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五章 督師揚州

第五章 督師揚州

在大明解體后,北方成建制的武裝力量就僅剩下了吳三桂的關寧鐵騎。
「一波未平,一波再起」,和平處理完揚州事件的史可法剛想鬆一口氣,高司令又闖禍了,但這次倒霉的不是老百姓,而是五鎮中的另一個大腕——靖南候黃得功。
4、善長進行房地產開發,在准安成功開發「南明第一豪宅——劉家(劉澤清家)大院」。
兵力:三萬五千人左右
同時,通過對福王競選的成功運作,大明武將們,尤其是前面介紹過的江北前四鎮,更感到自己不菲的「硬實力」。「皇帝都是我們推上去的,天下其奈我何?」,四鎮們現在可是牛皮哄哄吹,大話滾滾來!
在督師江北出發前,史可法加班加點,為朱監國、為自己做一些掃尾工作。
2、因弘光帝曾在其轄區「避難」,因此兩人也最有交情,黃對弘光帝也最為忠誠。第二鎮:高傑部
明朝自仁宗當政以後,國家實行「和平建設奔小康」全民工程,手握重兵的赳赳武夫成為了皇帝重點防範的對象,而深受儒家熏陶的文官們一般是不會「興兵犯上」的,因而備受青睞,在軍事上逐漸形成了「以文官制約武將」管理模式。
「募兵制」下,大兵的招收、訓練、作戰、工資、甚至小命,都掌握在統兵的武將手中,間接領導文臣們就插不上手了。

被迫「給力」

但史督師是何等人,二十多年的宦海沉浮,早已煉就了他「銅蜿豆」式的頑強。幾經俳徊后,他很快就找到了新辦法,這個新辦法的「核心」,就是「給力」。
2、五鎮之中,戰鬥力最差。差到什麼地步呢?有例為證,南撤時,劉軍「一路走來一路搶」,在臨淮,軍民關城門拒其入城,劉良佐惱羞成怒,乾脆攻城,結果攻了三天三夜,劉軍損兵折將,而臨准卻「我自巋然不動」。
五月十二日,在福王監國的十天後,史可法自請督師江北。
1644年7月,史督師坐鎮揚州,積極籌備高傑的北伐事宜,但這時,中央政府傳來了皇帝的旨令:「督師您歇歇吧,政府要舉行南北和談了!」
在講述史可法督師前,先介紹一下南明武裝力量的現狀。
兵力:三萬人左右
駐地:滁州、和州地區
同時,大會還選舉原詹事府詹事姜日廣出任禮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內閣成員;張慎言為吏部尚書,內閣成員;同時成為內閣成員的還有大學士高弘圖、王鐸。乍一看,除首輔史可法外,其餘成員均為「東林黨」,因此本屆內閣被大家尊稱為「東林內閣」。
目前,百姓最關切的問題,一個是土地,一個是稅收。
「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北方有南方」,高司令把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定位在南明一個特大城市——揚州身上。
實際上黃司令這入這次北上是去接人的,手下只帶了三百人,結果一交戰,三百人全部「光榮犧牲」,黃司令在手下的拚命掩護下,好不容易死裡逃生。
「是可忍,孰亦可忍。」督師大人竟然也忍了!每天,形同監禁的督師一面粗衣劣食地生活,一面寢不安席地工作,並苦口婆心地與高司令著「教育與反教育」的心理較量。
他熱情地把督師大人迎至中軍大帳,並留下了眾多的「服務人員」,為大人提供「貼身管家服務」。
很遺憾地告訴您,答案是:沒有。
上蒼有沒有感動不知道,但卻有兩個人卻被感動了,自覺自愿地加入到了史督師的「統戰」陣營中。
史督師的「給力」政策讓各鎮們有了進取中原的決心了嗎?
史可法就納悶了,錢不是按每兵每年二十兩下拔了嗎?政策不是允許各位兵哥先富起來嗎?為什麼就沒錢了呢?
