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四章 征遼——一個帝國的迷夢 第四節

第十四章 征遼——一個帝國的迷夢

第四節

在擊退東路軍的同時,遼將蕭干也向屯范村的西路軍辛興宗部發動了攻擊,西路軍也一樣,上面沒讓打,只能防守防守再防守,雖損失不大,但也只能稱敗。
遼軍之前的神勇讓劉延慶面對這支部隊時沒有什麼底氣,不敢過河交戰,雙方平靜地對峙了幾日。
耶律大石的勝利給遼人打了一針興奮劑。耶律淳給了耶律大石三萬兵,向東路軍發動了猛烈攻擊。
劉延慶接到消息后第一反應是撤退,儘管部屬提醒他,此時若撤,宋軍必將重複上次的命運,或許會更糟。
收復幽雲,不是還有最後的下策——請女真人幫忙!
一切都向有利方向發展,北宋方面很快接到了易、涿二州方面的守軍投誠的消息。
童貫率部返回河間府,非常不體面地結束了第一次伐遼征程。
馬擴到了幽州后,很快摸清了幽州方面的基本情況,將火力重點瞄準了當時的權臣、扶立耶律淳上台的最大功臣李處溫。李處溫原本是漢人,當年和趙良嗣交情很好,在遼帝國窮途末路的情況下,渴望回歸是很自然的事。
出師不利,童貫還是沒有動搖和平收復幽雲的決心。童公公捉摸著是不是張、趙二人是遼國叛臣,交流起回歸大事來感情大有障礙,於是重新派出了剛在宋金談判上表現優異的年輕使臣馬擴出使幽雲,進行招降活動。
劉延慶腳已軟,戰意全無。
但當劉延慶看到了對岸的火光時,他還是管不住自己的腿,於是率部夜逃。
一怒之下的耶律淳不惜違反兩國交往不斬來使的常例,砍掉了張憲、趙忠的腦袋。
金人全面入侵的時候,耶律大石任遼興軍(盧龍)節度使,在遼人群龍無首的情況下,對天祚帝已失望的耶律大石和李處溫等人扶立耶律淳為帝,耶律大石則成為幽雲方面的最高軍事長官。
稱藩無望,幽州遼軍只有最後一搏,遼軍方面兩大主帥蕭干、耶律大石率領幾乎是全部家當的二萬精銳隔河與宋軍對峙。
而在這最九_九_藏_書關鍵的三天時間,在盧溝河駐紮的劉延慶父子卻什麼都沒做,隔河觀望,再觀望,他們忘了應該去增援正在浴血奮戰中的郭、楊部,更忘了這是出河迎擊遼人的最佳時機。
不出郭藥師所料,幽州方面果然空虛,沒花什麼力氣宋軍就攻破了幽州城,但內城卻一直為蕭太后所控制堅守,而蕭干、耶律大石得知宋軍偷襲后也派部增援。
劉延慶出身西北軍將門世家,在西北屢立戰功,後來又跟隨童貫平定方臘,官至鄜延路總管、馬軍副都指揮使,是童貫最為倚重的大將,其子劉光世也是西北軍新崛起的青年將領。
戰事不利,招降不成,童貫才知吞併收復幽雲並不如他想象的那麼簡單,而因為新近的小敗,朝中反對征伐幽雲的聲音也愈發激烈,本來就不堅定的趙佶動搖了,發旨班師。
楊可世擅自率帳下幾千人馬首先侵入遼境,直逼幽州。
最後勉強保住了幽雲的蕭干、耶律大石把郭藥師、楊可世的坐騎帶甲給劉延慶看,說你們派去的人,已經全部被我們幹掉了。
郭藥師眼看遼人大勢已去,也不願投靠女真人,於是首先想到投靠「祖國」。
而出征前除了种師道等少數人外,帝國上下都有一種樂觀的情緒在瀰漫和滋長,認為遼人是秋後的螞蚱時間長不了,而幽雲是漢人故土,王師出征,幽雲地區的百姓必然會簞食壺漿以迎,收復失地是一件很簡單的事。
不僅如此,蕭干、耶律大石還上演了一出當年周瑜在赤壁演繹的「群英會蔣干中計」,在軍中散布遼軍兵力三倍于宋兵,當夜舉火為信,向宋軍大舉進攻,讓一人逃回來向劉延慶報信。
雖然劉延慶之前的戰功累累,而其子劉光世之後也躋身南宋四大名將之一,但劉氏父子在幽州的表現是災難級的。
迎接他們的是耶律大石的部隊,一支面臨亡國滅種的部隊。
當二十萬大軍再集雄州時,幽雲遼軍的形勢更加嚴峻了,一是九_九_藏_書群龍無首婦人當家;二是女真人已經休養生息足夠了隨時可能打來;第三當然是眼前的二十萬宋軍。
