察院的言官們大都反對,萬曆皇帝未表態。明朝態度猶疑的最主要原因,是此時寧夏發生叛亂(即「三大征」中的寧夏之亂),明朝的戰略重點也在於平叛,雙線作戰,自然要慎重考慮。
久攻不下時,明王朝再出重手,調山西總兵李如松平叛,他是原遼東總兵李成梁的長子,可謂將門虎子。明王朝還開了一個先例,命李如松提督寧夏,這是明王朝第一次由武將提督軍隊。先前作戰不利的魏學曾也被撤換,由葉夢雄接任。在軍隊上,明王朝調集精銳,薊州的戚家軍,遼東的遼東鐵騎,宣府、大同的宣大精騎,盡皆調至寧夏,可謂志在必得。
說到這場兵禍,就要先說說作亂的主角哱拜。他本是蒙古韃靼人,在嘉靖年間投降了明朝,起先表現很好,曾經在寧夏總兵鄭印麾下效力,因他熟知蒙古軍作戰特點,多次獻計獻策,屢立戰功,職務也節節攀升,到了萬曆初年(公元1573年),已經官至寧夏總兵,在明朝武將的升遷速度里,算是比較快的了。
碧蹄館之戰,明軍前後共動用兵力5000,並非大規模戰鬥,但戰鬥過程卻https://read.99csw.com異常艱辛,李如松在戰後的奏報里稱自己被「圍匝數重」,可謂艱苦之至。明軍傷亡過半,但日軍的情況更慘,僅黑田長政上報的陣亡名單,將領就有30人,士兵數目高達8000人。這場日軍苦心發動的圍殲戰,並未阻止明軍進攻的腳步。碧蹄館一戰死裡逃生讓李如松明白,日軍實力猶存,很難一下消滅,因此他開始用奇計,先是在二月,派數十敢死隊奇襲王京城外的龍山,將侵朝日軍的糧食全部被燒毀。斷糧的日軍無奈,在四月退出王京,同時遣使至北京,請求「和平談判」。明朝方面,從內閣大學士趙志皋到兵部尚書石星,都建議明軍儘早結束戰爭,次輔張位更以永樂時期征越南一事為例,建議明軍謹防陷入朝鮮戰爭泥潭。見日本服軟,萬曆皇帝也表態願意和談,雙方起初達成協議,日軍撤出朝鮮,只留少量兵力駐紮朝鮮沿海,明朝軍隊也只留6000人駐朝,其餘撤回國內。朝鮮戰爭的第一階段就此結束。
播州,就是今天的貴州遵義,明朝時隸屬於四川省。播州地區的統治,從明初開始,就由播州楊家把持。楊家執掌播州,最早開始於宋朝。楊家祖上本是太原漢人,唐朝時隨大軍南征,流落到播州,在當地與苗族通婚雜居,漸成一方領袖。宋朝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宋王朝封楊氏先祖楊光榮為「播州軍節度使」,正式承認了楊家對播州的統治。元朝時,忽必烈又封楊家先祖楊邦憲為「播州安撫使」。到明朝時,在播州設「播州宣慰司」,楊家繼續得到冊封。明王朝還給了播州優惠政策,免除播州稅賦,只需3年朝貢一次。明朝立國之初,楊家甚為守法,明成祖征討安南,明英宗征討麓川,播州都曾出兵助戰。播州成為邊患,是由明憲宗成化皇帝朱見深在位時開始的,成化年間,播州開始「聚眾寇邊」,被明王朝擊退,隨即上奏謝罪了事,明王朝也就不予追究。從成化年間到嘉靖年間的100多年裡,播州與明朝中央政府雖有摩擦,但多是小打小鬧,未引起明王朝的重視。
要論三大征中,哪一場戰爭在今天知名度最高,當屬1592年開始的明朝抗倭援朝戰爭,其實在當時,這是明王朝最不想打的一場戰爭。

說到這場戰役,其實和前面的寧夏戰役也不無關係。哱拜生出反心的導火線,是萬曆十七年(公元1589年)的西征河洮之戰,這場戰爭在明朝史書里有一個名字:河洮之變。
哱拜之亂,是明朝自建國以來發生的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一次「韃官」叛亂,明軍的勝利不但穩定了寧夏的局勢,更震懾了一直騷擾明朝邊境的蒙古部落。寧夏戰役之後,寧夏周邊的蒙古部落「求歸順者甚眾」,而明朝之所以能在第一次抗倭援朝戰爭中摧枯拉朽,打得日軍狼狽不堪,也是因為朝鮮戰爭的參戰部隊,大多經受了寧夏戰役的洗禮,尤其是作為統帥的李如松,寧夏城頑強的抵抗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才有了他吃一塹長一智,在平壤戰役中聲東擊西,殲滅數萬日軍的妙筆。
