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一章 古代的絲綢 第一節 絲綢的起源

第一章 古代的絲綢

蠶絲是蠶老熟時,通過它的吐絲管連續不斷地吐出的物質。由絲素和絲膠組成,能連續繅引,其長可達1 000米,是天然纖維中最長的一種。具有良好的韌性、彈性、纖細度、光澤、柔軟、光滑等許多優良紡織特性,是十分理想、貴重、高級的紡織原料。我國是養蠶治絲的發源地,歷代生產的絲織物,以精湛的製作,高超的技藝,使我國一直在世界上享有「東方絲國」之稱。我國傳統的、高水平的絲織技術,對世界文明曾經產生過相當深遠的影響,是世界科學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一節 絲綢的起源

養蠶織帛,是我國古代舉世公認的偉大發明之一。關於它的起源,具體發生在什麼年代?其說不一。古代有關的傳說和神話很多,其中有兩個傳說流傳最廣、影響最大:一是伏羲氏化蠶桑為綿帛;二是西陵氏之女,黃帝的元妃嫘〔lei雷〕祖,始教民育蠶治絲,以供衣服。這兩種說法年深日久,幾乎已成信史,常常被各種書籍和人們加以引用。我們知道傳說是伴隨著歷史而存在的,過去人們往往把一些偉大的發明,歸功到某個聖人或賢哲身上,作為九*九*藏*書對他們的偉大和賢能的讚頌,中國的蠶絲生產起源很早,對人民生活影響極大,把它的創造發明權推溯到中華民族神話中的祖先伏羲氏和黃帝元妃螺祖身上,是很自然的事情,也是可以理解的。
用現代的眼光來看,這些動人的傳說當然是沒有充分科學依據的。因為織作一匹美麗的絲綢,必須要經過育蠶繅絲、織造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這樣眾多的工藝,決不會也不可能是一個人在較短時期之內創造出來的,尤其是在遠古時https://read.99csw.com期生產力非常落後的情況下,它肯定是經歷過極其漫長的歲月,融會了不同時期人的發明創造,並且在各個環節上都取得了突破,才形成的偉大發明。
另外,1958年在浙江省吳興縣錢山漾〔yang樣〕新石器時代遺址最下面的文化層中,還發現過一批存放在竹筐中的絲麻織品,其中有平紋殘綢片,蠶絲編的絲帶,以及用蠶絲紡捻而成的絲線。綢片長2.4厘米,寬1厘米,尚未完全碳化,呈黃褐色,經緯密度各為九*九*藏*書每厘米48根。根據其同一地層出土稻穀的放射性碳素C14測定,其絕對年代為公元前2750±100年。錢山漾的這次發現,是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發現的最早的絲織品,它的出土再一次證實了我國繅絲織綢的歷史悠久,同時也說明我國早在新石器時代,生產絲綢的地區已經比較廣闊,除了中原地區已經具備一定的蠶織技術之外,業已擴展到較遠的長江流域。
儘管傳說不完全等同於真實,可是我國養蠶織帛的歷史應從早在距今5000年以前說起這一九-九-藏-書點,確是事實,這是可以從出土文物中得到印證的。
1926年春,北京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組織的一個考古隊,在山西夏縣,發掘距今約五六千年的山西西陰村仰韶文化遺址時,曾經發現一個用某種利器切割之後剩餘下的大半個繭殼和一個紡輪。這次出土的繭殼長約13.6毫米,幅寬約為10.4毫米,出土時殼體雖已轉化為化石,但表面仍有光澤(切掉部分約佔1/6)。據發掘者李濟博士和昆蟲學家劉崇樂的研究,初步判斷繭殼是桑蠶繭。這次發現不僅找到了繭九九藏書殼,而且還找到了原始的紡絲工具——紡輪,曾轟動了當時世界的學術界,為人們研究絲綢起源提供了具體物證。後來,日本學者藤井守一評價這一發現說:「這次發現,使素稱『絲綢之國』的中國開始養蠶治絲的時間獲得了有力的證明。」此外,1984年在河南滎陽縣青台村一處仰韶文化遺址中,還出土過我國北方絲麻織品的最早實物——一些平紋組織物和組織稀疏的淺絳色絲織羅。這兩次發現,充分說明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發源地——黃河流域,早在新石器中期就已有了蠶事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