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章 泰國的鄭王大帝

第三章 泰國的鄭王大帝

1782年4月6日,鄭信死於一場內亂,終年48歲。繼吞武里王朝而起的是今日泰國的曼谷王朝。
新王朝建立之初,面臨著十分嚴峻的形勢;國家四分五裂,群雄割據;經濟凋敝,民不聊生;緬甸的威脅仍存在。因此鄭信登上王位后花了很大的力氣來做統一國家、鞏固政權的工作。他在位雖僅14年,但卻為國家做了很多的工作。
削平地方割據勢力,實現暹羅的統一。當時較大的割據勢力有這麼幾支:北部彭世洛府的鑾(Ruang)太守和統治難府、帕府的僧王;南部六坤城的「穆錫卡王」;東部披邁城,原暹王之子也在那裡割據稱霸。分裂割據不利於人民的生活和商業貿易的發展,因此恢復國家統一,就成為人民的迫切願望。鄭信順應民心,先解決了彭世洛府鑾太守這股最大的割據勢力,起到了殺一儆百的威懾作用。爾後,分兵兩路指向東部的披邁城,並很快消滅了原暹王子的勢力。他組織了5000人由陸路南征六坤,自己率水軍前去助陣。雖然經過一番波折,但最終還是降服了那裡的「穆錫卡王」。這樣,整個暹羅就只剩下北部的僧王了。鄭信派500人的隊伍由陸路出發,自己率12000名水軍從水路開拔,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擊潰了這一股割據勢力。鄭信用了三年的時間,消滅了四股主要的https://read•99csw.com割據勢力后,暹羅國內基本實現統一。1770年11月,鄭信在彭世洛城舉行了三天的慶典,慶祝國家的重新統一。
1766年大城被圍困,鄭信奉命守城。大城陷落前,鄭信率精兵500名,從城東南突圍。緬軍立即派出一支2000人的隊伍隨後追擊。鄭信手持長刀,率部返身迎戰。他身先士卒,同追兵交鋒,士兵大受鼓舞,結果以少勝多,打退了追擊的敵人。戰鬥的勝利,鼓舞了暹軍的鬥志,也使鄭信威震四方。鄭信率部且戰且撤,最後來到了接近東部海灣的尖竹汶府。這裏不僅近海,而且糧草充足,於是便以這一帶為抗緬復國的基地。在這裏,他一面修造戰船,一面挖溝築壘,招兵買馬,號召四方。集中到他麾下的大多數是華僑子弟。
鄭信對泰國國家和民族所作的貢獻,博得了人們對他的敬仰,他一直被泰國人民當作民族英雄來讚頌。1950年,泰國政府撥款在吞武里建立鄭信紀念像。1954年落成的鑄像,其碑鐫刻著:「此碑為紀念鄭王大帝和增進他的榮譽而建,他是泰國的好男兒。生於佛歷2277年(公元1734年),卒于佛歷2325年(公元1782年)。泰國政府和人民于佛歷2497年(公元1954年)4月17日敬立此碑,以便九-九-藏-書提醒泰國人民牢記他抵禦外敵,恢復泰國獨立和自由的恩德。」泰國國王親自為紀念碑的落成剪綵。1955年發行了一套三枚鄭信雕像紀念郵票。1982年建成橫跨湄南河的最長公路橋就被命名為達信大帝橋。泰國政府還在1955年規定,鄭信登基的12月28日為「鄭王節」,每年的這天都要在雕像前舉行紀念活動。
暹〔xian先〕羅(1939年以前,泰國國名為暹羅)是中國的近鄰,在歷史上兩國政治、經濟、文化往來密切,移居那裡的華僑也不少。17世紀末,在暹羅的首都大城的東北方就有一個中國人的「特別居留區」,估計有3000人。18世紀以後,中暹之間貿易更為頻繁,每年從中國東南沿海開往暹羅的商船有五六十艘,隨船移居的華僑很多。也有的華僑是從雲南邊境移入暹羅北部地區的。他們在暹羅定居、謀生,傳播中國的先進文化,並逐漸同化于當地。有的人還擔任了政府官吏。明朝時,暹羅派往中國的使節,有幾位是華僑。18世紀中期,暹羅遭到緬甸的入侵,在1765—1767年的大城保衛戰中,華僑踴躍參加,還湧現了一位有中國血統的民族英雄鄭信。在擊退侵略者,恢復了暹羅的獨立后,他建立了吞武里王朝。