北宋帝國最後一次軍事性進攻就這樣以黑色幽默結尾。十萬大軍面對一萬多遼國殘部卻選擇潰逃,契丹人追擊,進行著他們在中原土地上的最後一次盛宴。戰爭、和平、輝煌、衰落,契丹人在中國的歷史舞台上留下了自己特立獨行的色彩,他們的謝幕,也是這樣的驚艷而傳奇。
二百年了,無論是漢人還是契丹人,還是渤海人,他們都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或許還有民族間的不平等和壓迫,但是這一切與對戰爭的恐懼相比都微不足道。
為此,北宋方面再一次派趙良嗣和馬政、馬擴父子出使金國,商量兩國共同出兵夾攻幽雲的相關事宜。
耶律大石率領二千精騎迎擊楊可世部,大敗楊部。
可惜,這樣的憂患意識,只有多次出使金遼、對三方情況充分了解的馬擴具備,但馬擴年少位卑,這樣的聲音無法傳達到趙佶的耳中。
這一次,帝國也精心做了三手準備,第一手繼續爭取內線李處溫等人誘使遼人投降(此計很快失效,李處溫很快因為通宋被剛上台的蕭太后砍掉了腦袋);第二手是武力爭取;最後北宋人還有一招,請盟友女真幫助。
神奇的遼軍在解救幽州城的時候,竟然還有空去做另一件事,即派部劫了宋軍的送糧部隊。
遼方的巨大變化又一次誘惑了北宋帝國的君臣們,宰相王黼又開始在趙佶面前反覆遊說,又一次打動了趙佶。
無論馬擴的招降活動在幽州方面取得多大的進展,但到了手握重兵的耶律大石這裏就成了無法逾越的障礙,面對敵強我弱,他不過冷冷地說有什麼了不起,大不了一死。
童貫已經沒有底氣拿剩下的底牌和遼人賭最後一把。
北宋帝國再一次組織二十萬大軍,再度伐遼。
也許幽州城確實兵疲馬乏,兵士談金色變,但是擁有一個冷如冰、硬如鋼https://read.99csw.com的主帥,很快讓這支部隊拋卻了恐慌,恢復了昔日的雄風。
但西北軍的將領們卻沒有接到主帥童貫的出徵令——他們收到的文件精神是服從大局,約束兵士,不得擅自生事,違者軍紀處罰。
楊可世失望了,在遼國的土地上,他沒有看到對宋軍望穿秋水的百姓(有也是極少數)。
劉延慶採取了郭藥師的計策,派郭藥師、楊可世等將率兵七千偷襲幽州,並對郭、楊二人說只要你們打下幽雲,三將軍(劉光世)的後續援軍隨即殺到。
東路軍种師道帳下的大將楊可世腦袋中就充滿著這種很傻很天真的想法,脾氣暴躁的楊將軍覺得和契丹人談個鳥毛,遼人只剩孤城一座,打下來不什麼事都解決了!
耶律大石,遼國皇族,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八世孫,從小好學,能騎射,兼通漢文、契丹文。天慶五年(公元1115年),大石中進士,入翰林院,任翰林承旨,後來耶律大石轉型成為一名職業軍人後,遼國人都喜歡稱他為耶律林牙(林牙是遼人對翰林的一種昵稱)。
易、涿二州失去后,蕭太后自知孤守幽雲無望,向宋、金二國都上了投降稱藩書。請示過趙佶后,北宋方面的答覆是我們要土地,交出幽雲十六州,一切好說。
第二次征遼,仍然是童貫、蔡攸充當正副宣撫使,之前的种師道、辛興宗二將被換,取而代之的是童貫的心腹大將劉延慶擔任前線總指揮。
東路軍一撤,遼人更來勁了,一路追擊,一直把東路軍追到了雄州城下。
仗打敗了,自然得有人當替罪羊,東路軍擅自出擊,又收穫大敗,主帥种師道難辭其咎,被迫下課退休,雄州知州和詵等相關人士也被處分。
剛投誠過來的郭藥師倒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向劉延慶獻一良策,說遼軍現在的主力全在盧溝河對岸,幽州必然空虛,我們如派一支部隊偷襲幽州,必然得手,蕭干、耶律大石得知後院失火必然首尾不能相顧,到時候即可read.99csw.com一鼓作氣打潰遼軍。
童貫沒想到招降的事剛有點眉目雙方就打了起來,說為了避免兩軍更大衝突,先將部隊撤到雄州吧!
