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九章 統一的中國疆域的形成是歷史的必然 第一節 各族人民的共同奮鬥

第九章 統一的中國疆域的形成是歷史的必然

在世界歷史上,中國並不是最古老的國家;在今天的世界上,中國也不是領土最大的國家;但是中國的疆域卻在世界史上擁有獨一無二的地位。
翻開世界史,我們可以發現,在中國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代之前,也就是相當於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時期,埃及人在公元前4241年就有了曆法,蘇美爾人在公元前3500年有了楔形文字的雛形,埃及人在公元前3500—前3200年形成城邦,第一烏爾王朝于公元前3000年在幼發拉底河入海處出現,基什王于公元前2870年裁定兩河流域兩邦間的疆界爭執並樹立界石,埃及的第三王朝(公元前2780—前2680年)開始建造金字塔。而中國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一般認為存在於公元前2550年的前後。我們平時所說的「五千年文明史」,也是指從黃帝時代以來這一歷史時期的一個約數,並不是正好有5000年。
但是在今天的世界地圖上,早已找不到蘇美爾人、腓尼基人、基什人的國家,也不會發現第一烏爾王朝的蹤影。埃及作為國家的名字雖然還存在,但早已不是當年的主人了。從公元前1680年開始,喜克索人、利比亞人、庫施人、亞述人、波斯人、馬其頓人、羅馬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先後成為這塊土地的主人,原來的埃及人早已消失在眾多的外來人中,就連從公元前3000年起就長期使用的埃及語也早成了消亡的語言。不僅埃及,就是其他文明古國,如巴比倫、印度、羅馬等無不如此。而中國至遲在商代(商代以前的夏代因史料有限,姑且不論)已經建立了奴隸制國家,時間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一個疆域遼闊的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從此,儘管也出現過內亂、分裂、民族戰爭和改朝換代,但是以漢族(華夏族)為主體的多民族政權實體不僅始終存在,而且統一的疆域範圍越來越廣,最終凝聚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並在18世紀中葉形成了中國的極盛疆域。
前蘇聯的領土是2240萬平方公里,超過今天中國領土的兩倍,但是如果拿這個國家疆域變化的歷史與中國相比,那就與面積數字的比較完全不同了。10世紀後半期,也就是相當於中國的北宋初年,東斯拉夫人中的一支基輔羅斯興起,羅斯王公斯維亞托斯拉夫及其子弗拉基米爾擴大了領土,建立起一個強大的國家。但到12世紀中葉,羅斯就分裂為許多小公國,1223年又被蒙古軍隊佔有,成為金帳汗國的一部分,汗國通過俄羅斯王公進行統治。14世紀以後,相當中國元末明初時,莫斯科大公國逐漸強大起來,伊凡三世(公元1462—1505年在位)吞併了所有東斯拉夫人的土地,並擺脫了金帳汗國的統治,建立俄羅斯帝國。16世紀後半期,俄羅斯的疆域才擴大到伏爾加河地區,吞併東烏克蘭和基輔的事實到1667年才為波蘭所承認,1775年取得黑海北岸地區,1783年奪取克里米亞,17世紀擴張到亞洲,18世紀進入了遠東和中亞,19世紀從中國奪取了10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至於前蘇聯的領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最終形成,但不到半個世紀又重新分裂。
領土面積略超過中國的加拿大和僅次於中國的美國,它們的歷史都只有200多年,而它們的領土定形的時間就更短了。
因此,在今天世界上領土最大的幾個國家中,中國是唯一擁有歷史悠久的穩定疆域的國家。
中國能夠在2000多年前就形成了廣闊的疆域,中國的疆域能夠穩定地延續下來,統一的中國疆域最終出現在18世紀中葉並且由清朝實現,這些都不是偶然的,需要各方面的很多條件。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中國各族人民為祖國的統一而進行了長期的共同努力;中國人民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下大力開發經濟,發展生產;歷代統治者、尤其是清朝統治者順應歷史潮流,實行了正確的政策。同樣,近代中國大片國土的淪喪,固然有其外部原因,但國力的衰落和政府腐敗是決定因素。

