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六章 宋代服飾 第一節 官服

第六章 宋代服飾

宋代崇尚禮制,冠服制度最為繁縟。宋代初年,朝廷參照前代衣服式樣規定了皇帝、皇太子、后妃、諸臣、士、庶人的服式。後來,三番五次修改,直到宋亡,一直未停。宋代官府設有專門作坊從事各種絹帛、絲織品的生產。北宋都城設有綾錦院,徵調手藝精湛的工匠織作錦、羅、縐、縠、綾、絁等高級絲織品,以供皇室及朝廷官吏製作服飾的需要。綾錦院發展到擁有400張織機。許多州、府也有專門機構,從事各種織物的織作。歐陽修曾用「孤城秋枕水,千室夜鳴機」的詩句來形容婺〔wu務〕州東陽(今浙江東陽)絲織業繁榮的景象。從服飾所需物質條件上看,宋代不亞於唐代,但宋與唐相比,服飾款式少有創新,而且色彩單調,向質樸、潔凈、自然的方向傾斜。這可能是由於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宋王朝國內階級鬥爭尖銳,加上遼、金相繼南下,戰爭連綿,火與血給現實生活帶來災難。尤其是南宋,半壁江山,風雨飄搖,歲月難熬。權貴們只望苟延殘喘,無意在服飾上煞費苦心。一是宋代晚期程朱理學影響較大,它主張「天理是至善的,人慾是萬惡的」,存天理,必然滅人慾,對人們的思想有所鉗制。看來,一個時代的服飾特點和當時的社會文化存在十分密切的關係。
宋朝曾三令五申禁止胡服傳入,但是,實際上胡服在中原有增無減;到了南宋,胡服流傳更廣。可見,服飾文化是個相當複雜的社會現象,它涉及到人類學、歷史學、心理學、生理學、藝術等諸多因素,不是簡單的官方命令所能左右的。

第一節 官服

宋代君臣對服飾的華麗有所顧忌,他們認為用珍奇的禽獸羽毛來美化自己,有傷自然,違背仁政。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郭天信提出廢除翡翠(指一種鳥的藍色、綠色羽毛)裝飾。徽宗說:「先王之政,仁及草木禽獸,今取其羽毛,用於不急,傷生害性,非先王惠養萬物之意,宜令有司立法禁之。」(《宋史·輿服志五》)南宋淳熙年間(公元1174—1189年),朱熹建議制定祭祀、冠婚之服,「凡士大夫家祭祀、冠婚,則具盛服。有官者幞頭、帶、靴、笏,進士則幞頭、襕衫、帶,處士則幞頭、皂衫、帶,無官者通用帽子、衫、帶」(《宋史·輿服五》)。這種服飾設計方案,竭力趨向質樸,比較符合理學「革盡人慾,復明天理」的宗旨。
皇太子服飾有袞冕、遠遊冠、朱明衣、常服。袞冕是祭祀時的禮服。冕,青羅表,緋羅紅綾里,飾金銀鈒〔sa卅〕花,前後白珠九旒,二纊貫水晶珠。袞服,青羅衣,綉有山、龍等圖形,紅羅裳綉藻、粉米等圖形。遠遊冠為受冊、謁廟時的首服,有18梁,青羅表,飾金銀鈒花。朱明衣與遠遊冠配套而用,它是用紅花金條紗製成的,里為紅紗九_九_藏_書。常服為皂紗折上巾,紫公服,配犀金玉帶。不難看出,皇太子服飾是「准皇帝」的衣著。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皇帝是世襲制,皇太子服飾特點(特有的質料,特有的圖案,特有的款式)反映了這種特殊關係。
宋代諸臣服飾,名目繁雜。
宋代皇帝服飾有大裘冕、袞服、通天冠、絳沙袍、履袍、衫袍、窄袍、御閱服。大裘冕是祭祀昊天上帝時的禮服。大裘,用黑羔皮製成,領袖用黑繒。冕,無旒,前圓後方,前低后高,玄表朱里,以繒製成。袞服是祭祀宗廟、朝太清宮、受冊尊號、元日受朝、冊皇太子時的衣著。袞服為青色,綉有日、月、星辰、山、龍、雉、虎蜼〔wei偉,一種長尾猿〕七種圖形,紅裙綉有藻、火、粉米、黼、黻五種圖形。冕有十二旒,二纊,並貫珍珠,冕版用龍鱗錦表。通天冠是大祭祀、大朝會、大冊命、親耕籍田時的首服。宋代通天冠與唐代的有所不同,它是用遼東產的北珠鑲嵌。雖說也是24梁,加金博山,但它是用金或玳瑁製成蟬形嵌在冠上。冠高、寬均為一尺,青表朱里。與通天冠相配的絳紗袍,用雲龍紅金條紗製成,紅色袍里,黑色袖口。履袍是大禮完畢還宮、乘大輦時的便裝,以絳羅製成,因著履,故稱履袍。如穿靴,則稱靴袍。履、靴都用黑皮。衫袍是大宴時的衣著,有赭https://read•99csw•com黃、淡黃、紅色等色。窄袍用於平時理政時。御閱服是皇帝的戎服,為騎馬閱兵時的著裝。綜上可知,皇帝在不同場合著裝不同,祭祀時要求莊重,理朝時要求神聖,巡視時要求便捷,閱兵時要求威武,無一不體現至高無上的權威。
宋初,諸臣祭服為袞冕。其中的九旒冕套裝為:塗金銀花額,犀、玳瑁簪導,青羅衣綉山、龍、雉、火、虎蜼五種圖形,緋羅裳綉藻、粉米、黼、黻四種圖形,緋羅靴或履。這是親王、中書門下的衣著。七旒冕套裝為:犀角簪導,衣繪虎蜼、藻、粉米,裳繪黼、黻。這是九卿的衣著。五旒冕套裝為:青羅衣裳,無花紋,銅裝佩劍。這是四品官、五品官獻官時的衣著。朱羅裳是六品官以下的著裝。冕旒越多、圖案越繁,官位越高。
幞頭也是宋代官吏的首服。上自皇帝,下至普通官員,在朝會、處理公務時,要穿禮服,戴幞頭。這種幞頭多用藤或草編織巾里,外面用紗,塗漆。它與唐代幞頭相比,有所改進,以直腳為多。起初,兩腳左右平直展開,後來,兩腳伸展加長。有的簪以金、銀、羅、絹的花卉。官吏也戴頭巾。依款式而論,有圓頂巾、方頂巾、琴頂巾等;依質料而論,有紗巾、綢巾等;依人名命名而論,有東坡巾、程子巾、山谷巾等。東坡巾原為宋代文豪蘇東坡所https://read.99csw.com戴。它有四牆,牆外有重牆,比內牆稍窄些,前後左右各以角相向,戴時則有角,處在兩眉間。有人曾這樣描寫:「麻衣紙扇趿〔ta它〕兩屐,頭戴一幅東坡巾。」(楊基《贈許白雲》)這是個典型的宋代文人的形象。
百官禮服有鷩冕、毳冕、絺冕、玄冕。鷩冕是宰相的衣著,冕有八旒(每旒八玉),三彩,青纊。衣為青黑羅製成,綉有華蟲、火等,裳為纁表羅里,綉有藻、粉圖形。毳冕是六部侍郎的衣著。冕有六玉,三彩。衣繪虎蜼、藻、粉米圖形,裳綉黼、黻。絺冕是光祿卿、監察御史、讀冊官、舉冊官的衣著。冕有四玉,二彩。衣繪粉米圖形,裳綉黼、黻。玄冕是光祿丞、奉禮郎的衣著。冕無旒,無佩綬。衣純黑,無紋,裳刺黼。可見,旒、玉多寡,標志著官位的高低。