除內閣外,東林黨重要成員呂大器、劉宗周、李清等紛紛出任政府要職,社會輿論普遍認為:這是繼天啟帝初年以來,第二次大規模的「眾正盈朝」。
十六日,史可法辭去兵部尚書一職,並推薦次輔馬士英兼任,弘光帝許之,但保留其首輔的名義及待遇,並請史可法兼任禮部尚書。
兵力:將近二十萬人
大明軍事管理條例規定:文職總督為武職總兵的上級領導,總兵進見總督,要「甲胄行跪」(穿著軍裝行跪拜禮)。尤其是大明第一政治「牛人」張居正當政期間,大明「一等一」武將譚綸、戚繼光、李成梁都要向這位文臣首輔行禮,一口一口自稱「門下」或「小的九-九-藏-書」,這大大長了文臣們的「威風」,煞了武將們的「銳氣」。
揚州,自唐代以來就進入世界最發達地區以及最適於人類(有錢人)消費的城市行列,唐詩曾雲:「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后雖經歲月變遷,風采浪漫依然,到明末,揚州已成為世界上十個人口超過五十萬的城市之一,商品經濟發達,資本主義萌芽,真正是一隻能下金蛋的「雞」。
史首輔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這是他第一次站在這麼大的事業舞台上,倍感責任重大,時不我待。
三、這樣,南明本年度預計的財政赤字為238萬兩。(還沒包括必要的社會救濟所需費用)
正在這時,又發生了兩件事,更加堅定了史首輔督師江北的決心。
皆大歡喜,南明朝廷一派喜氣盈門的開國氣象。
恰恰此時,黃司令率軍由廬州北上,高司令懷疑這是史督師勸他撤離揚州,把此城交給黃司令的。於是就在黃司令經過的土橋發動了襲擊。
讓揚州出事的人就是對闖王「竊妻盜名」,犯下不可饒恕罪行的高傑司令。
史可法先組成了「宣講團」,「宣講團」手持聖旨來到各鎮軍營開展「宣講教育活動」時,高司令不高興了,當面頂撞:「旨、旨、旨,什麼聖旨,我敢在皇宮大殿上跑馬,聖旨對我來說算個屁!」
而在南方,還仍然存在一些重要的武裝力量,主要有黃得功、高傑、劉良佐、劉澤清、左良玉率領的五支一線邊防部隊,另外還有如方國安、黃斌卿等率少數成建制的二線部隊,另外,讓南明引以為豪的,讓大清大順望塵莫及的,是南明還有一支能征善戰的海軍(即水師),目前正由鄭鴻奎統領,駐紮浦口,拱衛南京。
人命關天,史督師片刻不敢停留,帶兵向高司令的大營衝去。這讓高司令很緊張,連忙列陣以待。
揚州人民只得一邊守城,一邊向南明中央政府求援。
第五鎮左良玉更絕,因在帝王大選中未能履行神聖的選舉權,維權意識十分強烈,竟然不承認弘光中央政府的合法性,拒絕聖旨開讀,后在湖廣巡撫何騰蛟、部下副總兵盧鼎等人的勸說下,才勉強允許宣講團開讀成禮。
為什麼沒有,各鎮兵哥的一致回答是:沒錢。
「各鎮的兵哥們,放膽一博吧!世界是我們的,也是你們的,但歸根到底還是你們的,你們就像八九點鐘的太陽,必將能照亮大明慘淡的天空!」史督師自信地想。
但當「鄭和平大使」進城公布和平協議時,群情激奮的百姓立刻懷疑此中有大大的陰謀,鄭大使是個「賣城賊」,一通拳腳下去,竟把這個可憐的「小人物」給打死了。
一、既然軍費總支出已遠遠超出財政總出,那就從減少軍費支出上著手吧。
第二件事是江北駐紮的高傑、劉澤清兩總兵上書中央政府,請派重臣督師江北,以保衛大明神聖領土不受侵犯。
經過督師大人的聯絡協調,竭力相勸,並拿出自己的錢,以高司令的名義償付給黃司令,終於讓這次內戰消弭于無形,雙方達成「庭外和解協議」,暫歸於好。
