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八章 石經——刻在石碑上的法定經文 第六節 七朝之外的石經

第八章 石經——刻在石碑上的法定經文

第六節 七朝之外的石經

但後來崔浩被殺了,原因是為寫國史不慎而得罪了皇帝。《崔浩傳》有以下的記述:
明代沒有統一在國子監刊立過石經。南京、北京有幾種刻石,都是官吏自製的。計有:明神宗萬曆二年(公元1574年)太僕寺刻《尚書·冏命》一篇,置於衙署。又萬曆年間蔡毅中刻《孝經注》,置北京國子監。再有明熹宗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國子監丞金維基等刻唐人虞世南所書《孝經》。又,南京國子監刊《大學》一篇,置於南監。據說兩《孝經》刻石尚存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
雖然《晉書》有這樣的話,但關於「刻石」、「寫經」,未見具體的記載,而且歷史上從九*九*藏*書未發現過任何出土的碑石或殘字。所以前人懷疑可能當時裴有刻經的建議,但沒能實現。
除了前述七個朝代的石經之外,還有以下幾種已刻或未刻的石經見於記載。作為有關石經的知識,也需要介紹一下。
前述七部石經以外,見諸記載的石經,主要是這些。
據《明一統志》載:金國子學碑二,在舊燕城南。但未見實物。存疑。
北魏太武帝有一個很倚重的大臣,也是一個學者,叫崔浩。他曾受命註解過經書。《北史·崔浩傳》(《崔宏傳》附)說:
據《晉書·裴頠〔wei偽〕傳》(《裴秀傳》附)說:

北魏

read.99csw.com

晉代

金代

浩又上《五寅元歷》,表曰:太宗即位元年(明元帝拓跋嗣永興元年,公元409年),敕臣解《急救章》、《孝經》、《論語》、《詩》、《尚書》、《春秋》、《禮記》、《周易》,三年成訖。
從這個記載看,北魏確實搞過石經,至少已經著手動工了。但是為什麼也竟無一字存世呢?下邊的記載透露出的一些消息,可以幫助我們作一個比較合理的推測。
神麚〔jia 加,公鹿〕二年(北魏太武帝年號,公元429年),詔集諸文人摭〔zhi直,摘取〕錄《國書》。浩及弟覽、高讜〔dhttps://read•99csw•comang黨〕、鄧穎、晁繼、范亨、黃輔等共參著作,敘成《國書》三十卷。著作令史太原閔堪、趙郡郄〔qie切〕標素諂事浩,乃請立石銘,載《國書》,以彰直筆,並勒浩所注五經,浩贊成之,景穆(拓跋燾長子拓跋晃,五歲立為太子,好經史,死後謚「景穆太子」)善焉。遂營于天郊東三里,方百步(《魏書·崔浩傳》作「方百三十步」),用功三百萬乃訖。浩《國書》,事備而不典(事迹詳備,但不好聽),而石銘顯在衢路,北人咸悉忿毒,相與構浩于帝(石碑立在大路上,鮮卑人都很惱火,一起向皇帝說崔浩的壞話)。帝大怒,使有司案浩,取秘書郎及九-九-藏-書長曆生數百人意狀,浩服受賕〔qiu求,受賄〕。真君(太武帝年號「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六月,誅浩。清河崔氏無遠近,及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皆浩之姻親,盡夷其族,其秘書郎史以下盡死。
北魏曾刊立過石經,不過沒多久就徹底廢毀了。據《南齊書·魏虜傳》說:
佛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截平城(今山西大同)西為宮城,……城西南去白登山七里,于山邊別立父祖廟……城西三里刻石寫經及其《國記》。于鄴取石虎(十六國中後趙主)文石屋基六十枚,皆長丈余以聽用。
頠字逸民,弘雅有遠識,博學稽古,自少知名……惠帝即位,轉國子祭九九藏書酒,兼右軍將軍……累·遷侍中。時天下暫寧,奏修國學,刻石寫經。

明代

《魏書·崔浩傳》記述略同。據此推斷,北魏確乎和《國書》一起刊立過崔浩注的經書。但是崔浩因《國史》寫得不好聽,大概是寫了鮮卑人,特別是皇族拓跋氏的什麼不願意讓人知道的秘聞,就是前文所說的「直筆」,觸怒了皇帝而殺身滅門,甚至株連親戚、下屬。可以想見,他所註解的經書碑石決不會保留,一定是和「備而不典」的《國書》碑石一同徹底被廢毀了。所以北魏石經竟無一字存世,當時所刻是哪些經書亦無記載。不過我們可以推斷,所刻當不出前引《崔浩傳》所說「三年成訖」的諸經註解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