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七章 古代養生體育 第一節 導引術的發展

第七章 古代養生體育

每天清晨,在綠樹濃蔭、鳥語花香的公園裡,在空氣清新的湖濱、河畔,甚至在大街兩旁的綠地上,我們都可以看到許多上了年紀的人們或三五成群,或獨自一人在練氣功。他們有的雙目微閉,兩隻手像抱著一個大球,一動不動,好似老僧入定;有的輕展手臂,有如仙鶴掠過水麵,大雁在高空盤旋;有的邁著輕捷、有節奏的步子,一步一頓,悠然自得。不管他們是動是靜,似乎都把自己的全副身心沉浸在自己的一招一勢、一吸一呼中,那種安詳而神秘的氣氛,使過路人不知不覺地放輕自己的腳步,生怕打擾了他們的練習。且不要小看了這些兩鬢斑白的氣功愛好者們的練習,它可是源遠流長,伴隨著中華民族度過幾千年春秋的老夥伴了。今天人們所說的氣功在古代被稱為「導引」,即「導氣令和,引體令柔」,意思是通過一定呼吸方式的行氣和肢體的動作,使身體的各個部分和諧、柔軟。這種導引行氣術在過去的幾千年中,為中華民族的健康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人的生命是世界上最奇妙的事物之一。如何將人的機體調整到一種最佳狀態,並且長時間地保持這種狀態,是人類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面臨的一個古老課題。導引行氣術正是中華民族經過數千年不斷地苦思冥想,實踐探索,總結出的關於這一課題的一份天才的答案。這裏凝結著一個民族多少代人的智慧和汗水,是中國為整個人類文化做出的重要貢獻。特別令人驚奇的是,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現代社會裡,這一古老的體育健身形式不但沒有被淘汰,反而像一棵根深葉茂的參天古樹,生機勃勃,繼續造福於人類。
在遠古時期人們就開始以積極的態度,通過肢體運動主動地去爭取一個健康的身體。最初的古代導引行氣術是由舞蹈發展而來的。在原始社會中,舞蹈是一種有許多作用的重要活動,每逢集會、節日、打獵成功、果實成熟、誓師出征、獲勝凱旋,人們都要身披獸皮,頭戴花環,手揮羽毛或武器,模仿著飛禽走獸的神態,或者表演自己的打獵和戰鬥中的動作招式跳起舞來,人們用舞蹈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歡快,對神靈的禱告。不僅如此,舞蹈還有進行體育醫療和保健的重要作用,漢代的傅毅(?—公元90年)就正確地指出舞蹈對健康的促進作用,他說舞蹈「樂而不溢,娛神遣老,永年之術,優哉游哉,聊以永日」(《舞賦》)。史書上記載,早在原始社會中堯帝的時代,洪水連年泛濫,到處都是濕漉漉的。長期生活在潮濕的環境里,人是很難受的,渾身不舒展,關節腫脹,心情也自然非常鬱悶。於是發明了一種舞,用跳舞的辦法來排泄心中的煩悶,治療腫脹的關節(《呂氏春秋·古樂篇》)。
這種被稱為「大舞」的舞蹈與以後導引的產生有密切的關係。現在保存在青海省博物館的在青海大通縣孫家寨出土的5000年前的一個彩陶盆上就畫著這種中國最古老的舞蹈,人們手拉著手,臉朝著同一個方向,動作協調一致。我國最早的一部醫書《黃帝內經》也指出,在中國的中部地區,地勢平坦而潮濕,各種各樣的植物都可以生長,人們吃的很雜,但是勞動不夠,所以很容易得病,就用導引和按摩來治療(《內經素問·異法方宜論》)。
隨著社會的發展,健康、長壽越來越成為人們美好的願望和追求的目標。在中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件彙編,彙集了夏、商、周及原始社會末期一些資料的《尚書·洪範》中就提到了「五福」(五種好運):壽、富、康寧、攸好德和考終命,和「六極」(六種惡運):凶短折、疾、憂、貧、惡、弱。在五福中三項都與健康長壽有關,而六極中有三項與短命夭折、病弱有關。