經過勝利的、團結的、專業的百官代表大會(明代行政專業用語為「廷推」),大會鑒於史可法原來的職位以及有「東南第一名臣」的人望,全票選舉史可法同志出任新的內閣首輔。
下面,來一一介紹「五鎮」的基本情況。
和尚們(即百官)經過緊張的商議、激烈的討論,一致認為:當前首要的任務,是建立一個團結、和諧、能戰鬥、敢戰鬥、辦成事、不出事的領導核心(即內閣)。

德服高傑

由於史督師多方奔走,串針引線,為南明的和平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江北人民給他贈上一個親切的、恰當的愛稱——「老媒婆」,當時流行的通俗歌曲這樣唱到:「誰喚番山鷂子來(高傑綽號),闖仔(黃得功綽號)不和諧,平地起刀兵,虧殺老媒婆(即史可法),走江又走淮……」
一為「竊妻」(非正妻,乃妾),高司令藉助職務之便,與李妻邢氏一見鍾情,再見難捨,三見勾搭,後為免予被李自成追究法律責任,乃「夫妻雙雙把命逃」,投靠大明政府尋求保護「婚姻自由」;
高司令知道,如得到揚州,就會金錢滾滾來,窮鬼變富翁。但現在自己已是大明的伯爵read.99csw.com,擠身於上流社會之中,再搞一搶二奪就大失身份了,思來想去,決定採用一種「講文明、懂禮貌」的方式取得揚州。
駐地:鳳陽、壽州地區(朱元璋的老家)
司令員工作履歷:黃得功同志,遼寧開原人,專業軍戶出身,自幼從軍遼陽,為具有光榮歷史傳統的「遼軍」一脈,崇禎年間長期在南直隸的江北及河南一帶同張獻忠、革左五營等反政府武裝作戰,獲得戰功后升至廬州總兵。明亡前,跟隨鳳陽總督馬士英平定河南永城劉超叛亂,被封為靖南伯。
吃了大虧的黃司令豈能善罷干休,他一回駐地,馬上整頓兵馬,準備與高司令決一死戰,內戰一觸即發。
缺錢,不是可以向北發展嗎?但向北就意味著同大順或大清刀兵相見,對自身實力有充分認識的高司令明顯自信心不足。
南明中央政府這座廟終於竣工了,菩薩(即監國)也擺到了大殿上了,剩下的事情就是由和尚們(即百官)來忙活了!
因《明朝那些事》已對該同志已作過詳細的介紹,這裏就不再重複,在此只強調:
第四鎮:劉澤清部
各鎮兵哥的回答振振有詞:錢,是下拔了,但僅下拔了一部分,況且我等為「北伐中原」及解決嚴竣的「社會就業問題」,進行了大量的兵員「擴招」工作,下拔的款項早已花光;另外,允許我等收稅開荒開礦的政策是好的,但這三項政策的實施需要時間和人力,遠水不解近渴。鑒於以上的實際困難,請督師大人稍安勿躁,耐心等候。
司令員工作履歷:高傑同志,陝西米脂人(與李自成同鄉),先加入李自成的反政府武裝進行包裝,後轉正到政府武裝中發展,既能作戰有功,又善於保存有生力量。自從反政府武裝中「華麗轉身」后,從一個小小的游擊將軍作起,不斷做大做起,現己升級為坐鎮一方的諸候,一顆大明軍界冉冉升起「新星」。
其次,給予五鎮在轄區內自由徵稅、自由開荒、自由開礦、自由任命官吏的「四大自由權利」,各轄區完全成為了南明屬下的「特別行政區兼自由貿易區」。
這樣,大明末年就形成了一個又一個的武將集團,武將們的出頭之日終於來到了,文臣們發現自己的指揮棒不靈了。

史可法的「突圍」

駐地:淮安地區
但史首輔不能這樣做,因為他本身說白了就是一個有知識有文化的地主,作為地主階級的一員,不能幹挖自己階級牆角的事情。
一個人被另一個人鄙視久了,自然會產生出不滿和仇恨,黃司令的這筆帳高司令是牢牢地記下了。
現在,督師江北的史可法,就是在法律上擁有了對「江北五鎮」的軍事指揮權。