至七月,明軍已將寧夏城團團包圍,與此同時,在賀蘭山打援的麻貴也捷報頻傳。七月十二日,麻貴以戚家軍為先導,搗毀了蒙古援軍的大營,並一路追殺70里,差不多全部消滅韃靼援軍。至此被明軍包圍的寧夏城,已然成了一座死城。哱拜的抵抗相當頑強,寧夏城是九邊重鎮,城防堅固,且配有數十門火炮,明軍強攻兩月,傷亡慘重卻始終無法破城。李如松想盡辦法,用麻袋堆積登城,被打退,命部隊挖掘地道,反被哱拜灌水,李如松乾脆鑄造堤壩,放水淹城,整個寧夏城成了一片澤國。彈盡糧絕之下,哱拜終於支撐不住了,九月十七日,明軍趁水發動總攻,哱拜倉皇逃竄,被明將楊登文阻截,哱拜之子孛承恩被生擒,明軍趁勢進入城內。哱拜走投無路下,在家中自焚而死。至此寧夏之亂平定,得勝的李如松以及遼東軍,也得以從寧夏抽身,開赴朝鮮戰場。
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二月十八日,籌謀已久的哱拜正式發難,夥同親信劉東洋、土文秀等人發動叛亂,先殺寧夏巡撫黨馨,又逼寧夏總兵張唯忠上弔。哱拜駐守在寧夏各地的親信們也趁機作亂,因事發倉促,明朝政府來不及反應,短短一個月間,寧夏境內只有平擄城因城防堅固,未被攻克。與此同時,哱拜也接洽了韃靼扯力克部與土蠻部,以出讓寧夏北部草原為厚酬,換取了他們的支持。有人撐腰的哱拜更是有恃無恐,在寧夏倒行逆施。寧夏本地的漢民回民土地盡被他掠奪變成了牧場,大批百姓遭驅逐屠殺。最荒唐的是,哱拜想在寧夏自立為王,手下謀士紛紛給他想「王號」,可謂狂妄之至。
河洮之變的主角,是蒙古土默特部可汗扯力克。
公元1598年十一月,日本主力部隊開始全線撤退。明軍採取了「圍其必救」的戰術,由海戰名將陳璘與朝鮮水師名將李如松合兵,在露梁海設伏,截斷日軍主將小西行長的退路。十一月十九日,日軍島津義弘部前來援救小西行長,結果被明軍包圍,露梁海戰打響,明軍以巨艦封鎖海口,用炮火猛烈打擊日軍。當年俞大猷創建的抗倭英雄部隊「俞家軍」主動擔任衝鋒,由鄧子龍率領快船攻擊日艦,雙方先是炮戰,繼而是白刃戰。朝鮮水師特有的龜船甚至採取「自殺式衝鋒」,用撞擊的方式撞沉日艦。日本艦隊左突右沖,始終無法突破明軍包圍,在觀音浦,明軍火箭齊發,焚燒日艦,豐臣秀吉苦心創建的日本九*九*藏*書海軍陷入了一片火海之中。至二十日天明,戰鬥基本結束,明軍擊沉焚毀日軍戰船450多艘,殲滅日軍近2萬人。被斷掉退路的小西行長也遭明軍圍殲,其部隊7000人陣亡,只有他本人帶幾十個親兵奪船而逃。此戰明軍也付出了慘重傷亡,水師副將鄧子龍和朝鮮水師主將李如松雙雙陣亡。至此,持續7年的抗倭援朝戰爭徹底結束。
明軍于公元1597年十月入朝,先攻打星州不克,繼而在青州設伏,重創日軍毛利秀元部,此戰雖未全殲敵人,但日軍從此再未發動進攻,明軍轉守為攻。十月二十三日,明軍兵分三路包圍蔚山加藤清正部,這是至關重要的一戰,如果能成功攻克蔚山,就意味著日軍的後路被斷,侵朝日軍將被分割圍殲。但蔚山由日軍苦心經營多年,其軍隊也是侵朝日軍中戰鬥力最強的一支,明軍進攻打響后,多次衝鋒皆受挫,戰事進行了十數日,明軍寸步難行。關鍵時刻,游擊將軍陳寅率領浙江趕來的戚家軍奮勇沖陣,連續攻破日軍蔚山大營,明軍乘勝追擊,攻破日軍大部分堡壘,將日軍壓制在蔚山最後的要塞——島山營。眼看勝利就在眼前,未曾想指揮此戰的楊鎬為了讓嫡系李如梅(李如松的弟弟)搶功勞,竟下令擔任攻堅的戚家軍撤回,由李如梅發起攻擊,李如梅很不爭氣地被日軍打退,而大好戰機就這樣消逝。隨後明軍多次搶攻皆不能奏效,又趕上大雨如注,明軍火器無法轟擊,戰局驟然惡化。公元1598年一月,日軍小西行長部率軍馳援,衝破明軍外圍包圍圈。明軍總指揮楊鎬竟然臨陣脫逃,帶頭逃竄,明軍登時大亂。幸虧戚家軍的吳惟忠、陳寅兩部堅決斷後阻擊,打退了日軍的進攻,終讓明軍全身而退。蔚山之戰在清朝人編的《明史》中一直被說成大敗,有說法是明軍損失2萬多人。而根據朝鮮人的史料記載,明軍損失的確切數目是3258人。日軍方面也付出了重大代價:《日本戰史》說,戰前蔚山加藤清正部有2萬人,戰後只剩5000人。雖然如此,但蔚山之戰並未達到切斷日軍後路的目的,可謂功虧一簣。
