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章 《尚書》——上古史料殘篇 第一節 《尚書》的今文經和古文經

第三章 《尚書》——上古史料殘篇

第一節 《尚書》的今文經和古文經

然而歷史開了人們一個大玩笑。這部所謂的「孔傳古文《尚書》」其實並不是孔安國傳下來的先秦典籍,而是魏晉時代的人偽托孔安國的名義編集而成的贗品。作偽者為了符合漢人所說的古文《尚書》58篇之數,把相當於伏生所傳今文28篇的經文拆改為33篇,此外再參用先秦古籍中引用過的佚《書》文句以及古籍中其他文句編造了25篇,合成58篇。就是這部來歷不明真假參半的「孔傳古文《尚書》」統治中國經學學壇一千多年之久。
5.《漢書·楚元王傳》載劉歆《移讓太常博士書》說,魯恭王拆毀孔子舊宅得古文《尚書》,比今文《尚書》多16篇,由孔安國獻給朝廷。
虞書:堯典 舜典 大禹謨〔mo摩〕 皋陶 〔gaoyao 高堯〕謨 益稷
夏書:禹貢 甘誓
商書:湯誓 盤庚(上 中 下) 高宗肜日 西伯戡黎 微子
到了東漢,學者杜林曾經在西州(西北甘肅一帶)得到過一卷用漆書寫的古文《尚書》。《後漢書·儒林傳》說,杜林對於這卷漆書古文《尚書》「常寶愛之,雖遭艱困,握持不離身」。並且由一卷擴展成全書29篇。他諄諄囑告其弟子衛宏、徐巡說:「古文雖不合時務,然願諸生無悔所學!」這個漆書本,《隋書·經籍志》載明為29篇。許慎《說文解字》引用的「古文」也不出此29篇的範圍,可知即是用的杜林本。這個本子並無西漢所傳古文《尚書》多出的「逸十六篇」,反而同於今文篇數,可知這個本子和西漢古文本並不是一種本子。
為了手頭沒有《尚書》經文的讀者看著方便,先把這58篇經文的題目列在下邊:
然而假的總是假的。對於其中編造的贗品,宋代的經學家吳棫〔yu玉〕、朱熹都曾提出過懷疑。因為從語言上看,那25篇編造的「古文經」比伏生所傳那28篇好懂得九_九_藏_書多。於是朱熹提出疑問說:「漢儒以伏生之《書》為今文,而謂安國之《書》為古文。以今考之,則今文多艱澀而古文反平易。」「然伏生背文暗誦乃遍及其所難,而安國考定於科斗古書錯亂磨滅之餘,反專及其所易,則又不可曉者。」朱熹不愧為好學深思的經學大師。他的眼光非常銳利。世界上一切皆能以假亂真,唯獨語言不行。因為前代人說不出後代的話。不論多麼高明的作者,只要他存心作偽,語言上必然會露出馬腳來。此外還有許多史實上的問題,如有的干支不合於曆法,有的地名出於孔安國之後,可見這些經文篇章和「孔安國傳」都是後代人編造的。清朝學者閻若璩〔qu渠〕積30年之功,寫成《尚書古文疏證》一書,列舉128條例證,最後判定它是一部偽書。從此在它的名字前邊加了一個「偽」字,稱「偽孔傳古文《尚書》」,簡稱「偽古文《尚書》」。其中的所謂孔安國「書傳」稱「偽孔傳」,那25篇經文稱「偽古文經」。
根據這些史料記載,可以相信當時西漢宮廷中確實收藏過古文《尚書》傳本,劉向、劉歆都是親眼見過的。但是它們的來歷究竟如何,已經無法確知(有很大可能是孔安國的家傳本獻給朝廷的),而且這些古文《尚書》傳本經過西漢末年的社會大動亂早已亡佚了。
周書:泰誓上 泰誓中 泰誓下 牧誓 武成 洪範 旅獒〔ao熬〕 金縢〔teng騰〕 大誥 微子之命 康誥 酒誥 梓材 召誥 洛誥 多士 無逸 君奭〔shi是〕 蔡仲之命多方 立政 周官 君陳 顧命康王之誥 畢命 君牙 冏〔jiong〕命呂刑 文侯之命 費誓 秦誓
