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七章 物理世界的圖景 第二節 元氣說的思想特點

第七章 物理世界的圖景

第二節 元氣說的思想特點

從以上兩方面分析看來,元氣是物理學上連續與不連續兩種形態統一的物質形式。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思想家無法理解這樣的物質形態。甚至直到19世紀,近代科學已相當成熟並發展的時代,歐洲的科學家和思想家也只能承認物質或者是連續的,或者是不連續的,而不能想象這二者統一的物質形態。
那麼,元氣究竟是什麼?
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
氣聚,則離明得施而有形;不聚,則離明不得施而無形。方其聚也,安得不謂之客;方其散也,安得遽〔ju俱〕謂之無。(《正蒙·太和篇》)
許多自然現象被古代人看成是「氣」的作用。甲骨文中的「氣」字像一股上升的氣流。雲雨變化是「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的天地之「氣」的作用。煮水做read•99csw•com飯,見一股氣滾滾上升;射進黑暗土屋中的一縷陽光,人們看到其中塵灰像野馬似的不停地翻滾運動;甚至颳風也被看成是大地「噫〔yi一〕氣」(《莊子·逍遙遊》或《莊子·齊物論》)。人們更從呼吸中感到氣的存在。這些生活實例使人們想象宇宙中各種氣:「氣有六:陰、陽、風、雨、晦、明」,自然界「有六氣,降則生五味,發則成五色,徵則成五音。」(《左傳》昭公元年)這些可能是中國古代關於宇宙萬物是由「氣」組成的思想來源。
「元氣說」在中國歷史上得到長期持續的發展,它描述了一幅豐富多彩的物理世界的圖景。
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
在張載看來,物質性的九_九_藏_書氣總是發生或聚或散的運動變化。它聚合或凝縮,就產生使感官可覺察(即「離明得施」)的有形物質;有形物的消散或離析就成為感官不可覺察(即「離明不得施」)的氣,復歸於無形的太虛之中。
從物理學觀點看,元氣是最微細的物質。王充說:「元氣,天體之精微也」,「氣若雲煙」(《論衡·四緯篇》);王夫之說:「氣彌淪無涯而希微不形。」(《張子正蒙注·太和篇》)所謂「希微不形」,即聽不見、摸不著、看不到的微小物質實體。由此看來,「氣」似乎是一種不連續的物質微粒。
古代人關於氣和物二者關係的論述是如此精彩、獨到,以至當代物理學家無不感到驚訝!宋代張載(公元1020—1077年)說:
凡物之精,比則為生。下生五穀,上列為星;流於天read.99csw.com體之間,謂之鬼神;藏於胸中,謂之聖人;是故名氣。杲〔gao稿〕乎如登于天,杳〔yao窈〕乎如入于淵,淖〔nao鬧〕乎如在大海,卒乎如在於屺〔qi起〕。(《管子·內業》)
這意思是,萬物是由各種精氣結合而產生的。在地面生出五穀,在天上分佈出許多星,流動在天地之間的叫作鬼神,在心中藏著就成聖人,所以叫它「氣」。它有時光明照耀,好像升在天上;有時隱而不見,好像沒入深淵;有時滋潤柔和,好像在海里;有時高不可攀,好像在山上。從這個敘述中,我們看到構成宇宙萬物的「氣」存在於天上、地下、天地之間,甚至人心中。它具有光明、黑暗、滋潤以及運動等性質。後來,元氣說又加入了《易經》中陰與陽的概念。「氣有陰陽」,同一種氣就有兩種不同特性。九*九*藏*書氣成為陰與陽兩方面對立統一的物質實體,更便於解釋自然界的各種物理的或化學的、醫學的、生物的運動現象。
正如我們在前面幾章中所敘述的一樣,古代人以元氣說解釋他們所觀察到的一切物理現象。元氣說在科學思想上的深刻性,今日又使近代科學在這裏找到了它的某些淵源。正因為這樣,在最近半個世紀里,人們或者將它比喻為「力」,或者將它比喻為「微波」與「放射能」,或者認為它類似於「場」、「量子場」。可見,元氣說在近代科學思想史上具有不可低估的影響。
從古代人關於元氣的更多的論述來看,元氣又是一種連續形態的物質。元氣充滿宇宙,貫一切實,盈一切虛。王充說:「天去人高遠,其氣莽蒼無端末」,「天地,含氣之自然也。」(《論衡·變動篇》)張載說:「太虛即氣」,「read.99csw.com太虛者,氣之體。」(《正蒙·太和篇》)原來認為虛無的空間,在元氣說中成為氣存在的基本形式,「太虛」成為物質和空間二者共有的概念:「氣之聚散於太虛,猶冰凝釋於水,知太虛即氣,則無無。」(同上),王夫之更明確地說,「凡虛空皆氣也」,「虛空者,氣之量」,「則人見虛空而不見氣」(同上)。在古希臘的原子論中,物質是由原子和空虛構成的,空間是虛無的,因此超距作用是普遍存在的;而在中國的元氣說中,空虛並不存在。不存在真空,自然界瀰漫著一種連續形態的稱為氣的物質,一切作用都由氣在其間作為中介。這是中國古代物理學思想的最大特點。
戰國時期,宋鈃〔jian肩〕 (約公元前360—前290年)、尹文(約公元前350—前285年)等人就提出了宇宙萬物統一于「氣」的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