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十一章 被崇禎坑死的三個能臣

第二十一章 被崇禎坑死的三個能臣

天雄軍之所以戰鬥力強,與盧象升對戚繼光軍事思想的研讀不無關係,但他同樣也有自己的發明。天雄軍的士兵,大多來自同一個地方,且相互之間多有親屬關係,凝聚力極強。與此同時,天雄軍的中級軍官,許多都是由富有戰鬥經驗的文官擔任,這些人無匪氣有血氣,打起仗反而更勇猛,紀律性更強。當然如此凝聚力,也得益於盧象升本人的「幹部帶頭作用」,每次打仗,他都是沖在最前面,另外軍隊有軍規:衝鋒時,軍官要衝在士兵前面,軍官落在士兵後面的,戰後定斬不饒,真箇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從崇禎六年起,盧象升率領他的天雄軍,先戰湖北旬陽六縣,率孤軍深入山谷絕地,九戰九捷,消滅農民軍馬回回部數萬人,繼而又在崇禎八年(公元1635年)官升「五省總理」,節制江北、河南、山東、湖廣、四川軍務,並被賜尚方寶劍。6個月後,盧象升在洛陽大破李自成,並一路追殺到滁州,與30萬農民軍血戰,經一天一夜戰鬥,再次打垮李自成,迫使李自成逃往陝西。短短3年間,盧象升大小百余戰,先後擊敗李自成、高迎祥、張獻忠等部,可謂大明朝的擎天柱石。
孫傳庭的戰死,讓明朝失去了最後一支可以挽救危局的軍隊,和最後一個可以挽救危局的人,與盧象升一樣,孫傳庭不但是被瞎指揮坑死,更在死後遭到冷遇,一直到明朝滅亡,他都沒有得到崇禎的追謚。孫傳庭戰敗后,李自成輕易佔領了陝西,繼而東進奪取北京,滅亡了明王朝。
盧象升,又一個最終被崇禎用錯的人。

當然,由於不久后關寧鐵騎在北京城外擊退皇太極,敵人全線退兵,這支積極性很高的民團最終沒派上用場。但老實人不吃虧,崇禎因此記住了這個人的名字,記住了他的慷慨忠義——盧象升。
深知責任重大的盧象升決定主動出擊,九月三十日,盧象升進軍保定,決定先打保定清軍。是日深夜,盧象升發起夜襲,派3000精銳奇襲,戰前下死命令「刀必見血,馬必喘汗,人必帶傷,違者斬」。戰事爆發后,盧象升身先士卒,明軍奮勇衝殺,清軍反應不及,一度潰卻。當盧象升欲主動出擊時,卻驚訝地發現,他的後續部隊竟突然消失了。原來崇禎派來的監軍太監高起潛竟擅自撤退,把率先沖陣的盧象升給「曬」了。還好明軍死戰,終從清營突圍而出,但是傷亡過半。經此一戰,保定清軍稍卻。可兵部尚書楊嗣昌卻大肆渲染,指責盧象升擅自出戰,以至大敗。次日盧象升被崇禎下詔申斥,滿腔殺敵之心,連遭冷水。
可恨的是,盧象升血戰時,高起潛率領的數萬精兵與他相隔50里,卻見死不救。盧象升殉國后,楊嗣昌還在拚命整他的「黑材料」,甚至逼迫巨鹿知府誣陷盧象升「畏敵怯戰」,盧象升屍首被楊嗣昌扣押50天不上報。盧象升死後,崇禎竟然兩年多不給撫恤,直到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才給予追謚,可謂刻薄之極。崇禎之所以如此,主要還是盧象升堅決主戰,不合他的心思。一棵擎天柱石,雖是被清軍殺死,不如說是被崇禎坑死。
從始至終,他都沒有得到崇禎完全的信任。
以後世的眼光看,崇禎至少用錯了三個人,很巧,都是文臣。