根據《史記·儒林列傳》記載,漢朝初年,山東有個叫伏生的人,以前當過秦朝的博士。他在秦始皇焚書時read.99csw.com,密藏了一部《尚書》在牆壁里。劉邦平定天下之後,伏生取出密藏的書來,已經損壞了幾十篇,只剩下29篇(實為28篇)了。伏生就用這些篇《尚書》在山東老家教學。漢文帝的時候,朝廷尋訪能講《尚書》的人,想請伏生來京城講學。但是那時伏生已經90多歲,走不動了,於是就派了一名叫晁錯的官員去山東就學。之後,《尚書》才又流傳開來。這個記載大體是可信的。只是司馬遷記載時多了一篇,成29篇。原來伏生所傳《尚書》只有28篇。據當時著名學者劉向的《別錄》記載,武帝時民間獻過一篇《太誓》(偽古文中改稱《泰誓》),武帝叫博士們去讀,幾個月之後,博士們寫出《太誓》的註解。司馬遷所說的29篇是連這一篇后出的《太誓》也算進去了(這篇《太誓》到東漢時,馬融首先提出懷疑,實際是偽造的)。這就是「今文《尚書》」。
虞書:堯典( 舜典) 皋陶謨( 益稷)
2.《漢書·藝文志》說,西漢宮廷藏書中有一個古文本,劉向曾經拿它和今文《尚書》對校,發現有許多脫簡、脫字。
3.《漢書·景十三王傳》載《河間獻王傳》說,河間獻王劉德好訪求古籍,曾得到過古文《尚書》。
這個本子上的註釋吸收了前人註釋的長處,不但基本上句句有解,而且簡明扼要,極便學習,因此深受學者歡迎。到了南朝的梁代,它得到學術界的普遍承認,基本上代替了以前通行的馬融、鄭玄的注本,通稱「孔傳古文《尚書》」。到了唐代,孔穎達奉旨修《尚書正義》時用的就是這個本子,後來編進《十三經註疏》之內,也就是今天我們見到的今本《尚書》。
以上就是《十三經註疏》本《尚書》58篇。總共有27134字。
從先秦古籍所引用的《尚書》文句看,有許多篇章是今本《尚書九九藏書》所沒有的。其中知道篇名的就有32篇之多。其他可以考知屬於《尚書》的文句大約還有幾十篇(據劉起釪《尚書學史》統計)。這樣看來,先秦實際存在的《尚書》篇章至少還應該在百篇以上。孔子是曾經拿《書》作歷史教材的。但是他當時選了多少篇教學生?到秦始皇焚書的時候,在儒家學派中流傳的《書》是否就是孔子所選的那些篇?當時還保存著多少?都是什麼?這些,現在都已經無法確知了。《漢書·藝文志》說孔子整理過一百篇《書》,應該說雖然「查無實據」,但還是「事出有因」的。一百篇,不算多。不過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定本《尚書》只有58篇,也就是明代《五經四書大全》所收宋代蔡沈的《書集傳》(代表宋學)和《十三經註疏》所收唐代孔穎達《尚書正義》(代表漢學)中的58篇經文。《尚書正義》是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頒行的法定經文,距今已經有1300多年的歷史。
漆書本古文《尚書》經過杜林的學生衛宏、徐巡、賈逵、馬融以及馬融的學生盧植、鄭玄等人註釋推廣,在三國魏晉時代盛行起來。但是到晉懷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劉聰攻進洛陽(史稱「永嘉之亂」)以後,再次散失。據唐陸德明《經典釋文·敘錄》說:「永嘉傷亂,眾家之書並亡。」但是正如秦末時一樣,還有一部分經書保存在民間。
但是,這58篇經文里,只有33篇是從先秦時代傳下來的,其餘25篇全不是。如果更確切一點說,這33篇實際上只是28篇,它們是:
夏書:禹貢 甘誓 五子之歌 胤征
1.《史記·儒林列傳》說,孔子十一世孫孔安國有一個家傳本,比今文本多十幾篇。
