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章 紙 第三節 宋元宣紙

第三章 紙

第三節 宋元宣紙

宋代宣州地區的造紙業十分發達。造紙的原料和紙的品類大大增多,眾多加工紙出現,紙壇呈現五彩斑斕、令人目眩的景象。以地名命名的紙有:徽紙、歙紙、池紙、黟川雪、龍鬚紙、新安紙等等。按紙品命名的有:麥光、白滑、冰翼、凝霜、澄心堂、仿澄心堂、金榜、畫心、潞王、白鹿、捲簾、進札、殿札、玉版、白音、京簾、堂衣紙、表紙、青光紙、七色、於心、硾紙、栗紙、水紙等等。因加工不同命名的紙有:蠟黃經紙(又名粟箋)、碧雲春樹箋、龍鳳印邊三角內紙,印金團花、連四、卷棉紙、丈二匹紙、白棉紙等等。
宋代宣州地區造紙技術確實高超,《文房四譜》上記載:黟、徽地區造紙,「有長者可五十尺為一幅,……于長船中以浸之,數十夫舉抄以抄之,傍一夫以https://read.99csw•com鼓而節之,於是以大薰籠周而焙之,不上於牆壁也,由是自首至尾,勻薄如一」這是在說如何利用長船,製造超大型紙張。抄紙時,由一人擊鼓,統一號令,數十人同步進行。因是超大超長型紙,焙乾時不能上牆壁風乾,而是用大型薰籠旋轉焙乾,這樣可使紙的厚度均勻一致。由此也可看出,當時紙工是何等聰慧,制出了如此巨幅之紙。
關於宣州地區出產的紙,元代一些文人也有吟頌。如元代文學家顧瑛的一首詩中就說:「荷君寄我黟川雪,猶帶漣漪瀉月聲。」這是說當時黟縣地方生產的紙,像雪色像月光一樣的白潔。另一位元代文學家傅若金有「新安江水清見底,水邊作紙明於水」的詩句,也是在說當時宣州地區的紙質優異九_九_藏_書, 已「明於水」了。
元代造紙業的發展,特別是宣州地區(徽紙、池紙)造紙業的突出發展,已逐步在為真正宣紙的誕生,創造著必要條件。
宋代宣州地區的紙,也大量用來刻印書籍。如南宋時,宣城刻印有謝眺〔tiao窕〕的《謝宣城集》,池州刻印有《尤袤〔mao冒〕文選》,徽州刻印有朱熹的《詩集傳》、呂祖謙的《皇朝文鑒》和祝穆的《方輿勝覽》等等。這說明宣州地區的紙,在印刷書籍、傳播文化等方面,也發揮有巨大的作用。
元代著名農學家王楨,曾在宣州地區的旌德縣任縣尹,當時用木活字,以宣州地區所產的紙,印刷過該縣縣誌。在他的《農書》中,對造紙的原料——楮樹,也有過論述:「煮剝賣皮者,雖勞而利大……自能造紙,其利又多。九九藏書
元代宣州地區,雕刻印刷業也很興旺。如刻印有《漢書注》、《後漢書》、《三國志》等等。加之當時編修譜牒之風盛行,這些都使社會對紙的需求量增加,從而促使了造紙業的繁榮發展。
由於宣州地區的紙質優良,元代在蜀地亦有仿製者。元代的《箋紙譜》上說:「近年又仿徽池法,作勝池紙」。
宋代宣州地區造紙方法如此巧妙,在使用上也有奇舉。《文房四譜》上記載:「今黟、歙中有人造紙衣段,可如大門闔〔he合〕許,近士大夫征行亦有衣之,蓋利其拒風于凝沍〔hu 互〕之際焉。」這是說紙衣可像門一樣關開(穿脫),連士大夫階層的人出遠門都穿用,以抵禦風寒。據說現今域外已有一次性紙衣出現,實際上,紙衣在我國「古已有之」了。
在中國書畫史上,元代九九藏書是一個重要時期。前面談過,以趙孟頫和「四大家」為代表的元代繪畫藝術體現了中國畫又一次創造性的發展,對以後明清兩代書畫藝術發展也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元代的繪畫中,「文人畫」(泛指中國封建社會中文人、士大夫的繪畫,以別於民間和宮廷畫院的繪畫)開始佔據主導地位,適合表現文人畫家意興的山水畫大量湧現,他們在書畫上,力追風韻超逸、筆墨淋漓的風格,水墨藝術作品大為流行。顯然,這些都需用優質畫紙來表現。如王蒙說:「平生不用絹素,惟于紙上寫之。」吳鎮作畫「每以佳紙,……故絹素畫絕少」。趙孟頫存世的繪畫書法作品,也大多為「紙本」。文化藝術的發展,推動了元代造紙業的發展。
宋代蘇易簡的《文房四譜》說:「黟、歙間多良紙,有凝霜、澄心之號」九_九_藏_書,說明宋代在黟、歙一帶,即宣州地區,生產很優良的紙,紙名凝霜、澄心。《箋紙譜》上也記載:「……徽紙、池紙、竹紙在蜀,蜀人愛其輕細,客販至成都,每番視川箋價幾三倍。范公在鎮二年,止用蜀紙,省公帑〔tang倘〕費甚多,且怪蜀諸司及州縣緘牘,必用徽池紙。范公用蜀紙,重所輕也。蜀人事上,則不敢輕,所重矣此,以價大小言也。」范公指宋代文學家范成大,曾任四川制置使。當時徽池紙遠銷蜀地(今四川省),雖紙價高出當地近三倍,還是受到歡迎。蜀境地方官員為討好上司,公函文書使用價貴的徽紙、池紙。從這條有趣的記載中,也可看出徽紙、池紙質地的精良。關於宣州地區所產紙品優良,宋代文學家王令在一首詞中也大為稱讚:「有錢莫買金,但買江東紙,江東紙白如春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