盧象升,字建斗,江蘇宜興人,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中進士。之後先做戶部主事,又做大名知府,踏踏實實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在崇禎二年那場兵災前,他的日子過得很普通,當然也間或有些不普通的事。比如東九九藏書林黨眾正盈朝時,大家都忙著巴結東林黨,他偏不巴結。後來魏忠賢當權了,大家又忙著巴結閹黨,他還不巴結。別人都忙著拍馬逢迎混日子,他忙著埋頭幹活;別人閑著的時候喜歡看書下棋聽戲,他閑著的時候喜歡騎馬射箭練武;別人讀的書,最多是四書五經,他偏愛讀兵書,最喜歡的一本,多年來走到哪裡帶到哪裡,就是戚繼光的《紀效新書》。然後就是崇禎二年,他徹底不普通了一把,后金軍來了,別人要麼縮頭要麼逃命,他招了1萬人,雄赳赳氣昂昂要上戰場。
這年八月,清軍再次集結8萬大軍,由多爾袞率領經蒙古草原繞道南下,進攻北京外圍。九月二十二日,清軍破密雲,殺薊遼總督吳阿衡,兵下通州,眼見北京城危在旦夕。盧象升火速馳援,臨危受命被崇禎委任「總督天下兵」,賜尚方寶劍。比起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率1萬民團救援京城的情況,彼時盧象升,手握宣大精騎、關寧鐵騎等諸路勁旅,旌旗招展,與清軍八旗相持。
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皇太極的破關南下,以及袁崇煥「被漢奸」的結局,對崇禎皇帝本人的打擊是巨大的。不僅僅因為他一直傾心相信的袁崇煥最終讓他失望,也不僅僅因為明軍在大多數時間里丟盔卸甲,被打得潰不成軍的慘狀,更因為在整個戰役中,外圍趕來救援的明軍,竟大多不敢主動向皇太極發起進攻。身為大明帝國的最高統治者,此情此景無疑是痛徹心扉的。有這麼一個人,在這個痛苦的時候給他送來了春天般的溫暖:一個不到30歲的大名府知府,竟然在當地招募了1萬多民團,千里迢迢到京城來勤王,比起諸路軍隊的畏首畏尾,他多次主動請戰,積極性相當高。
此時的大明帝國,已經是內憂外患,如此擎天柱石,自然是哪裡有裂縫往哪裡頂。內戰的裂縫剛剛頂住,外戰又來了。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一月,清軍(此時后金已經改國號為清)大舉進攻宣府、大同地區,這兩地自隆慶年間和蒙古封貢互市以來,已經「六十年不識兵革」,自然不是八旗軍的對手。當地守將不敢接戰,只是龜縮堡壘消極防守,清軍撤退時,甚至在沿途樹上寫下「百官莫送」幾個字,以示羞辱。二月,明王朝把正在與農民軍血戰的盧象升調任宣大總督。之後兩年,盧象升在當地整頓軍隊,修築邊防工事,「宣大兵威大震」。他更將一直跟隨自己南征北戰的「天雄軍」帶來,在當地吸納精壯,擴軍備戰,到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年)時,已有了2萬人規模。他深信,這支彼時中原戰場最精銳的軍隊,將是他匡扶天下的利器。
俗話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崇禎臨上弔的遺言有兩句,一句是「百官誤我」,一句是「文臣皆可殺」。大體是說,亡國了,但自己的錯是次要的,大臣的錯是主要的。這句話,究竟是執迷不悟?還是真理?
