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五章 秦趙長平之戰 大屠殺,白起坑趙國四十萬降卒

第五章 秦趙長平之戰

大屠殺,白起坑趙國四十萬降卒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趙括的母親。因為她提前給趙孝成王打了預防針,長平之戰後,趙孝成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誅也」。對於趙孝成王來說,這多少也算是一種後悔的表示罷!
趙括目空一切,自以為兵法天下第一。此次來長平之前,趙孝成王問他勝算幾何,他曾經誇下海口:「如若對手是王齕,勝之不費吹灰之力;若是秦王派白起來,倒是要費點工夫。」言下之意,普天之下,也只有白起令他有所顧忌了。
命運最為悲慘的是那四十萬趙國降兵。白起忠實地執行了范雎的「攻人」戰略,詐稱要淘選精壯,將四十萬人趕到長平以東的山地中,全部活埋,只將年齡尚幼的二百四十人放回趙國,讓他們宣揚秦國的軍威,打擊趙人的士氣。終此一役,秦軍前後殺死趙軍高達四十五萬。
據《水經》記載,白起活埋趙軍之後,又收其頭顱,築台于山邊,陰森恐怖,後人稱之為「白起台」。而長平附近的丹江,也因血流成河被染成紅色,因此得名。
四十萬趙軍亂鬨哄地殺出壁壘,個個爭先恐後,生怕失去立功的機會。然而,追出不到二十里,前方將士突然停下來,有的人開始往回跑,後面的人還在向前沖,很快亂成了一鍋粥。原來秦軍不知道何時,也偷偷修築了一道壁壘。這道壁壘幾乎與趙軍壁壘完全平行,也是延綿九_九_藏_書數十里,一眼望不到頭。趙軍衝到壁壘下,發動幾次衝鋒,都被打了回來,只在壁壘前留下大堆屍體。
後人評論長平之戰,既對白起的用兵如神讚不絕口,也對其殘暴屠殺趙國降兵深感憤慨。單從兵法上講,長平之戰確實是前無古人的成功案例。在這場戰役中,白起的每一步棋都經過深思熟慮,其著眼點之獨到,組織之嚴密,舉世罕見,即便孫武、孫臏、吳起之輩再世,想必也會佩服得五體投地,甘拜下風。但是從道義上講,縱有千種理由,坑殺四十萬降兵都是令人髮指的行為。為白起此舉辯護者,與為南京大屠殺辯護無異。
這個決定的正確之處在於,白起雖然用一個口袋裝了四十萬趙軍,卻一時無法消化。只要有足夠的後援部隊趕到,壁壘中的趙軍就能突破五千名秦軍騎兵的圍困,順利解開扎口袋的繩索,將趙軍主力解放出來。
《孫子兵法》第三篇第四條:「君之所患于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
當他真正面對白起的這面大旗的時候,卻不僅僅是「有所顧忌」,而是嚇得魂飛魄散,一個勁地喊道:「退兵,退兵!」不等手下眾將反應過https://read•99csw•com來,自己第一個勒轉馬頭,沒命地往回馳去。
大將一跑,全軍潰敗。半日之間,四十萬趙軍如同潮水涌到秦軍壁壘下,拍碎了幾個浪花,連塊石頭都沒有敲掉,便又如同潮水一般匆匆退走。
趙括不甘心就這樣回頭,親自策馬來到秦軍壁壘前,正好趕上秦軍主壘換下王齕的大旗,換上一面巨大的白底黑字的「白」字大旗。看到這面大旗,壁壘上的秦軍歡聲雷動,壁壘下的趙軍卻像是被吸了魂魄似的,個個目瞪口呆,手足無措。
趙括絕望地發現,他已經回不去了。四十萬鬥志全無的趙軍,根本突不破兩萬五千名嚴陣以待的秦軍防線,而且秦軍的游擊部隊不斷突入趙軍中,將趙軍分割包圍,使得趙軍無法形成統一的攻勢。趙括做了一個正確但不見得高明的決定——命令全軍就地駐紮,修築防禦工事,以待後援。
然而秦國方面已經算到了這一步。秦昭王聽說趙軍被包圍,親自跑到河內為白起助威,並下令徵調國內所有十五歲以上的男丁前往長平,斷絕趙國對長平的一切救援和糧草供應。
趙括已經完全忘了自己是「天下第一兵法家」,也沒了平日里紙上談兵那種揮灑自如,腦子裡一片空白,只想快點回到自己的壁壘中去。廉頗這老頭雖然膽小,但是壁壘還是修得蠻不錯的,甚至read.99csw.com比秦國人修得還好,至少比秦國人的高,看起來也更結實。只要退回壁壘,把大門關上,把弔橋拉起,即便是一百萬敵軍也攻不進來。