國家光復后,鄭信首先做了安撫人心https://read.99csw.com的事。他救濟流離失所的百姓,並找到暹王的遺骸,舉行了隆重的重新安葬儀式。鑒於經過緬軍浩劫的大城已成廢墟,重建不易,而且從地理位置上看,它易受緬軍襲擊,加之它離海較遠,不利於外貿和交通運輸,因此鄭信決定遷都吞武里城(Thon Buri)。由於鄭信在短短几個月內完成了驅逐侵略者、恢復暹羅獨立的功業,因此被擁戴為國王。1767年12月28日登基,由於建都吞武里城,歷史上就稱之為吞武里王朝。
大城保衛戰是這樣發生的。暹羅和緬甸是毗鄰,歷史上曾多次發生戰爭。18世紀中期,統治暹羅的是大城王朝(阿瑜陀耶王朝),統治集團內部紛爭不已,力量衰弱。而國力相對強大起來的緬甸乘機加緊了對暹羅的侵略。1760年,一支包括步兵、騎兵、象隊和外國雇傭兵在內,人數多達六萬人的緬甸軍隊攻入暹羅,包圍了首都。後來雖因其發生內訌而退出,但緬甸亡暹之心始終不死。1764年,緬甸又再次進犯,王城被圍困達14個月之久。當時約有6000名華僑分散在城內各要塞抵抗緬軍。在位的暹王昏憒無能,1767年4月7日,王城被緬軍攻陷。入城的緬軍進行了長達半個月的燒殺擄掠,這個有400多年歷史的都城變成了一個廢墟,大城王朝覆滅。
恢復九*九*藏*書經濟重建家園。連年的戰亂,暹羅的社會經濟遭到很大的破壞。有一部歷史著作這樣描述當時的社會情景:「舉目望去,被飢餓、疾病、兵燹所害死的人不計其數,屍骸遍野。苟活的人面黃飢瘦,形同餓鬼。」鄭信決心恢復暹羅的繁榮。為解決糧食問題,他不惜高價向外商買糧,以賑濟災民。人口劇減,勞動力奇缺,這是當時社會的另一大問題。鄭信採取發放糧食、衣物等辦法,招獎逃匿山林的流民,促使他們重返家園,從事生產。他還特別注意通過發展商貿來刺|激經濟的發展,採取多種措施招徠外商。此時,大批中國商人和勞動者進入暹羅,他們除從事中暹貿易外,也活躍在暹羅的商業流通領域,促進了暹羅社會經濟的發展。在吞武里王朝時期,華僑和暹羅原住民之間的關係是十分融洽的。
此時的暹羅陷於群龍無首、全國大亂的無政府狀態中。地方分裂勢力紛紛據地自立山頭,暹羅面臨著亡國和分裂的危險。進行驅緬復國鬥爭、拯救暹羅的領袖是鄭信。
1767年10月,鄭信率一支擁有100艘戰船的萬人大軍,溯湄公河而上,揭開了抗緬復國戰爭的序幕。11月初,攻下了吞武里城,接著揮師直迫大城。緬軍雖負隅頑抗,但阻擋不住鄭信的迅猛進攻,只能獻城投降。大城的光復,宣告了復國戰爭的勝利。
鞏固國防,維護民族獨https://read.99csw.com立。暹羅的復國戰爭雖然取得了勝利,但緬甸的威脅並沒有解除,暹緬雙方劍拔弩張,關係緊張。吞武里王朝的建立,對緬甸侵略勢力是一個打擊,因此它總想通過用兵,再次佔領暹羅這塊肥地。在吞武里王朝統治的十幾年裡,兩國一共發生九次大規模的戰爭。暹軍不但屢屢打敗來犯的緬軍,而且主動出擊,奪回了被緬甸長期佔領的北方重鎮清邁。戰爭最後以暹羅的勝利而告終。鄭信還對外征戰,擴展疆土,控制了寮國、柬埔寨,將暹羅的幅員擴大到印度支那半島的廣大地區。
鄭信,或稱鄭昭,披耶達信(P』ya Taksin)。「昭」在泰語中是「王」的意思。由於鄭信曾任達(Tak)城的軍政長官,封爵為「披耶」,因此人們習慣稱他為披耶達信。鄭信1734年在暹羅出生,祖籍廣東澄海。他父親叫鄭鏞,在清朝雍正年間到暹羅謀生,漸漸成為巨富,並擔任官職。鄭鏞娶暹羅婦女為妻,生下了鄭信。鄭信出世后不久,父親便逝世了,他被當時暹羅的財政大臣昭披耶卻克里收養,接受貴族子弟的傳統教育。鄭信在青少年時代就擔任宮廷侍衛,後來擔任達城的軍政長官,並獲封爵。達城是緬甸通往暹羅的要隘,守住它才能保住首都大城,鄭信在這裏銳意進行軍事設施的建設。因此,當緬軍入侵時,在達城曾受到暹軍的抗擊,被迫繞道進攻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