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章 鳴器——漢化佛教的報時器與唄器系統 第二節 夜半鐘聲

第二章 鳴器——漢化佛教的報時器與唄器系統

第二節 夜半鐘聲

小鍾主要為傳呼所用,除飯鍾外,不一定每天按一定時刻擊鳴。大鍾卻是要每天定時擊鳴的。一般是在一早一晚。近現代的寺院中,早晚鳴鐘是和擊鼓合在一起的。清晨先鳴鐘后擊鼓,傍晚先擊鼓后鳴鐘,是為「暮鼓晨鐘」。按,「暮鼓晨鐘」現在已經成為成語,形容發人深省。看來其效果的確很大,詩僧曼殊上人有句:「況是異鄉兼日暮,疏鍾紅葉墜相思。」
另有一種「半夜鍾」,繫於後半夜時鳴擊,又稱「幽冥鍾」,是為了救拔地獄亡靈而夜作。這是根據《增一阿含經》中所說,若打鐘時,願一切惡道諸苦並皆停止;若聞鐘聲,兼說佛咒,得除500億劫生死重罪。《續高僧傳》卷三十載有一則著名的「釋智興夜半鳴鐘感應緣」故事,說的是:隋朝大業年間,禪定寺僧人智興自願按照上述經典的教導,堅持寒天露手夜半鳴鐘,發聲響徹地獄,許多受苦者同時解脫。此外,還有梁武帝和南唐先主感應地獄中事而造鍾息苦的故事等。可見,鳴鐘,特別是夜半鳴幽冥鍾,是和救拔地獄中的苦難相聯繫的。這就讓我們想起生活在盛唐到中唐之間的詩人張繼那一首著名的《楓橋夜泊》來:
大鍾一般懸于鐘樓內。個體較大,大致說來,起碼也得有一米五左右高,直徑約為高度的一半。銅鑄https://read.99csw.com、鐵鑄的都有,以銅鑄的為多,重的常在萬斤以上。典型的如:現存北京覺生寺(俗稱「大鍾寺」)的「永樂大鍾」,是一口高6.75米,外直徑3.30米,重達46.5噸左右的大銅鐘。山西五台山顯通寺的一口自銘為「幽冥鍾」的大銅鐘,重量是9999.5斤。還有,五台山望海寺的大鐵鍾一口,可稱鐵鍾的代表作。這三口鍾都是明代所鑄。
鍾是中國的傳統打擊樂器。中國鍾的特點是,從鍾外用木椎等撞擊,鍾本身不怎麼動;而不像大部分的西方鍾那樣,鍾內有長長的鍾舌,拉動鍾和舌,這二者在晃動中接觸發聲。
小鍾是不懸挂在鐘樓內而置於別處的鍾的統稱。在佛寺中,懸挂在鐘樓上的鍾最大,相對於大鍾來說,掛在別處的鍾都小,故統稱小鍾;它們大致只有大鍾的一半大,故稱「半鍾」。常見的是懸挂在大雄寶殿內的,一般在左側,即東側。也有在東西兩側各懸一鍾的,一個大些,一個小些。它常用來擊鳴報知法會等佛事將要開始,所以也稱「行事鍾」。此外還有兩種小鍾。一種是懸挂在方丈門外的,禪宗寺院所用,由侍者擊鳴,傳呼學人單獨入內參學。現在已經少見了。它特稱「喚鍾」。另一種是懸挂在庫檐下的九-九-藏-書小鍾,在招呼僧人用飯時擊鳴,所以又叫「飯鍾」。由於唐代的王播寫過前後兩首「飯後鐘」的詩,因而使得飯鍾的名聲大振,有些隨喜者進入寺院就尋覓飯鍾,實際上,近代以下的寺院中,用來召喚僧人用齋飯的是長長的魚身形的木魚;在現當代的寺院中,就連這種木魚也成了擺設,大家都有手錶,按時作業了。行事鍾和飯鍾也可統稱為喚鍾,因為它們都是喚人用的。又,行事鍾中,懸挂于佛殿內的特稱殿鍾,僧堂內的特稱僧堂鍾,法堂內的特稱法堂鍾,均為按其所在地點稱呼。
南亞次大陸早期佛教寺院中,為集合僧眾而使用的一種響器,據說是木製的,用一根木棍敲擊。它的梵文名稱叫ghanta,意譯為「打木」,還是接近原意的。音譯有「犍〔jian 煎〕椎」「犍稚」「犍遲」「犍地」「犍槌」等。打擊犍椎以集眾,梵文叫pita-ghant ika,音譯「臂吒犍槌」,pita也意譯為「打」,合起來就是「打犍槌」。如《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四所載,當七月十五日「受歲日」(南亞次大陸僧人修滿90天的夏安居而增長法臘一歲的那一天,漢化佛教亦遵行之)清晨,釋迦牟尼佛示告阿難,叫他在露地上快打犍槌,召集大眾。這是一個例子。佛教經由西九九藏書域等地入中國,一路上就手接收了一些打擊樂器和響器,再加上中國固有的鐘鼓等等,豐富了自己的法器。可是梵文的ghanta只有這一個詞兒,於是,在佛經的意譯譯文中,把它譯成鍾、鼓、鐃、鈴等器物的都有。這就反映出,漢化佛教的法器相當齊全,而且大部分是自己置備的。以下我們介紹「鍾」。
