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章 秦漢及其以後時期 第七節 居延、敦煌、武威漢簡及武威漢墓

第三章 秦漢及其以後時期

第七節 居延、敦煌、武威漢簡及武威漢墓

通高34.5厘米。奔馬造型矯健精美,作昂首嘶鳴狀,三足騰空,右後蹄踏在飛鳥(這種鳥,經專家鑒定,認為是關隴地帶的一種小形猛禽一隼〔sǔn筍〕,飛速每小時達200多公里)背上。示意馬的行速超掠飛隼。以河西走馬的「對側步」奔行於天空中的姿態,實寓「天馬行空」之意。本應名「銅天馬」。它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已被列為中國旅遊的標誌。
墓室長19米,寬10米,高4.5米。包括甬道、前室附左右斗室、中室附右斗室、后室。前室、中室、后室,皆作盠〔lí黎〕頂,頂心正中方磚上彩繪蓮花藻井。
時隔40年之後,至1972年,甘肅考古隊沿著額濟納河流域,南起金塔縣雙城子,北至額濟納旗居延海進行考古調查,採集到簡牘和各種遺物達800餘枚(件)。1973—1974年,在居延甲渠候官等處的漢晉烽燧遺址進行發掘,面積4500平方米,新出簡牘1.9萬余枚,實物2300餘件。1976年採集木簡173枚,1982年又採集木簡20枚,統稱之為「居https://read.99csw.com延新簡」。
簡冊內容:包括詔書、律令、科別、品約、牒書、推辟書、爰書、劾狀、各類簿籍。還有《九九術》、歷譜、醫藥方和《蒼頡篇》、《急就篇》等殘簡。特別是發現長安至河西的20個驛置里程簡。從京兆長安途經右扶風、北地、定安、武威、張掖等郡。這對確定西漢長安至敦煌的交通路線,提供了新論據。
簡牘大多出於塢東側早期倉址上的廢棄物堆積中。經整理,絕大多數是木簡。
武威漢簡,磨嘴子六號墓的年代較早,屬西漢晚期,所出469支《儀禮》木簡,共計27298字。是迄今所出漢簡中保存最好的一批,對漢代經學與《儀禮》版本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懸泉置遺址,出土大量文物,為西漢時期西北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法制、中外交流、郵驛制度、屯戍情況等方面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銅軺〔yáo搖〕車一輛,長40.7厘米,作為銅車馬儀仗隊中的前導車。車輿方形,車上傘蓋作圓形,車輿兩https://read.99csw.com側的轓〔fān翻〕塗硃紅色。據《後漢書·輿服志》:「車朱兩轓」,為二千石官吏的乘輿。
在各種簿籍上,記錄了接待官員、使者往來的過程,支付食品、糧食、車馬、草料的數額和價值,以及刑徒和官奴婢名籍。
甲渠候官遺址,位於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南24公里,納林河之間的戈壁灘上,是漢代居延都尉西部甲渠候官的治所。
驛置道里簿,詳細記載了酒泉至敦煌的路線、驛置里程。懸泉置附近的亭置名稱等。
新出土的簡牘,絕大多數為木質,極少為竹簡。完整的簡牘,每枚長23厘米(合漢尺一尺),最長者達88.2厘米。其中,紀年上限始於西漢武帝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昭帝始元一至六年(公元前86—前81年),下限於西晉武帝(司馬炎)太康四年(公元283年)。
1990—1991年,敦煌懸泉置遺址(敦煌至安西之間),發掘出土漢代簡牘1500餘枚,紙、木等文物2650餘件。最引人注目的是西漢宣帝、元帝時期(公元前73—前33年)的https://read.99csw.com麻纖維紙。其中,有墨書文字的紙四件,證明早在西漢時期,紙已成為書寫材料,並在西北邊郡廣泛使用。出土文書有詔書、律令等多種,尤其是大量郵驛文書、簿籍簡牘,為研究西漢西北地區郵驛制度、中外交流等方面的珍貴資料。
在旱灘坡東漢初期一座墓中,出土醫藥簡牘。現存木簡78枚,木牘14枚。每一條目,列方名、病名、藥物名、劑量、製藥方法、服藥時間、針灸穴位、禁忌等。體例多是一病一方。保存藥方30多個。涉及內科、外科、婦科、五官科、針灸科。所列藥物100多種。其中見於《神農本草經》的69種,見於《名醫別錄》的11種。為研究漢代醫學,提供了重要資料。
早在1930—1931年,前西北科學考察團在今內蒙古額濟納河流域漢代烽燧遺址中首次發現10000餘枚簡牘,稱之為「居延漢簡」。
出土物:銅器171件、金器、漆器、陶器、銅印,共230多件,其中不少藝術珍品。
新舊居延漢簡,記錄了漢代居延地區屯戍情況及其興衰的歷史,也再現了九*九*藏*書漢代西北邊塞屯戍風貌和生活情景。它和敦煌漢簡一樣,同是研究漢代政治、軍事、法律、西北屯戍、中西交通等各個方面的第一手資料。
居延漢簡,是在居延烽燧遺址中出土和採集的簡牘〔dú讀〕。這些簡牘,是我國漢代張掖郡居延和肩水兩都尉的各種文書資料。
銅奔馬一件,俗稱「馬踏飛鳥」。長45厘米,
遺址大體可分五期:一期為西漢武帝至宣帝中期,建有塢、倉、廄。塢呈正方形,面積約2300平方米,土坯砌築。塢內有西、北兩組房址。二期西漢宣帝中期至哀帝時期,新建馬廄。三期西漢平帝至王莽末年,修築小馬廄。四期東漢光武至和帝時期,出土紀年簡。五期魏晉時期,留有烽燧遺址。
銅車馬儀仗隊,由銅馬38匹、銅牛一頭、銅車14輛(馬車13輛、牛車一輛)、手持矛、戟〔jǐ幾〕武士俑17件、奴婢俑28件組成。這是目前發現數量最多的東漢車馬儀仗銅俑。
除簡牘外,還有銅、漆、木、石、陶、骨、絲、紙、毛、皮、糧食等類。大量的大麥、小麥、青稞、穀子、糜子、豌豆、扁豆、黑豆、苜蓿、大https://read•99csw.com蒜、杏、桃核等。
我國西北地區的居延、敦煌、武威等地,都是古代中西交通要道。居延是漢代張掖郡居延都尉治所地,在今內蒙古嘎順湖(居延海)、額濟納河流域一帶。敦煌,位於河西走廊西端,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要站。武威,即漢代姑臧縣故地,為中原與西域之通道。這些地區以出土漢簡以及武威銅奔馬、銅車馬儀仗俑等珍品而著稱於世。
在一些奴俑背後和銅馬胸前,鑄刻銘文。奴俑中鑄「張氏奴」的八件,鑄「張氏婢」的四件。馬胸前有鑄「守張掖長張君」、「守左騎千人張掖長張君」字樣銘文。據此,推定墓主應為張掖長張君之墓。
敦煌漢簡,1907年在敦煌漢代烽燧遺址中發現漢簡705枚,1913年至1981年,先後六次,在敦煌、酒泉之間總計發現漢簡2190枚,時代約自西漢武帝末年至東漢桓帝時期。統稱之為「敦煌漢簡」。
雷台東漢墓,1969年發掘,是一座多室磚墓。夯築封土,殘高六米。墓道斜坡式,長20多米。在墓道壁面上塗硃紅綵帶。墓門門券上砌出照壁,照壁中部繪出門、柱、梁、枋和斗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