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章 唐宋時期的家庭教育 第二節 唐太宗家教

第三章 唐宋時期的家庭教育

第二節 唐太宗家教

(2)自古聖王皆由學。貞觀六年(公元632年),唐太宗在一詔文中說:「朕近來研習經史,自古明王聖帝,何曾不是由師傅造就的呢?黃帝學于大顛,顓頊〔zhuanxu專須〕學于綠圖,堯學于尹壽,舜學于務成昭,禹學于西王國,湯學于戚子伯,文王學于子期,武王學于虢叔。前代的聖王,如果未遇上這些老師,哪有功業顯著于天下,名譽流傳於史冊呢?況且朕接續百王的餘緒,智不同於聖人,如果沒有師傅,那怎麼能當好國君呢?」由此他主張恢復「三公三少」制度,加強皇帝本身及皇家子孫的教育。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649年)是我國封建社會注重皇家的家教,並且在家教理論和實踐方面有重大建樹的皇帝。
其次,唐太宗在皇家的家庭教育理論方面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思想。這些思想主要反映在他親自撰寫https://read.99csw.com的12篇《帝范》和吳兢編輯的《貞觀政要》等書籍中。
首先,唐太宗創建了宮廷館學,對皇家子弟的教育機構的設置有所改革。館學之設,始於南北朝時期,但這一時期的館學與漢代的太學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主要是為天下讀書人開設的教育機構。唐太宗開設的館學只為皇家子弟教育專用,同時還設有國子學、太學等非皇家貴族子弟的學校。這樣,他明確地把皇家子弟的教育與平民子弟的學校教育分成兩個不同的體系。
唐太宗為秦王時,雖然南征北戰,風餐露宿,但他卻注重文化學習。他開設文學館,招納名儒18人為館學士,虛心向他們請教修身治國之道。這18學士是杜如晦、房玄齡、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李玄道、蔡允恭、薛元敬、顏相時、蘇勖〔xu續〕、于志寧、張世長九_九_藏_書、薛牧、季守素、陸德明、孔穎達、蓋文達和許敬宗,他們都是隋末唐初的知名學者。他們與唐太宗朝夕相處,教授經史,議論天下事,出謀劃策,為唐王朝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貢獻。唐太宗即位后,在殿左設置弘文館,學士們更番宿值,與之討論古今之變,總結前代帝王成敗得失的經驗教訓。他說:「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貞觀七年,唐太宗命魏徵編錄《自古諸侯王善惡錄》一書作為皇家家庭教育的教材。這本書選自歷史上帝王及諸侯王積善積惡所造成的成敗得失故事,按歷史順序和善惡兩類,編輯成冊,用以教育皇家子孫以古為鑒,注重道德修養。後來,唐太宗又開設崇文館。在館學建設的同時,唐太宗命魏徵、虞世南、顏師古等人購買天下圖書,選五品以上子孫善長書法者繕寫,然後藏於皇家秘書庫九九藏書,以供皇家的家庭教育專用。
自唐太宗開設館學之後,作為皇家的教育機構不斷地得到鞏固和發展,館學教官之職亦多由一品中書門下平章事、六部尚書、宰相等兼領,學生皆皇族上親、皇太后、皇后大功以上的皇家子弟。唐玄宗時,館學藏書十分豐富,以至在東宮特設書院,也就是圖書館。唐代有麗正書院和集賢書院,各列經史子集四庫。在教材方面,命徐堅等人編纂《初學記》、吳兢編輯《貞觀政要》,均作為皇家家庭教育的教材。
(3)慎選明師,長善救失。唐太宗曾對大臣說:「除非天生的聖賢,一般人都是從教而變的,況且太子師傅,古難其選。成王幼小,周公和召公為保傅,左右都是賢人,日聞雅訓,方能長仁益德,使之成為聖君。秦朝的胡亥,因趙高作傅,教以刑法,及其嗣位,誅殺功臣和親族,結果旋踵而亡。由此可知,人的九-九-藏-書善惡品德的形成是由於近習之人的教導和影響。朕今天為太子、諸王精選師傅,必須要考察其禮度品德,使明師之教有益於太子及諸王長善救失。」(《貞觀政要·尊敬師傅》)他還認為,自古帝王子孫,生於深宮,不知民間疾苦,及其成人,沒有不驕逸成性的,所以傾覆相踵而至,鮮能自濟。所以,對皇家子弟必須實施「嚴教」。此外還必須讓他們知道衣食來之不易,稼穡艱難,皆出人力,以便他們長大成人之後自覺克服驕逸之病,不奪農時。唐太宗親自教誨太子及諸王子,往往借物喻理。如乘舟,他告誡太子:「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爾方為人主,可不畏懼?」(《貞觀政要·教戒太子諸王》)諸如此類的教育,旨在讓太子了解社會,明白事理,學會治理國家所必需的知識和本領,當好守成之君。
(1)尊師重教。唐太九_九_藏_書宗認為,培養皇家子孫是國家大事。要使皇家的教育切實搞好,尊師和重教是兩個相輔相成的重要條件。所謂尊師包括兩個方面,就是太子三師之職必須有朝廷德高望重的重臣來擔任,同時必須建立尊師禮儀。唐太宗曾選禮部尚書王珪為魏王泰的老師,後來又拜德高望重的魏徵為太子師。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四月,詔令撰《三師儀注》,規定太子接三師要出殿門,先禮拜三師,三師答拜后再入殿門。三師入東宮殿門時,太子要先讓三師入門。三師坐后,太子才敢就座。太子向三師寫求教的書札,必須在前面寫上「惶恐」,結尾寫上「惶恐再拜」。唐太宗拜李綱為太子師,因李綱年邁又有腳疾,他賜予李綱一轎步輿,令東宮衛士抬舉他入宮,並命太子引師上殿禮拜。唐太宗認為如果三師不受崇敬,就得不到皇太子的尊重;不尊師就不會重視師教,教學就不能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