到任薊遼后,孫承宗採取了穩紮穩打的戰略,趁努爾哈赤鬆懈時,先在寧遠築城屯墾,然後推進到錦州,經過3年穩紮穩打,終於于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建成了一個立體防禦體系——關寧防線。這條由寧遠、錦州、山海關三地為核心的防禦體系,成功阻滯了后金軍南下。與此同時,孫承宗大胆卓拔了袁崇煥,打造出一支堪與女真八旗抗衡的強軍——關寧鐵騎。東林黨覆滅后,孫承宗也遭株連,被迫退休歸鄉。他走後,袁崇煥在寧遠之戰中力挫后金,擊敗努爾哈赤,令努爾哈赤含恨而死。皇太極即位后,又在寧錦會戰中擊敗皇太極。這場勝利讓躲在深宮裡做木匠活的天啟皇帝也興奮不已,下詔書表https://read.99csw•com彰道:「十年之積弱,今日一旦挫其狂鋒。」
這段時間,崇禎對盧象升保持了推心置腹的信任,期間朝中不斷有言官彈劾他,有人說他「殺良冒功」,也有人說他在宣大「濫用民力」,崇禎皆充耳不聞。特別是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盧象升的好友戶部尚書侯旬(即戲劇家侯方域的父親)獲罪,刑部尚書鄭三俊意圖從寬發落,被大怒的崇禎連帶陪綁,眼看兩人性命不保,遠在宣大的盧象升主動為二人說情,崇禎隨即應允,將兩人開釋。這時期的崇禎,對盧象升是信任備至的,然而到了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年)八月,盧象升遭遇了崇禎最大的信任危機。
崇禎用錯的第一個人,就是孫承宗。
楊嗣昌之所以和孫傳庭過不去,也是因為「路線問題」。作為兵部尚書,楊嗣昌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網」的剿滅農民軍計劃,孫傳庭同意這一方略,卻堅決反對藉此方略增兵加餉,認為這樣是「以火澆油」。對「招安」的農民軍,孫傳庭更不放心,建議留部隊在當地監視,以防他們造反。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年)的清軍入寇事件里,孫傳庭也奉命入京救援,但楊嗣昌怕他立功,竟嚴令不許孫傳庭部出戰,戰後又主張將孫傳庭本人調離,留孫傳庭的部隊拱衛京城。如此「下山摘桃子」,把孫傳庭氣得急火攻心,竟致耳聾,但災禍還沒完,得病的孫傳庭請求告假,崇禎竟認為孫傳庭在推卸責任,一紙詔書把孫傳庭下獄。就在孫傳庭下牢獄期間,誠如孫傳庭所預料的,農民起義叛而復起,當年因楊嗣昌阻撓而逃生的張獻忠部再次扯旗造反,而「四正六隅十面網」的惡果也凸顯,被租稅逼得活不下去的農民紛紛響應,李自成也再次出山,聲勢浩大。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五月,李自成橫掃河南,二圍開封,明王朝岌岌可危,無奈之下,崇禎只得再次啟用孫傳庭。但此時,孫傳庭苦心打造的精銳秦兵,已多被裁撤解散,重回陝西的他,手中只有1萬多新招募士兵,毫無作戰經驗。面對如此爛攤子,孫傳庭盡心竭力,死守潼關,他認為,只要潼關不丟,保住陝西,明王朝就能保住平定農民起義的機會。但崇禎卻瞎指揮,是年五月,崇禎連發詔書,催促孫傳庭進兵。帶著這支毫無作戰經驗的軍隊,孫傳庭在河南遭到敗仗,不得不退回陝西。他深知李自成下一步的目標必定是入陝,因此在潼關整頓城防,製造火器,意圖堅守。然而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五月,明王朝再次嚴令孫傳庭主動出擊,和李自成決戰,孫傳庭接詔后痛哭道:「吾固知去而不返也。」明知必死的孫傳庭,開始了他人生最後一戰,八月十二日,在襄城之戰中,面對李自成的50萬大軍,孫傳庭再度戰敗,全軍覆沒下,孫傳庭單騎沖入敵陣,壯烈殉國。