在中國第一部詩歌集《詩經》中也有大量關於長壽的詞語,如「永錫難老」,「為此春酒,以介眉壽」,如「南山之壽」,「萬壽無疆」等,其中一些詞語直到今天仍然常被用來祝福人健康長壽。有了健康長壽的願望,人們就開始積極地用行動去實現這一目標。
春秋戰國時期到兩漢,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的醫學與哲學結合,引入了像陰陽五行、精、氣、神這些哲學概念,形成了中國獨特的中醫理論,出現了《黃帝內經》等重要著作。導引行氣術也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迅速地發展起來,出現了兩大養生派別。一種是在養生中強調「動」的重要性,就像戰國時荀子說的,平時注意保養而且時常活動,就是老天爺也無法讓你生病。而如果不注意保養,而且很少活動,就是老天爺想不讓你得病也做不到(《荀子·天論》)。這種以動為主的養生思想,直接導致以肢體活動為主,配合呼吸運動和自我按摩的導引術,也許我們可以用現在的語言把這類養生術稱為「醫療保健體操」,其中有一些導引術與行氣練意結合起來的也可以看作是氣功中的動功。另一派則強調「靜」,是通過控制意念和呼吸運動養生治病的行氣術,這就是後來人們所說的「靜氣功」。導引術與行氣術這兩種養生類別有不少共同之處,所以,今天的人們往往用「氣功」一詞來概括這兩種類別。但是它們在中國歷史上是按照各自不同的途徑發展演變的。就像兩條綿延不盡的長河,時合時分,合的時候,互相取長補短,分開時又沿著自己的軌跡前進。

第一節 導引術的發展

在葛洪之後,陶弘景在他的《養性延命錄》中輯錄了《導引經》,保存了許多寶貴的隋唐以前的導引資料。其中提到在清晨做的一套導引術中有狼踞、鴟顧、頓足、叉手、伸足、熨眼、搔目、摩面、干浴等動作。
從宋代開始,中國古代導引術改變了以前過於繁瑣、不易學習掌握的不足,向精練成套、簡便易行的方向發展。新的導引養生術不用花多少時間就可以掌握,每天練慣用的時間也很短,這說明了人們對導引認識的深化,已經有能力刪去那些沒有用處,或用處不大的內容。導引由繁到簡,很容易在社會上普及推廣。宋代出現了三種有很大影響的導引術。一個是宋朝初年陳摶〔tuan團〕創編的一套「十二月坐功」,共24個術勢,按照一年中24個節氣進行練習;第二種導引術是道士蒲虔貫創編的「小勞術」,是一種以按摩為主的健身方法。蒲虔貫認為要保持健康,需要身體活動,但是運動量要小,不應該使人練得精疲力盡,「勞」是指身體活動,因此叫「小勞術」。這種用小運動量健身的理論,早在《內經·素問》中就有明確的論述,東漢時華陀的五禽戲也是堅持這一理論,經常運動是必要的,但是不要過分。這種健身觀點幾千年來一脈相承,成為中國養生術的一個重要準則。這套「小勞術」包括簡單的體操和頭面部、四肢和軀幹的按摩,有空就可以練,簡單易行(蒲虔貫《保生要錄》);第三種導引術是至今仍然廣為流傳的「八段錦」。「八段錦」究竟是誰創編的,史書中沒有記載,實際上它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吸收了多種導引術和行氣術的精華而成。「八段錦」凝集著無數古代養生家的心血,從北宋末年起在民間流傳開來,並在流傳的過程中不斷完善,直到清代末年才逐漸定型。「八段錦」動作簡單,而且有便於記憶的套路歌訣。「八段錦」的套路歌訣有多種版本,其中流傳最廣的是:「兩手托天理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鵰,調理脾胃須單舉,五勞七傷往後瞧,搖頭擺尾去心火,背後七顛百病消,攢拳怒目增氣力,兩手攀足固腎腰。」這套導引術雖然只有八節連貫的動作組成,但是對身體的鍛煉卻相當全面,而且與行氣結合在一起,這樣全身上下、內外都練到了,真是少而精,因此人們以彩色錦緞來為這套健身功法起名是再合適不過了。