史首輔決定了,絕地突圍,到江北去。那裡,廣闊天地,大有所為;那裡,金戈鐵馬,氣吞萬里。
但自崇禎初年,在「滿清及下崗農民」這兩股反政府武裝的內外壓力下,形勢發生了逆轉,抵禦外敵和鎮壓內亂都需要武將兵哥們領兵在前方打打殺殺。老祖宗朱元璋一手創立的「衛所制」早已名存實亡、運轉不靈,只能採用「募兵制」來應急。
高司令的擔心終於消解了一些,撤掉了部分「服務人員」,但仍對督師大人採取了「監視居住」的措施,並義務當起了督師的機要秘書,凡呈報史督師的機要文件,半文盲的「高秘書」首先要一一過目,然後才能送到督師大人的辦公桌上。
接下來,其它的勛貴團和軍人團也得到了加封或賞賜。
要駁回這個提議有些難度,馬總督現在是要功勞有功勞,要槍桿有槍桿,以後,無論是「保衛江南」還是「北伐中原」,都離不開這位軍界大佬的鼎力支持。
高司令的這種作法,換在崇禎時代,一萬個腦袋也不夠砍,當年崇禎收拾袁崇煥、孫傳庭兩個方面大員,一道聖旨,幾個錦衣衛就能解決問題。但此一時、彼一時,老辦法沒指望了。大明中央政府內閣會議經過緊急磋商,結果是只能煩請史督師出面,以和平的方式解決這次暴力衝突。
黃高二司令一個「井水」,一個「河水」,壞就壞在黃司令的那張嘴上,黃司令自恃是正牌的政府軍,根本看不起高司令的「水貨武裝」,加上高司令的部隊勇於私鬥,怯於公戰,所以黃司令很鄙視高司令,常在軍政界大發特發高司令是「吃皇糧的土匪」等言論。
眺望長江,九_九_藏_書史可法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他認為自己必須離開朝堂,立功域外。這對其個人而言,是想在江北,為新的國家拼殺出一條血路來;對其形勢而言,也是人心所向,大事所趨。
以上四鎮,就是以前曾提到的「江北四鎮」,也是馬士英同志在選帝中的決勝力量。
史首輔於是以坦蕩的胸懷、誠懇的態度上奏朱監國,將馬士英同志升任大學士,加入內閣,並居次輔的位置。
劉孔昭的提議很快被東林黨一系的大臣集體否決,否決的理由是:「依本朝基本法(祖制),勛貴人士一律不準出任內閣成員」。
土地問題暫時解決不了,那就減減稅吧,好歹讓南明廣大的中小地主和自耕農有些盼頭。
減稅是要進行的,但政府也要正常運作的,史首輔陷入了冥思苦想之中。
二為「盜名」,高司令在率部南撤途中,多次盜用李自成之名,組成「山寨版」的大順軍,打著「闖王安民」的旗幟,哄開了多所城池的城門。在哄開城門進城后,先集合軍隊,當眾宣布自己作為「闖王部隊」,將嚴格執行一不搶奪公私財物二不殺害百姓三不放火的軍令,但令剛出口,軍隊已四散而走,進行一搶二殺三放火「工作」去也。此一作法,嚴重侵犯闖王的名譽權,並在群眾中造成了惡劣的影響。有鑒於此,高司令成為鐵杆的反順派,誓死與大順政權血戰到底。
一個人就是當年背棄李自成,毅然決然同高司令攜手「私奔」,現任高司令的正牌押寨的刑夫人,女人的心腸總是柔弱的,她見督師大人至誠忠義,就厚為調護,常勸高司令「改邪歸正」,多尊敬領導、多和領導交流。高司令雖然桀驁不馴,卻對刑夫人因為喜愛,所以懼怕;因為懼怕,所以聽話,因此對督師大人的態度大為轉變。史可法也感覺到這一點,投桃報李,把自己在揚州的府邸讓給了邢夫人居住。
高傑司令實際上是現在五鎮中最窮的一個,多年來不斷擴招,兵員軍屬負擔沉重,這次駐防的徐州、泗州又是經濟欠發達地區,供養不足,日子緊緊巴巴。