孫承宗和盧象升的悲劇,證明了崇禎拙劣的用人水平,但即使崇禎十一年兩人雙雙殉難后,崇禎依然有再造社稷的機會。因為在明朝滅亡后,後人有一句通用的說法:「傳庭死,明朝亡」,這裏的「傳庭」,就是彼時和盧象升齊名的另一傑出人物:孫傳庭。
袁崇煥下獄后,崇禎根本顧不上想他是不是漢奸,因為後金軍雖然暫撤,但北京北面的遵化、欒城、永平、遷安四城卻被皇太極佔據,北京城依然岌岌可危。危急之下,孫承宗被崇禎拉來救火了,崇禎命他回任兵部尚書,負責京城防務。此時的局面,萬分糟糕,因袁崇煥下獄,本來救援北京的遼東軍嘩變,竟跑回遼東去了。周邊明軍雖然有20多萬,卻懾於八旗軍的兵威不敢進攻。孫承宗沉著應對read•99csw.com,先勸服遼東軍眾將,再縝密制定作戰計劃。次年二月,孫承宗發動反擊,僅用4天時間就收復淪陷四城,重創留守后金軍近萬人,將后金軍徹底趕出了長城。這場力挽狂瀾的勝利,史稱遵永大捷。

隨著魏忠賢專權日重,同屬東林黨的袁崇煥也遭排擠去職。崇禎即位后誅殺魏忠賢,為蒙冤的東林黨人平反,大批當年遭迫害的東林黨紛紛得到啟用。在擔負防禦遼東重任的薊遼督師一職上,崇禎舍孫承宗不用,反而啟用了孫承宗的愛將袁崇煥。之所以「老薑不敵新蔥」,恐怕還因孫承宗是天啟帝老師的緣故,年輕的崇禎擔心不好駕馭。和孫承宗相比,袁崇煥的最大欠缺就是戰略眼光,他就任后,先誇下「五年平遼」的海口,接著殺掉駐守皮島多年,牽制后金軍的大將毛文龍,令朝野上下嘩然。還沒等袁崇煥去「平遼」,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皇太極卻繞開關寧防線,取道蒙古入寇河北,殺氣騰騰地來平大明了。北京周邊軍隊明軍哪裡是八旗鐵騎的對手,被打了個潰不成軍。率軍回援的袁崇煥雖然在北京城下重創皇太極,但最終落了個被崇禎下獄處死的結局,直到今天,袁崇煥是不是漢奸的話題,依然被人津津樂道。
高起潛給盧象升搗亂,是因為人品問題。高起潛此人性情貪婪,是崇禎信任的「御馬監總管」,出外監軍時常大肆索賄,如洪承疇、邱禾嘉等人皆大筆賄賂,唯獨盧象升不買賬,自然結了梁子。楊嗣昌整盧象升,是因為「路線問題」,彼時明朝內憂外患,楊嗣昌堅信「攘外必先安內」,主張與清軍媾和,盧象升堅決反對,在馳援京城面見崇禎時,就曾以「臣只知帶兵打仗」一句,諷刺楊嗣昌的求和政策,二人因此結怨。而崇禎本人也在戰和之間猶豫不定。卷進這個漩渦,盧象升自然處處掣肘。保定之戰後,崇禎求和之心大起,楊嗣昌又添油加醋,說盧象升「壞事」,為不讓盧象升給議和大事搗亂,崇禎一面命盧象升進兵巨鹿,一面將盧象升本部兵馬盡數拆分。十一月,盧象升進抵巨鹿抗敵,身為「總督天下兵馬」的他,手裡竟然只剩下1萬兵馬,他的精銳天雄軍大部以及原本應由他指揮的關寧鐵騎,皆被高起潛扣著。巨鹿地處要衝,是清軍必爭之地,見盧象升兵少,清軍起初存輕視之心,多次發動進攻,都被盧象升奮力打退,整整一個月,清軍竟數度攻巨鹿不克。這時楊嗣昌又添亂,將盧象升的士兵又調出5000歸高起潛,十二月,多爾袞集中8萬主力圍攻巨鹿,開戰之前,盧象升抱定必死之心,召集當地鄉民哭泣說:「我等死在旦夕,不願連累百姓遭兵。」為免當地百姓生靈塗炭,決定主動進攻,向清軍主力發起「自殺式攻擊」。百姓無不感動,紛紛捐出家中僅有口糧。十二月十五日,盧象升率部在蒿水橋與清軍接站,8萬清軍將盧象升部重重包圍,戰鬥從中午打到深夜,在付出了巨大代價后,清軍終於全殲了盧象升部5000兵馬,盧象升本人在格殺了20多名清軍后,率僅有20餘人沖向清軍軍陣,亂箭之中壯烈殉國。