那種單純的肢體運動的導引、按摩在明代已不多見。導引越來越注意把肢體read.99csw.com運動、按摩和行氣結合在一起,如在明朝周履靖的《夷門廣牘·赤鳳髓》中記載的「五禽戲」,不僅術勢有了變化,而且增加了行氣的要求。明代出現的託名達摩創編的「易筋經十二勢」也反映了這個趨勢,這組由12個動作組成的徒手導引操把調息練氣與肢體活動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既練外又練內,強身健體功效顯著。不過易筋經與以往的導引術相比有重要的區別,以往的導引術基本上是以治病防病為目的的保健功法,而易筋經則是具有鮮明強身壯力特點的強壯功,動作剛勁有力,與武術有密切的關係。因此習練少林拳的人多以易筋經為基本功,通過練習易筋經而「氣盈力健,骨勁膜堅」。這種內外鍛煉結合越來越緊密的趨勢直接導致了後來風靡世界的太極拳在明末清初的出現。太極拳就是一個將內功與武術的技擊動作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的範例。它既有導引的特點,又有氣功的效果,還保持並增強了武術格鬥的功能。可以說太極拳也是中國古代養生術幾千年發展的一個結晶。
導引的出現與遠古時代的原始醫療術也有密切的關係,《內經素問·異法方宜論》指出,古代中國中部地區,由於地勢平坦而潮濕,物產豐富,先民們飲食雜而活動不足,因此多出現由於氣鬱結不暢而致的一些病症。這些病適宜用搖筋骨、動肢節的導引來治療,因此,導引術多來自中部地區。說到導引的具體動作,古代的導引養生家們往往喜歡模仿各種動物活潑而有趣的動作,創編出用以養生的導引術勢。《莊子·刻意》中就對這種人做過描述:「吹呴〔xu 虛〕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此道引(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意思是說,利用呼吸吐納的方法,把體內的廢物排出去,將外界的新鮮氣體吸進來,模仿熊在樹枝上懸垂,鳥在空中飛翔中伸足的動作,這些不過是為了活得長一些罷了,這就是像彭祖這樣的導引養生家所愛好的事情。彭祖據說名字叫錢鏗,相傳是殷商時期的人,因他的封地在彭城,他本人又被奉為養生家們的祖師爺,所以被稱為彭祖。這個具有神話色彩的人物據說由於有極深的導引功夫,活了800多歲。中國古代養生術的這種鮮明的仿生特點,在其他古代文明中是不多見的。這與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特別是道家回歸自然的觀點有直接關係。在古代先哲們看來,read.99csw.com人只有擺脫了內外種種慾念的干擾,進入完完全全的自然狀態,才能取得身心的健康,於是與自然完美融為一體的野生動物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他們發現無論是虎躍、馬奔、猴戲、蛇行,還是野鶴展翅,麋鹿疾走,無一不是天然自成,沒有半點矯揉造作。模仿這些動物不僅可以使導引有了取之不盡的動作素材,而且有助於習練者在心理上進入健身養生極為重要的自然之境。今天我們面對中國古代養生術和武術中成千上萬種仿生性術勢,不禁會為先民的觀察力、想象力和領略大自然的悟性而讚嘆不已。
唐代以後由於醫藥學的發展,中醫的理論和醫療水平都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導引雖然仍然發揮著治療疾病的作用,但它在醫學中的地位與以前相比大大地降低了。這種情形促使導引養生術更加積極地朝著預防疾病、健身保健、修身養性、長壽延年的方向發展。因此,從宋代以後,用於養生保健的導引功法發展非常迅速。
