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七章 遼金元服飾 第一節 遼代官服

第七章 遼金元服飾

遼、金、元歷經420餘年,這三個朝代由三個不同的少數民族執政,他們同漢族存在著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服飾上互相影響。如果說唐宋服制基本上是單一的(漢族服飾占絕對優勢),那麼遼、金、元服飾則是多種并行的。
地處我國北方的契丹族,唐末開始強盛起來。五代時,得後晉北方十六州,地跨長城內外。公元947年稱遼,遼代服制是契丹服與漢服并行。
金原為女真族(滿族祖先),曾附屬遼200餘年。金代服飾大體保持著女真族形制,又繼承了遼代樣式,得宋北部領土后,又吸收宋制風格,因此具有女真、契丹、漢族三合一的綜合特徵。
元代的蒙古族,原是中國北部一個部落集團,後來攻滅西遼、西夏、金、大理,並在吐蕃建立行政機構,公元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元代國土空前遼闊,各地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生活習慣、宗教信仰差異很大,各民族的服飾都有自己的特點。同時,由於各地經濟、文化的不斷交流,服飾也相互影響。
元代是我國手工棉紡織技術大發展的時代。棉花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唐代時,棉花從北路傳到新疆,從南路傳到兩廣、福建,後來又傳入長江中下游。到元代,種棉花已較普遍。棉花的種植為棉紡手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而棉花紡織技術的提高又促進了棉花的種植。黃道婆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棉紡織家,她生活在13世紀,幼時流落到海南島謀生,學會了黎族棉紡織技術,后返回故鄉烏泥涇(在今上海縣),向家鄉傳播紡織技術,傳授高超的提花技術,使織成的被、褥、帶、帨〔shui稅〕(佩巾)呈現出「折枝、團鳳、棋局、字樣」,光彩美麗。當時有千余戶依靠織「烏涇被」為生。這時有手搖兩軸軋擠棉籽的攪車,有竹身繩弦的四尺多長的彈弓,有同時可紡三錠的腳踏紡車。元代熊礀〔jian見〕谷的《木棉歌》描寫了當時江南農村家庭棉紡織手工業的情景:「尺鐵碾去瑤台雪,一弓彈破秋江雲,中虛外泛搓成索,晝夜踏車聲落落。」十三、十四世紀中國經濟生活的重大事情就是棉花種植的推廣和棉紡織技術的改進。它直接關係到當時服飾的發展。
元代蒙古族的服飾是很有特點的:聲勢浩大的質孫宴,可以說是元代服飾的大展覽;全國大量製造金光耀眼的金錦,令人目不暇接;婦女頭戴姑姑冠,別出心裁。

第一節 遼代官服

由於遼地處於北方,寒冷時間長,遼代君臣大都服貂裘。皇帝穿最名貴的銀貂裘,大臣穿紫黑貂裘,下屬穿沙狐裘等。契丹族以遊牧為主,祭山是大禮,服飾尤盛。大祀時,皇帝頭戴金冠,身著白綾袍,束紅帶,佩魚袋,帶犀玉刀,穿絡縫烏靴。小祀時,戴硬帽,著紅克(緙)絲龜紋袍。田獵時,戴幅巾,穿甲戎裝,以貂鼠或鵝項、鴨頭為捍腰。九*九*藏*書
皇太子謁廟還宮、元日、冬至、朔日入朝要戴遠遊冠、著絳紗袍。其冠三梁,加金附蟬九,首施珠翠,犀簪導。與宋代皇太子相比,朱明衣換成了絳紗袍,略趨簡樸。
皇后小祀時,戴紅帕,服絡縫紅袍,懸玉佩,穿絡縫烏靴。這與宋代后妃服飾比較起來,款式及花樣略顯簡便、單調。
遼太祖在北方稱帝時,以甲胄為read.99csw.com朝服。佔領後晉領土后,遼代統治者受漢族影響創立新的服制,契丹族官吏著本民族服裝,漢族官吏仍穿漢服。乾亨年間(公元979—983年)服制又有所變化:三品以上的契丹族官吏在舉行隆重典禮時也著漢服。日常官服分兩種:皇帝及漢族臣僚著漢服,皇后及契丹族臣僚穿契丹服。重熙元年(公元1032年)以後https://read.99csw.com,大禮都改著漢服。我們不難發現,遼代皇帝和宋代皇帝對待異族服飾的態度不大相同。宋代皇帝採取禁止胡服流傳的強硬做法,而遼代皇帝對漢服採取吸收寬容的態度,把它當作禮服。特別有趣的是,皇帝日常著漢服,皇后穿契丹服,呈現出和睦相處的良好氣氛。
皇帝本民族的袞冕服飾為:頭戴實里薛袞冠,身穿絡縫紅袍,佩犀玉帶,九*九*藏*書穿絡縫靴。禮服為紫皂幅巾,紫窄袍,玉束帶,或衣紅襖。常服是綠花窄袍。皇帝又著漢服的袞冕:冕為金飾,垂珠十二旒,黈纊充耳,玉簪導。玄衣,纁裳。衣有日、月、星、龍等八種圖案,裳有藻、粉米等四種圖形。大帶,舄加金飾。這是祭祀宗廟、遣將出征、納后時的衣著。這種袞服與宋代袞服比較,衣多一種圖形,裳少一種圖形,圖案大同小異。
遼代臣九_九_藏_書僚戴氈冠,飾金花,加珠玉翠毛,額后垂金花。有的戴紗冠,制如烏紗帽,無檐,不掩雙耳。額前綴金花,上結紫帶。有的著紫窄袍,系帶,用金玉、水晶、靛石綴飾,稱為「盤紫」。高齡老臣,可服錦袍、金帶。三品官以上戴的進賢冠,三梁,加寶飾;五品官以上,其冠二梁,加金飾;九品官以上,其冠一梁,無飾。臣僚通常著窄袍、錦袍,一般左衽,圓領,窄袖,顏色偏灰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