東坡巾
宋代官吏佩「帶」,以質地不同區分職位高低。皇帝、皇太子佩玉帶,大臣佩金帶,還有銀、犀、銅、鐵之類,各有等差。有時,皇帝把玉帶賞賜臣下。神宗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熙河路告捷,宰相王安石率群臣到紫宸殿祝賀,神宗皇帝解https://read•99csw•com下白玉帶賞賜。熙寧八年,岐王顥、嘉王頵〔yun氳〕獲得方團玉帶。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神宗下詔:三師(太師、太傅、太保,正一品)、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宰相、觀文殿大學士等,佩金球文方團帶,佩魚。所謂佩魚,就是按品級不同分別佩帶金、銀製成的魚,作為飾物。宋代規定,著紫衣者(高級官吏)帶金魚,著緋衣者(中級官吏)帶銀魚,都系在帶上而垂於后。京朝官、幕職州縣官賜緋紫衣者,也佩帶。親王武官、內職將校都不佩。
百官服色也有變化。宋初規定,三品以上服紫色,五品以上服硃色,七品以上服綠色,九品以上服青色。元豐年間有所改變:四品以上服紫色,六品以上服緋色,九品以上服綠色。服色趨於簡化,四種變成三種。

通天冠(《歷代帝王畫像》)

宋代幞頭
帝王百官穿著形制繁雜的朝服,披披掛掛,冬天尚可,夏日悶熱。據說,宋代有一個丞相在盛夏穿朝服上朝,差點悶死在朝廷大殿里。因發生此事,宋代一度規定,容許百官在盛夏不|穿朝服朝見。宋代士大夫主要著深衣、紫衫、涼衫、帽衫、襴衫。襴衫多以白細布製成,圓領大袖,下裳腰間有襞〔bi畢〕積。進士、國子生、州縣生多著此服。https://read•99csw•com
服飾是「無聲語言」的一部分。它通過使用可見的但又沒有言語的象徵來傳播信息。因而,古人在冕冠上作了許多文章。宋代吏冠中的進賢冠、貂蟬冠、獬豸冠都各有獨特的內涵。進賢冠用漆布製成,冠額上有鏤金塗銀的額花。冠後有「納言」(幘巾),以示忠正。羅制冠纓,垂於頷下打結。用玳瑁(或犀角)製成簪導橫貫冠中,通過髮髻起牢固作用。冠梁銀地塗金。這是二品以上高官朝會的首服。貂蟬冠也叫籠巾,用藤絲織成,表面塗漆,正方形,左右用細藤絲編成兩片蟬翼。冠的前部有銀花,上部綴玳瑁蟬,左右各有三隻小蟬,銜玉鼻,左插貂尾。據說,貂象徵「內勁而外溫」,蟬象徵「居高食潔」。這是中書門下的首服。獬豸冠,即法冠,冠上塗碧粉,梁數依品級而定。獬豸,取其「能觸邪佞」之意。這是御史大夫、中丞的首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