東漢末年,華佗(?—公元208年)創編的「五禽戲」是中國古代導引術的一件大事。華佗生活在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是一個有名的醫生,醫術高明,精通內、外、婦、兒、針灸各科,朝廷請他當官他不去,卻長年奔波在民間,走遍了現在的安徽、山東、河南、江蘇的許多地方,為老百姓解除病痛。他治病,常常是手到病除,因此被人們奉為神醫。曹操多年不愈的頭痛風,華佗用小小的銀針只兩三下便可止痛,曹操便想將華佗留在身邊,隨時聽用。但是華佗不願當只為曹操一人服務的侍醫,最後慘遭殺害。華佗不僅是一個醫生,還是一個了不起的導引養生家,他非常強調運動對於健康的重要性,認為人的身體應當經常運動。只有運動才能使吃進去的食物得到消化,血脈流通,不得病。這就像房門的軸一樣,因為總是在動,所以不會腐朽。在總結前人導引術的基礎上,華佗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的神態編了一套自我保健的導引套路——「五禽戲」(圖5)。在做五禽戲時,練習者一會兒像虎一樣的蓄勢欲撲,一會兒模仿鹿的賓士反顧,還有熊的倒卧翻滾,猿的攀枝自懸和鳥的展翅欲飛。這些動作有剛有柔,有疾有徐,全身上下都參与運動,有良好的鍛煉效果。華佗對他的弟子吳普說,五禽戲既可以治病去疾,又可以使人手腳強健。在身體不舒服時,起來做其中一種,出一出汗,九九藏書然後在身上撲一些粉,就會感到渾身輕快,有胃口了。吳普聽了他的話,認真練習五禽戲,90多歲時,眼不花,耳不聾,牙齒不脫落(《後漢書·方士列傳·華佗傳》)。從馬王堆《導引圖》的一個術勢治一種疾病的單勢導引,到提高整個人體機能水平的五禽戲,是導引發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華佗開拓了導引套路化的方向,這樣既提高了練習的運動量,又增加了人們做練習時的興趣,把治病防病、強身健體養生融為一體,對後來武術套路的發展也有一定的影響。可惜的是,華佗編的這套五禽戲後來失傳了。幾百年後,南北朝時的名醫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在他的《養性延命錄》中輯錄的關於五禽戲的文字說明——「五禽戲訣」,是後人編的。五禽戲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古代導引術進入了一個套路發展階段。

圖1 五禽戲動作之一——虎尋食 圖2 五禽戲動作之二——鹿長跑 圖3 強禽戲動作之三——熊撼運 圖4 五禽戲動作之四——猿摘果 圖5 五禽戲動作之五——鶴飛翔
圖5 五禽戲(《中國大百科全書·體育卷》P.417)

圖4 漢導引圖帛畫(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
兩晉南北朝時的養生大家葛洪(公元284—364年)也是一個對古代導引和整個養生術做出傑出貢獻的人物。葛洪知識淵博,對文學、歷史、哲學、生物、地理、天文都有所研究,尤其是在醫學和養生方面有很高的造詣。葛洪不但是一個學者,還有一身好武藝,不僅射箭的功夫好,而且善使單刀、雙戟,因有軍功曾被授予伏波將軍,後來到羅浮山隱居下來,潛心研究煉丹養生術。雖然葛洪極力鼓吹服食長生不老的金丹,給養生術造成不小的危害,但是作為一個學者,他也全面地分析總結了前人的養生經驗,提出了一些很有影響的養生理論和方法,促進了養生術的發展,特別是他的《抱朴子》一書,對後人產生了九_九_藏_書深遠的影響。在葛洪之前,養生家們有很深的門戶之見,都認為自己的養生術是天下第一,導引、行氣、養神、服食等各種流派互相排斥,而葛洪在博覽諸家之後,提出了「眾術共修」的意見,意思是打破狹隘的門戶之見,把各種不同的養生流派如養神、導引、行氣、服食等結合在一起綜合應用,全面養生。葛洪本人也正是這樣做的,他強調服食丹藥,練氣,也很重視導引,他的書中不僅收錄了模仿動物的導引術勢,如:龍導、虎引、熊經、龜咽、燕飛、蛇屈、猿踞、兔驚等,主張在清晨和夜間練習(《抱朴子·極言》),還記載了自我保健按摩的功法,如:叩齒、漱咽、摩目、按耳、摩面等,認為這些動作可以使牙齒堅固,聽力、視力不衰,臉上容光煥發(《抱朴子·內篇》)。由於葛洪的努力,古代養生術的各種方法開始互相取長補短,逐漸融合。導引術中越來越多地引進了行氣、按摩等方法,人們越來越注意兼習多種養生術,以取得全面鍛煉的效果。
