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章 艱難的歷程 第三節 陶輪旋轉

第二章 艱難的歷程

第三節 陶輪旋轉

需要是創造發明之母。穩固的定居生活需要容器類用器,竹木製品已不能完全滿足需要,陶器便從窯火中誕生了。制陶術發明的契機並不十分清楚,人類為何突發奇想,要讓黏土變成器具?多以為事出偶然。有的說,起初人們可能使用抹上泥片的竹籃,籃子燒壞后而泥片更堅實,人們逐漸認識到黏泥的性能,懂得了它在高溫下產生的質的變化,獲得了最初的物化知識。黏土為岩石風化而成,加熱至800℃以上,就變成結構緊密的新型物質,這便是陶質器皿的由來。認識到這種變化不易,要走出制陶的第一步就更不易了。
許多陶器製作時還要經過一道美化的工序,以各種方式裝飾上一些流行圖案,這些裝飾方式主要包括拍打、戳印、刻畫、鏤空、附貼和彩繪若干種。還有一種打磨方法,將器表打磨光滑以後焙燒,成品九_九_藏_書表面呈現光澤,多數彩陶在繪彩前也都經過打磨這一工序。
陶土配置搗熟后,便可製成器坯。原始的成形技術為手制,後來發明旋轉的陶輪,通過慢輪修整過渡到快輪成形,制陶術發展到成熟階段。快輪成形技術出現在距今5000年前後,山東龍山文化、屈家嶺文化、良渚文化的陶器都普遍採用了輪制技術。快輪制陶的具體做法是:將陶泥放在輪盤上,藉助陶輪快速旋轉的力量,提拉陶泥成形,並可當即進行修整。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工作效率高、器型美觀、器胎薄勻。
我們常對文明時代的許多重大發明津津樂道,卻不知道史前時代也有不少偉大發明,如前述取火,還有農耕、烹飪、紡織、建築和制陶都是偉大發明,這裏我們來說說制陶術的發明與發展。
器坯完成後,經過一段時間晾乾,九_九_藏_書便可入窯焙燒了。這是十分關鍵的一道工序,弄不好會前功盡棄。最早燒陶並無專用的窯室,一般是在平地堆起器坯和燃料,在外面抹泥密封後點火燒成。中國在距今8000年前發明了地穴式陶窯,一直沿用了5000多年;到東周時代又發明地面窯,沿用至今。地穴式陶窯又分為橫穴式和豎穴式兩種,以前者時代稍早,也較為原始,到仰韶文化時期還相當流行。豎穴式窯的火膛位於窯室底部,有助於提高窯內溫度,自然也提高了陶器的燒結溫度,增加了陶器的硬度。豎穴窯最先是仰韶人的發明,自龍山時期開始盛行。陶窯構築技術越來越科學,燒出的陶器質量也就越來越高。
中國的制陶技術大約發明於距今10000年前,華南地區的一些洞穴遺址中發現了年代測定為萬年前的陶片,沒見到完整器型。到read•99csw•com距今9000年前後,使用陶器的證據已確定無疑;到了距今8000年上下時,制陶業已較為發達,工藝技術也漸趨成熟,最初的彩陶也在這個時候發明了。當然,這時陶器質量並不算太高,火候較低,多見褐色陶,器型也較單調,多為炊煮飲食類器具。距今6000年前後,是制陶術發展進步的一個高峰時期,陶器火候較高,多紅色陶,器型也較多,注重器表裝飾。其最高水平表現在彩陶的普及製作上,此期的大部分遺址都出土過精美的彩陶,分屬仰韶、大溪、北陰陽營、大汶口、紅山諸文化,以黃河中游地區的彩陶最為發達。大約在距今5000年前,彩陶分佈中心移至黃河上游地區,馬家窯文化居民成為最絢美彩陶文化的創造者。在這個時候的中原及南方地區,制陶術的發展又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輪制九*九*藏*書技術普遍採用,出現薄胎陶器,多灰黑陶,彩陶衰落以至完全消失。
中國的原始陶器,按古代傳說有三人享有發明權,即昆吾、神農、黃帝。佚書《世本》說「昆吾作陶」,又說「神農耕而作陶」;《古史考》則說「黃帝始造釜甑〔zeng贈〕」。陶器是史前社會生活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並不一定是某一地某一人的發明,當是長時期經驗積累的結果。陶器主要用之於飲食生活,它的起源顯然是飲食生活的需要。陶器不僅伴隨著人類走過了5000-6000年的新石器時代,也伴隨著人類行進到了文明時代。雖然在現代生活中,特別是在城市生活中,陶器似乎已屬可有可無的物件了,但我們仍在大量使用的其他容器,如瓷器、搪瓷器等,無論在造型和製作技術上,依然可以看到陶器的影子,這都是建築在制陶術基礎之上的新九-九-藏-書發明。改良了的現代化的陶輪還在不斷旋轉,伴隨著人類不斷創造新的現代文明。
陶器的製作過程,要經過選土、拌泥、塑形、晾乾、焙燒幾道工序,如是彩陶則還要彩繪。陶土要有選擇,一般選用的是低鈣高鐵易熔黏土、鎂質易熔黏土、高鋁質黏土。陶土要求細膩純凈,否則還要淘洗,去除雜質。純黏泥作原料製成泥質陶,適宜製作碗、瓶、甑等高密度器物,多數彩陶和黑陶即屬此類。有時陶土中還要特意加進砂粒、植物炭粒,稱為夾砂粗陶,具有耐高溫的特點,多用於炊器和大型儲藏器具的製作。長江流域流行夾炭陶,陶土中攙有水稻皮殼等,具有較好的導熱性能。
陶輪發明后,各種各樣美觀耐用的陶器就在快速的轉輪上由陶工製作出來,這是史前人類成功利用機械力的第一個例證。就是在這樣的旋轉中,人類獲得了越來越快的發展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