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七章 西班牙殖民主義者的血腥大屠殺

第七章 西班牙殖民主義者的血腥大屠殺

僅隔30多年,一次新的屠殺事件又發生了。
在第一次大屠殺后,華僑人數不斷增加。西班牙殖民當局出自殖民統治的需要,一方面鼓勵華僑入境,但另一方面則多方限制和歧視。最使華僑無法忍受的是強迫他們到卡蘭巴服勞役。卡蘭巴是一片自然條件惡劣的沼澤地,為保證軍糧供應,西班牙殖民政府先後強迫6000餘名華僑到那裡墾荒。他們披荊斬棘、挖渠排水,逐漸墾出了良田。由於勞動強度大,疫病流行,僅1639年就死去了300餘人。華僑既被死亡所威脅,又被苛重的地租和刑罰所逼迫,為擺脫套在脖子上的枷鎖,只好選擇武裝起義抗暴這條出路。1639年11月19日起義爆發,起義者沖入卡蘭巴鎮,燒毀教堂,殺死省長和兩名神父,然後集中3000兵力進軍馬尼拉。起義者受挫后被迫撤回卡蘭巴,在蘇卡爾山上築工事自衛,但在西班牙軍隊的夾擊下,最終失敗了。然而它所點燃的起義之火蔓延到了各地,參加起義的人數增至6000餘人。西班牙殖民主義者實行殘酷的鎮壓,總督下達了殺光所有華僑的血腥命令。接此命令后,各地的西班牙殖民官吏採取欺騙、突襲等手段肆意屠殺華僑,在三個月的時間里,共有兩萬多華僑被殺。殘酷的屠殺,血流成河,河水發出了腐屍的惡臭。據說人們一度不吃河魚了,因為魚吃了人肉而變肥。真是慘絕人寰的一幕。
西班牙殖民主義者佔領馬尼拉不久,為推行限制和排斥政策,就在馬尼拉設立華僑集中的居住區帕利安(華僑稱之為「澗內」)。設帕利安的目的從它的選址就可以看得出來read.99csw.com。帕利安設在巴石河之南,距西班牙人居住區及政府與軍營都不遠,這就便於控制、防患,一旦出事,由於還有些距離,又不致立即波及西班牙人。在加強控制的同時,還對華僑多征貨物進口關稅、禁止華僑經營零售業、強迫華僑皈依天主教等等,並且從1596年起開始驅逐華僑、限制留居人數。在這樣的排華背景下,發生屠殺華僑事件就不使人感到奇怪了。事件是由萬曆年間明朝官員張嶷等人到菲律賓甲米地「勘金」的鬧劇引起的。張嶷等胡說甲米地盛產黃金,昏庸的萬曆皇帝信以為真,於是就派張等三人去「勘金」。張嶷等到菲律賓后趾高氣揚,傲慢無比。西班牙殖民當局抓住「勘金」大做文章,說張嶷等人探礦是假,探察菲律賓虛實是真,還造謠說,中國軍隊即將來犯,華僑將充內應。西班牙一方面加緊備戰、調兵遣將、修築要塞城牆、查收華僑鐵器,同時大造輿論,掀起排華、反華逆流。在馬尼拉市出現了肆意凌|辱華僑、趁機掠奪華僑財物的事件,他們還煽動、唆使日僑參与迫害華僑的行動。面對西班牙殖民主義者的挑釁,為了生存,華僑只能以牙還牙,並組織起來,在馬尼拉市郊修築碉堡,於1603年10月3日武裝起義。起義人數曾多達萬人,他們使用矛槍、棍棒等原始武器,曾殲滅前來鎮壓的西班牙精銳部隊,還殺死了一些軍官。但在進攻馬尼拉的戰鬥中,起義軍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因而被迫撤退。起義堅持了40天,雖然給了圍剿的敵人很大的打擊,但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華九*九*藏*書僑有兩萬餘人被殺害,大批財物被劫掠,損失慘重,倖存者紛紛逃離。華僑人數的急劇減少,意味著菲律賓沒有裁縫、鞋匠、廚師,沒有熟練的勞動力,它使菲律賓經濟陷於危機之中。於是,在大屠殺過後不久,西班牙殖民當局被迫採取鼓勵華僑來菲的措施,華僑人數再度增加。
在經歷了17世紀將近100年的「大屠殺時代」之後,從17世紀末至18世紀60年代,西班牙殖民政府的歧視、迫害政策集中表現為頻繁地、大規模地驅逐華僑,因而被稱為「驅逐時代」。從屠殺到驅逐,血腥氣少了,但本質是一樣的。產生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歷次大屠殺給社會經濟造成嚴重惡果。華僑是菲律賓的工匠、園藝師、農民、中介商和糧食供應者,他們在社會經濟中的重要性是絕不可低估的。實踐證明,屠殺華僑的政策是行不通的。但人數日益增多的華僑,又被西班牙人視為殖民統治的威脅,因此只好中止屠殺政策,轉而以種種莫須有的罪名將華僑驅逐出境。在「驅逐時代」,華僑人數逐年增加,1749年達四萬人,並且廣泛地分佈到菲律賓群島,他們和菲律賓人民友好相處,逐漸融合於菲律賓社會,為菲律賓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
