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章 中國兵書通覽篇 第三節 歷代兵書論述了哪些軍事問題

第三章 中國兵書通覽篇

第三節 歷代兵書論述了哪些軍事問題

(8) 邊海(江)防

這一類論述,大多集中在明清時期的各種專著中。如明朝的《九邊考》、《九邊圖說》、《九邊圖論》、《九邊圖考》、《山海關志》、《三關志》、《四鎮三關志》、《籌海圖編》、《海防圖論》,清朝的《洋防說略》、《防海新論》(中譯本)、《江防圖考》、《江防考》、《江南經略》、《江防總論》等。這些專著既闡發了邊海(江)防思想,又列舉了邊海(江)防的沿革和圖表。

(9) 軍事技術

中國歷代軍事家在探討戰爭和軍事問題時,都無不同政治聯繫在一起。它們的內容和表述方式,雖然隨著時代的演進和面臨的形勢不同而有所區別,但是戰爭要服從政治的需要,政治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首要因素等基本觀點是始終不變的。春秋戰國時期,為適應群雄爭霸的政治需要,各諸侯國紛紛實行富國強兵政策。孫武把「道」(即政治)和「主孰有道」,看成是稱雄爭霸和決定戰爭勝負的首要因素。闔閭納其言,取得了「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的霸主地位。吳起建議魏文侯「內修文德,外治武備」,改革政治,加強軍事。文侯用其計,開創了「闢地四面,拓地千里」的強盛局面。吳起到楚國后,楚悼王用其計,遂威震四方。《淮南子·兵略訓》認為,「地廣人眾,不足以為強;堅甲利兵,不足以為勝;高城深池,不足以為固;嚴令繁刑,不足以為威。」只有「修政于境內,而遠方慕其德」,才能使諸侯順服。可見該書是把實行仁政,看作是九*九*藏*書國家強大的根本條件的。
中國歷代兵書內容博大精深,論述宏闊,它既包括戰爭、軍事和政治、經濟、科學技術諸方面關係的內容,又包括戰爭、軍事領域內諸方面的內容。主要有下列幾個方面。

(7)軍事制度和軍事法規

(5) 作戰指導原則

(1) 戰爭和政治的關係

(10)其他問題

(6)訓練和布陣

人類對戰爭和政治關係的認識,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加深的,它們之間的本質聯繫,雖然直到19世紀初,才被普魯士軍事家克勞塞維茨科學地揭示出來,但是中國軍事家在2000多年前就已經對此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令後人欽佩不已。
指人對戰爭的看法和態度。對此,歷代軍事家都有明確的看法,而且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深化。孫武在開宗明義的《孫子兵法·計篇》中,明確指出:「兵者國之大事」,當政者「不可不察」,鮮明地反映了其「備戰」、「慎戰」的戰爭觀。吳起則分析了戰爭的五種起因,要求人們以不同的態度對待之。司馬穰苴則提出了「以戰止戰,雖戰可也」;「殺人安人,殺之可也」;「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等至理名言,充分反映出司馬穰苴主張以正義戰爭反對非正義戰爭,譴責窮兵黷武,告誡忘戰者必危的戰爭觀。竹簡《孫臏兵法》則闡發了孫臏「戰勝而強立」,「樂兵者亡」的辯證觀點。徐建寅針對列強https://read.99csw.com論兵不論理,挾勢稱兵,恃強凌弱的侵略本性,強烈呼籲「全國上下一心講求兵學,練兵備戰」,以打退列強的侵略。這些論述,充分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文人志士,熱愛和平,反對戰爭,不畏懼戰爭,用正義戰爭反對非正義戰爭的美德。
軍事制度包括軍隊的編製體制、各級武官的設置、兵員的徵集等。除一般兵書的論述外,還有不少專著,如《歷代兵制》、《補漢兵志》、清朝的《皇朝兵志考略》,以及專題兵制《古代兵符考略》等。軍事法規包括歷代的各種條例、律令,如《尉繚子》的「重刑令」、「伍制令」,《武經總要》中的「賞格罰條」,清朝的《八旗則例》、《工部軍器則例》等法規性條例。

(3) 戰爭觀

除上述闡述的問題外,歷代兵書還論述了間諜偵察、軍事歷史、軍事地理、軍事天文、軍事氣象、軍事占候、軍醫、軍馬、軍屯戍邊及鄉約民防等問題。其論著有《孫子兵法·用間篇》,《二十一史戰略考》、《讀史兵略》、《十七史百將傳》、《廣百將傳》、《讀史方輿紀要》、《灰畫集》,《紀效新書》、《兵錄》和《武備志》、《醫方備要》和《神器譜·倭情屯田議》等。

