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章 秦漢及其以後時期 第九節 漢魏洛陽故城與靈台、永寧寺遺址

第三章 秦漢及其以後時期

第九節 漢魏洛陽故城與靈台、永寧寺遺址

刑徒墓地,發掘了522座墓。長方形豎穴土坑墓,長寬僅能容身,每坑埋一人,絕大多數是男性,女性只佔4%左右。有棺,有的遺骸上可看出骨折或病變痕迹。出土刑徒磚820餘塊,是用殘磚刻銘的。銘刻記錄了刑徒的部屬、獄所、名稱、刑名、姓名和死亡日期等項目。這些刑徒都屬於將作大匠的左校或右校管理。死後立專門登記的簿冊。銘磚中刻刑徒死亡日期的共有229塊。始自永元十五年(公元103年)四月三日,終於延光四年(公元125年)十月二十二日。這些刑徒絕大多數來自中原和長江中下游徵調到洛陽服役的勞動人民。生前過著奴隸般的生活,死後又如此凄慘。
城址大體作南北長方形。read.99csw.com經實測,西城牆殘長4290米,牆寬約20米。北牆全長約3700米,寬25—30米。東牆殘長3895米,寬約14米。南城牆因洛河北移被毀,其長度,以東、西垣的間距計算約2460米。城周長約合14公里。
靈台,是東漢觀察天象的專門機構。建於中元元年(公元56年),北魏時廢棄。遺址位於城南平昌門外,東西220米,南北200米。經發掘,東西兩側有牆基,遺址中心是一座方形夯土台基。底部長寬各50米。台基上下兩層平台。下層平台環建迴廊,上層平台每面各有五間建築。上、下層坡道相通。中心台頂平面略呈橢圓形,南北11.7米,東西8.5九-九-藏-書米。是當時觀察天象之所。東漢著名天文學家張衡曾任靈台台丞(即天文台長),並在這裏設計製造地動儀,寫出《靈憲》等天文著作。靈台是迄今我國最早的一座天文觀測台遺址。
大城內的中北部,探出北魏宮城,南北長1398米,東西寬660米。呈南北長的矩形。南牆開一門,西牆二門,東牆一門。南門即宮城正門。門洞闕口寬46米。大城內街道,東西橫街四條,南北縱街四條。其中,貫通宮城正南門(閶闔〔chāng hé昌何〕門)至建春門的橫街,全長2510米,寬35—51米,是橫穿宮城的主幹大道。還有北從宮城南門起,向南直通宣陽門的銅駝街,是全城的南北中軸線https://read.99csw.com。殘長1650米,寬40—42米。街道兩側有大面積夯土台基。應是《洛陽伽藍記》中的司徒府、大尉府、太廟等遺迹。
漢魏洛陽故城,在今洛陽市東約15公里處。為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都城遺址。1954年開始調查,1962年以來,勘探與發掘。
洛陽城西北角,曹魏時增築金墉城。經勘察,此城由南北毗連的三座小城組成。設門道相通。平面呈「目」字形,南北長1048米,東西約255米。城牆寬12—13米,城門八座。北城:西牆、南牆各一門。中城:西牆二門。南城:四面各一門,均為一個門洞。該城北依邙山,據地勢制高點,可俯瞰洛陽全城。實際上是座軍事性城堡。
永寧九*九*藏*書寺,建於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是洛陽城中最大的一座寺院。寺址位於宮城南門——閶闔門基址西南約一公里處。平面呈長方形。四周夯築圍牆。周長1040米。中心為方形塔基。《洛陽伽藍記》:永寧寺「中有九層浮圖一所,架木為之,舉高九十丈,有剎復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西晉一尺合今24.2厘米)。去京師百里已遙見之。」
太學,創建於東漢建武五年(公元29年),是我國最早的大學。遺址位於城南辟雍的東北。分為東、西兩部分。西部是一組長方形夯土建築群,東西104米,南北90米。東部為一組密集成排的夯築房基,南北220米,東西150米。四周夯築圍牆。東漢靈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九九藏書)立石經于太學,通稱「熹平石經」。魏齊王正始二年(公元241年)又新立石經,通稱「正始石經」。這是儒家經典正本。宋代以來,時有石經殘石出土,近年來又有新的發現。
今塔基殘高約八米,平面呈方形,分三層而上,底層夯基東西101米,南北98米。中層夯基東西、南北各長50米。頂層台基系用土坯壘砌,面積約10米見方,其間留有木塔柱洞殘跡。台基表面有殘佛像頭等遺物。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寺塔毀於大火。
城垣的西、北、東三面,共探出城門10座,西垣五座,北垣二座,東垣三座。據文獻記載,漢魏晉時有12座城門,北魏時有13座城門。
城南的重要遺迹有刑徒墓、靈台、太學和城內的永寧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