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五章 清時期的地圖 第一節 黃河正源的測定

第五章 清時期的地圖

第一節 黃河正源的測定

河源出自抹必力赤巴山,番人呼黃河為抹處,氂牛河為必力處。赤巴者分界也,其山西南所出之水則流入氂牛河,東北所出之水是為河源。
明朝初年,曾多次派遣使者去西藏,其中有一位叫宗泐〔lè 勒〕的和尚在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從西藏歸來時經過黃河源頭。他在《望河源》詩中注道:
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黃河在江蘇、河南決口。當時認為黃河之所以泛濫成災,是由於沒有找到真正的河源進行祭祀的緣故,於是乾隆在次年派阿彌達再次探尋河源。https://read.99csw.com阿彌達調查的結果是:星宿海西南有一河,名阿勒坦郭勒,蒙古語阿勒坦即黃金,郭勒即河也。此河實系黃河上源,其水色黃,迴旋三百里,穿入星宿海。這條河就是卡日曲,這說明阿彌達重新肯定了卡日曲是黃河的正源。但由於乾隆皇帝堅持黃河重源伏流(不止一個源頭,在地下流過很長距離后又流出地面)的教條,紀昀〔yun雲〕在編纂彙集河源考察資料的《河源紀略》時,依然將塔里木河和羅布泊說成是黃河的真正源頭,從地九-九-藏-書下潛流后至卡日曲復出,並以卡日曲水色黃來證明「大河靈瀆,雖伏地千里,而仍不改其本性」。科學的考察結果硬被納入唯心的謬誤體系,反映了專制統治與儒家教條結合造成的惡果。
這說明從1704年開始,中國的河源考察已經取得了正確的結果:河源的三支河,北支是扎曲,西南支是卡日曲,西支是約古宗列曲。這與現代考察的結果是一致的,只是《水道提綱》將約古宗列曲(阿爾坦河)定為黃河的正源。
在測繪全國地圖的過程中,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read•99csw.com)又派喇嘛楚兒沁藏布蘭木占巴和理藩院主事勝住等前往河源地區測繪地圖。在次年繪成的全國地圖《皇輿全覽圖》中,繪有黃河源的三條支流,中間一條注為阿爾坦必拉,顯然是根據實測的結果。
16世紀後半期,隨著喇嘛教在蒙古人中的流傳,蒙古和西藏的關係已經非常密切。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蒙古和碩特部首領固始汗率軍進入西藏,協助達賴統治西藏,又共同遣使者朝見清朝皇帝。在這些交往過程中,人們了解到在黃河上源有「古爾班索羅漠」,即三條支河。為了https://read.99csw.com證實這一情況,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康熙皇帝派拉錫和舒蘭二人前往河源探尋。拉錫等在當年六月到達鄂陵湖和扎陵湖,又在星宿海西部作了考察。他們將結果繪成《星宿河源圖》,舒蘭又寫成《河源記》。《星宿河源圖》在渣凌諾爾(扎陵湖)以西繪了三條河,中間一條繪得最長,並註明:「黃河源三河,名固爾班索爾馬。」
抹必力赤巴山即巴顏喀拉山,氂牛河即通天河(長江上游),說明當地藏人了解巴顏喀拉山是長江和黃河的分水嶺,黃河發源於巴顏喀拉山的東北,也說明了read•99csw.com當時已將黃河稱為「抹處」(即今譯瑪曲)。
黃河源出星宿海西、巴顏喀拉山東麓,二泉流數里,合而東南,名阿爾坦河……又東流數十里,折東北流百里至鄂敦他拉,即古星宿海,《元史》所謂火敦腦兒也。自河源至此已三百里……阿爾坦東北會諸泉水,北有巴爾哈布山西南流出一水,南有哈喇答爾汗山北流出之水,來會為一道(土人名三河曰古爾班索爾馬),東南流注于查靈海。
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齊召南著《水道提綱》,就是以《皇輿全覽圖》為主要資料來源的。其中有關黃河源的論述是這樣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