比起上述耳熟能詳的「萬曆三大征」,16世紀最後10年的明王朝,其實還經歷了一場今天提及不多,卻絕對重要的戰爭——鄭洛平定青藏之戰。
對於他早年的行為,今天的歷史書上說他「多蓄死士」,意思是他早有謀反之心。明朝在嘉靖、隆慶兩朝邊防吃緊,哱拜的問題雖常被揭發,可用人之際,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此外哱拜本人也很會來事,對明朝邊防將領多有結交。明朝北部邊防,有吸納蒙古族士兵入伍的傳統,其中任軍官的被稱為韃官,哱拜與許多韃官都多有往來。萬曆年間哱拜繼續陞官,一直做到寧夏副總兵,成為執掌寧夏地方軍政的大員,在軍中任人唯親,樹立多處心腹。真正激起哱拜反心的,是萬曆十七年(公元1589年)的河洮之變,韃靼部竄犯青海,哱拜出兵援救,立下大功。哱拜因勝而驕,回軍時竟然縱兵搶掠,遭寧夏巡撫黨馨斥責。與此同時,哱拜貪污軍餉事發,因他有大功,明王朝最終從輕處理,僅發文申斥了事。哱拜卻因此更加懷恨,反心日起。河洮歸來后,哱拜借口整頓軍務,在軍中撤換多名將領,換上自己的親信,此事遭到明朝寧夏御史孫立的揭發。接到奏報的明朝,還是希望能息事寧人,因此折中處理,並未追究哱拜罪過,只以年老為名命哱拜退休,由其子孛承恩繼承他「副總兵」的職務。但此舉治標不治本,哱拜的造反轉入了「地下活動」,大亂已經一觸即發。
在公元1597年的抗倭援朝戰爭里,明朝遭受了「雙線作戰」的困境,而在公元1592年的抗倭援朝戰爭中,明朝也遭到了同樣的困境,就在日本侵朝戰爭發動前,即公元1592年二月二十八日,寧夏發生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兵禍——哱拜之亂。
縱觀鄭洛在青海7年恩威並施的過程,並未發生大規模的戰役,但意義卻非同一般。明朝穩定了青海的局勢,保證了西部絲綢之路的暢通,並通過打擊扯力克,震懾了西部蒙古諸部。而另一個現實意義是:就在河洮之變發生的第二年,即爆發了寧夏戰役和抗倭援朝戰爭,如果當年明朝在青海投入重兵開戰,那麼很可能就陷入三線作戰的泥潭了。
戰爭結束后,對明朝的付出,朝鮮方面感激不盡,朝鮮國王特意在王京設立了「大報壇」,用以感恩明王朝。而此時已經十多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也破天荒地接見群臣,于萬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在北京舉行盛大獻俘儀式。7年朝鮮戰爭,花費白銀近800萬兩,不過此戰讓日本元氣大傷,乖乖龜縮日本島200多年。繼豐臣秀吉后統治日本的德川家康,乖乖向明朝稱臣,重新給中國當小弟,即使是200多年後甲午戰爭開戰前,日本國會依然有議員以抗倭援朝戰爭為由,反對向中國開戰。
但扯力克畢竟是明朝冊封的順義王,如果消滅,又有可能激反其他的蒙古部落,鄭洛的辦法很簡單:讓他自己離開青海。他一面通過各種小規模的軍事行動打擊扯力克,一面向扯力克下「最後通牒」,聲稱若扯力克繼續留在青海,明王朝將剝奪他「順義王」的封號。同時他命山西明軍集結邊境,隨時準備直搗扯力克的河套老家。利弊權衡下,扯力克服軟,公元1591年一月,扯力克離開青海,回到了他的老窩。扯力克走後,滯留在青海的蒙古部落群龍無首,鄭洛隨即開始了攻擊,當年夥同扯力克組織「聯軍」的巴都爾、超呼爾等部落紛紛被打垮。公元1598年,明軍發動大小松山戰役,攻破最後一支扯力克青海嫡系勢力阿圖海,迫使其西逃。至此,青海蒙古部落作亂問題徹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