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四章 日常生活中的禮儀 第二節 坐立行走

第四章 日常生活中的禮儀

第二節 坐立行走

古人既重坐相,也重走相(走路時的姿勢)。「趨」是快步行走,這在古代是對尊者、長者、貴者、賓客及行朝拜禮時表示敬意的一種走相。孔子有一次受魯國國君之召接待外賓,領命之後,他神色莊重,拱手彎腰,「趨進,翼如也」。不僅快步行走,其姿勢如同張翅的飛鳥。《觸龍說趙太后》中記述了發生在春秋後期的一個故事。趙國的太后剛剛執政,就遇到秦國的猛烈進攻,只得向齊國求援。但齊國提出要以趙太后的小兒子長安君作為人質入居齊國,才能出兵救援。趙太后十分疼愛長安君,不願讓他去齊國,沒有答應這個條件。大臣們紛紛勸說,都遭到趙太后的斷然拒絕。她甚至公開揚言:「有誰再和我提起讓長安君做人質的事情,我老太婆一定要吐他一臉唾沫。」左師(官名)觸龍決定去說服趙太后,由於他腳有病,走路不便,為了不失禮節,他只得做出快走的樣子,卻慢慢地向前挪動腳步。見到趙太后,他首先謝罪說:「我因為腳有https://read•99csw.com毛病,所以不能快些走,很久也沒有見您了。」後來,經過觸龍的再三勸說,終於說服了趙太后,派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齊國才派軍隊前來救趙。故事中,觸龍見趙太后時的「徐趨」,正是他在不能「趨」的情況下,竭力做出有禮貌的樣子。

圖6 箕踞
走親訪友,常要進入他人居室。由於古人的生活習俗與今天大不相同,所以禮節也不一樣。如「入席」的概念,古今的差異很大。古人居室雖有幾、案、榻等傢具,但在椅子沒有出現之前,人們通常是「席地而坐」。室內的地上鋪有草編的席,室內的活動就在上面進行,特別是坐和卧,都離不開席。「筵」也是一種坐具,用竹編織成,它鋪在「席」九-九-藏-書的下面,「凡敷席之法,初在地者一重即謂之筵,重在上者即謂之席」(《周禮·春官·司几筵》)。筵、席合用,其實是說地上鋪的二重席,只不過後來專指酒席而言了。席是坐具,當然不能踩臟,所以古人是不|穿著鞋在席上行走的,進屋之前必須先脫去屨〔ju巨,草、麻等製作成的鞋〕、履、屐〔ji雞,木製成的鞋〕、鞮〔di低,皮革製成的鞋〕等,然後才能入室上席,也就是「入席」。春秋時期,楚國軍隊在邲〔bi幣,今河南滎陽北〕大敗晉軍后,楚莊王稱霸中原,不可一世。他派申舟為使臣,入聘于齊。自楚國到齊國,中間要經過宋國,按照禮儀制度的規定,「過邦假道」(《儀禮·聘禮》),過他國境土必須要「借路」,可是楚莊王卻讓申舟不要向宋國提出「假道」的請求,徑直過境。這種不守禮法的做法立刻引起宋人的不滿和憤恨。申舟途經宋境,被宋人截住,認為這是對宋國的挑釁和侮辱,而將申舟處死。消息傳到楚九-九-藏-書國,庄王勃然大怒,甩袖而起,竟沒有穿鞋便走了出去。侍從見狀忙提著庄王的鞋追趕,直到前庭才追上他。可見楚莊王「入席」之前,也是要脫掉鞋的。古人不僅「入席」不|穿鞋,連襪子也不能穿,只能跣〔xian顯,赤腳〕足。春秋時,有一次,衛侯(衛國國君)與大夫們飲酒,褚師聲子只脫去了鞋,卻沒有脫襪,就進入席中。衛侯一見,大怒。褚師聲子連忙解釋,說自己患有腳病,不便脫襪,否則您見到了會噁心嘔吐的。衛侯依然十分生氣,大夫們都紛紛解釋勸說,衛侯仍認為這是絕對不能允許的。直到褚師聲子無奈,退席出外,衛侯還叉手罵道「必斷其足」。入室跣足在古代一直被認為是對主人極有禮貌的一種舉動,隨著椅子等傢具的出現,人們才逐漸改變了這一禮節。所以,《禮記·曲禮》中有這樣的規定:「侍坐于長者,屨不上于堂。」
古人入席之後,對「坐」的姿式也十分講究,即跪地,兩膝著地,臀部落在腳跟上。若兩膝著read.99csw.com地,臀不沾腳跟,身體挺直,則為跪。如跪而挺身,挺腰,又稱為跽〔ji忌,長跪〕。如變坐為跽或變跪為跽,則含有起身告辭之意。但如果「箕踞」而坐,則是一種輕視對方、傲慢無禮的舉動。所謂箕踞,是指坐時,臀部著地,兩腿前伸,身體形似畚箕〔benji本機,簸箕〕。戰國後期,刺客荊軻受燕國太子丹之託,行刺秦王。圖窮匕首見,卻未刺中秦王。在身負重傷的情況下,荊軻知道此事已不可能成功,他靠著柱子大笑,「箕踞以罵」。正是以這種坐相表示對秦王的鄙視。在一般的場合下,尤其是朝廷、官府中,人們很注意坐的姿勢與周圍環境協調一致,即所謂「坐有坐相」。如處於莊重嚴肅的環境下,則正襟危坐(整理好衣襟,端坐不動);如是比較隨和的場所,人們坐的時候,身體可稍稍向後坐;在宴飲時,則盡量把身體往前挪,以利進食方便。
坐、立、行走、躺卧等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在中國古代也極受人們的重視。古人不僅從衛生、九九藏書保健的角度,提出坐立行卧的正確、科學的姿式,「坐如鍾,立如松,行如風,卧如弓」;也把它作為一種社會交往的禮節,作為一種社會公德。
古人對走相很講究,從姿式、速度等方面對行走進行了分類。漢劉熙《釋名》記有四種走相:兩足進曰行,徐行曰步,疾行曰趨,疾趨曰走。不同的場合採用不同的走相,才符合禮貌的要求。《爾雅》指出:「室中謂之時,堂上謂之行,堂下謂之步,門外謂之趨,中庭謂之走,大路謂之奔。」意思是說,在室內應類似徘徊般地走動;在堂(比室大的房子)上走動時,步子應小一些;到了堂下,步子就能邁得大一些了;到了門外,就可以快走了;在宮廷里,地方開闊可以跑;而上了路,速度更可以加快到奔跑。儘管古人視「趨」為「重禮」,但也不是到處都可以「趨」的。如《禮記·曲禮上》就提到,「室中不翔」,「翔」與前面提到的孔子受命接待外賓時的動作差不多,在室內如果還像張翅的飛鳥那樣快步行走,就有可能到處碰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