東林黨毫無「策立」之功,卻一個個加官進爵,這可氣壞了在福王競選中榮立「集體特等功」的勛貴團和軍人團,對現實的嚴重不滿使素不相識的兩派迅速靠攏在一起,為改變當下不公正的待遇而勤勞奮鬥。
3、以後除正稅外,附加稅(如「三餉」),一律取消。
史可法這下無語問蒼天了,他只得上奏,請次輔馬士英同志伸出那雙神通廣大的手,速籌款備響。
還沒等出個結果,揚州就出事了。
現在,明朝政府面臨的問題是:大土地所有者越來越佔有土地,且越來越少向政府交稅,於是政府只能越來越多地向中小地主和自耕農徵稅。結果是中小地主和自耕農越來越走向破產,政府的稅收也就越征越少。
三、但搞「軍屯」需要兩個條件,一是軍隊,二是荒地,這兩條件南方都沒有,而江北卻有,高傑、黃得功等有軍隊,河南、山東有大量「荒地」,不但適合開展「軍屯」工作,而且還能北伐中原,光復大明!
首先,他上奏弘光帝,以「策立」有功,封高傑為興平伯,劉良佐為廣昌伯,劉澤清為東平伯,黃得功已經被封為靖南伯,提升一級,加封為靖南候,左良玉則以「守土抗戰」有功,由寧南伯加封為寧南候。並準確無誤告訴這五位兵哥,咱封的可不是短期飯票的「流」職,而是長期飯票的「世」職,好好給新老闆干吧,辛苦你一個,幸福千萬代。
可憐、倒霉的文臣史首輔就在這種不利的大環境下,走上了新的工作崗位。
第一鎮:黃得功部
在馬士英「總導演」策劃下,善於進行「精彩表演」誠意伯劉孔昭再次登台亮相。一次「廷推」會議上,劉孔昭緊急提議:「因自己『定策』有功,迫切需要組織安排,給予出任內閣閣員的政治待遇。」
2、現徵稅標準按崇禎三年(即1630年)標準執行;
2、人長得極漂亮,白面朱容,望之若畫中人,但為人及其兇殘,平時愛取死囚心肝下酒,為一小怨,即暗殺其親叔;
兵力:將近三萬人
1.該同志再生能力極強,雖常被李自成或張獻忠兩位「造反大亨」打得幾乎全軍覆滅,但轉眼間就能「完整加初」,目前,該部政府額定人數為五萬人,但因左良玉同誌喜歡「韓信統兵,多多益善」九_九_藏_書,同時也為了解決社會再就業問題,因此大幅招兵,使其成為南明政府兵員最多的一鎮;
但就是這樣,高司令仍一百個不放心。前些年袁崇煥玩「四兩拔千金,收拾毛文龍」的經典劇目給他投下了巨大的心理陰影。
二、減少軍費的成功案例,無疑是本朝太祖朱元璋的「軍屯」,他老人家讓軍人們一手拿槍,一手拿鋤,戰時打仗,平時種地,不但不花國家財政一分錢,還能給國家上交餘糧。這一點,朱元璋老人家也曾驕傲地說過:「吾養百萬軍隊,不費國家一錢。」
司令員個人特點:綽號翻山鷂,敢於太歲爺頭上動土,向「大明第一大盜」李自成下黑手,「盜竊」走老李一生最珍貴的兩樣東西。
世界上總有那麼一些人,心靈純潔、心底純粹,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人皆樂其逸,我獨服其勞,史可法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2.該同志屬於「兩頭都冒」的特殊人才,雖然打造反軍屢立戰功,但一貫目無組織紀律,藐視上級領導,且特愛搞「殺良冒功」的偽政績工程。
司令員個人特點:1、五鎮之中,兵員素質最高,戰鬥力最強;
土地問題說白了就是土地佔有的嚴重不平均問題,就是在大明的南方,也就是南明政府的管轄區域,90%的土地資源也掌握在10%的人手中,這些人除了老朱家的若干代的皇子龍孫外,還有各級公務員、大小地主。
機構很健全、員工很滿意、領導很支持,那麼,「抓革命,促生產」吧!