從這以後,不普通的盧象升,就走上了一條不普通的人生路。先是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升了官,提拔成負責練兵的昌平、大名、邢台三地練兵的參政。巧合的是,這三個地區,恰是當年戚繼光薊州招兵的地方。盧象升捧著戚繼光的書,有樣學樣地摸索著干,外帶自己一點發明創造。經3年努力,到了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真箇練出了一支精銳來。這時明朝西北農民起義已經大起,九_九_藏_書李自成、張獻忠、高迎祥,沒完沒了地在陝西、山西、河南等地折騰。盧象升臨危受命,先率軍開赴山西,在山西冷水村大破農民軍數萬人。此戰異常兇險,盧象升先率軍破敵,將農民軍逼至山崖,對方用冷箭射傷盧象升額頭,盧象升不懼,抹著滿臉血提刀帶頭衝鋒,終把這股農民軍擊潰。此戰得勝后,盧象升有了一個綽號「盧閻王」。這支戰鬥力強悍的軍隊,被命名為「天雄軍」。
孫傳庭,字伯雅,山西代縣人,和盧象升相似的是,史書上說他「性沉毅,多籌略」,是個性格內向多謀的人物。他也是在天啟年間就入京為官,擔任過吏部主事,魏忠賢當權時,孫傳庭乾脆辭官回家,此後十多年一直在家閑住。崇禎年間農民軍大起,清軍入寇不斷,與孫傳庭交好的京中陝西、山西籍官員不斷有人舉薦孫傳庭出山,而真正讓崇禎動心的,是彼時內閣大學士溫體仁(此人後來被編入《明史·奸臣傳》)的評價。曾與孫傳庭在吏部共事過的溫體仁說孫傳庭「可比唐之郭子儀也」。崇禎八年(公元1635年),孫傳庭得到啟用,先調為順天知府,次年又擢升為陝西巡撫,此時陝西農民起義四起,孫傳庭臨危受命,僅用一年的時間,就將當地馬金忠、劉國能等17路農民軍盡數剿滅。與盧象升一樣,他的方法也是練兵,不同的是,盧象升的「天雄軍」,是集中訓練數年後拉出來作戰,孫傳庭卻是「在實戰中鍛煉」,他的兵源主要來自陝西北部,多是「兵戶」家庭的子弟,號稱「秦兵」。不容易的是,明末用兵軍餉多依靠上級調度,孫傳庭到任后整頓當地軍屯,發展生產,特別是清理被勢豪大戶侵佔的土地,保障士兵利益,真正讓麾下將士感激不盡,殊死為他效命。僅是西安一地的「秦兵」,每年靠「自力更生」就能收稅銀10多萬,行軍打仗,基本不花朝廷的錢。也正因如此,孫傳庭曾遭人彈劾,說他「擁兵自專,置國家法度不顧」。用人之際,崇禎並未追究。
這以後的孫傳庭大展拳腳,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七月,孫傳庭經過數戰,多次擊敗農民軍高迎祥部,終在子午谷設伏,將高迎祥部全殲。高迎祥,這個一度是明末農民起義最強領袖的「闖王」束手就擒。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年)一月,孫傳庭率部在陝西寶雞擊敗農民軍,並以「圍點打援」的戰術,在陝西潼關重創李自成,打得李自成只帶8人倉皇逃竄。孫傳庭乘勝追擊,又南進河南,在河南靈寶大敗農民軍「十三家聯軍」。眼見就要取得全勝,又是那個坑死盧象升的楊嗣昌,向崇禎提出「招安」,結果張獻忠等農民軍殘部被招安,徹底全殲農民軍的機會,就這樣功虧一簣。
孫承宗,字稚繩,河北高陽人,是天啟皇帝朱由校的老師,天啟年間官至大學士。對於這個人,清朝人編的《明史》里有一句至高無上的評價:令專任之,猶足以慎固封守。意思是說,明王朝如果給他百分之百的信任,保衛現有的國土,是完全可以的。
這時候的遼東戰局,已經糜爛觸底,熊廷弼下獄了,遼東幾乎全境淪陷,明朝之後連著換了幾個遼東經略,不是去了臨陣脫逃,就是被打得丟盔卸甲,後來兵部侍郎王在晉甚至建議明軍全面退守山海關,加強山海關防禦。孫承宗經過實地勘察后,否決了王在晉的荒唐建議,主動要求督師薊遼。
