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一章 史前時期 第八節 距今四千年前的幾處城址

第一章 史前時期

第八節 距今四千年前的幾處城址

距今4000年前的城址,是近年來最為引人注目的發現。目前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及長江中游地區已發現了20多座。這些城址的發現對於探索我國城市的起源、國家與文明的起源,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平糧台城址內已發現10多處長方形排房建築址,這些房屋有的是平地起建,有的為高台建築,普遍使用土坯作為建築材料。其中位於城內東部偏南的一處排房為平地起建,東西長12.5米,南北寬4.34米,土坯牆寬0.34米,分作左、中、右三室,三室各有一向南開的門,門寬0.7米,南北屋牆外設有散水坡。城內出土的遺物大多為陶器,引人注目的是,在一個灰坑內發現了一塊銅渣,表明當時已初步掌握了冶銅技術。
平糧台城址是目前所知保存較好的一座,位於淮陽縣東南四公里的大朱庄西南,面積約50000平方米,高出附近地面約三至五米,其年代早至距今4300年。1979—1980年的兩次鑽探、發掘表明,該城址平面呈正方形,長寬各185米,城內面積約34000平方米。城牆系採用小板築堆築,即先在城牆的內側夯築一高1.3米,寬0.8—0.85米的小板築土牆作為城牆的內壁,然後在其外側堆土夯實,逐層加高到超過小板築牆的高度,再堆築出城牆的上部。城牆殘高三米多,頂部寬約8—10米,底部寬約13米。已發現南北兩門,均位於南、北城牆的中部。其中南門設有東、西門衛房,門衛房依城牆用土坯壘砌,房門相對。門衛房南北長4.2—4.4米,東西寬3.1—3.3米。東西門衛房之間為城門通道,寬約二米。在門道之下設有排水系統,即在門道下挖一條北高南低、上寬下窄的溝渠,溝渠上口寬及深各約74厘米,溝渠內鋪三條陶質排水管道,溝底read•99csw.com鋪一條,其上並列鋪兩條,管道周圍以料礓石和土填實,其上再鋪上作為門道路面。發現的排水管道殘長約5米多,是多節套接而成,每節長0.35—0.45米不等,近直筒形,一端稍細、徑為0.23—0.26米,另一端較粗、徑為0.27—0.32米,每節管道小口朝南,套入另一節管道的大口內,如此節節套扣。這是我國發現年代最早的城市排水系統。
魯西南這兩組城址已形成了小城依附大城分佈的格局。
城子崖城址最早發現於1928年。1990年的發掘表明,城子崖城址實際上是三座,分別建於周代及其以前的三個時期。其中最早的一座屬龍山文化時期,面積最大,平面近方形,東西寬430餘米,南北最長約530米,佔地約20萬平方米。城牆部分已被破壞,但四面城牆牆基尚完整地保存於地下。東、南、西三面城牆較為規整,北面城牆彎曲並向北外凸。殘存的城牆距地表2.5—5米,殘寬8—13米。城子崖城址比邊線王城址和平糧台城址大三四倍,比王城崗城址大20倍,它的性質可能已超越了主要作為防禦作用的城堡的範疇。
孟庄城址是黃河中游地區發現的面積最大的距今4000年前的城址。它位於輝縣孟庄鎮東部坡地上,北依太行山,南臨黃河故道,1992年發現。城址平面呈正方形,城牆長寬均約400米,總面積16萬平方米。除西城牆外,其餘三面城牆保存較好,由主城牆和兩側附加部分組成。主城牆頂寬5.5米,底寬8.5米,殘存高0.2—1.2米左右,部分地段高2米,系採用集束木棍層層夯築而成,夯層厚約8—15厘米。主城牆內外兩側的附加部分寬約10米,是後來的修復所致。城牆外側有一周護城河,河底距地九*九*藏*書表深5.7米。孟庄城址建於河南龍山文化中期,年代約距今4300年左右。
邊線王城址經過1984—1986年的三年發掘,發現該城址是由裡外兩座城組成,外圍的大城是在裏面的小城被破壞之後就地擴建而重新建造的。小城址位於大城址中部稍偏東南,平面為圓角方形,每邊長約100餘米,面積約10000多平方米,設有東、西、南、北四個城門道。大城址平面亦為圓角方形,每邊長約240餘米,城內面積約57000多平方米。在四邊城牆的中部各開一城門道,其中已發掘的西、北兩個城門的城牆缺口,寬度相同,約10米左右。城牆夯築而成,僅發現城牆基槽部分。城牆基槽的構築工程浩大,為斜坡溝狀,深約六至七米,口部寬約七至八米,最寬處約有10餘米,基槽逐層填土夯實,夯層厚約5—15厘米不等。在基槽夯層內還發現了埋置有人、狗、豬的骨骸和陶器的小墓坑,這是在築城時特意埋入的,可能與奠基習俗有關。
距今四五千年間,黃河中下游地區及長江中游地區出現的如此眾多的大小不一的城址,不僅表明當時的社會已有了高度的分化,而且還表明當時正處於一個大動蕩的時代。
北組五座,分別是茌平縣教場鋪、土尉、樂平鋪(卅里鋪)、尚庄和東阿縣王集。其中以教場鋪城址為中心。教場鋪城址平面呈長方形,東西約1100米,南北約300多米,面積近40萬平方米,城內也有東西對立的大小兩個台址。東台址長160米,寬100米,面積16000平方米,高六米。西台址長800米,寬160米,面積128000平方米。兩台址相距70米。其餘四座城址,有三座在教場鋪城址以東南北一線分佈,間距約三至四公里,距教場鋪城址三至六公里。尚庄城九-九-藏-書址則位於教場鋪城址以北偏西處,相距約19公里。這四座城址的面積約在30000—40000平方米之間。