(4)建軍治軍

所有的兵書都幾乎從各自不同的角度論述了這方面的內容。通過政治訓練,使將帥具有良好的將德,士兵具有守土保國、為國獻身的精神;通過軍事訓練,使將帥具有良好的將能,士兵具有熟練的技術和戰術;通過陣法訓練,使九*九*藏*書將帥具有布陣的才能,士兵具有熟悉各種作戰隊形的本領。
戰爭是力量的競賽,經濟是戰爭賴以進行的基礎。戰爭會給國家民族造成巨大的資源消耗,沒有充裕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要想奪取戰爭的勝利不僅是難以想象的,而且還有敗亡的危險,孫武就提出「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的告誡,所以歷代軍事家都主張要把強兵建立在富國的基礎上。孫臏在與齊威王探討強兵的問題時,明確提出了「富國」是「強兵之急」的主張。管仲在《管子·治國》篇中指出:「國富者兵強,兵強者戰勝,戰勝者地廣」,即只有國家富裕,才能建設一支強大的軍隊;只有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才能戰勝敵人;只有戰勝敵人,才能守土保民,拓地開疆。我國長期以來都是以農立國,農業經濟佔主導地位,通常所說的富國也就是指五穀豐登,倉廩充實的富足景象。所以李筌說,在沒有戰爭的年代里,國家要「勸農桑,農桑勸則國富。國不法地不足以成其富,兵不法謀不足其成其強」。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公元1328—1398年)效法西漢大將趙充國(公元前137—前52年),大力發展屯田事業,實行寓兵於農的政策,使邊地有「儲積之饒」,軍士「無乏糧之虞」,保證了建明戰爭和統一戰爭的勝利。明清時期還出現了專論後勤軍需的《遼東軍餉論》、《軍需則例》等專著。
明朝後期,海警與邊患並起,為適應守土保國的政治需要,趙士楨便上奏朝廷,提出了防海備邊、御倭拒虜的戰略,建議朝廷大力發展火器,https://read.99csw.com以「張國威」,以「挫凶鋒」。同樣,清朝後期,西方列強侵略中國,清軍屢戰屢敗,為適應抵禦外侮的政治需要,魏源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戰略方針,建議造堅船,制利炮,練精兵,以為制夷之用。晚清朝廷也在救亡圖存的呼聲下,推行軍事自強政策,企圖藉此達到維護清王朝統治的目的。

(2)戰爭和經濟的關係

軍事技術包括兵器、戰車、戰船、軍事築城、軍事通訊、軍事交通、軍事航海等內容。對這些問題的論述,在通論性的兵書中只是點到為止,未做詳論。在綜合性兵書《神機制敵太白陰經》、《武經總要》、《武備志》、《兵學新書》中,則列有專題門類。在軍事技術專著中則論列詳盡而系統,從設計製造到戰場使用,幾乎無所不包。冷兵器專著有《耕余剩技》、《古今刀劍錄》;火器專著有《神器譜》、《火龍經》、《西法神機》、《火攻挈要》、《炮法求新》(中譯本);涉及戰車的著作有《車營扣答合編》;戰船專著有《龍江船廠志》、《清江船廠記》、《南船記》、《兵船汽機》(中譯本);軍事工程專著有《守城錄》、《營城揭要》和《營壘圖說》(中譯本)。在上述兵書中,既論述了制器和用器、造車和用車、造船和用船、築城和攻守城的指導思想,以及堅持創新、力求精益求精、熟練技巧和靈活運用的觀點,又詳盡闡述了兵器、戰車、戰船的形制構造,以及軍事築城和其他軍事工程的規制、構築方法、各種樣式作戰中的技術和戰術,還有不少附圖示意,供製造和使用者參考九_九_藏_書
通觀歷代兵書著述家的論著,在論述建軍治軍問題時,幾乎都一致主張國家須建立一支由良將統率的精兵。他們所稱道的良將既要智勇雙全,文武兼備,又應具有智、信、仁、勇、嚴、忠、理、備、果、戒、約等優良品德和修養。他們所讚賞的軍隊則是由精選的士兵組成,具備訓練有素,紀律嚴明,賞罰公平,服從命令,人心齊一,士氣高漲,作戰勇敢,拚死效力,捨生忘家,敢冒鋒刃等精神。由這樣的將帥和士兵所組成的軍隊,便能無敵于天下。「岳家軍」和「戚家軍」便是這種軍隊的典範。
從《孫子兵法》到《兵學新書》,均提出了適應時代需要的作戰指導原則,既有一般的也有特殊的。歸納起來大致有戰前的謀划和部署,作戰中的應變措施,戰爭結束時的善後處理等方面。戰前的謀划是要求戰爭指導者,須在充分估量和分析敵我雙方力量對比,即「知彼知己」的基礎上,做出周密的部署和應變的措施,掌握奪取戰爭勝利的主動權;其最高的要求便是爭取獲得孫武所說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結果。在戰爭進行中,戰爭指導者要善於通觀戰爭的全局,照顧戰爭發展的各個階段和各個方面;要善於因天(時)、因地(地理、地利)、因敵、因我、因戰(不同的作戰樣式)、因器(敵我雙方所用的兵器)的不同而隨時變化戰法,切不可拘泥死板,套用陳法,食古不化。在戰爭結束時,要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即勝利要總結經驗,尋找不足之處,以利再戰,並教育部眾對民秋毫無犯,善待戰俘,敗則要吸取教訓,整軍補瑕,力求再戰時轉敗為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