1756—1763年發生英法戰爭,西班牙站到法國一邊。1762年1月,英國對西班牙宣戰,進攻菲律賓。10月,馬尼拉被英軍攻佔,西班牙人退往布拉干省另立新政府。在英軍的進攻面前,西班牙殖民主義者不堪一擊,充分暴露了他們的虛弱本質。在英軍佔領菲律賓期間(公元1762—17read•99csw.com64年),菲律賓人發動了反西起義。華僑除了在行動上、物質上積極支持菲律賓的反西起義外,自己也醞釀起義。他們秘密籌劃,集結人員,準備1762年聖誕節(12月25日)前夜起事。但在預定行動日期的前幾天,起義計劃泄露。西班牙人立即進行反撲,他們向華僑居住區發動進攻,並且下令絞死群島各地所有的華人。據不完全估計,從1762年起大約有6000餘名華僑死於屠刀、槍彈和絞刑架下。有的是每10至15人為一組,用辮子結在一起,再繫上石頭,投入海中淹死,手段極為殘酷。由於許多華僑是在1762年聖誕節期間被殺的,因此該年的聖誕節被歷史學家叫做「1762年的紅色聖誕節」。1763年英法戰爭結束,西班牙人重新主宰菲律賓,他們變本加厲對華僑進行反攻倒算,煽動排華。1766年,西班牙國王竟然發布了全面驅逐華僑的命令。根據這項命令,許多在大屠殺中倖存的華僑被集中起來,從1769年起開始驅逐行動。西班牙人又一次嘗到了自己種下的苦果,由於華僑被驅逐,菲律賓的商業幾乎陷於停頓,經濟又一次面臨蕭條,經濟生活無法正常運轉。如果繼續執行驅逐令無異於自尋絕路,因此,1778年驅逐令被撤銷。殖民政府改變了執行100多年的對華僑進行周期性大屠殺和大規模驅逐的政策,實行新的、較寬容的法令,鼓勵華僑移入,然後對他們進行嚴密的控制和監督。新法令雖然對華僑仍是歧視性的,並且在以後也不時發生排華行動和反華宣傳,但從17世紀開始延續長達170餘年的九_九_藏_書屠殺、驅逐華僑的局面結束了,它實際認可了一個鐵的事實:華僑是發展菲律賓經濟、促進菲律賓社會發展的一個積極因素。在相對寬容、安定的環境下,菲律賓華僑得以發展,人數在19世紀90年代增至10萬人。他們更深地融入菲律賓社會中,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菲律賓獨立戰爭中,華僑積极參与,他們在革命戰爭中表現出來的獻身精神得到了菲律賓人民的讚譽。
1762年又發生了一次對華僑的大屠殺。
1603年,第一次大屠殺發生。
菲律賓是中國的近鄰,早在宋朝時兩國之間就有了貿易和政治的交往,有些中國人也陸陸續續移入。16世紀,西班牙入侵,菲律賓逐漸淪為殖民地。西班牙到菲律賓路途遙遠,西班牙人所需的消費品,完全依靠中國供應,而且還需要技術精良的中國工匠,因此,在1571年佔領馬尼拉初期,西班牙殖民政府鼓勵華僑入境,16世紀末菲律賓華僑人口達兩萬餘人。但是,由於中菲貿易間的不平衡,致使西班牙銀元大量外流,華僑人數與日俱增也引起了西班牙殖民當局的恐懼,因此,從16世紀80年代開始,它就對華僑實行了種種的限制和迫害,並在17世紀初發展為大屠殺政策。
從17世紀初至18世紀中期的150餘年的時間里,先後發生了多次屠殺華僑的血腥事件。
事隔23年,即1662年5月,菲律賓又發生了屠殺華僑的慘劇。是年,鄭成功從荷蘭佔領者手裡收復台灣,鑒於華僑在菲律賓所受的歧視、迫害,他特在四月份致書西班牙總督,譴責西班牙的暴行,表達了護僑護商的立場。為此目的,九九藏書鄭成功還遣使去馬尼拉。西班牙總督不僅拒絕了鄭成功的正當要求,而且編造了鄭將「入侵」的謊言,開展「備戰」活動,乘機掀起新的排華浪潮。殖民地政府下令將非基督教徒華僑集中在兩個囚禁區,驅逐回國。在囚禁區以外的任何地方發現非基督教徒華僑,立即處死。華僑財產被凍結。還從各地調集重兵到馬尼拉,準備物資,修築工事,並不斷挑起事端為大屠殺找借口。在西班牙殖民政府的挑唆下,騷擾華僑的事件時有發生,華僑處在惶恐不安中。前兩次大屠殺的慘劇,華僑記憶猶新,面對新的危險,他們被迫大批逃亡。乘華僑逃亡的混亂,西班牙殖民主義者開始了有計劃的屠殺行動。他們欺騙華僑,假惺惺地要「保護」華僑,華僑不知是計,在西班牙人的「保護」下開始成群結隊返回馬尼拉住地。6月6日,在返回途中的華僑遭到了襲擊,1500名華僑被殺死。接著,西班牙總督又下令將呂宋島的華僑不分男女老少一律殺死。這次大屠殺延續了18天,大約有4000人死於非命。但和上兩次大屠殺相比,這次華僑死亡人數還算少,這是因為:1.鄭成功得知慘劇發生后,十分震怒,立即下令組織艦隊,準備進軍菲律賓為僑胞討還血債。雖然由於6月23日鄭成功的突然逝世而使這一護僑行動擱淺,但它對西班牙人起了很大的威懾作用;2.有鑑於上兩次大屠殺給菲律賓社會經濟造成的嚴重後果,因此西班牙人在行動上不能不有所收斂。事件過後,他們同意台灣鄭氏政權的要求,歸還被凍結、扣留的華商貨物,並且允許華僑繼續在馬尼拉逗留,但對中國人入境,實行嚴格的限制。