就是說,《舜典》本來是堯典的下半篇;《益稷》本來是《皋陶謨》的下半篇;《康王之誥》本來是《顧命》的下半篇;《read.99csw.com盤庚》最早也不分上中下三部分。如果把這些篇章恢複原狀,就只有28篇是從先秦流傳下來的,其餘全是後人,主要是東晉初的人利用先秦古籍中零星引用的《尚書》文句雜湊成文的,並非原物。打個比方:這58篇經文好比58件古器物。其中有33件是原來的古物,只不過有三件各被破成兩件,有一件被破成三件,如果把它們複原起來,則實得28件完整的古物。另外的25件情況不同,一部分如同博物館中用彩陶碎片複原的彩陶器,還有一部分則全是鑲進古器物碎片的偽造的古董。說是假的,裡邊卻又可能有一點真貨;說是真的,卻又並非全是原物,而且也未必是原形。今本《尚書》58篇就是這樣一堆真偽參半的古史資料。我們開始接觸《尚書》,只要了解那28篇(或33篇)真材料就夠了,其餘的偽篇可以置而不論。但是要注意偽篇也並非全無用處,要看我們怎麼用。所以,為了全面了解今本《尚書》,有必要簡單地介紹一點歷史。
4.《漢書·儒林傳》說,成帝時東萊張霸獻過一部古文《尚書》,有102篇,稱「百兩篇」。其中100篇為經文,其餘兩篇是匯錄的那100篇經文的「書序」。經過鑒定,發現是偽造的。但是那一百篇「書序」卻流傳下來,並且有很大的影響。
周書:牧誓 洪範 金滕 大誥 康誥 酒誥 梓材 召誥 洛誥 多士無逸 君奭 多方 立政 顧命( 康王之誥) 呂刑 文侯之命費誓 秦誓
東晉元帝在南方建立偏安政權之後,再次下詔求經。有個叫梅賾〔ze責〕(或作枚賾、梅頤)的官員獻了一部有58篇經文的「古文《尚書》」,號稱是西漢孔安國的傳本,並且有據說是孔安國撰寫的「書傳」(即解說)。但是這部書的來歷,直到今天也不清楚。據《經典釋文·敘錄》介紹:「江左中興(指東晉建立九_九_藏_書偏安政權),元帝時豫章內史枚賾奏上孔傳古文《尚書》,亡《舜典》一篇,購不可得,乃取王肅注《堯典》,從『慎徽五典』以下分為《舜典》篇以續之。學徒極盛。」
此外據史籍記載,從西漢中葉起,不斷有「古文《尚書》」出現。按時代先後有幾種說法:
這些上古的史料是怎樣流傳下來的呢?據《漢書·藝文志》記載,我國自古就有給帝王、諸侯的言行作記錄的史官。史官分「左史」和「右史」,一個「記言」,一個「記事」,各有職責。遠古的史料就是通過這些言行錄保存下來的。大體說來,記事的資料彙編就相當今天的「大事記」,《春秋》就是這種性質的文獻;記言的資料彙編就像今天的「言論集」或「語錄」,《尚書》就是這種性質的文獻。不過從今本《尚書》經文來看,裡邊也有一部分記事,或記言記事間雜的材料。
《尚書》是一部不完全的我國上古史料彙編。內容大體包括三個部類:一類是君主對臣民的訓詞或誓詞;一類是臣下對君主的勸告或建議;再一類是其他古史傳說資料。所以,《尚書》是研究我國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的寶貴史料。但是,由於儒家學派按照自己的政治理論來解釋這些古史資料,所以一千多年以來,《尚書》又成了我國封建社會的「大經大法」,封建帝王的施政總綱。我們在北京故宮裡看到許多掛在柱子上的對聯,寫在屏風上的詩文,都很難懂,其中有不少就是《尚書》里的話。
商書:湯誓 仲虺〔hui悔〕之誥 湯誥 伊訓 太甲上 太甲中 太甲下 咸有一德 盤庚上 盤庚中 盤庚下說命上 說命中 說命下 高宗肜〔rong容〕日 西伯戡黎 微子
像這樣的材料,不要說從傳說的堯舜時代起,只說有史可考的夏商周三代一千幾百年,如果全部保存下來,不知道要有多少萬件,可惜到了春秋時代就已經所余無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