在長江中游地區已發現的距今4000年前的城址有五座,它們分別是湖北天門市石家河、江陵縣陰湘城、荊州市馬家垸〔yuàn院〕、石首市走馬嶺及湖南澧縣城頭山。其中城頭山城址年代最早,約距今5000年;而石家河城址的面積最大,約130萬平方米。
距今4000年前的城址,最早發現於河南省,目前已在河南省發現五座。它們分別是登封王城崗、淮陽平糧台、偃城郝家台、輝縣孟庄、鄭州西山。此外,早年在安陽后崗也發現過一段夯土牆。
石家河城址位於天門縣石家河鎮北側,平面近方形,南北長約1200米,東西寬約1100米。西牆及南牆西段保存較好,牆底寬約50米,似為堆築而成,南北兩牆有較大的缺口,城外有60—100米寬的護城河,其外側還有一些可能是挖護城河土堆築起來的土台。城內有集中的居住區、墓地及宗教活動遺迹。其中在居住區發現有一米厚的土坯壘牆及密集的粗大柱洞,在宗教遺迹中除發現特殊的建築址外,還有幾千件陶塑動物和上百件人抱魚像。該城址建於屈家嶺文化繁榮期,距今4600年左右。
泰沂山地北側的四座城址分別是章丘縣龍山鎮城子崖,鄒平縣苑城鄉丁公,臨淄縣田旺和壽光縣孫家集邊線王。其分佈範圍東西約100公里,南北約40公里。城子崖距丁公直線距離約50公里,丁公距田旺、田旺距邊線王均不足40公里。它們的始建年代,前後相差不過三四百年。
丁公城址發現於1991年,平面略呈方形,城內南北長約350米,東西寬約310米,面積約10萬平方米。城牆寬約20米,殘高約1.5—2米。城牆外九-九-藏-書側有寬20餘米、深三米的巨型城壕,這是首次發現的距今4000年前的城壕。特別引人注意的是,在城牆邊一個灰坑內的陶片上,還發現了11個刻符,經研究,多數學者認為是不屬現行漢字系統的原始文字。
王城崗城址是最早發現並確認的距今4000多年的城址,位於登封縣告成鎮西約一公里的台地上,1977—1981年的發掘表明,它是由東、西並列的兩座城址組成。東城的城牆大部分已被河流沖毀,其中殘存的南牆西段長約30米、西牆南段長約65米,南牆與西牆垂直相交。東城的平面可能是正方形。西城與東城合用一城牆,東城的西牆就是西城的東牆。西城的南牆與西牆的基礎槽以及築牆夯土層尚存於地下,其中西城牆基礎槽口寬4.4米,底寬2.54米,深2.04米,夯層厚度約10—20厘米。南牆長82.4米,西牆長約92米,北牆的東段亦被河流沖毀,其西段殘長約29米。西城的西南城角與西北城角都接近90度,表明西城平面也是方形,其面積約10000平方米。在西城的南牆東部與東牆南端,有一約10米寬的缺口,這可能是西城的南門遺迹。從兩座城址的殘存情況分析,西城可能是在東城被毀之後建築的。
分佈於魯西南的八座城址,發現於1994年,分為南北兩組。南組三座,分別是陽谷縣景陽崗、皇姑冢和王莊。其中以景陽崗城址為中心。景陽崗城址平面近扁橢圓形,南北長1150米,東西寬230—400米不等,面積約35萬平方米,在地下水位以上的城牆高一至二米不等,其上壓著岳石文化和東周時期的城垣。城內有大小兩個夯土台址,大台址長520米,寬175米,面積約90000平方米,台高五至六米,分作幾層檯面。小台址在大台址東北15米,長1九-九-藏-書30米,寬60米,面積約8000平方米,兩座台址均是用生黃面沙土築成。皇姑冢城址位於景陽崗西南八公里,面積約60000平方米。王莊城址位於景陽崗東北10公里,面積約30000—40000平方米。
迄今在黃河下游的山東境內發現的龍山文化時期的城址已有13座,其中四座分佈在泰沂山地北側,八座分佈在魯西,一座位於魯西南。這些城址有的分佈密集,呈現出城址林立的局部圖景。
在王城崗城址內已發現有多處夯土建築遺迹,但都遭破壞,原貌不辨。此外還發現一些經夯築的圓形土坑,坑內填埋有成年人和兒童的骨架,少者兩具,多者七具,有的數坑相連一次填夯。這種現象可能與重要建築遺迹有關,屬奠基坑。王城崗城址的年代約早至距今4300年,該城址面積不大,其職能可能是作為防禦作用的城堡。
城頭山城址位於澧陽平原西部、澧縣縣城西北約20公里的東溪鄉南嶽村,1991年發掘確認其始建於屈家嶺文化早期。城址平面近圓形,直徑約325米,由護城河、夯土城牆、城門、城內夯土台址和道路等組成。護城河以人工河道和自然河道結合而成,現保存的西南至北門一段護城河,長460米,寬約35米,深約4米,至今仍河水盈岸。城垣夯築,寬約20米,頂部殘寬約7米,現存高度距護城河水面為5.7—6.3米。城門缺口四個,東西、南北相對應,在東門已清理出一條寬五米以上的卵石路通向城內。北門內有一圓形大堰,並通過北門水道與護城河相通。夯土台址發現於城中心偏西和偏南處,在城內還發現了制陶作坊區和墓葬區,已清理陶窯八座、各類墓葬近500座。另還在城中部偏西處清理出一段可能是貫穿城址東西兩門的主要幹道,道路寬二米,用紅燒土鋪築,道路兩旁設有水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