《孫子兵法》第七篇第五條:「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
七月間,趙括認為時機已經成熟,主動向秦軍發動攻擊。前線秦軍,果然就像趙括想象中那樣不堪一擊,一觸即潰。趙括大喜,指揮全軍出擊,下令「活捉王齕,收復上黨,直取函谷,不許放跑秦軍一兵一卒」。
形象地說,白起為趙括準備了一個口袋,秦軍壁壘是這個口袋的主體,兩萬五千名精兵是紮緊口袋的繩索,五千名騎兵則在口袋外防備有人來解開繩索。
四十萬趙軍剛剛開出自己的壁壘的時候,白起已經得到了情報。他迅速將早已經枕戈待旦的兩萬五千名精兵派出,抄小路直插趙軍後方,佔據有利地形,截斷了四十萬趙軍與壁壘之間的聯繫。與此同時,秦軍的五千名騎兵埋頭疾進,出現在趙軍的壁壘之外,將留守壁壘的少數趙軍監視和圍困起來,防止他們出來接應。
意思是對於敵人的軍隊,可以打擊其士氣;對於敵軍的將領,則以擾亂其決心為主。白起在這個時候突然現身,就是要奪趙軍之氣,奪趙將之心。
趙括一上台,便將要害部門換上自己的親信,改變軍中制度,並且拋棄廉頗的防守戰略,開始制訂九-九-藏-書積極的進攻策略。
就這樣,口袋裡的趙軍在等待和希望中度過了最初的幾天時光。隨著攜帶的糧食越來越少,這種希望漸漸變得渺茫。十天之後,部隊開始宰殺馬匹,但將士們仍然互相安慰:「大王不會這樣拋棄我們的,援軍也許正在和秦軍激戰,很快就會殺到這裏。」趙孝成王確實不想拋棄這四十萬人。可是,派去的每一撥援兵和運糧車隊,最終都被數倍於己的秦軍打了回來,連一粒糧食都沒送到長平。一個月後,趙括知道援軍不可能過來了,他挑選了兩萬名精兵,讓他們飽餐一頓馬肉,分成四隊輪番向防守袋口的秦軍發動進攻,企圖撕開一個口子。然而,這一個月中,秦軍已經進一步加強了袋口的防線。趙軍還沒靠近,秦軍便箭如蝗飛,頃刻間射倒一大片。幾次衝鋒下來,兩萬名趙軍死傷殆盡,秦軍陣地仍然安然無恙。
到了九月間,趙軍被困的第四十六天,趙括親自率領部隊進行了最後一次衝鋒,結果被秦軍射死在陣前。至此,趙軍完全失去了抵抗力,四十萬人齊解甲,宣布投降。
他雄心勃勃的目標是近期內擊敗長平的秦軍,順勢收復上黨。
在雙方勢均力敵的情況下,趙軍遭此慘敗,罪魁禍首不是紙上談兵的趙括,而是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的趙孝成王。他為自己的魯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趙國原本是山東各國九九藏書中唯一能夠抗衡秦國的國家,經此一役,元氣大傷,淪落為與韓、魏等國等量齊觀的二流國家。
在白起之前,也許早就有人用過口袋戰術。但是,一個口袋裝四十萬人,還是有史以來第一次。
公元前260年六月,趙括來到長平,廉頗黯然退場。
這也難怪,自伊闕之戰以來,白起的這面旗幟,就像是死神的寬大長袍一般,只要在戰場上一出現,必定是血流成河,人頭滿地。白起每戰必勝,戰勝必屠,據不完全統計,截至長平之戰以前,白起已經砍掉了不下百萬人的首級。而這些無頭的冤魂,大多數又是三晉的子民,所以在三晉地方,只要一提起白起的大名,不只醫得小兒夜啼,連大人也不寒而慄。
秦昭王獲知趙軍的這一變動,立馬採取了相應的措施——命武安君白起率領一支增援部隊前往長平,接替王齕為全軍總指揮;王齕則降為裨將。但是,為了不打草驚蛇,對外仍然宣稱王齕是主將,軍中將士但凡「有敢泄武安君為將者斬」。
趙括想得沒錯,但是他忘了一件事——對手是白起。
很顯然,他的目的達到了。
在那個年代,攻城絕非一朝一夕之事,特別是在雙方勢均力敵的情況下,進攻方可以說絕無勝算。廉頗正是憑藉著城池一般的壁壘,抵擋了王齕整整一年。現在,白起也是憑藉著長達數十里的壁壘,將四十萬趙軍硬生生地擋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