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章 學校的禮儀制度 第五節 禮儀的教育

第三章 學校的禮儀制度

第五節 禮儀的教育

學生進入學校后,尊敬師長是最基本的禮節。學生初次面見老師,要行「跪拜」禮,平時見面則行揖禮,發展到後代,則以鞠躬為禮。行走時,學生須讓老師先行,自己跟隨其後。在稱謂上,學生稱授業、傳藝者為「師」。師在古代既是官名,也指具有專門知識和技藝的人,如樂師、卜師(占卜者)等,而傳授知識的人就稱為「教師」或「老師」(老,指年齡大或從業時間長,閱歷豐富)。孔子曾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古代也稱老師為「師父」、「師傅」、「恩師」等。由於「師」更多地是指在學校read•99csw•com教書的人,於是形成了許多與「師」相關的詞彙,如把老師傳授的知識或技能稱為「師法」,入學又稱「師門」、「師道」,老師和學生合稱「師徒」、「師生」,同就學於一個老師的學生則以「師兄」、「師弟」相稱,等等。「先生」也是學生對老師的一種敬稱,先生既含長輩之意,又含學識淵博、頗具修養之意,因此也常用在稱呼德高望重者或學者。古人也稱德高望重的人為「公」,因此它也常用來稱呼老師。行束脩禮時,以入門拜見先生象徵著進入學校,開始學習,所以學生往往自謙為「門https://read.99csw.com下」、「門子」、「門人」、「門生」、「門徒」、「門孫」等。有時還以「後生」、「晚生」、「小生」、「晚學」、「弟子」等自稱。可見在學校里一切都以禮為規範,為準則。
古人將尊師視為一種美德,不僅在學校內如此,社會上尊敬老師也是蔚然成風。楊時與游酢〔zuo坐〕是北宋時期很有名望的哲學家,他們都曾在著名的理學家程頤門下就學,後來又都考中進士,並以他們卓著的學識被後人合稱為「程門四大弟子」(還有呂大臨、謝良佐二人)。儘管他們功成名就,仍不忘尊師重禮。楊時4九-九-藏-書0歲的時候,一天,他與游酢在洛陽一同去看望、拜會程頤。來到程頤的寓所,正巧程先生在睡覺。兩人為了讓先生能安靜地休息,便決定不驚動他。於是兩人靜靜地侍立於門外,等待先生醒來。此時天降下了鵝毛大雪,等到程頤一覺醒來時,門外的雪已積了一尺多厚。這個「程門立雪」的典故,反映了尊師敬賢的禮節。
釋奠、束脩、視學之禮,在中國古代學校教育中,是最為重要的三種禮儀制度。但實際上,中國古代學校的禮儀教育並不僅僅局限於儀式本身,學校既然作為傳習禮儀的場所,校內的一切活動都無不遵循禮制的規定,使學生https://read•99csw.com時時處處受到文明禮儀的熏陶,從而變為自覺的行動。然而禮儀教育也不僅僅局限於學校,社會及家庭也同樣起著教育的作用。古人在子女未入學前,就已開始了禮儀的啟蒙教育。據《禮記·內則》所述,當幼兒長到自己能夠吃飯時,要教會他使用右手;到學說話的時候,要教他掌握說話的節奏;長到六歲時,要教他學習簡單的數字和辨認方向;八歲時,開始教他進退辭讓的禮節,學會在進出門戶,入席就餐時,要讓長者先行、先食;九歲時,再教他掌握每個月的天數和朔(初一)、望(十五),以及紀年、紀月、紀日的方法;10歲時,就讓他出家九-九-藏-書門,拜讀于「師」,學習文字書寫和計算之術。在穿著上不用帛做衣褲,還穿孩提時的服裝,目的是培養他崇尚儉樸,杜絕奢侈之念;13歲時,則教他學習音樂、誦詩和射箭;15歲則入學就讀。由此可見,古人自幼就在家庭受到禮儀方面的教育,習禮而懂禮,這也正是中國古代社會文明的一個重要原因。孔子的20世孫孔融,家中兄弟七人,孔融排行第六。他四歲時,每逢與兄弟們一起吃梨、棗時,總要從中挑選最小的自己吃。大人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回答說:「我年齡小,理應吃小果實。」這位自幼識禮的孔融,後來成為東漢末年著名的學者,「建安七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