在招降順利開展的時候,西北軍有人按捺不住了,十萬大軍浩浩蕩蕩殺向遼境,難道就只是為了給馬擴等幾個外交使臣擊鼓助威的嗎?西北軍將士真沒打過這種窩囊仗。
一方面是上頭還沒下達和遼人全面開火的命令(還等談判結果呢),另一方面則是東路軍主帥种師道本來就是伐遼的反對派,於是他沒有命令部隊對遼軍進行還擊,在被動防守的同時等待童大帥的最新指示。
盧溝河之敗,確實很慘,但北伐大軍仍有十萬屯在雄州,而遼人,其實已經是強弩之末,童貫此時或許只需要再次發力,遼人將無法再作抵抗。
軍事上宋軍繼續逼近,劉延慶率領十萬大軍(號稱五十萬)逼近幽州,駐紮于良鄉縣盧溝河。
但他的心已經亂了,趙佶對他的信任是有限的,在他身邊安插了眼線,盧溝河之敗后,皇帝的眼線很快將戰敗的情報送給了皇帝。趙佶失望且生氣,給童貫傳了張小學生語氣的小紙條,說童公公你太讓我失望了,我以後再也不相信你了。
遼軍一直追殺了近百里,直到白溝。當然,相踐踏而死的宋兵也許比被遼人殺死的還要多,而宋軍所有的輜重儲物,全部喪盡。
童貫的勸降書情真意切,說你們遼國今天混成這樣,完全是多年來倒行逆施老敲我們南朝竹杠的下場,現在你們已經無法保護在幽雲的漢、契子民,助人為樂是我們北宋帝國的愛好,所以我們不計前嫌帶兵過來幫助你們維護治安,看在當年出使大遼時秦晉國王你熱情款待我的份上,你開城投誠,我一定給你謀個大官兒做,使子孫衣食無憂。
面對楊可世部隊的入侵,耶律大石主動率部迎擊,遼國人終於能把近兩年在戰場上受女真人蹂躪的氣好好地在宋人身上發泄一通。
馬擴方面的勸降已取得一定進展,但遼方的軍事勝利讓馬九_九_藏_書擴的招降進展泡湯了。耶律大石更是狂傲地放話,說你們南人要打就打,要和就和,十余萬兵屯在邊境畏畏縮縮像什麼話,天這麼熱,別讓手下的兄弟受苦。
郭、楊的先鋒部隊和城中遼軍及增援部隊在幽州城中激戰了三天,宋軍七千人拼得最後只剩下四百人,郭藥師、楊可世勉強保住了小命殺出城來。
在河間府童貫的屁股都沒坐熱,就聽到幽雲方面傳來重大利好消息——耶律淳病逝了,連兒子都沒一個,幽雲方面僅由耶律淳的妃子蕭妃稱制代理國事。
接到招降書,耶律淳很憤怒,原來指望著友邦北宋帝國能成為一個可依靠的政治盟友,沒想宋人翻臉不認人不說,竟比女真人還猴急。
郭藥師原本是渤海鐵州的漢人,是當時的怨軍首領。怨軍是在女真人入侵遼境后,遼帝國臨時組成的非正規軍,成員大多為在戰爭中喪兄失父者,與女真人有不共戴天之仇,故稱「怨軍」(又稱常勝軍)。郭藥師作戰勇敢,很快做了怨軍領袖。帝國後來節節失利,怨軍也退守幽雲,駐守涿州。
童貫讓趙良嗣起草了勸降書,讓從遼國那邊叛逃過來的遼國官員張憲、趙忠帶上去見天賜皇帝。
這一次反對的聲音就更多了,除了老掉牙的遼宋同盟不可廢的反對意見外,一些更為務實的反對意見也浮上水面。負責出使金國的馬擴在看到趙佶寫給金國的國書時便表示異議,馬擴說當初的盟約是金人攻西京我們攻燕京,如今我們攻克不下去求金人幫助,既違背了當初的誓約,又讓金人看輕我們;如果用兵不能取幽雲,還不如直接讓金人拿走,我們退而修築昔日遼宋邊境設施,不能為貪圖今日之小利而給日後留下大患。
大局是什麼?先招降,不費一兵一卒收復幽雲。趙佶所出的上策。
宣和四年四月,童貫的大軍到達了雄州,並在此分兵東西兩路:之前擬定的前線總指揮种師道成了東路軍主帥,屯兵白溝(今河北省白溝鎮);辛興宗為西路兵主帥,屯兵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