隋唐是中國古代社會的鼎盛時期,氣魄恢宏大度,對各種學問流派都兼收並取,各種流派的養生術在這時也逐漸彙集在一起,形成一個博大精深的體系。在這一時期,醫療導引術達空前繁榮的程度,在隋朝巢元方的醫書《諸病源候論》中列有260多條氣功養生法。唐代醫學家王燾的《外台秘要》中所記載的導引方法竟然多達300種以上。這裏應該特別提一下精通養生術的唐代醫學家孫思邈〔miao 秒〕(公元581—682年)。孫思邈一生不圖名利,先後拒絕了隋文帝、唐太宗和唐高宗請他當官的邀請,在民間行醫長達80多年,並做了大量的研究,將醫學與養生緊密地結合起來,寫出了《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攝養枕中方》等一系列著作,其中有大量導引行氣的養生內容,除了行氣煉意的靜功外,還有許多導引按摩方法,如天竺按摩法、老子按摩法等。孫思邈小時候體弱多病,但是,靠著自己高超的養生術活到了102歲的高齡。
從兩晉南北朝開始,士大夫階層練習導引行氣術成為一種社會風氣,著名書法家,被人們尊為「草聖」的王羲之(公元321—379年)就練習一種叫做「鵝掌戲」的導引術,模仿鵝的划水、行走、亮翅、覓食等動作,這種練習大大增強了他的手臂力量。此外他還服氣練靜功。有了這樣的功夫,王羲之寫起字來龍飛鳳舞,達到極高的造詣。據read.99csw•com說他的筆力雄厚,寫出的字不僅力透紙背,而且入木三分。人們都知道王羲之高明的書法來自於他的刻苦,卻不知若沒有導引行氣術,他的書法也難以達到這種爐火純青的境界。
在秦漢時,導引術有了很大的發展,出現了更多的模仿動物的養生練習,在西漢劉安的《淮南子》一書中除了「熊經、鳥伸」以外還提到鳧〔fu服〕浴、猿躩〔jue覺〕、鴟〔chi吃〕視、虎顧」。2000年前的導引究竟是什麼樣子?今天的人們只能根據史書中的文字記載去想象,直到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了一幅珍貴的帛畫《導引圖》(圖4),這才使我們第一次親眼看到了古代導引的真實形象。這幅畫上共有44個正在做各種導引動作的人,全都是彩色工筆繪成。練習導引的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既有身穿長衫的士大夫,又有著短裝,甚至打著赤膊的窮漢,這說明導引在當時已經有非常廣泛的群眾基礎,得到各階層的喜愛。圖中的身體運動可以分為肢體運動、呼吸運動和器械運動三種類型。從每個導引術勢旁邊所注的文字來看,大多數的動作都是分別為治療一定的疾病而設計的,如心胸煩悶、耳聾、膝痛、胸脅脹痛、瘟病等,也有一些術勢是為了強身健體,促進氣血流通,預防疾病而設計的,如「以杖通陰陽」、「仰呼」等。值得注意的是,有近一半的動作是由模仿野生動物的動作而來的,如「鷂背」、「龍登」、「沐猴灌」等等,這說明中國古代體育仿生性這一重要特徵在漢代又有新的發展。這幅導引圖中各種動作之間缺乏聯繫,說明到西漢時導引還沒有形成連貫的套路。為什麼當時只有這種單勢的導引術?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導引術本身還不夠成熟,還不能組成套路;二是當時的導引是重要的醫療手段,每種術勢都是為特定的某種疾病設計的,治療一種病只要重複地練習一種術勢就可以了,沒有必要把它們組合起來。
宋代時印刷術的革新,為大量出書印書提供了方便,於是從宋代開始,特別是在明清兩代,人們對古代大量的養生資料進行了整理、分析,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又大大地前進了一步。在明、清時期出現的一系列著作,將有數千年歷史的古代導引養生提到一個新的水平,如,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冷謙的《修齡要旨》、龔廷賢的《壽世保元》、胡文煥的《壽養叢書》、羅洪先的《萬壽仙書》和清代的《壽世傳真》、《內功圖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