第一節 各族人民的共同奮鬥

另一方面,非漢民族同樣為中國的統一疆域的形成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中國第一個統一的中原王朝——秦朝,就是以漢族的前身華夏諸族為主建立的。儘管秦朝存在的時間很短,但經過漢朝近400年的鞏固,中原王朝的疆域已經基本定型。從秦朝至清朝這2000餘年間,雖然中原王朝的疆域時有盈縮,但它們的主體部分——北起陰山、燕山、遼河下游,南至兩廣,西起隴東、四川盆地,東至於海——是相當穩定的。即使這一部分分裂成幾個政權,它們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也沒有什麼差異,因此不久又會歸於統一。根本的原因就是這一範圍內的人口中,漢族佔https://read.99csw.com了絕大多數。漢族在長期共同的生產和生活中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和民族心態,經過儒家學說的總結提高,升華為一種統一的觀念。由於漢族地區優越的自然條件和漢族人民的辛勤勞動,這一主體部分從秦漢以來一直是東亞大陸經濟和文化最發達的地區,對其他政權和民族具有極大的吸引力。這固然也導致了其他民族的入侵,但更促進了民族之間的融合。由於這一部分在經濟和文化方面的巨大優勢,儘管它不止一次成為非漢族的統治區,但軍事上的征服者一次次成為經濟和文化上的被征服者,甚至征服者的整個民族也被融合在漢族之中了。九*九*藏*書要是沒有這一主體部分的存在,或者這一部分的經濟和文化力量不足以影響並融合其他民族,那麼,在東晉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遼宋、宋金那樣的分裂以後就不可能再恢復統一的局面。而歷史事實是,這樣的統一不僅恢復了,而且統一的範圍越來越大,持續的時間越來越長。
所以,如果沒有非漢民族對邊疆的開發,不是由他們來打破傳統的統一觀的局限的話,統一的中國疆域也同樣不可能出現。
首先,中國的邊疆最早是由非漢民族開發經營的,在這些地區歸屬於中原王朝或者成為中國的一部分之前,一般都已經有了一定的經濟文化基礎和一定數量的人https://read.99csw.com口,建立了自己的政權或者結成了政治實體。百越民族對於嶺南、東南沿海和山區的開發,巴、蜀、「西南夷」、蠻、僚、俚、僰等民族對西南的開發,肅慎、東胡、夫余、挹婁、鮮卑、烏桓、高麗、靺鞨、奚、契丹、女真、滿等民族對東北的開發,匈奴、鮮卑、丁零、突厥、回鶻、契丹、蒙古等民族對北方的開發,西域各族、羌、突厥、回鶻、党項、蒙古、回、維吾爾等民族對西北的開發,羌、吐谷渾、吐蕃(藏)等民族對青藏高原的開發,台灣的當地民族對台灣島的開發,都是這些地區最終成為中國疆域一部分的前提和基礎。由於邊疆地區自然條件不如中原,一般都有地勢https://read.99csw.com高寒,地形崎嶇,氣候炎熱或寒冷,潮濕或乾旱,土地貧瘠,植被過於茂密,疾病流行,交通運輸不便等不易克服的困難,所以在開發過程中尤其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進行艱苦卓絕的奮鬥。這些民族還在創造適應當地具體條件的物質文明的同時,產生了適應當地條件的制度和精神文明。
其次,儒家的大一統學說雖然有其積極作用,但也有其消極的一面,那就是只注重漢族農業區,忽視周圍牧業區和未開發地區,把統一的範圍局限於中原王朝和漢族人口。所以歷史上一些武功赫赫的漢族政權,儘管多次進入了蒙古高原,卻滿足於憑藉「天之所以限胡漢」(老天爺用來隔離胡人與漢人,見《漢書·read.99csw.com匈奴傳》)的長城為界。對於邊疆地區的得失往往並不在意,甚或麻木不仁。漢、唐、明這幾個曾經有很強國力的漢族政權都沒有能將別的農業區和牧業區統一起來,相反,中國歷史上的三次大統一都是由來自北方的非漢族直接或間接完成的。東漢開始的北方民族的南下雖然引起了幾百年的分裂,但正是以非漢族的統治為基礎的北方政權最終實現了南北統一。崛起於蒙古高原的元朝和發祥于長白山下的清朝都是以北方民族為基礎,進而統一南方漢族地區的。
在中國疆域的形成過程中,漢族作出了主要的貢獻。這不僅是因為漢族人口眾多,文化和科學技術先進,而且在於漢族最早建立了統一政權,為中國的疆域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