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一章 史前時期 第三節 半坡、姜寨等原始聚落遺址

第一章 史前時期

第三節 半坡、姜寨等原始聚落遺址

我國的早期村落,由於年代久遠,都已湮沒于地下。1954—1957年,我國首次對西安半坡遺址的大規模發掘,為了解我國距今6000年前的村落,啟開了一扇窗戶。
居住區中央為一空曠的廣場,面積約5000平方米,是集體活動的公共場所。靠廣場西邊,設兩處面積約50平方米的家畜圈欄。環廣場四周,分五個方位建造房屋五組約100座。每組房屋約20座,以大型房屋為主體,周圍環繞中、小型房屋,每座房屋的門都開向中央廣場。大房屋平面呈方形,面積近百平方米,最大的一座達124平方米,室內設灶坑、灶台,置有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這種大房屋除作為居舍外,可能還是當時的議事中心。中型房屋平面亦呈方形,面積一般在20—40平方米,室內亦有灶坑及日常生產、生活用具。小房屋數量最多,平面有圓形、方形兩種,面積約15平方米,同樣設有灶坑,放置著生產、生活用具。中、小型房屋都是當時的居舍。儲藏食物、用具的窖穴大都在房九_九_藏_書屋附近。
南方地區的自然環境與黃河流域以及北方地區不同,其村落的布局形式可能也不相同,但迄今尚未揭露出完整的原始村落址。1972年,河南淅川縣下王崗長屋的發現,為了解長江水系、距今約5500年前後的村落形式,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信息。
西安東郊的半坡村落址,面積約30000平方米,已發掘了約10000平方米。村落由一條深五至六米、寬六至八米的大防衛溝環繞,房子和大部分的窖穴、家畜圈欄以及小孩瓮棺葬群集中地分佈在村落中心,並以一條小溝區分為兩片,每片里有一座大房子和若干座小房子。大防衛溝以外的村北是公共墓地,燒制陶器的窯場則在村子東頭。
與大地灣大型殿堂式建築的年代相當,但規模更大的建築址,於1994年在甘肅省西峰市南佐疙瘩渠遺址發現。疙瘩渠大型房址為西北—東南向的長條形,南北長35米、東西寬約18米,室內面積約630平方米。南邊為敞開式。牆體為平地板夾夯築,https://read.99csw.com板寬約0.35米,長2.3米,殘高2.6—2.8米,牆體內外壁均燒烤,東牆與西牆頂端均為人工轉角抹光。室內經墊土夯築,高於室外地面。室外北、東、西三面牆基下修有散水面。此外,還發現有四座房址圍繞這座大型房屋分佈。這是目前發現的規模最大、年代最早的板築牆體的房屋建築,體現了早在距今5000年前仰韶文化所具有的建築技能。
居住區位於中部,呈橢圓形,面積約26000平方米。東、北、南三面挖設大壕溝環繞,作為對外的防禦設施,西南部則以臨河作為天然屏障。壕溝內側,每隔一定距離設一小房子作為哨所,以瞭望村外情況。居住區的正門通道在西南部,那裡緊靠臨河。臨河是當時居民日常生活的水源,製作陶器的作坊和燒制陶器的窯場也設在河旁。
姜寨村落址的再現,為研究黃河流域、距今6500年前後的村落形式及其體現的社會組織結構,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研究者推測,村落中以大房屋為主體的一read.99csw.com組房屋,其居民可能是當時社會最基層的生產、生活單位,而五個這樣的社會基層單位組合成這個村落集體。姜寨村落址的總體布局,充分體現了當時按組管理、眾心向一、共同勞作、平等分配的原始大農業的生活場面。這種村落形式,在距今6000年前後,可能散佈於黃河流域。
下王崗長屋的平面結構,已具有相當先進的房屋設計原理,體現了一種較為進步的社會組織結構。研究者推測,這棟長屋的居民是當時的一個社會活動集體,可能就是一個大家族成員的居所;而各個單元則是一個獨立的生活單位,可能就是大家族下各個家庭成員的居舍。
半坡村落址沒有全部發掘,但它的發現為日後發掘完整的姜寨村落址,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1983年,甘肅秦安大地灣發現一座屬仰韶文化晚期的大型殿堂式建築。該建築址坐北朝南,有主室以及左、右、后三室組成,前面設附屬建築和寬闊的場地。主室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16米,進深約八米,室內面積約131平方米,九*九*藏*書朝南設三個門,正門設在正中間,並設有內門道和外門篷,其左右兩側各開一旁門。值得注意的是,主室的地面是採用料礓石燒制的人造輕骨料與膠凝材料鋪設的,經檢測,其地面還相當於現今100號砂漿水泥地面的強度。整個建築面積約420平方米,左右對稱、主次分明,形成一個規模宏偉、結構複雜的建築群體。它不僅體現了距今5000年前具有的令人驚嘆的設計工藝成就,而且體現了當時的社會組織機構已達到了空前發展的地步。
下王崗長屋為地面建築,座落在淅川縣城西南35公里的低崗上,東、南、北三面丹江環繞。長屋大體呈東北—西南向排列,寬約八米,長約84米,有房29間,另在長屋東端向南拐出三間。整個建築分作20個單元。每個單元都設一個戶外門道,室內布局可分為四種:第一種是一個門廳、一個內間,第二種是一個門廳、兩個內間,第三種是一個門廳、一個外間、一個內間,第四種是一個門廳、一個外間、兩個內間。每個單元房的室內面積約15—39平方米不九_九_藏_書等,灶都設在內間。長屋的大門都面向東南,東端向南拐出的三間房屋的大門面向西南,門寬約56—125厘米,有的還設有門檻。屋牆以木柱架荊笆建成,壁面用草拌泥抹平。室內居住面墊上土,並鋪設竹片編物。地面和牆都經火燒烤,比較堅硬。長屋前後有用紅燒土鋪成的硬面,作為活動場所。
公共墓地位於大壕溝以東,由北而南發現了三塊。墓地中埋的都是成年人,而嬰兒大都裝入大型陶器中埋于房舍附近。三塊墓地共埋入170多人,這些人數與村落的規模是不相適應的,因此,可能另有其他幾塊墓地已遭破壞。
姜寨村落址位於半坡村落址東北15公里,臨潼縣城北約一公里的臨河東岸上,南依驪山北麓,遺址總面積約50000平方米。1972—1979年,歷經八年11次發掘,揭露17000多平方米,在遺址的最下層,發現了一個保存基本完好、距今約6600—6400年的原始村落址。這一村落址是經過前後多次增建、擴建,最後形成的村落址,分為居住區、公共墓地、窯場等三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