孫承宗在參加科舉前,一直在做遊學教師,特別是常年在邊境給邊將家做家教,邊關形勢早已盡察。萬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他42歲的時候參加科舉,誰料一鳴驚人,竟考取了榜眼,之後官運亨通,先做明光宗朱常洛的老師,又做明熹宗朱由校的老read•99csw.com師,可謂是「兩代帝師」。尤其難得的是,一生沉迷木匠活的明熹宗朱由校,唯獨對孫承宗格外尊重,自始至終稱他為先生。朱由校登基后,作為東林黨的一員,孫承宗入閣拜相,官居內閣大學士。
觀孫承宗的履歷,這句話毫不過分。
盧象升的死,對明王朝的打擊是沉重的,在明末農民起義時期,盧象升是對農民軍勝率最高的將領,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皆一度被他打得奄奄一息,他親手打造的天雄軍,即使在對陣滿洲八旗時也毫不遜色。人品上,盧象升屬於絕對苦行僧式的人物,為官清廉,作戰身先士卒,公平處事,凡事起帶頭作用,比如部隊缺糧,他就帶頭斷糧,部隊打仗,他就帶頭衝鋒。其人格魅力,就連許多囂張跋扈的兵匪也格外敬服,比如關寧鐵騎的悍將祖寬,鎮壓農民起義初期,是個出了名的貪婪橫暴的角色,洪承疇、楊嗣昌皆不能節制他,他唯獨對盧象升服服帖帖。如此人物,竟無法在崇禎手下施展拳腳,晚清名臣左宗棠西征時,讀到盧象升傳,不禁感嘆道:「如此際遇,誠為天下志士恨。」
要問中國歷史上最得後人同情的「亡國之君」是誰,答案恐怕非崇禎莫屬,比起歷代亡國之君不理國事,荒廢朝政,崇禎皇帝卻是百分百的勤政。在位18年,先幹掉「九千歲」魏忠賢,再撥亂反正平反冤案,啟用袁崇煥,一心想著挽救危局。卻不料內憂外患不斷,外面清軍不斷進攻,多次破關南下,內部農民起義四起,天下大亂,又兼運氣太差,西北、中原,連年自然災害不斷,終其在位一直沒有消停。苦苦支撐了18年,最後還是落得國破身亡,自縊煤山的下場,怎麼看,都是天字第一號的可憐人。
遵永大捷使孫承宗在時隔6年以後,再次得到了經略遼東的機會。而雄心勃勃的他,也希望完成天啟年間(公元1621年~1627年)未完成的事業。遵永大捷后兩個月,孫承宗向崇禎打報告,要求在錦州以東的大凌河鑄城。大凌河,是遼東戰略要地,一旦明軍在這裏站住腳,就可以威逼后金都城瀋陽。如果成功的話,即使不能迅速平定后金,至少不會再發生崇禎二年後金繞過關寧防線破關南下的事。但后金不是傻瓜,孫承宗派祖大壽鑄城,剛修了一半,后金軍就打來了。戰端突起,孫承宗急忙組織援軍,但未曾想,他遭到了當年熊廷弼同樣的命運——經撫不和。此時遼東的留守部隊,大多掌握在遼東巡撫邱禾嘉手裡,對修造大凌河一事,邱禾嘉本來就反對,開戰了更來了一個「非暴力不合作」,孫承宗要兵,他陽奉陰違,本來應該立刻派出的援軍,他竟然一拖就是數月。無奈之下孫承宗只好四處調兵,直到第二年初才終於湊齊一支4萬人的援軍。而在大凌河外圍,8萬后金軍已經嚴陣以待。以寡擊眾下,明軍終於不支,4萬援軍全軍覆沒,而駐守大凌河的祖大壽,用「假投降」的方式放棄了大凌河。大凌河之戰,成為戎馬一生的孫承宗唯一的敗仗,卻是最致命的敗仗。
有一句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崇禎呢?
大凌河敗后,明朝言官炸了鍋,本來對此敗負有主要責任的邱禾嘉,把戰敗的罪過全算給了孫承宗。眾議洶洶下,孫承宗黯然去職。縱觀大凌河之戰全過程,並非孫承宗無能,實在是他已沒有天啟朝初年的施展環境。此戰過後,內地農民軍戰亂四起,明朝乾脆撤了薊遼督師一職,在關寧防線消極防禦。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年),清軍攻破孫承宗的家鄉高陽,孫承宗率全家人上城抵抗,被俘后壯烈捐軀,其舉家6個兒子和12個孫子全部殉難。忠烈如此,崇禎卻只是下令「復官職,允祭葬」,連個謚號都不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