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章 隋唐五代時期 第九節 守溫和尚的字母表

第三章 隋唐五代時期

第九節 守溫和尚的字母表

「字母」這個名稱,最早出現於晉宋間的佛經翻譯中,現存唐代沙門智廣所撰《悉曇字記》中也有關於字母的記載。這說明,字母的出現與梵文傳播有直接的關係。在敦煌發現的文獻中,有唐人所寫《歸三十字母例》和《守溫韻學殘卷》兩份材料,前者所列的30個字母為:端、透、定、泥、審、穿、禪、日、心、邪、照、精、清、從、喻、見、蹊、群、疑、曉、匣、影、知、徹、澄、來、不、芳、並、明。後者所列字母也是30個,與上述全同,並將30個字母分為「唇、舌、牙、齒、喉」五類,舌音又分「舌頭音」和「舌上音」,齒音又分「齒頭音」和「正齒音」,喉音又分輕濁https://read.99csw.com二種。這就證明了沈括《夢溪筆談》里的話,晉宋以後,由於梵文的影響,音韻學的發展已日趨精密。到唐代,對漢語音節中聲母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的認識已經相當明確了,所以才會有守溫三十字母的出現。
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一四說:「音韻之學,自沈約為四聲,及天竺梵學入中國,其術漸密。」鄭樵《通志》卷三五《論華梵下》雲:「華人苦不別音,如切韻之學,自漢以前人皆不識,實自西域流入中土,所以韻圖之類,釋子多能言之,而儒者皆不識起例,以其源流出於彼耳。」卷六四《蕃書》又曰:「切韻之學起自西域,舊所傳『十read•99csw.com四字貫一切音,文省而言博,謂之婆羅門書。』然猶未也。其後又得三十六字母,而音韻之道始備。」這裏,所謂的「切韻」,指的就是音韻學,而古人把漢字特有的拼音和注音方法叫做「反切」;「十四字」,是指印度梵文的14個母音字母。以上三段話的意思是說,自佛教傳入以後,印度的語言學影響了中國,到南北朝時代沈約確定四聲,中國才開始有了音韻學,並逐漸發展,越來越精密;中國人對辨別語音不擅長,所以漢代以前都不懂音韻學,音韻學實際上是從西域傳來的,之所以佛教徒往往都懂得拼音表,而儒家的讀書人卻不知道究竟,是因為音韻學的發源地在西read•99csw.com域(指印度);中國的音韻學起源於西域(指印度),過去說印度語言以14個母音字母貫穿一切音節,文字簡略,而組成的詞彙很多,但對於中國來說,這還不足以產生真正的音韻學,直到後來有了36個字母,才建立起真正有系統的音韻學。對於這些話,近代以來的學者們雖然有各種不同看法,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中國音韻學的產生和發展,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一項成果。
儘管我們對守溫和尚的生平事迹並不清楚,只知道他是五代時人,但字母的出現,的確影響很大,它給人們提供了一個簡化和規範聲母的思路。正因為如此,後來才出現了所謂「字母詩」,如明代《韻略易通九*九*藏*書》中著名的《早梅詩》等,成為中國音韻學的新的發展階段。《早梅詩》是這樣的:「東風破早梅,向暖一枝開,冰雪無人見,春從天上來。」僅有20個字,便於記憶,但卻沒有把發音部位相同的字母列在一起,仍有欠科學。其後的《五方母音》以名詞作字母名稱,並注意了發音部位的歸類:「梆匏木風,斗土鳥雷,竹蟲石日,剪鵲絲雲,金橋火蛙。」這就與現代漢語拼音的聲母B、P、M、F、D、T、N、L等十分接近了。由此可見,從三十字母到現代漢語拼音聲母表,這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發展過程,而印度梵語的影響也可以說是極其深遠的。
印度佛教文化的傳入,在語言學方面對中國有所促進,九_九_藏_書特別是在音韻學、語法學、字典學方面,對中國的影響較大。在漢譯佛經中,在一些去印度取經的僧人著作中,都有印度的語言學知識介紹到中國來。不過,印度古代文法學沒有促成中國漢語語法學體系的建立,但卻促成了中國音韻學的產生和發展。在這一點上,歷代許多學者雖然有所爭議,但多數學者的觀點是基本一致的。
印度古代人對語言學知識十分重視。他們的文字是拼音文字,所以他們很早就注重語音的研究,在公元前就出現了語法書,也出現了相當科學的字母表。與印度不同,由於文字的特點不同,中國古人對於文字學很有研究,但對語法、語音的研究卻不充分。所以,中國的音韻學和語法學產生得比較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