這種唾面自乾的修養震住了高司令,他不再堅持進駐揚州。而史督師,也考慮到高司令的「實際生活困難」,上奏弘光帝后,把京口附近的瓜洲作為高司令軍隊的又一個安頓之地。
但見到督師大人一行后,高司令發現自己簡直是高射炮打蚊子——太大材小用了,督師大人是帶兵來的這沒錯,但帶來的兵也太少了,只有區區的三百川兵,不及高司令軍隊數的百分之一。
司令員個人特點:1、善於表演「穿越劇」,在接到崇禎帝「勤王」命令后,竟一舉穿越到漢代,扮起了「塞翁之子」,風風光光地上演了一出「墜馬斷腿」之戲;
他說:一、南明政府按舊有的徵稅標準預計財政收入為450萬兩(白銀,以下同)。
第一件事是勛貴團骨幹徐弘基(徐達之後),曾上本彈劾,說史可法勤王無功,沒有及時救援崇禎帝,屬於典型行政不作為,建議判處死刑,並立刻執行。
態度之惡劣、情勢之嚴重,令史督師不寒而慄。
另一個人就是高司令的心理諮詢大師——德宗,一個和尚。這個和尚有一個絕活,就是「談禍福奇中」,為當時的一流佛學、占卜學、運籌學及心理學專家。連高司令這個殺人不眨眼的大惡魔都畢恭畢敬尊稱其為「師傅」。德宗和尚很佩服史可法的忠義,就借講經說法的機會為高司令作單獨的心理輔導和暗示教肓。他給高司令講:「史督師在儒家為聖人,在我法為菩薩,居士與之同心同德,可以成佛也」高司令不知為何,竟被說得連連點頭稱是。
第三鎮:劉良佐部
3、典型的牆頭草,帝位大選中,先為「挺潞派」,轉而倒向「挺福派」。
史首輔炯炯有神的雙眼把行政的重點放在改善民生的問題上來,他知道,如不快快解決幾件老百姓關切的大事,那大明政府的民眾支持率就會再度下降。
「如我不可,鳳陽總督馬士英難道不可嗎?」劉孔昭繼續背台詞。
再說了,首輔出任督師也是有先例的,比如地主階級的先進分子、大明官員的學習諧楷模——楊嗣昌同志就曾以首輔身份出任督師,並在督師的工作崗位上光榮地以身殉職。
減稅政策一公布,戶部給事中李清上書,就減稅後帶來的嚴重問題向史首輔作了詳盡的彙報。
兵力:三萬人左右
高司令乾脆一不作二不休,於六月初七下令攻城。這時,一個一心想「為人民做點事情」的愛心志願者出現了。他就是揚州進士鄭元勛,該志願者自告奮勇,代表百姓出城同高司令舉行和平談判,達成了「只讓軍屬進城,不讓軍隊入城」的兩點協議。
司令員個人特點:1、因常騎一匹雜色馬,人稱花馬劉;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辛苦、委屈、無奈的史督師依然在堅持、在等待、盼望自己的努力能有感動上蒼的一天。
終於九_九_藏_書到了水到渠戍、花開果熟的時刻,高司令開始禮敬起史可法來,變得規規矩矩,變得言聽計從,「統戰」工作有了成效,史督師也十分高興,他不無欣喜地說:「我終於能得到興平伯的幫助了,收復中原,大事可期,成功有望!」
李給事中補充道,他不反對減稅,但減稅後,南明政府將無法維持正常的運作。
十五日,在史可法、馬士英領銜下,百官齊上表勸進。福監國在「謙讓再三」后,登基即位,成為南明第一任皇帝,大明第十七任皇帝。年號弘光,弘光,取繼承光大祖宗偉大的事業的之意。
史首輔推出了減稅方案,內容如下:
在他和馬士英共同協調下,組建「江北五鎮」的一線國防規劃終於實現,原來隸屬馬士英的黃得功、高傑、劉良佐、劉澤清、左良玉分別擔任各鎮的司令員(總兵)。
二、南明軍費高傑、黃得功、劉良佐、劉澤清每鎮60萬兩,左良玉108萬兩,鄭鴻奎、鄭彩、黃斌卿等八總兵也需240萬兩,行政支出及皇室經費100萬兩,合計支出688萬兩。
還是史督師,又一次當仁不讓地當起了「調解員」的角色。
駐地:徐州、泗州地區
等的就是這個態度,劉孔昭的第二輪博弈馬上上演。
兩天後,他提出了解決這個問題的思路。
然而,隨著三月十八日大明中央政府完蛋后,大明丟失的不僅是一半的國土,還有法律那至高無尚的咸懾力!