經過不斷的發展,近現代漢化佛教寺院中的鍾,基本上定型為大鍾和小鍾兩種。
大鍾有幾個別名:一名「梵鍾」,取其為清凈梵剎之鍾的意思;一名「洪鐘」,乃是中國古代對「聲振而遠」的大鍾的一種美稱,其使用範圍不限於佛寺之鍾;又稱「釣鍾」,稱「撞鐘」,則用其釣(通「吊」,懸挂)起在鍾架之上及撞擊之義;還有一名是「鯨鍾」,可就有典故了:據北宋釋善卿所編的《祖庭事苑》卷四引《物類相感志》(此書托為蘇軾所撰)說,海邊有一種野獸,名叫「蒲牢」,常在岸邊找食吃。它很怕鯨,鯨從水裡往空中一蹦,蒲牢遠遠看見,就嚇得直叫,叫聲好似鐘聲。於是,人們就把蒲牢的形象鑄在鍾上,把撞鐘的棰做成魚形以象徵鯨。在這則故事里,鯨本來是沒有叫的,可是人們卻把由它引起的叫聲稱為「鯨音」,大鍾也就別名「鯨鍾」了。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九*九*藏*書
大鍾懸挂在鐘樓里。在宋代以下的寺院中,殿堂的安排逐漸定型為:在山門和天王殿之間為一個小院,院中左立鐘樓,右立鼓樓。也就是說,如按面南背北方向,則東鍾西鼓。鐘樓又名鍾堂、鍾台、釣鍾堂。可是,在唐末五代,寺院中還沒有鼓樓,和鐘樓對立的是經樓,那是存放佛經的地方。據晚唐段成式所著《酉〔you 友〕陽雜俎〔zu祖〕》的「寺塔記上」內「平康坊菩薩寺」一條中說:「寺之制度,鐘樓在東。唯此寺緣李右座林甫宅在東,故建鐘樓于西。」敦煌壁畫中所見,第91窟南壁盛唐《觀無量壽經》變相畫中的寺院,左經樓右鐘樓;第85窟北壁晚唐《藥師經》變相畫中的寺院,則左鐘樓右經樓。
此詩中至少有兩點常被一般讀者忽略。一點是:「寒山寺」究竟是不是寺名專稱?已經有許多文獻證明,並有一些論文指出——筆者所見,最新的一篇是連曉鳴、周琦二君所寫的《試論寒山子的生活年代》,載於《東南文化》1994年第2期,請參看。總之,「寒山寺」在張繼寫詩的時候還沒有這個寺名專稱。「寒山」泛指秋天清冷的山色九九藏書,唐人詩中屢見,如王維詩中今見五次,李白詩中出現六次,杜甫八次,都是這種用法。再一點是:「夜半鐘聲」有沒有?如果有,它為何鳴鐘?北宋歐陽修曾經提出「三更不是撞鐘時」的問題,已經有許多人解答了,說是有。但是,為何夜半鳴鐘呢?准我們以上所述,鳴的就是幽冥鍾。詩中意境,看來極為凄涼:月亮落下去了,顯現出的是黎明前的黑暗;向來被中國人認為不吉利的烏鴉叫起來,滿天秋霜,清冷異常;江岸邊長滿紅色霜葉的楓樹在朦朧夜色中顯得更黑,加深了周圍環境的黑暗色彩;只有那為了在夜間聚攏魚群而點燃的星星漁火,還使人覺得在明暗的對比中有些人間氣息;遊子愁緒萬千,正在打瞌睡;這時,舊國古城外,蒼鬱的山色背景中,寺院里沉鬱悲涼的鐘聲遠遠地傳到客船上來;這時,詩人想到的是什麼?料想他不會不想到幽冥和陰陽兩界,他怎能不想到故去的親朋!他亦會想到自己的茫茫前路。勾起這千思萬緒的,就是那夜半鐘聲!
寺院朝暮鳴鐘以108下為準,象徵破除「百八煩惱」,故稱為「百八鍾」。一般由專門負責這項工作的僧人(稱為「鐘頭」)來作。據《百丈清規》所述,其鳴擊手法是:引持鍾杵宜緩,擊鐘揚聲宜長;分三通,各36杵,起止三杵稍緊。這三通又名「三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