土地佔有集中,這也不是問題,無地的農民可以租地耕種呀,問題就出在這裏,土地集中在少部分人手中,他們就有了壟斷的可能,事實上,這些「萬惡」的地主階級們統一把土地的租金提高到了占土地糧食總產量的60%以上。比方說,你租種地主老財的一畝地,春播夏耘秋收辛辛苦苦下來,得到糧食100公斤,60多公斤是要交給地主老財的。
這下談判無望了,高司令再次下達攻城令,十萬火急之下,揚州黃巡撫見大勢不妙,腳底抹油——溜了!
早在五月初八,史可法就向當時的朱監國呈上「敬陳第一緊急樞務事」奏摺,反對搞「划江而治,建立南北朝」計劃,主張「守江必守淮」,即在長江與淮河之間駐紮軍隊,建立「國防緩衝區」,使其成為保衛江南的第一道屏障。
解開這團亂麻,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土地再次平均分配。
高司令致信揚州巡撫黃家端,要求將抗戰有功的將士家屬安置在城內。巡撫尚在遲疑,揚州百姓見高司令的部隊在揚州附近的村莊不守軍紀,燒殺搶掠,於是紛紛罷行罷市,組成「自衛隊」,登城堅守,誓死不讓高司令的「蝗蟲」軍隊進城。
出事的原因如下:
司令員工作履歷:劉良佐同志,北直隸人,崇禎年間統兵在宿松、廬州、廣安一帶同反政府武裝作戰,獲得戰功后升至總兵。明亡后,在鳳陽總督馬士英的邀請下率部進入南直隸。
最後,規定如果五鎮能向北進軍,收復領土,那麼,「收復一地,管轄一地」,新收復的領土完全由各鎮拿來建設「特別行政區兼自由貿易區」。
1、崇禎十二年(即1639年)后,一切正稅雜稅附加稅末向政府交齊的部分,統統不再上交;
駐地:武昌地區
3海外關係複雜,其弟劉良臣在松山之戰後降清,因此該同志已被清朝有關部門確定為重點「統戰對象」。
十七日,史可法陛辭出京,開始了他艱辛、坎坷的督師路!
史督師抱定了「以道德引導人,以感情團結人」的服務宗旨,見高司令如此神經過敏,即將帶來的三百川兵劃出兩百交與高司令統領,自己僅帶一百川兵。
司令員工作履歷:劉澤清同志,山東人,崇禎年間靠在平定登州孔有德的叛亂中,小打小鬧,也竟然也混了個山東總兵。
第五鎮:左良玉部
但在崇禎同志的執政期間,這個問題還不是十分突出,因為中央政府還沒有破產,法律的威懾力仍在,藉助這一威懾力,有能力、有手腕的文臣們,如袁崇煥、洪承疇、楊嗣昌,他們在督師期間,武將兵哥們大部分情況下還是聽話的。
有地的傢伙們收了地租,按理說應該給國家依法納稅了吧!但納不納稅,這要看看身份再說!老朱家的皇子龍孫是不納稅的(已被邊緣化的「庶民」除外),各級公務員是少納稅或不納稅的。只有那些無權無勢的中小地主和老實巴交的自耕農才是納稅的主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